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552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



背景技术:

冷却液壶是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当冷却液壶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其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这就是蠕变现象。

冷却液壶的蠕变效应会使得冷却液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裂纹,从而引起冷却液壶的泄漏,而这种退化在冷却液壶可靠性台架试验中不易分辨。当前冷却液壶为确保冷却液壶结构刚度,通常壶内设置加强隔板和局部L形加强筋,并通过在隔板中部圆形镂空或顶部U形镂空使其分割的各个腔体相互连通。这种结构极易为产生蠕变退化。参见图1所示,该图示出了传统冷却液壶的结构,其设置有隔板1,该隔板将下壳体内腔分隔成七个腔体,各腔体之间通过设置在隔板的圆形镂空结构2或者U形镂空结构3进行连通,设置U形镂空结构的隔板底部会承受较大的液体压力,冷却液壶的腔室底部刚度也不足,容易出现蠕变退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其在确保冷却液壶腔室连通性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冷却液壶的抗蠕变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该冷却液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下壳体设置有将下壳体分割成多个腔室的隔板,隔板设置有将下壳体各腔室连通的圆形镂空结构和U形镂空结构,隔板设置U形镂空结构处设置有作为封闭隔板的加强板,该加强板将U形镂空结构封闭,冷却液壶的腔室底部设置有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在冷却液壶的下壳体中隔板U形镂空处增加加强板,使其变成封闭隔板,一方面避免U形镂空底部直接承受较大的液体压力,另一方面使其局部得到加强;同时在冷却液壶下壳体蠕变退化的薄弱腔室底部设置“井”字形内凸的加强筋。

进一步,加强筋呈井字形内凸加强筋,使冷却液壶结构得以加强,降低了蠕变退化的形成概率。

进一步,冷却液壶设置的各腔室的加强筋相互独立,避免加强筋干扰原腔室的结构,便于注塑成型。

进一步,设置于各腔室的加强筋延伸至冷下壳体侧壁的上边沿处,强化了冷却液壶的整体性。

进一步,加强板、加强筋与冷却液壶一体成型,例如,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注塑成型,如此则既能提高冷却液壶结构的整体性,保证结构强度,也能降低加工成本,在提高性能的前提下,不大幅度增加经济上的支出。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传统冷却液壶的结构示意图,其略去了上壳体;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示意图,其略去了上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抗蠕变退化冷却液壶结构,参见图2,该冷却液壶包括上壳体(图中未示)和下壳体1,上壳体盖在下壳体上而构成整个冷却液壶的外壳,下壳体设置有将下壳体分割成七个腔室的隔板1,隔板包括沿着下壳体长度方向布置的纵向隔板和分布于纵向隔板两侧的横向隔板,横向隔板可以错位布置,也可以非错位布置,靠近下壳体固定耳部一侧的横向隔板与纵向隔板共同形成四个腔室,而纵向隔板另一侧则通过两个横向隔板而形成三个腔室,下壳体右侧端部的腔室A为七个腔室体积最大的空间,隔板设置有将下壳体各腔室连通的圆形镂空结构2和U形镂空结构,而U形镂空结构则设置于纵向隔板上,隔板设置U形镂空结构处设置有作为封闭隔板的加强板4,为提高加强板4的强度,其表面可设置M形凸起,该加强板将U形镂空结构封闭,且将腔室A分隔成两个分腔室,由于加强板与纵向隔板的连接位处直接将U形镂空结构封闭,故而加强板与纵向隔板的连接位形成了T字形的结构,此时U形镂空结构消失(该部分结构让加强板与纵向隔板连为一体),冷却液壶的腔室底部设置有加强筋5。

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加强板不仅避免U形镂空底部直接承受较大的液体压力,也使其局部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在冷却液壶下壳体蠕变退化的薄弱腔室底部设置井字形内凸的加强筋,使冷却液壶结构得以加强,降低了蠕变退化的形成概率。

当然,本实施例中仅仅在体积最大的腔室A处设置加强筋,在需要的情况下,其他腔室同样可以设置加强筋,而各腔室的加强筋相互独立,避免加强筋干扰原腔室的结构,也便于注塑成型。

从图2可以看出,设置于腔室A的加强筋延伸至冷下壳体侧壁的上边沿处,强化了冷却液壶的整体性,且该加强筋沿着冷却液壶的宽度方向布置。

而加强板、加强筋与冷却液壶可以采用注塑工艺一体加工成型,这充分考虑到冷却液壶材质的特性,便于注塑加工,且加强板、加强筋采用与冷却液壶同样的材质,避免了材质的不同而造成应力的差异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