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发动机中的强制冷却用的罩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069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发动机中的强制冷却用的罩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发动机中用于强制冷却和隔离噪音的一种罩子,其中置于该罩子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一种噪音吸收材料能被牢固地固定。
用于小型双轮摩托车的风冷式内燃发动机,其中发动机的散热部分用罩子罩住,通过与曲轴构成一体的冷却风扇的转动,冷却空气经罩子上的冷却空气引入口被导入该罩子内用以冷却该散热部分;我们已经知道用于强制冷却的这样一种罩子,它具有内壁和外壁的双壁结构,并具有置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噪音吸收材料,以改善噪音隔离性能(见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号1990-96425)。
然而,对于这种惯用的罩子存在一种担心,即配置在该罩子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噪音吸收材料可能会由于内燃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或载有该发动机的双轮摩托车行驶时引发的振动而被移向一边,从而会导致噪音隔离效果恶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改进的罩子,在内燃发动机中该罩子用于强制冷却并解决上面提及的问题。更具体说,在一内燃发动机中,该发动机的散热部分用一罩子罩住而且,通过一冷却风扇的转动,冷却空气经一设置在该罩子上的冷却空气引入口被导入该罩子内以冷却散热部分;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罩子被制成具有内壁和外壁的双层壁结构,一种噪音吸收材料置于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内壁和外壁中的一个或两者的内表面上做出结合凸耳,该噪音吸收材料被配置在所述结合凸耳的部位以便用结合凸耳把它固定住。
因为本发明的构成如上,由内燃发动机和冷却风扇所产生的噪音,被配置于该罩子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噪音吸收材料所吸收,并被该罩子所隔绝。因此,达到了满意的噪音吸收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甚至当置于该罩子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噪音吸收材料,由于该内燃发动机产生的振动或由于载有该发动机的双轮摩托车行驶时引发的振动而趋于向一侧偏移时,噪音吸收材料能够利用在该内壁和外壁中的一个或两者内表面上做出的结合凸耳而保持均匀固定状态。从而由于噪音吸收材料的偏移而导致的噪音隔离恶化得以防止。
在附图中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下面加以描述。


图1是小型双轮摩托车的后部的右侧视图,该摩托车具有按照本发明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强制冷却的罩子开口结构;
图2是沿图1中Ⅱ-Ⅱ线剖切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罩子外板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汽缸侧罩的外表面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沿图4中Ⅴ-Ⅴ线剖切的剖视图;而图6是噪音吸收材料的展开平面图。
安装在小型双轮摩托车1上的一种悬挂式动力装置2包含一风冷式内燃发动机3(它略朝下倾斜地竖立着)和一V型皮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从发动机3下侧向后延伸),发动机3和变速机构4整体地联接在一起。后轮5整体地安装在V型皮带式无级变速机构4的输出轴(图中未表示)上,而位于悬挂式动力装置2前部的吊杆部分6垂直地、可摆动地和支架8联接,支架8从小型双轮摩托车1的车体7上向后伸出。
曲轴10可转动地支承在发动机3的曲轴箱9内,而无级变速机4的一主动可调皮带轮11装在曲轴10的最左端。V型皮带13夹绕在主动可调皮带轮11上,而一被动可调皮带轮(图中未表示)装在变速箱体12后部的轴颈上。随着曲轴10转数的增加,无级变速机构4的齿轮变速比以无级方式减小,而发动机3的动力通过变速机构4传递给后轮5。
此外,位于曲轴箱9上方的汽缸14和位于汽缸上部的汽缸盖15被制成许多具有预定间隔的散热片16。发电机17的转子18整体地装在曲轴10的最右端,而离心式冷却风扇19整体地装在转子18上。
风冷式内燃发动机3和冷却风扇19都用合成树脂做的罩子20罩住。该罩子20包含一罩住冷却风扇19和发动机3的汽缸14的汽缸侧罩21,一罩住汽缸盖15的顶罩22,以及一罩住汽缸侧罩21的外部的罩子外板23。该汽缸侧罩21和顶罩22分别装在曲轴箱9上和汽缸14上,可随安装螺栓24一起拆下。
在汽缸侧罩21上有一圆柱形开口25,开口25与冷却风扇19是同心的,而且一内散热板(鱼鳞板)26就设置在圆柱形开口25内。该内散热板26包含多个宽散热板27,散热板27在从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由后向前倾斜并以较宽间隔沿纵向分布。在罩子23上还有圆柱形开口28,沿侧向向外凸出,与汽缸侧罩21的圆柱形开口25的外圆表面紧密接触。此外,一外散热板(鱼鳞板)29设置在圆柱形开口28内。该外散热板29包含多个相对较窄的窄散热片30,在从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由上向下倾斜,并以窄间隔垂直分布。
