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663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属于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重型柴油发动机面临着严重的气缸盖热疲劳失效问题。如何提高气缸盖的抗热疲劳性能已经成为目前中、重型柴油发动机机气缸盖设计的要点。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1413459 B,授权公告日:2010年9月1日,名称:具有双层水流通道的高强度气缸盖)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盖,该气缸盖在上顶板与下底板之间设有喷油器安装孔位,在气缸盖内围绕喷油器安装孔位开设有若干气道,在下底板上开设有进水孔,在上顶板上开设有出水孔,在气缸盖内围绕气道开设有冷却水腔,上顶板与下底板之间的冷却腔体通过中隔板分割成独立的上水腔和下水腔,中隔板的边沿与冷却水腔的侧壁一体连接,在喷油器安装孔位与气道之间的中隔板上开有连通上水腔和下水腔的连通孔。

该气缸盖通过对冷却腔的分层设计和上下腔通孔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冷却效果、减小缸盖下底板和气道的热应力。但该结构的气缸盖无法对冷却水进行有效的引导, 各热关键区域的水流通道为并联通道,所有进入气缸盖的冷却水在各自流经其相近热关键区域后,便直接汇集到中部区域,从中部连通孔进入上水腔,该设计存在水流利用率低、整体冷却效果差、使用效果欠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发动机气缸盖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该气缸盖具有水流利用率高、冷却效果好、使用效果佳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包括本体,本体的内部设有上水套和下水套,本体的中心开设有喷油器安装孔位,喷油器安装孔位内安置着喷油器套管,喷油器套管竖向贯穿上水套和下水套的中心,本体内围绕喷油器安装孔位设有四个气道,上水套和下水套与四个气道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下水套通过位于四个气道外侧的进水孔与冷却水进管接通,上水套通过出水孔与冷却水出管接通,上水套与下水套通过位于本体中心的水流通道接通;在下水套内,喷油器套管与靠近进水孔的某一气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中部挡水板。

优选的,中部挡水板在水平方向上的两边沿分别同与上述指定气道相邻的另外两个气道的外壁相连,上述指定气道是指在其外壁与喷油器套管之间设置中部挡水板的那一个气道。

优选的,中部挡水板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整个下水套。

优选的,与中部挡水板相连接并更靠近进水孔的气道的外壁与其相邻的下水套内壁之间设有外围挡水板。

优选的,外围挡水板起源于下水套的底面,高度为下水套高度的1/2~1。

优选的,上述指定气道的外壁与其相邻下水套内壁之间设有挡水筋。

优选的,挡水筋起源于下水套的底面,在高度上等于或低于下水套高度的1/2。

优选的,上水套与下水套通过位于喷油器套管与中部挡水板之间的水流通道连通。

优选的,四个气道中,靠近进水孔的两气道为进气道,远离进水孔的两气道为出气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下水套的中部设置了中部挡水板,中部挡水板可先将从外围进水孔进入气缸盖的冷却水导向下水套其他外围区域以及其中两个气道鼻梁处,然后再经另外两个气道鼻梁区集中到中部区域,最后通过设置于中部的水流通道进入上水套;如此设计,实现了气缸盖下水套热关键区域的串联冷却,大幅提高了热关键区域的冷却能力和整体的水流利用率,降低了水流组织对气缸盖铸造偏差的敏感性,进而有效降低了气缸盖的工作温度,提高了气缸盖的抗热疲劳性能。

2.本实用新型还在下水套外围设置有外围挡水板和挡水筋,通过与中部挡水板的配合与高度的布置,该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冷却水在各区域水流通道的分配比例从而迫使更多的冷却水能够顺次经过下水套中的热关键区域,能有效延长冷却水整体的流动距离;该设计进一步提高了下水套各热关键区冷却水的流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水流利用率,提升水流速度,降低气缸盖的工作温度,提高气缸盖的抗热疲劳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图;

图中:上水套1,下水套2,喷油器安装孔位3,喷油器套管4,排气道5,排气道6,进气道7,进气道8,缸盖螺栓孔9,进水孔10,中部挡水板11,水流通道12,挡水筋13,外围挡水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包括本体,本体的内部设有上水套1和下水套2,本体的中心开设有喷油器安装孔位3,喷油器安装孔位3内安置着喷油器套管4,喷油器套管4竖向贯穿上水套1和下水套2的中心,本体内围绕喷油器安装孔位3设有四个气道,上水套1和下水套2与四个气道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下水套2通过位于四个气道外侧的进水孔10与冷却水进管接通,上水套1通过出水孔与冷却水出管接通,上水套1与下水套2通过位于本体中心的水流通道接通;在下水套2内,喷油器套管4与靠近进水孔10的某一气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中部挡水板11。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部挡水板11在水平方向上的两边沿分别同与上述指定气道相邻的另外两个气道的外壁相连,上述指定气道是指在其外壁与喷油器套管4之间设置中部挡水板11的那一个气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部挡水板11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整个下水套2。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与中部挡水板11相连接并更靠近进水孔10的气道的外壁与其相邻的下水套2内壁之间设有外围挡水板14。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外围挡水板14起源于下水套2的底面,高度为下水套2高度的1/2~1。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指定气道的外壁与其相邻下水套2内壁之间设有挡水筋13。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挡水筋13起源于下水套2的底面,在高度上等于或低于下水套2高度的1/2。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水套1与下水套2通过位于喷油器套管4与中部挡水板11之间的水流通道12连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四个气道中,靠近进水孔10的两气道为进气道,远离进水孔10的两气道为出气道。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3,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本体内部开设有上水套1和下水套2,气缸盖的中心设置有喷油器安装孔位3,喷油器安装孔位3内安置有喷油器套管4,喷油器套管4竖向贯穿上水套1和下水套2的中心,围绕喷油器安装孔位3布置有排气道5、排气道6和进气道7、进气道8,气缸盖的外围侧壁布置着若干个螺栓孔9。下水套2底部在进气侧布置有进水孔10。上水套1与下水套2通过喷油器套管4周围的水流通道12相连通。

下水套2内喷油器套管4的附近区域布置有中部挡水板11,中部挡水板11位于喷油器套管4外壁与进气道7的外壁之间,中部挡水板11在水平方向上的两边分别与排气道5的外壁和进气道8的外壁相连接,中部挡水板11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整个下水套2。

中部挡水板11的设计将下水套外围区域的水流通道、进气道7与进气道8之间的水流通道和喷油器安装孔位3附近区域的水流通道串联起来,从而强迫进入下水套2的冷却水顺次流经进气侧的外围区域、两进气道鼻梁区、中部挡水板处的外围区域、出气侧的外围区域、中部挡水板的内围区域,最后通过喷油器套管4周围的水流通道12进入气缸盖上水套1。实现了气缸盖下水套热关键区域的串联冷却,大幅提高了热关键区域的冷却能力和整体的水流利用率。

下水套2的外围区域布置有挡水筋13,挡水筋13位于进气道7的外壁与附近螺栓孔9的外壁之间。挡水筋13起源于气缸盖底板,在高度方向上不超过下水套2高度的一半。下水套2的外围区域布置有外围挡水板14,外围挡水板14位于进气道8的外壁与附近螺栓孔9的外壁之间,外围挡水板14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整个下水套2。

挡水筋13和外围挡水板14的设计可以通过导流方式进一步提高通过进气道7与进气道8之间鼻梁区的冷却水流量和进气道7和排气道5之间鼻梁区的冷却水流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水流利用率,降低气缸盖的工作温度,提高气缸盖的抗热疲劳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简单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