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发动机排气管热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718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发动机排气管热端支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发动机排气管热端支架。

[

背景技术:
]

随着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和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用新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来对传统的零部件进行改进改善屡试不爽,传统的热端支架固定发动机排气管做了两条加强筋,由于是铸造表面,加强筋上接触排气管处其实也是一些点接触,实际并没有达到两条加强筋支撑效果会更好的预想;反而在两条加强筋的中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凹槽,当大量高温高热的气体经过排气管时,凹槽里堆积了大量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又没有水路给予降温,发动机工作停止后才逐渐冷却,这相对于不断地在给支架凹槽部分退火,久而久之封闭凹槽部分变脆,会影响对排气管的支撑强度;同时,凹槽部分的加强筋高出安装平面超过40mm,在安装锁紧时也不方便,影响安装效率。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发动机排气管热端支架,不仅增强了支撑强度,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散热性和安装效率,同时结构新颖,设计合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高强度轻量化发动机排气管热端支架,包括热端支架本体,所述热端支架本体包括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接的连接板1以及用于支撑发动机排气管的加强筋5,所述连接板1上开设有管道安装孔2,所述连接板1通过管道安装孔2固定连接发动机排气管,所述连接板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翼3、右侧翼4,所述左侧翼3、连接板1、右侧翼4构成横截面呈C形的弧形结构,所述加强筋5为自左侧翼3内侧延伸至右侧翼4内侧的弧形结构,所述加强筋5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左侧翼3、右侧翼4。

所述加强筋5的边缘增设有辅助加强筋5,所述辅助加强筋5一端焊接在加强筋5上,所述辅助加强筋5另一端焊接在连接板1上。

所述左侧翼3、右侧翼4上均开设有紧固螺栓孔6。

所述连接板1、左侧翼3、右侧翼4、加强筋5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管道安装孔2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管道安装孔2与发动机排气管焊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在经过大量理论分析数据和台架试验的数据后,将传统结构中的两条加强筋更改为一条加强筋,从而翻新热端支架的结构设计,并对这一条加强筋进行适当的加厚,还可在加强筋边上设计几条小的辅助加强筋,从而在满足现有支撑强度要求的基准上,支撑强度进一步增加了20%;并且,改为一条加强筋后,散热性能提高了45%以上,避免了不断的退火对支架强度的影响,同时,对加强筋进行优化后,产品重量减少35%,安装也不再受加强筋高不方便安装的困扰,即增强了支撑强度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散热性和安装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板 2、管道安装孔 3、左侧翼 4、右侧翼 5、加强筋 6、紧固螺栓孔 7、加强筋一 8、加强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热端支架本体,热端支架本体包括与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接的连接板1以及用于支撑发动机排气管的加强筋5,连接板1上开设有管道安装孔2,连接板1通过管道安装孔2固定连接发动机排气管,该管道安装孔2设置有至少两个,管道安装孔2与发动机排气管焊接为一体,连接板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翼3、右侧翼4,左侧翼3、连接板1、右侧翼4构成横截面呈C形的弧形结构,加强筋5为自左侧翼3内侧延伸至右侧翼4内侧的弧形结构,加强筋5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左侧翼3、右侧翼4,还可在加强筋5的边缘增设有辅助加强筋5,辅助加强筋5一端焊接在加强筋5上,辅助加强筋5另一端焊接在连接板1上;该左侧翼3、右侧翼4上均开设有紧固螺栓孔6,连接板1、左侧翼3、右侧翼4、加强筋5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经过多次模拟分析和台架试验后,更改产品结构,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对支撑排气管连接处结构进行更改,使得支撑排气管处结构强度增加20%,整个支架的重量减轻35%,工作时散热的性能增强45%,在安装时更容易安装,大大提升了安装效率。

如附图2所示,为现有的热端支架,其与发动机排气管的支撑使用了两条加强筋,其弊端是,两条加强筋之间形成的密封空间不断地聚集高温高热的废气所传导的热量,并且不能及时散出,长时间的往复热量不能散出和发动机冷却,会导致支架的强度不够。本实用新型通过更改设计,达到如附图1所示的新型结构,其将两条加强筋改为一条加强筋,并对整体结构进行了翻新,以及通过力学分析对加强筋适当地加厚和在这条加强筋边上再加上小的辅助加强筋,从而能够达到预期想要满足的受力强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