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4983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暖风系统的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



背景技术:

客车的动力主要由发动机来提供,但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环境气温很低,东北地区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度,甚至更低。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发动机机油粘度大,阻力增大,燃油不能充分雾化,造成发动机冷启动困难。同时发动机冷启动危害众多,且耗时耗油,冷启动过程的尾气污染严重,而且冷启动一次,发动机组件的磨损量相当于正常行驶300km,对于发动机的伤害很大。

因此,发动机必须具备低温启动的功能,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现有操作中,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发动机低温启动的方法,如:直接给缸体灌热水、烘烤进气管、采取直接火焰预热等,然而由于受具体条件影响,且过程繁琐,往往不能预热效果不理想,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预热的方法基本是采用燃油加热器对发动机的冷却水箱进行抽取冷水再经然后燃油加热器进行暖水,随后经暖水管路对车内进行预热,最后经管道回流进入发动机冷却水箱对发动机进行预热。针对于现有的发动机预热技术,其存在着因回流管道过长,致使发动机的预热效率低,预热速度慢的突出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的发动机预热系统,通过结构改进技术,在确保车内预热系统的预热系统管道不受影响的基础上,极大提高了在发动机需要高效预热以快速达到启动温度时,不受现有预热管路影响,可有效实现发动机的快速预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背景技术中所阐述的预热系统对发动机进行高效预热的技术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新的系统方案对传统的客车暖风系统进行改进提升,给整车供暖以及发动机高效预热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包括发动机、燃油加热器、除霜器以及多个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燃油加热器、除霜器以及多个散热器通过暖水管串联管道连接成预热回路;所述燃油加热器的进液端通过所述暖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液端管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加热器的出液端连接的所述暖水管以及所述发动机的进液端连接的所述暖水管上分别设置有三通接头A和三通接头B,三通接头A和三通接头B间也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

所述电磁阀并联接入所述预热回路中;所述电磁阀还包括有设置于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

采用新的系统方案对传统的客车暖风系统进行改进提升。通过一对三通接头并联接入的电磁阀,通过电磁阀控制预热管路中防冻液的主体流向;在车子启动时,通过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打开电磁阀,将燃油加热器加热的防冻液通过并联接入的电磁阀快捷流向发动机机体,从而对发动机进行快速预热;待发动机达到预热温度可以正常启动后,通过控制按钮关闭电磁阀,燃油加热器加热的防冻液则通过预热管路流向串联接入的多个容置在车体上的散热器以及除霜器,给整车供暖。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接头A与燃油加热器出液端间的暖水管上还设置有截止阀,对应的,所述三通接头B与所述发动机进液端间的暖水管上也设置有截止阀。如此,通过发动机和燃油加热器的两侧的截止阀的设置,可在无需预热的季节环境下,手动启闭预热回路,达到预热系统启停的可控性。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散热器包括有:容置在车体用于车内空间取暖的乘客散热器以及容置在驾驶室内用于取暖的司机散热器。即充分利用客车系统中原有的暖风管路系统,当发动机启动后,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将防冻液的热量通过暖水管传送至车体以及驾驶室内的散热器进行散热,一方面达到发动机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发动机的余热达到车内取暖的效果,节约了发动机带动空调机进行取暖的燃油消耗,具备一定的节能效果。

更进一步地,为确保除霜器的除霜效果,所述多个散热器在所述预热管路中所述除霜器的两侧均匀分布。一方面,在保证除霜器的暖风温度(避免散热器散失掉过多热量,致使防冻液在流经除霜器时温度过低,无法保证除霜器的热量需求,影响除霜效果);另一方面,多个散热器的间隔分布,有利于车体内取暖效果的均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系统方案所阐述的发动机预热系统操作简单、性能优越、经济实用。

1、经济性好:发动机预热系统借用现有的暖风系统,只需要增加电磁阀、少量暖水管及一对三通接头,就可以利用车辆原有的暖风系统,改进成发动机预热系统,投入的费用极低。

2、操作简单:在低温工况下,司机只需要先打开燃油加热器,打开电磁阀位于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进行高效预热几分钟,即可启动发动机,待发动机启动后,关闭预热系统开关即可。

