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6921发布日期:2018-07-04 18:2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的散热器除尘、除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的工作环境多杂物、灰尘的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其发动机的散热器容易被杂物或者灰尘等堵塞,造成发动机散热不良,甚至损坏发动机及其他部件,影响发动机或者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现有的发动机散热器除尘装置通过调整风扇的转向来吹除附着于散热器或者其他部件的杂物、灰尘,以使得散热器或者其他部件能够正常工作,不致进一步损坏发动机。然而,现有的农用发动机散热器除尘装置,要么需要手动调节风向,要么设计结构复杂、反应不灵敏。

如中国专利号为200820089739.4,题为一种用于发动机上可调风向的风扇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如下内容:在风扇固定圆盘上设有能固定叶片轴的轴套,轴套每组两个,一个带有凹槽,另一不带凹槽,叶片上设有能插入轴套的轴,轴的顶端设有可锁住风扇方向的孔,用锁销卡住轴产生反向风,吹掉发动机水箱上的杂物。但该结构的缺点是需要手动来调节风向,不仅实用性差,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653034.0,题为一种农用发动机水箱自动除尘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农用发动机水箱自动除尘装置,包括风扇叶,所述风扇叶轴接在固定圈上,风扇轴与偏心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偏心轮的另外一端与花心盘连接,所述花心盘与压盘抵接,所述压盘与拨叉连接,所述拨叉通过拉线与电机连接,所述电机与自动控制盒连接,所述花心盘的另外一侧与复位弹簧连接,还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固定在花心盘上,所述固定圈设置轴孔,所述轴孔与导向轴对应。该发明专利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电机通过拉线拉动拨叉,拨叉带动压盘轴向运动,压盘驱动花心盘移动,花心盘带动偏心轮转动,偏心轮带动风扇随之转动,使风向改变吹走灰尘及垃圾,当需要复位时,电机反向旋转,拉线松开,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花心盘复位,风扇叶也随之复位。但该发动机水箱自动除尘装置设计结构繁复、传动部件过多,例如需要通过拉线、拨叉、压盘等多个部件传动才使得花心盘产生轴向位移,进而带动风扇叶转向;而且,电机是通过拉线与拨叉相连接的;另外,上述结构必然导致拉线、拨叉等部件需要设置在复位弹簧的相对侧,因此造成发动机水箱自动除尘装置本身结构臃肿、占用空间过大,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化、传动速度快、反应灵敏、占用空间小的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与电机直接相连,并且便于维修及保养等,例如便于更换磨损的零件以及添加润滑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包括风扇叶,所述风扇叶的一端设置有扭动轴,所述扭动轴通过扭动机构与联动件相连接,所述扭动轴径向穿过限位件,所述联动件与所述限位件之间轴向设置有复位件,张拉件设置于所述联动件上,所述张拉件依次穿过所述复位件和所述限位件;或者张拉件设置于紧固件上,所述张拉件依次穿过所述联动件、所述复位件和所述限位件,并从所述限位件的前端伸出,所述张拉件具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限位件的前端相配合。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设置在散热器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张拉件为钢丝绳,所述张拉件设置在紧固件上,所述张拉件依次穿过所述联动件、所述复位件和所述限位件,并从所述限位件的前端伸出,所述紧固件为螺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优选地,所述扭动轴沿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具有七片风扇叶。前述结构使风扇叶转向控制端与电机连接端位于联动件的两侧,布局更加合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所述风扇叶和所述扭动轴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所述风扇叶和所述扭动轴相连接,所述风扇叶和所述扭动轴也可以一体成型为一个部件。当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联动件可以随转也可以不随转。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其中,所述扭动轴底座分别与所述联动件外周和所述限位件相配合以限制风扇叶的径向运动。当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前述结构克服了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所述风扇叶正常工作。

其中,所述扭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扭动轴底座上的偏心齿凸和设置于所述联动件外周的周向凹槽,所述偏心齿凸位于所述周向凹槽内。优选地,所述凹槽为沿联动件外周周向设置的带状凹槽。

其中,所述扭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扭动轴底座上的齿轮和设置于所述联动件外周的齿条,所述齿轮与齿条相配合。所述扭动轴底座也可以与联动件外周和/或齿条相配合,以及与限位件相配合,以限制风扇叶的径向运动。优选地,所述齿条轴向设置。

其中,所述扭动机构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扭动轴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联动件上。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由位于所述限位件前端的所述张拉件弯折形成。

