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2870发布日期:2020-09-23 01:5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导流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运用不同方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于现代生活中,汽、机车已是不可或缺之代步工具,但,汽、机车机件起动及运转时动力所需的燃料,附带所排放的废气形成的空气污染,更是造成环境暖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而一般车辆内燃机的功率输出几乎是取决于一定比例空气注入燃烧室的多寡,而在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下,燃气各有其最佳的气体与燃油比例,倘若过多的燃料缺乏适当比例的气体则无法确实燃烧,而燃烧不完全所产生大量的有毒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而车辆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是车辆燃油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能、油耗、启动的加速性能、旋转的稳定性及废气的排放。由于燃油燃烧不充分,导致内燃机排放黑烟、车辆动力不足、油耗增加、汽缸内大量积碳等现象均为空气混合比例失调所致。中国大陆专利公告cn2406072号揭露一种内燃机燃油系统的助燃器,该装置为带有导流孔的平面体,由带有放射能量的材料制成,其设置在空气滤心上,当空气流经过该装置时,其放射能量细化空气分子族群,以增加空气与燃油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由于该装置为平面进气方式,空气分子细化的程度有限,故燃烧效率的提高不甚理想。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揭露内燃机之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之二个实施例,请参阅图1与图2,系本发明之先前技术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示意图。于图1所述分子活性组件1具有网孔11与套设于其外圈之套环12,且该套环12之四只脚架13撑抵于进气管内壁。由此可知,当空气流经进气管内壁时,由于具有网孔11的面积并未占满整个进气管截面积,而有部分经由因脚架13所致的空隙穿流过去,无法利用远红外线加温,在穿流过去后其较低的温度亦会影响经由网孔11的远红外线加温的气体温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网孔11所具有的致密特质,加上上述空隙的存在,空气经过该网孔部份的比例有可能降低,反而部分丧失了原本设置网孔的美意。图2则系设置导流套2于分子活性组件1外周缘,并利用导流鳍片21之弯折部22固定于进气管内壁。如前所述,本实施例更利用了导流鳍片21的螺旋设计所致的喷嘴效应,更进一步地令空气大量由此处通过。此举当然造成了空气更形活跃,然因为空气快速通过所造成温度的下降,将更令由网孔11的远红外线加温的效果大打折扣,且更甚于图1所示。

以上述二实施例所示,皆可以意识到其结构复杂,相对地制造成本肯定提高,且组装并不容易;更何况若因组件老化而丧失了固定于进气管内壁的能力,以致某些组件被吸入内燃机内,则消费者的损失恐怕不是一笔小数目。于是,综合上述各种习知技术的缺失或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将是一重要课题,因此,以下将是本发明详细探讨的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藉由导流部沿中心轴面二侧分别皆设计有圆弧曲面以及平面,以增加切割及雾化进入内燃机的气体体积,达到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之功效。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藉由导流部二端面设计对称结构,使无论以任何方向置入内燃机,皆可达到导流部增加切割及雾化进入内燃机的气体体积之功效。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藉由将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设计为结构简单,且相对制造成本较低,以达到减低消费者的负担之功效。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种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藉由将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设计为安装简单方便,且相对减少安装时间,以达到便于消费者自行组装且组装后使用安全之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沿一气体进入方向置入一内燃机进气管内壁,该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包括有:一心环结构、一外环结构以及复数个导流部。该心环结构为一中空圆柱体。该外环结构与该心环结构为同一轴心之一中空圆柱体,且该外环结构容置该心环结构,该外环结构具有一第一端面以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与该第二端面相距有一距离。每一该导流部定义有一轴面,每一该轴面延伸至该轴心,且复数个该轴面以该轴心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该导流部连接该心环结构与该外环结构。

