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润滑系统零部件领域,具体是一种机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用在发动机工作时连续不断地把数量足够、温度适当的洁净机油输送到全部传动件的摩擦表面,并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油膜,实现液体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减轻机件磨损,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而机油在工作过程中,会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机油变稀而降低了润滑能力,这一因素会导致因为润滑效果跟不上而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行,因此,现有的发动机通常在润滑油油路中设置机油冷却器,然而,外置机油冷却器将导致发动机润滑油道的长度过长,大大增加看机油泵的负荷,另一方面,现有的机油冷却器通常采用风冷式或水冷式;风冷式机油冷却器由许多冷却管和冷却板组成,在汽车行驶时,利用汽车迎面风冷却热的机油冷却器芯子,风冷式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果由冷却风的风量决定,难以保证机油处于适合的温度;水冷式机油冷却器置于冷却液路中,利用冷却液的温度来控制润滑油的温度,当润滑油温度高时,靠冷却液降温,发动机启动时,则从冷却液吸收热量使润滑油迅速提高温度,机油冷却器由铝合金铸成的、前盖、后盖和铜芯管组成,为了加强冷却,管外又套装了散热片,冷却液在管外流动,润滑油在管内流动,两者进行热量交换,水冷机油冷却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大大延长了发动机润滑油路的长度,增加机油泵的负荷,导致发动机输出功率下降。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不增加发动机润滑油路长度,有效减小机油泵负荷,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机油冷却器,该机油冷却器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液对机油进行冷却,能够大大提高发动机机件的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油冷却器,该机油冷却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不增加发动机润滑油路长度,有效减小机油泵负荷,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另外,该机油冷却器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液对机油进行冷却,能够大大提高发动机机件的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冷却水箱和设置于所述冷却水箱内用于对机油进行冷却的机油容器;
进一步,所述冷却水箱包括固定或一体成形于缸体外并位于缸体油位范围内的箱底以及与所述箱底扣合形成冷却水箱的箱盖;
进一步,所述机油容器靠近所述箱底固定于冷却水箱的内壁;
进一步,所述机油容器以与冷却水箱共底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箱底,缸体内的机油通过设置于所述箱底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流经所述机油容器;
进一步,安装时,所述出油口高于所述进油口,且进油口固定或一体成形有向机油容器内部延伸的导管;
进一步,所述箱底设有用于固定安装机油容器的环形安装座,所述环形安装座与机油容器通过螺纹连接并密封;
进一步,所述箱盖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液进入冷却水箱内的节温阀;
进一步,所述箱盖内设有通过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与冷却水箱连通的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内设有由节温阀的推杆推动的堵头,所述堵头用于封堵冷却水道位于冷却水箱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管路;
进一步,所述箱盖内端面固定有与进水口对应的喇叭形导流罩,所述节温阀设置于进水口内并沿轴向限位于箱盖与导流罩之间;
进一步,安装时,所述导流罩的出口高于所述机油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油冷却器,机油容器设置于冷却水箱内,机油容器由导热材料制作,当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冷却水箱后,使发动机的冷却液与机油容器的外壁接触,利用机油容器作为换热介质,使冷却液将与机油容器内的机油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对机油的降温效果,本实用新型无需增加机油冷却油路,缩短发动机润滑油路的长度,减小机油泵的负荷,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冷却液的恒温特性,将使机油的温度得到降低,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机油温度,使机油的粘温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发动机机件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机油冷却器包括冷却水箱以及设置于冷却水箱内用于对机油进行冷却的机油容器11;机油容器11设置于冷却水箱内,机油容器11为筒形结构并采用导热材料制作,其端面设有进、出油口14,使来自冷却水箱外的机油能够流经机油容器11内腔,当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入冷却水箱后,使发动机的冷却液与机油容器11的外壁接触,利用机油容器11作为换热介质,使冷却液将与机油容器11内的机油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对机油的降温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油容器11对机油进行冷却,无需增加机油冷却油路,缩短发动机润滑油路的长度,减小机油泵的负荷,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冷却液的恒温特性,将使机油的温度得到降低,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机油温度,使机油的粘温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发动机机件的润滑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箱包括固定或一体成形于缸体外并位于缸体油位范围内的箱底10以及与所述箱底扣合形成冷却水箱的箱盖1,所述机油容器11的开口端密封固定于所述箱座的底部用于容纳并冷却来自发动机缸体内的机油,当冷却水箱的箱底10固定于缸体外壁时,箱底10与发动机缸体侧壁接合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当冷却水箱的箱底10与缸体外壁一体成形时,缸体的外壁即作为冷却水箱的箱底,这种布置方式能够大大简化机油冷却系统的结构,省去发动机缸体与机油冷却水箱之间的油管,避免增加润滑油道的长度,从而降低机油泵的负荷,将冷却水箱固定或一体成形于缸体外,无需改变发动机缸体内部的结构,简化了发动机的装配工艺。