其中,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导柱,所述张拉件轴向穿过所述导柱,所述导柱轴向穿过所述联动件,所述张拉件通过轴承与所述导柱相配合,所述紧固件通过推力轴承与所述导柱的一端相抵接。优选地,所述联动件上设置有导柱孔,所述轴承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导柱两端的内壁上,并与所述张拉件相接触。

其中,所述导柱的另一端通过内卡簧轴向固定于所述张拉件或者所述限位件上,或者所述导柱的另一端与轴套相套接,所述轴套通过内卡簧轴向固定于所述张拉件或者所述限位件上。优选地,所述导柱呈圆筒形,所述导柱穿过所述导柱孔,所述导柱孔呈圆形。

其中,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前端,所述张拉件穿过所述套管,所述套管通过推力轴承与所述限位件相抵接,或者所述套管通过推力轴承与头盖相抵接,所述头盖与所述限位件相抵接。优选地,所述套管呈圆管状,所述张拉件经过弯折而形成的限位结构穿过所述套管,所述套管具有与张拉件相同的弯折角度,用以对张拉件进行限位。

其中,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扭动轴径向穿过所述通孔。优选地,所述通孔数量为七个。

其中,所述联动件包括联动上件和联动下件。优选地,所述联动上件和所述联动下件之间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当需要更换零件或者需要添加润滑剂时,便于拆装、维护和保养。

其中,所述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保护轴套,所述扭动轴径向穿过所述保护轴套,所述保护轴套径向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限位件相配合。优选地,为减小风扇叶转向时的惯性摩擦以及保护扭动轴的目的,在扭动轴上套设有保护轴套,所述保护轴套卡接在所述通孔处,并通过O形密封圈与风扇叶相抵接。

其中,所述风扇叶与所述扭动轴通过销轴相互销接,并且/或者所述风扇叶根部具有内螺纹,所述扭动轴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风扇叶与所述扭动轴螺纹连接。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述风扇叶与所述扭动轴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例如焊接、铆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优选地,所述风扇叶与所述扭动轴通过销轴相互销接,并且螺纹连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该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该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该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侧面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扭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扭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中扭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所示,一种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包括风扇叶1,风扇叶1的一端设置有扭动轴2,扭动轴2通过扭动机构与联动件3相连接,扭动轴2径向穿过限位件4,联动件3与限位件4之间轴向设置有复位件5,张拉件6设置于联动件3上,张拉件6依次穿过复位件5和限位件4;或者张拉件6设置于紧固件7上,张拉件6依次穿过联动件3、复位件5和限位件4,并从限位件4的前端伸出,张拉件6具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与限位件4的前端相配合。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设置在散热器的一侧。张拉件6为钢丝绳,张拉件6设置在紧固件7上,张拉件6依次穿过联动件3、复位件5和限位件4,并从限位件4的前端伸出,紧固件7为螺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扭动轴2沿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周向等间距设置,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具有七片风扇叶1。前述结构使风扇叶1转向控制端与电机连接端位于联动件3的两侧,布局更加合理。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风扇叶1和扭动轴2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风扇叶1和扭动轴2相连接,风扇叶1和扭动轴2也可以一体成型为一个部件。当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联动件3可以随转也可以不随转。

参见图2、图3和图4所示,扭动轴2底座分别与联动件3外周和限位件4相配合以限制风扇叶1的径向运动。当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前述结构克服了离心力的作用,保证风扇叶1正常工作。

参见图2、图3和图4所示,扭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扭动轴2底座上的偏心齿凸20和设置于联动件3外周的周向凹槽30,偏心齿凸20位于周向凹槽30内。凹槽30为沿联动件3外周周向设置的带状凹槽。

参见图1至图3所示,限位结构由位于限位件4前端的张拉件6弯折形成。

参见图2、图3所示,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导柱8,张拉件6轴向穿过导柱8,导柱8轴向穿过联动件3,张拉件6通过轴承81与导柱8相配合,紧固件7通过推力轴承71与导柱8的一端相抵接。联动件3上设置有导柱孔,轴承81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导柱8两端的内壁上,并与张拉件6相接触。

参见图2、图3所示,导柱8的另一端通过内卡簧9轴向固定于张拉件6或者限位件4上,或者导柱8的另一端与轴套80相套接,轴套80通过内卡簧9轴向固定于张拉件6或者限位件4上。导柱8呈圆筒形,导柱8穿过导柱孔,导柱孔呈圆形。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套管10,套管10设置于限位件4的前端,张拉件6穿过套管10,套管10通过推力轴承71与限位件4相抵接,或者套管10通过推力轴承71与头盖11相抵接,头盖11与限位件4相抵接。套管10呈圆管状,张拉件6经过弯折而形成的限位结构穿过套管10,套管10具有与张拉件6相同的弯折角度,用以对张拉件6进行限位。

