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9526发布日期:2018-06-30 04:3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柴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为了满足欧VI和国VI排放标准,需要对排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NOX(氮氧化物)、HC(碳氢化合物)和CO(一氧化碳)等含量进行控制,因此,需要将DOC(氧化催化转换器)、DPF(颗粒捕集器)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转化器)集成在后处理装置中。

因此,如何将DOC、DPF和SCR集成在一起,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以实现DOC、DPF和SCR的集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DOC部件、DPF部件、两个SCR部件、尿素混合器和排气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DOC部件连接;所述DOC部件与所述DPF部件串接组成DOC-DPF组合部件,所述DOC-DPF组合部件、所述尿素混合器和所述SCR部件平行并排布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DPF部件的出口与所述尿素混合器的进口连通;两个所述SCR部件并排布置,所述尿素混合器的出口与两个所述SCR部件的进口连通,两个所述SCR部件的出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两个所述SCR部件与所述DOC-DPF组合部件呈三角形布置,所述DOC-DPF组合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上部中间位置,两个所述SCR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下部两侧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尿素混合器包括尿素混合管和尿素喷嘴。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尿素混合管的横截面为跑道形。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DPF部件与所述DOC部件之间以及所述DPF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DOC部件和所述DPF部件通过卡箍串接。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为四缸体箱式壳体。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氮氧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支架。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上还一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座。

优选地,在上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为双层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中,壳体内集成有DOC部件、DPF部件、两个SCR部件、尿素混合器和排气管;壳体上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与DOC部件连接;DOC部件与DPF部件串接组成DOC-DPF组合部件,DOC-DPF组合部件、尿素混合器和SCR部件平行并排布置于壳体内;DPF部件的出口与尿素混合器的进口连通;两个SCR部件并排布置,尿素混合器的出口与两个SCR部件的进口连通,两个SCR部件的出口与排气管连通。气流先经过DOC部件进行氧化反应,再经DPF部件进行颗粒捕集,随后进入一个尿素混合器中与尿素混合,回流到进气侧,进入两个SCR部件内部进行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最后从排气管排到大气中。在一个排气后处理装置中集成DOC部件、DPF部件、SCR部件,完成了对发动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满足了欧六标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壳体、2为进气管、3为排气管、4为DOC-DPF组合部件、41为DOC部件、42为DPF部件、43为卡箍、5为尿素混合器、51为尿素混合管、52为尿素喷嘴、6为传感器座、7为集成传感器支架、8为氮氧传感器座、9为压差传感器、10为SCR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实现了DOC、DPF和SCR的集成。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位于壳体1内的DOC部件41、DPF部件42、两个SCR部件10、尿素混合器5和排气管3;其中,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管2和排气管3,进气管2与DOC部件41连接;DOC部件41与DPF部件42串接组成DOC-DPF组合部件4,DOC-DPF组合部件4、尿素混合器5和SCR部件10平行并排布置于壳体1内;DPF部件42的出口与尿素混合器5的进口连通;两个SCR部件10并排布置,尿素混合器5的出口与两个SCR部件10的进口连通,两个SCR部件10的出口与排气管3连通。

该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工作过程为:气流通过进气管2进入,先经过DOC部件41进行氧化反应,再经DPF部件42进行颗粒捕集,随后进入一个尿素混合器5中与尿素混合,回流到进气侧,进入两个SCR部件10内部进行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最后从排气管3排到大气中。可见,本申请中的排气后处理装置集成了DOC部件41、DPF部件42和SCR部件10,完成了对发动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满足了欧六标准。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SCR部件10与DOC-DPF组合部件4呈三角形布置,DOC-DPF组合部件4位于壳体1内的上部中间位置,两个SCR部件10分别位于壳体1内的下部两侧位置。这样设置充分利用了壳体1内部空间,结构紧凑,采用两段式SCR部件10,缩短了整个装置的长度,便于安装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尿素混合器5包括尿素混合管51和尿素喷嘴52,尿素喷嘴52集成于壳体1上。其中,尿素混合管51的横截面为跑道形,即尿素混合管51为扁状结构。采用跑道形的尿素混合管51减小了排气背压,同时有利于尿素溶液与气流的充分混合,提高氨分布的均匀性,减少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DPF部件42与DOC部件41之间以及DPF部件42与壳体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方便DPF部件42从装置中拆卸下来进行定期清灰和维护。

作为优化,DOC部件41和DPF部件42通过卡箍43串接,通过卡箍43可以实现DPF部件42和DOC部件41的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四方体箱式壳体。采用四方体箱式壳体,有利于利用整车安装空间,便于在整车左右两侧布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氮氧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9的集成传感器支架7,氮氧传感器通过氮氧传感器座8固定于集成传感器支架7上。通过集成传感器支架7安装氮氧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9,提高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集成化程度,调整了压差传感器导气管的路径,使总体布局简洁明晰。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一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座6。不同的温度传感器对应安装在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座6上。进一步提高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双层结构,有利于保温,提高了SCR转化效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