汽缸侧罩21做出一些沿侧向向外凸出的安装座31。该安装座31在上部有一个,下部有二个。该罩子外板23在和安装座31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做出一些凹向内的安装座32。一种噪音吸收材料33(例如聚氨脂泡沫)置于汽缸侧罩21和罩子外板23之间以及除去开口25、28之外的整个侧面上。铆钉34打在安装座31和32里,以便把汽缸罩21和罩子外板23相互整体联结起来。利用冷却风扇19的转动,冷却空气经汽缸侧罩21的圆柱形开口25,从罩子外板23的圆柱形开口28引入罩子20内。在这期间,当冷却空气和散热片16接触时,就向汽缸15一侧流动,然后从冷却空气排放口35排放到大气中,该排放口35设置在顶罩22的左后部位置。
如图4所示,在汽缸侧罩21中,在圆柱形开口25的外圆的周围部分设置有许多孔36。噪音吸收材料33通过孔36展露在冷却空气通道38内。
此外,如图4所示,在汽缸侧罩21的外表面上,构造出多个方的尖塔形结合凸耳37c、37d和37e,每种凸耳都有几个,位于圆柱形开口25周围的孔36之间,分布在与噪音吸收材料33的相配部分33c、33d和33e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上,该噪音吸收材料33如图6所示是板状的。
安装之前,该噪音吸收材料33被制成如图6中所示的平面状。穿过圆柱形开口25,噪音吸收材料33的凹口33a被装在汽缸侧罩21的安装座31a上,而噪音吸收材料的凹口33b同样安装在安装座31b上,凹口33c和33c′之间的噪音吸收材料部分被折回180°以使它们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凹口装在一个安装座31c上,使得噪音吸收材料的两个端部33d和33e分别与凸耳37d及37e结合。
因为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如上述的构造,当风冷式内燃发动机3开始工作和冷却风扇19已转动时,在悬挂式动力装置2右侧的外部空气,从罩子外板23的圆柱形开口28经汽缸侧罩21的圆柱形开口25被导入罩子20中的冷却空气通道38内,那么当和汽缸14的各散热片16及汽缸盖15接触中进行热交换后,冷却空气经冷却空气排放口35排放到罩子20的外面。这样,汽缸14和汽缸盖15就被冷却到满意的程度。
即使因发动机工作而从发动机3和冷却风扇19发出噪音,冷却空气通道38内的噪音也会被罩住发动机3和风扇19的罩子20所遮断,并且通过孔36被展露在通道38内的噪音吸收材料所吸收。因此,动力装置2外部的噪音水平显著地降低。
此外,在圆柱形开口25和28中,由于内散热板26的各散热片27和外散热板29的各散热片30彼此的倾斜方向不同,在内散热板26的各散热片27之间通过的噪音声波由外散热板29的各散热片30的作用,改变了它们的传播方向,所以改善了噪音隔离效果,并且由发动机3和冷却风扇19产生的噪音的水平也可进一步减低。
再者,因为外散热板29的各个散热片30在从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是由上向下倾斜,可使自上下落的雨水从各个散热片30的下沿滴落到车辆的外面,因而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冷却空气通道38内。
此外,因为内散热板26的各散热片27在从内侧到外侧的方向上是从后向前倾斜的,从悬挂式动力装置2右侧的前方流向后方并通过外散热板29各散热片30之间的风,必然会被导入冷却空气通道38内。就可增加冷却空气的流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果。
加之,因为噪音吸收材料33被许多方的尖塔形凸耳37所结合和固定(凸耳37是在汽缸侧罩21的外表面上,位于侧罩21上的多个孔36之间),甚至当由小型双轮摩托车行驶时产生的振动或由内燃发动机3的振动引起的单向作用力施加在噪音吸收材料33上时,该噪音吸收材料仍被固定在它的位置上而不会移动,也不用担心发生噪音经过无噪音吸收材料的部分而传出去的现象。从而噪音吸收效果能长期保持。
具体说,因为一组方的尖塔形结合凸耳37d和37e的构造与噪音吸收材料33的两端部33d和33e相对应,且另一组形状相同的结合凸耳37c的构造与噪音吸收材料的折叠部分33c、33c′相对应,易于移位的噪音吸收材料的配合部分33c、33c′、33d及33e就被方的尖塔形结合凸耳37c、37d和37e卡住,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噪音吸收材料的位移。
权利要求
1.在风冷式内燃机发动机中用于引入冷却空气的罩子开口的一种结构,其中发动机的散热部分用一罩子罩住,而且,利用一冷却风扇的转动,冷却空气经一设置于该罩上的冷却空气引入口被导入该罩内以冷却散热部分按上述特点构成的一种用于强制冷却的罩子中,该罩子的所述冷却空气引入口的外周边至少做成有内壁和外壁的双层壁结构,一种噪音吸收材料置于所述双层壁结构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在所述内壁和外壁中的一个或两者的内表面上做出结合凸耳,所述噪音吸收材料铺陈在所述结合凸耳的部位以便用该结合凸耳把它固定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中的强制冷却和隔离噪音的罩子。曲轴箱9上方的汽缸14和汽缸上方的汽缸头15制出许多以预定间隔布置的散热片16。冷却风扇19整体安装在曲轴10的最右端。罩住风冷式内燃发动机3和冷却风扇19两者的合成树脂罩子20包含一罩住冷却风扇10和汽缸14两者的汽缸侧罩21,一罩住汽缸盖15的顶罩22,和一罩住汽缸侧罩21外部的罩子外板23。噪音吸收材料33置于汽缸侧罩21和罩子外板23之间,并用罩子21外表面上的多个结合凸耳来结合与固定。
文档编号F02B61/02GK1096848SQ9311569
公开日1994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28日
发明者久我信二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