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2408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汽车及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空气滤清器进气管。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发动机进气管路的主要作用是为发动机提供干净的空气,供发动机充分燃烧。在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内空气燃烧所产生的噪声会通过进气管路传递出来,影响乘客的驾驶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车辆NVH(N指Noise、V指Vibration、H指Harshnes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低频噪声依然是各整车厂面临的难题,通常,低频噪声需要设计较大的谐振腔消声器来解决。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在进气管路旁支一个较大谐振腔。

但是,现有技术对于前舱有限的空间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谐振腔需要其他汽车零件做出避让,不利于汽车前舱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进气管路中,旁支出的谐振腔需要其他汽车零件做出避让,不利于汽车前舱布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包括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的主管,所述空气进气管还包括具有谐振腔的谐振壳体,所述主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谐振腔内,位于所述谐振腔内的主管部分还具有通向所述谐振腔的支管口。

可选地,所述谐振壳体包括分体式构成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分别夹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围成了所述谐振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容纳槽且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合成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容纳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与所述容纳孔密封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与所述容纳孔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密封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卡接设置。

可选地,所述卡接设置的方式为: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交界面中,其中一个所述交界面设有若干插入部,另一个所述交界面设有若干插槽,所述插入部插入对应的所述插槽内。

可选地,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所述谐振壳体具有位于所述谐振腔外的转接通道,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位于相应的所述转接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主管旁接有支管,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谐振腔内,所述支管口形成于所述支管。

可选地,所述谐振壳体的内壁设有若干加强筋。

可选地,所有所述加强筋交叉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空气滤清器及上述任一所述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所述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接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方案将主管至少部分集成在谐振腔内,谐振腔整体包裹至少部分主管,谐振腔与主管集成在一起,这减少了主管所占汽车前舱空间,能够有效解决前舱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

而且,现有技术中,较大的谐振腔因布置在进气管路一侧,需要提供相关固定点保持平衡,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本技术方案将谐振腔集成在主管上,主管可以支撑住谐振壳体,以保持谐振壳体平衡。这不需要额外固定谐振壳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中,第二壳体和主管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中,第一壳体和主管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中,主管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安装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中,第一壳体和主管装配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中,第二壳体和主管装配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汽车包括空气滤清器及空气滤清器进气管,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连通空气滤清器的入口,空气滤清器的出口连通至发动机。

参照图1和图2,空气滤清器进气管包括:具有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的主管1、以及具有谐振腔20的谐振壳体2。主管1至少部分位于谐振腔20内,位于谐振腔20内的主管1部分还具有通向谐振腔20的支管口10。

第一管口11可以用于通入空气,第二管口12可以用于连通空气滤清器。在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产生的噪声经主管1和支管口10传递至谐振腔20内,噪声在谐振腔20内得到衰减消耗,有效消除噪声,避免噪声通过空气滤清器进气管传递出来,提升乘客的驾驶舒适性。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将主管1的一部分或全部集成在谐振腔20内,谐振腔20整体包裹主管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谐振腔20与主管1集成在一起,这减少了主管1所占汽车前舱空间,能够有效解决前舱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

而且,现有技术中,较大的谐振腔因布置在进气管路一侧,需要提供相关固定点保持平衡,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相比之下,本技术方案将谐振腔20集成在主管1上,主管1可以支撑住谐振壳体2,以保持谐振壳体2平衡。这不需要额外固定谐振壳体2,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主管1旁接有支管3,支管3位于谐振腔20内,所述支管口10形成于支管3。谐振腔20的工作原理就是谐振腔20的空腔模态与所要消除的频段噪声发生共振,从而引起谐振腔20的振动,谐振腔20的振动便把该频段的噪声能量消耗掉,从而达到消声目的。通过调整支管3的长度,支管3可以调整谐振腔20的消声频率。

参照图3和图4,谐振壳体2的内壁24设有若干加强筋25。大量的加强筋25可以增加谐振腔模态,可以有效降低谐振壳体2向外辐射噪声。加强筋25使得谐振壳体2的内壁24呈现凹凸不平的多种模态,噪声在加强筋25之间反射而得到多重消耗衰减,有效避免噪声向谐振腔20外辐射,提升谐振腔20的消声效果。

所有加强筋25可以交叉布置,这能显著增加谐振腔模态,谐振壳体2的内壁24设计更有规律性,形成工艺简单,可控性高。

参照图3-图5,谐振壳体2包括分体式构成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分别夹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之间,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在一起围成了谐振腔20。由于主管1呈弯曲状,相比于一体成型的谐振壳体,这有利于主管1和谐振壳体2装配在一起。

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操作主管1安装于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中的其中一个壳体,例如主管1先安装于第一壳体21;之后,操作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装配在一起,留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分别夹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之间,主管1整体位于谐振腔20内。

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可以使用注塑工艺形成,形成工艺简单。

参照图3和图4,第一壳体21具有第一容纳槽210且第二壳体22具有第二容纳槽220,第一容纳槽210和第二容纳槽220合成容纳孔(图中未标号),容纳孔容纳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中。例如,对应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第一壳体21具有两个第一容纳槽210,第二壳体22具有两个第二容纳槽220。第一容纳槽210和对应的第二容纳槽220合成一个容纳孔,两对第一容纳槽210和对应的第二容纳槽220分别合成两个容纳孔,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分别容纳在两个容纳孔内。

在装配时,先将主管1的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分别卡设在两个第一容纳槽210内;之后,将两个第二容纳槽220分别对接两个第二容纳槽220,并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安装后,合成两个容纳孔。

参照图6和图7,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与对应的容纳孔23密封设置。这可以避免从主管1通入谐振腔20内的空气向谐振腔20外泄露。

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与对应的容纳孔23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密封设置,这使第一管口11与容纳孔23孔壁之间无间隙。

参照图5和图6,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可以卡接设置,结构简单,并能够保持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之间较好的密封性。其中,卡接设置的方式为: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的两个交界面中,其中一个交界面设有插槽26,另一个交界面设有插入部27,插入部27插入插槽26内。例如,第一壳体21设有插槽26,第二壳体22设有插入部27。

为了增强连接牢固性,在第一壳体21设有若干插槽26,在第二壳体22设有若干插入部27,插入部27插入对应的插槽26内。这形成了多个卡接位置,有效增强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的连接牢固性。

参照图2,分别对应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谐振壳体2具有位于谐振腔20外的转接通道,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位于相应的转接通道内。例如,谐振壳体2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转接通道4和第二转接通道5,第一管口11连接第一转接通道4,第二管口12连接第二转接通道5。其中第一管口11可以通过第一转接通道4接入吸气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二管口12可以通过第二转接通道5接入空气滤清器入口。

其中,第二转接通道5包括两段,分别为设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段51和设于第二壳体22的第二段52。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连接时,第一段51与第二段52也卡接在一起。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