本实施例中,述机油容器11靠近所述箱底10固定于冷却水箱的内壁,这种布置方式利于缩短机油冷却油路的长度,降低机油泵负荷。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油容器11以与冷却水箱共底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箱底10,缸体内的机油通过设置于所述箱底10的进油口13和出油口14流经所述机油容器11,缸体润滑油路中的机油流经所述机油容器11完成循环流动,缸体润滑油路上游中的机油由发动机缸体外壁的进油口13流入机油容器11内,再由出油口14流回缸体润滑油路下游油路中实现循环流动,因此,缸体润滑油道中机油在每一次循环流动中均能流入机油容器11内进行冷却,由于机油容器11与冷却水箱功用一个箱底11,因此,可采用一端开口的杯状容器作为机油容器,省去在机油容积上开设进、出油孔。
本实施例中,安装时,所述出油口14高于所述进油口13,且进油口13固定有向机油容器11内部延伸的导管16,通过进油口13流入的机油在导管16的引导下将流入机油容器11远离缸体侧的下方,再逐渐流动至出油口14,这种结构形式能够保证流入机油容器11的机油能够充满整个机油容器11再流出,进而提高机油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底10设有用于固定安装机油容器11的环形安装座,所述环形安装座内圆与机油容器11外圆相互配合实现固定与密封;本实施例中,安装座一体成形于箱座底部,安装座内圆与机油容器11外圆可通过螺纹连接,同时,在安装座与机油容器11之间设置密封圈,保证机油容器11内的机油与机油容器11外的冷却液相互隔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盖1设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2,所述进水口6设有用于控制冷却液进入冷却水箱内的节温阀,当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时,节温阀关闭,冷却水道3中的冷却液将不流入冷却水箱内,冷却液将不对机油进行冷却,机油与冷却液进行各自的常规升温;当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节温阀打开,发动机冷却水道3中的冷却液将流入冷却水箱内,使发动机的冷却液与机油容器11外壁接触,使冷却液将与机油容器11里面的机油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对机油的降温效果,节温阀8是控制冷却介质流动路径的阀门,其是一种自动调温装置,通常含有感温组件,借着热胀或冷缩来开启、关掉空气、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利用节温阀8感应冷却水道3中的冷却液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后,节温阀8内的感温组件膨胀使冷却水箱的进水口6开启,同时封闭冷却水道3中位于冷却水箱进水口6和出水口2之间的管路,使冷却液流经冷却水箱再由冷却水箱出水口2流进冷却水道3内,保证机油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盖1内设有通过所述进水口6和出水口2与冷却水箱连通的冷却水道3;所述冷却水道3设有由节温阀8的推杆7推动的堵头5,所述堵头5用于封堵冷却水道3位于冷却水箱的进水口6与出水口2之间的管路,当冷却水道3中的冷却液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值后,节温阀8内的感温组件发生膨胀,使节温阀8的推杆7推出,推杆7将推动堵头5滑动,使堵头5将冷却水道3中位于冷却水箱进水口6与出水口2之间的管路封堵,冷却水道3中的冷却液在堵头5的作用下将改变其流向,冷却液只能通过冷却水箱流向冷却水道3下游,因此,这种结构将大大提高通过冷却水箱的冷却液流量,进而改善机油的冷却效果,所述冷却水箱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2设置于箱盖1内,所述机油容器安装座12设置于与箱底10上;且冷却水箱的进水口6高于机油容器安装座12,使流入冷却水箱的冷却液能够淋于机油容器11表面,同时能够使得冷却液在机油容器11表面流动,提高换热效率,极大的改善机油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盖1朝向箱底10一侧固定有与进水口6同轴的喇叭形导流罩9,所述节温阀8设置于进水口6内并沿轴向固定于箱盖1与导流罩9之间;安装时,所述导流罩9的出口高于所述机油容器导流罩9,从而将流入进水口6的冷却液引导至机油容器11正上方,使冷却液能够正好喷淋于机油容器11表面,另外,喇叭状的导流罩9能够有效提高冷却液的流速,增加冷却液的喷洒范围,同时提高冷却水箱内的冷却液的流速,进一步提高机油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6内设有与箱盖1一体成形用于对节温阀8进行限位的阀安装座15;所述阀安装座15设有与节温阀8的推杆7同轴设置并用于与所述堵头5滑动配合的堵头5安装孔,阀安装座15为环形结构,其与节温阀8同轴设置并一体成形于箱盖1内,节温阀8安装于所述进水口6内并由阀安装座15进行限位,阀安装座15上设有堵头5安装孔,该堵头5安装孔的轴线与冷却水道3的轴线相互垂直,且堵头5安装孔与冷却水道3相互连通,堵头5滑动配合于堵头5安装孔内,当冷却液温低于设定温度时,堵头5滑入堵头5安装孔内,冷却液将在冷却水道3内流动,当冷却液温高于设定温度时,节温阀8的推杆7将推动堵头5向外滑动从而将冷却水道3位于冷却水箱进水口6和出水口2之间的管路封堵,使冷却液流经冷却水箱对机油容器11内的机油进行冷却,本实施例中,所述堵头5与冷却水道3内壁之间设有用于推动堵头5顶于节温阀8的推杆7端面的弹簧4,所述堵头5朝向弹簧4的端面凹陷形成弹簧座,堵头5在弹簧4弹性力的作用下始终顶于节温阀8推杆7的端面上,节温阀8的推杆7未伸出时,堵头5在弹簧4的作用下缩回堵头5安装孔内。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