该导流部邻靠该第一端面沿该轴面二侧分别延伸出一第一圆弧曲面以及一第一平面,该第一圆弧曲面与该轴面相距一第一宽度,该第一平面与该轴面相距一第二宽度,该导流部邻靠该第二端面沿该轴面二侧分别延伸出一第二圆弧曲面以及一第二平面,该第二圆弧曲面与该轴面相距一第三宽度,该第二平面与该轴面相距一第四宽度,且该第一圆弧曲面以一第一连接面与该第二平面相连接,该第二圆弧曲面以一第二连接面与该第一平面相连接。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中,该第一宽度与该第三宽度为相等,该第二宽度与该第四宽度为相等,且该第一宽度大于该第二宽度。当该第一端面邻靠该气体进入方向,且气体通过该导流部时,将由该第一平面阻挡,使气体由该第一圆弧曲面导引至该第一连接面进入该内燃机进气管内壁。当该第二端面邻靠该气体进入方向,且气体通过该导流部时,将由该第二平面阻挡,使气体由该第二圆弧曲面导引至该第二连接面进入该内燃机进气管内壁。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中,该外环结构具有复数个卡固体,该卡固体与该第一端面相连接,且延伸出该外环结构一高度,该卡固体外缘贴靠于该内燃机进气管内壁上。该外环结构具有一弧形曲面,该弧形曲面位于该卡固体与该第一端面间。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中,该心环结构二端面具有复数个凸缘及复数个凹槽,二该凸缘间设有该凹槽的相互间隔排列。该凸缘为半圆形形状。该凹槽为半圆形形状。该导流部连接于该心环结构二端面的该凸缘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内燃机之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14158号内燃机之进气分子活跃助燃装置第二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较佳实施例之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较佳实施例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导流部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与内燃机进气口配合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与内燃机进气口配合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分子活性组件,11:网孔,12:套环,13:脚架,2:导流套,21:导流鳍片,22:弯折部,3:导流装置,31:心环结构,311:凸缘,312:凹槽,32:外环结构,321:第一端面,322:第二端面,323:卡固体,324:弧形曲面,33:导流部,330:轴面,331:第一圆弧曲面,332:第一平面,333:第二圆弧曲面,334:第二平面,335:第一连接面,336:第二连接面,4:内燃机,41:进气口,91:气体进入方向,92:轴心,d:距离,h:高度,w1:第一宽度,w2:第二宽度,w3:第三宽度,w4:第四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其系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正视及导流部aa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3包括有:一心环结构31、一外环结构32以及复数个导流部33。该心环结构31为一中空圆柱体。本发明较佳实施中,该心环结构31二端面具有复数个凸缘311及复数个凹槽312,二该凸缘311间设有该凹槽312的相互间隔排列,呈现为一波形形状。该导流部33连接于该心环结构31二端面的该凸缘311上。将该凸缘311设计为半圆形形状,该凹槽312为半圆形形状,且该凹槽312的直径尺寸大于该凸缘311直径尺寸,由此可使气体进入时,以该凸缘311充分切割气体后,再由该凹槽312表面形状导引至该心环结构31,且使气体与该心环结构31表面充分作用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

该外环结构32与该心环结构31为同一轴心92之一中空圆柱体,且该外环结构32容置该心环结构31,该外环结构32具有一第一端面321以及一第二端面322,该第一端面321与该第二端面322相距有一距离d。本发明较佳实施中,该外环结构32具有复数个卡固体323,该卡固体323与该第一端面321相连接,且延伸出该外环结构32一高度h,该卡固体323外缘贴靠于一内燃机4进气管41内壁上。该外环结构32具有一弧形曲面324,该弧形曲面324位于该卡固体323与该第一端面321间。该弧形曲面324设计将进入该外环结构32的气体进行加速,达到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之功效。

每一该导流部33定义有一轴面330,每一该轴面330延伸至该轴心92,且复数个该轴面330以该轴心92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该导流部33连接该心环结构31与该外环结构32。该导流部33邻靠该第一端面321沿该轴面330二侧分别延伸出一第一圆弧曲面331以及一第一平面332,该第一圆弧曲面331与该轴面330相距一第一宽度w1,该第一平面332与该轴面330相距一第二宽度w2,该导流部33邻靠该第二端面322沿该轴面330二侧分别延伸出一第二圆弧曲面333以及一第二平面334,该第二圆弧曲面333与该轴面330相距一第三宽度w3,该第二平面334与该轴面相330距一第四宽度w4,且该第一圆弧曲面331以一第一连接面335与该第二平面334相连接,该第二圆弧曲面333以一第二连接面336与该第一平面332相连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中,该第一圆弧曲面331以及该第二圆弧曲面333皆为四分之一的圆柱结构,该第一宽度w1与该第三宽度w3为相等,该第二宽度w2与该第四宽度w4为相等,且该第一宽度w1大于该第二宽度w2。

请加参阅图7所示,其系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与内燃机进气口配合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3沿一气体进入方向91置入一内燃机4的进气管41内壁中。本发明较佳实施中,当该导流装置3置入方向以该第一端面321邻靠该气体进入方向91时,此时该轴心92大致与该气体进入方向91为平行,而气体通过该导流部33,将由该第一平面332阻挡或切割气体,使气体由该第一圆弧曲面331导引至该第一连接面335,使气体与该第一圆弧曲面331及该第一连接面335表面充分作用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使进入该内燃机4进气管41内壁气体,充分达到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之功效。

请加参阅图8所示,其系为本发明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与内燃机进气口配合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立体结构示意图。当该导流装置3置入方向以该第二端面322邻靠该气体进入方向91时,此时该轴心92大致与该气体进入方向91为平行,而气体通过该导流部33时,将由该第二平面334阻挡或切割气体,使气体由该第二圆弧曲面333导引至该第二连接面336,使气体与该第二圆弧曲面333及该第二连接面336表面充分作用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使进入该内燃机4进气管41内壁气体,充分达到提高内燃机的燃烧效率之功效。藉由导流部3二端面设计对称结构,使无论以任何方向置入内燃机,皆可达到导流部3增加切割及雾化进入内燃机的气体体积之功效。

由以上本发明该可双向置入内燃机的导流装置3提供气体进入该内燃机4的氧分子密度加大,雾化程度提高,以致加大空气与燃油的接触面积,达到更理想的空气混合比例。由于本发明系采用经奈米科技处理的高分子材料,该材料能够产生电磁辐射和远红外线,当气体流过时,可以改变气体水分子族群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气体中的水分子族群更加细化,并产生自然规律的震荡而激化氢、氧分子,使进入该内燃机4燃烧时的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比例增强,达到最佳空气混合比,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充分燃烧。因此,可以达到更佳的燃烧效率,降低污染。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