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434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柴油机尾气处理系统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尾气后处理技术是必须采用的技术措施。而SCR能够满足国IV、V及国Ⅵ排放标准,SCR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尿素喷射系统(俗称尿素泵)将32.5%浓度的尿素水溶液雾化后喷入排气管中与发动机尾气混合,尿素水溶液经过热解和水解反应生成氨气(NH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将柴油机尾气中有害的氮氧化合物(NOx)转化为无害的氮气(N2)和水,发动机尾气处理技术SCR路线的首要任务是使尾气与氨雾有效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在进入催化剂前保证足够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该混合装置能有效解决现有SCR处理尾气过程中氨气和尾气混合路径较短,混合不充分影响尾气处理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筒体内腔固定旋流管,旋流管的轴线与筒体的轴线相互垂直,筒体,旋流管沿筒体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旋流管将筒体分为进气腔体、出气腔体,所述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两者分别朝向筒体两端呈圆弧状拱起,旋流管一端与筒体内壁接触,另一端安装喷射底座,喷射底座上设有尿素喷嘴,筒体表面包覆有保温层,保温层上对应于喷射底座处设有缺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旋流管中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流管置于进气腔体中的管体表面均布设置叶片,相邻两片叶片之间设有条形缝隙,旋流管置于出气腔体中的管体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圆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保温层两端分别箍紧于筒体两端表面,保温层中部与筒体表面之间形成空隙。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紧凑,使用方便,旋流管与隔板的设置将腔体内气体的回路分割成旋涡状能够增加氨雾的混合,使混合气体流经腔体内的每个角落,且尿素喷嘴喷射出的氨气与经过旋流管后段孔隙向四周发散均匀,使尾气与氨气混合更充分,有利于尾气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出气面轴向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进气面轴向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4中,包括筒体1、喷射底座2、保温层3、第一隔板4、旋流管5、第二隔板6、进气腔体7、出气腔体8等。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是一种两页锥面式旋流尿素混合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内腔固定旋流管5,旋流管5的轴线与筒体1的轴线相互垂直,筒体1,旋流管5沿筒体1轴向两端分别固定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6,所述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6及旋流管5将筒体1分为进气腔体7、出气腔体8,所述第一隔板4及第二隔板6两者分别朝向筒体1两端呈圆弧状拱起,旋流管5一端与筒体1内壁接触,另一端安装喷射底座2,喷射底座2上设有尿素喷嘴,筒体1表面包覆有保温层3,保温层3上对应于喷射底座2处设有缺口。

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6与旋流管5中部相连接。

旋流管5置于进气腔体7中的管体表面均布设置叶片,相邻两片叶片之间设有条形缝隙,旋流管5置于出气腔体8中的管体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圆孔。

保温层3两端分别箍紧于筒体1两端表面,保温层3中部与筒体1表面之间形成空隙。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将筒体1的进气端与汽车发动机的尾气相连(可使用法兰连接、变径管连接、直接焊接或直接延伸腔体),也可以与其他尾气处理装置串联(可使用法兰连接、变径管连接、直接焊接或直接延伸腔体)。汽车发动机的尾气由进气端进入进气腔体7内,再进入旋流管5前端,经过旋流管5前端叶片形成漩涡状气流,尿素由喷射底座2上的尿素喷嘴平行旋流管的轴线方向喷入,旋涡状气流将尿素打散,同时在高温下尿素挥发出氨气,氨气与汽车尾气充分混合,经过旋流管5后段蜂窝孔向出气腔体8四周发散。在出气腔体8内发散的混合气流经过第二隔板6变成均布于腔体截面的平行气流流出。流出后的混合气体进入SCR催化剂进行催化。在腔体外壁可以选择位置布置温度和压力传感器,这两型传感器可以更加精准的控制尾气的催化处理。整个尿素混合装置适用于各种筒式,箱式的SCR类型尾气后处理产品,该发明整体结构尺寸小,也可根据排气流量选择适当的放大和缩小,是一种经济、高效、适用性强的尿素混合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