参见图1至图3所示,限位件4上设置有通孔41,扭动轴2径向穿过通孔41。通孔41数量为七个。

参见图2、图3和图4所示,联动件3包括联动上件31和联动下件32。联动上件31和32联动下件之间形成有周向凹槽30,联动上件31和32联动下件之间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当需要更换零件或者需要添加润滑剂时,便于拆装、维护和保养。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保护轴套22,扭动轴2径向穿过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径向穿过通孔41并与限位件4相配合,保护轴套22通过平面轴承21与扭动轴2底座相抵接。为减小风扇叶1转向时的惯性摩擦以及保护扭动轴2的目的,在扭动轴2上依次套设有平面轴承21和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卡接在通孔41处,并通过O形密封圈与风扇叶1相抵接。

参见图1至图4所示,风扇叶1与扭动轴2通过销轴101相互销接,并且/或者风扇叶1根部具有内螺纹,扭动轴2上设置有外螺纹,风扇叶1与扭动轴2螺纹连接。实际生产过程中,风扇叶1与扭动轴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例如焊接、铆接等的方式进行连接。风扇叶1与扭动轴2通过销轴101相互销接,并且螺纹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工作原理为:当张拉件处于非拉紧状态时,联动件不发生轴向位移,偏心齿凸被限制在联动件外周的周向凹槽内,不会引起扭动轴的旋转,风扇叶旋转产生的风向不变;当张拉件处于拉紧状态时,联动件发生轴向位移,偏心齿凸因被限制在联动件外周的周向凹槽内,也会发生位移从而带动扭动轴转动,使风扇叶改变风向,吹除散热器上蓄积的灰尘或者垃圾,待风扇叶需要再次换向时,松开张拉件,复位件使得联动件回复到原来位置,风扇叶产生的风向恢复到原来的方向。

实施例2

除下述内容之外,其他部件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

参见图1至图3、图5所示,扭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扭动轴2底座上的齿轮20’和设置于联动件3外周的齿条30’,齿轮20’与齿条30’相配合。扭动轴2底座也可以与联动件3外周和/或齿条30’相配合,以及与限位件4相配合,以限制风扇叶1的径向运动。齿条30’轴向设置。

参见图1至图3、图5所示,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保护轴套22,扭动轴2径向穿过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径向穿过通孔41并与限位件4相配合,保护轴套22通过平面轴承21与齿轮20’相抵接。为减小风扇叶1转向时的惯性摩擦以及保护扭动轴2的目的,在扭动轴2上依次套设有平面轴承21和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卡接在通孔41处,并通过O形密封圈与风扇叶1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工作原理为:当张拉件处于非拉紧状态时,联动件不发生轴向位移,齿轮与设置在联动件上的齿条不产生相对位移,不会引起扭动轴的旋转,风扇叶旋转产生的风向不变;当张拉件处于拉紧状态时,联动件发生轴向位移,齿条随之发生轴向位移,带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扭动轴转动,使风扇叶改变风向,吹除散热器上蓄积的灰尘或者垃圾,待风扇叶需要再次换向时,松开张拉件,复位件使得联动件回复到原来位置,风扇叶产生的风向恢复到原来的方向。

实施例3

除下述内容之外,其他部件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

参见图1至图3、图6所示,扭动机构包括扭簧20”,扭簧20”的一端固定于扭动轴2上,扭簧20”的另一端设置于联动件3上。

参见图1至图3、图6所示,散热器自动除尘装置还包括保护轴套22,扭动轴2径向穿过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径向穿过通孔41并与限位件4相配合。为减小风扇叶1转向时的惯性摩擦以及保护扭动轴2的目的,在扭动轴2上套设有保护轴套22,保护轴套22卡接在通孔41处,并通过O形密封圈与风扇叶1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其工作原理为:当张拉件处于非拉紧状态时,联动件不发生轴向位移,扭簧的受力没有变化,不会引起扭动轴的旋转,风扇叶旋转产生的风向不变;当张拉件处于拉紧状态时,联动件发生轴向位移,使得扭簧的受力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扭动轴转动,使风扇叶改变风向,吹除散热器上蓄积的灰尘或者垃圾,待风扇叶需要再次换向时,松开张拉件,复位件使得联动件回复到原来位置,风扇叶产生的风向恢复到原来的方向。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尽管已经阐述了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但针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所述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述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