3、性能优越:通过预热管路系统,将燃油加热器加热的防冻液直接流向发动机,充分利用发动机的散热系统反向给发动机预热,保证了发动机机体得到充分预热,启动性能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客车暖风系统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处在发动机预热工况下的防冻液流向示意图。

标记说明:

1-除霜器,2-司机散热器,3-乘客散热器,4-电磁阀,5-截止阀,6-燃油加热器,7-发动机,8-暖水管,9-三通接头,10-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3,一种新型客车发动机预热系统,包括发动机7、燃油加热器6、除霜器1以及多个散热器(2和3);所述发动机7、燃油加热器6、除霜器1以及多个散热器(2和3)通过暖水管8串联管道连接成预热回路;燃油加热器6的进液端通过暖水管8与发动机7的出液端管道连接;

燃油加热器6的出液端连接的暖水管8以及发动机7的进液端连接的暖水管8上分别设置有三通接头A(9)和三通接头B(9),三通接头A(9)和三通接头B(9)间也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阀4;电磁阀4并联接入预热回路中;电磁阀4还包括有设置于车体10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图中为标出)。

采用新的系统方案对传统的客车暖风系统进行改进提升。通过一对三通接头9并联接入的电磁阀4,通过电磁阀4控制预热管路中防冻液的主体流向;在车子启动时,通过驾驶室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打开电磁阀4,将燃油加热器6加热的防冻液通过并联接入的电磁阀4快捷流向发动机7机体,从而对发动机7进行快速预热;待发动机7达到预热温度可以正常启动后,通过控制按钮关闭电磁阀4,燃油加热器6加热的防冻液则通过预热管路流向串联接入的多个容置在车体上的散热器(2和3)以及除霜器1,给整车供暖。

三通接头A(9)与燃油加热器6出液端间的暖水管8上还设置有截止阀5,对应的,三通接头B(9)与所述发动机7进液端间的暖水管8上也设置有截止阀5。如此,通过发动机7和燃油加热器6的两侧的截止阀5的设置,可在无需预热的季节环境下,手动启闭预热回路,达到预热系统启停的可控性。

多个散热器包括有:容置在车体10用于车内空间取暖的乘客散热器3以及容置在驾驶室内用于取暖的司机散热器2。即充分利用客车系统中原有的暖风管路系统,当发动机启动后,利用发动机7的热量将防冻液的热量通过暖水管8传送至车体以及驾驶室内的散热器进行散热,一方面达到发动机7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发动机7的余热达到车内取暖的效果,节约了发动机带动空调机进行取暖的燃油消耗,具备一定的节能效果。

为确保除霜器1的除霜效果,所述多个散热器(2和3)在所述预热管路中除霜器1的两侧均匀分布。一方面,在保证除霜器1的暖风温度(避免散热器散失掉过多热量,致使防冻液在流经除霜器时温度过低,无法保证除霜器的热量需求,影响除霜效果);另一方面,多个散热器(2和3)的间隔分布,有利于车体内取暖效果的均匀。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预热系统有为10个关键组件,下面结合附图将详细的介绍预热系统,其具体工作原理展示如下:

传统的客车暖风系统,不包含电磁阀4和三通接头9,整个暖水的循环如附图3中示意(请重点查阅防冻液流向),发动机7的冷却水通过管路流向燃油加热器6,通过加热以后,高温状态的下防冻液通过管路流向乘客散热器3和司机散热器2,最终流回发动机7。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预热系统依托车辆原有的暖风系统管路结构,通过打开仪表台上用于电磁阀4的控制按钮(图中为标记),电磁阀4打开,由于流向乘客、司机散热器(3、2)方向的防冻液因管路线过长而产生的阻力相对较高,基本上燃油加热器6加热的大部分防冻液会通过电磁阀4方向的管路流回发动机7,暖水循环如附图2所示,就相当于燃油加热器6加热的防冻液直接流向发动机7内循环,直接对发动机7进行预热。

发动机7整车启动以后,关闭仪表台上的控制按钮,电磁阀4闭合,电磁阀4回路断开,发动机7预热回路切换为整车暖风回路,对整车进行供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