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可变性喉管六通道双腔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8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流可变性喉管六通道双腔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发动机化油器的改进,更准确地讲是对双腔体化油器的改进。
在提出本实用新型之前,本发明者曾于1985年5月29日,向贵局提出了一份关于《旁道渗入气流可变性喉管化油器》的发明专利申请案,在该申请案中,提出了在该化油器节气门以上,设有三个旁道渗入气流系统,它能随发动机工况和节气部的开度变化,自动调节进气量。但是该发明申请案,所提供的是一种单腔体化油器,其喉管部位在节气门以上的下体中,因此这种结构形式的化油器,对于双腔体化油器(既双喉管)是不能适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确定旁道渗入气流通道的结构形式,以及通道的接口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寻找双腔体化油器旁道渗入气流系统的孔道、怠速孔道、接口部位以及结构形式,为汽车使用多种能源,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接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针对双腔体化油器的喉管部位,在其下体的节气门(11)以下和中体节气门(11)以上,设计了六个旁道通气孔道,并用合金铝块(7)嵌入中体,由孔(9)经紫铜管与孔(10)将下体联通,使之形成一个六通道气流可变系统接口(8)。六个旁道通气孔道的具体结构形式是第(1)孔道在节气门(11)以下,垂直于下体节气门中心线夹角10°,下体下截面7mm处,孔径为4~6mm;第(2)孔道在节气门以上,垂直于下体节气门中心线夹角27°,下体上截面7mm处,孔径为4~6mm;第(3)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一腔喉管中心线夹角25°,在中体上截面22.5mm处,孔径为5~7mm;第(4)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一腔喉管中心线夹角22°,在中体下截面11.5mm处,孔径为5~7mm;第(5)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二腔喉管中心线夹角42°,在中体上截面13.5mm处,孔径为5~7mm;第(6)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二腔喉管中心线夹角90°,在中体下截面6.5mm处,孔径为5~7mm。
该双腔体化油器工作原理是,由于第(1)孔道在节气门以下,汽车在怠速时,节气门呈全封闭状态,真空度在节气门以下。随着汽车发动机工况的增大,这时节气门逐渐开大,真空度向上转移,第(1)孔道开始渗入气体(包括石油液化气、天然气、臭氧等气体),并逐渐过渡到第(2)孔道和第一腔的第(3)、(4)孔道,第二腔的第(5)、(6)孔道。由于节气门的开度增大,真空度向上转移,因此从旁道渗入的可燃气体逐步增多,当气体从切线方向切入喉管时,与喉管的混合气相遇,油分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得更加细碎,使气体与混合气混合雾化更均匀,燃烧更加完全,使之达到节油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经台架试验证明与常规的双腔化油器相比,其节油率为16%左右,如渗入其它可燃气体节油率可达21%左右。
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现根据附图加以说明附图1为下体的俯视图,附图2为附图1下体第一腔A-A剖视图,附图3为中体的俯视图,附图4为附图3中体第一腔,第二腔A’-A’剖视图。在附图2中1表示第(1)孔道,2表示第(2)孔道,11表示节气门。在附图3中7表示嵌入中体和下体之间的铝合金块,8表示旁道渗入气流六通道接口,9表示铝合金块上旁道渗入气流通道孔的流向。在附图4中3表示第(3)孔道,4表示第(4)孔道,5表示第(5)孔道,6表示第(6)孔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配套使用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同时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使用性都能处于最佳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适用于汽车内燃发动机,由上、中、下体组成的双腔化油器,其特征在于下体的节气门以下和中体的节气门以上,设有六个旁道通气孔道,并用合金铝块嵌入下体和中体之间,形成一个六通道气流可变系统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双腔化油器,其特征在于第(1)孔道在节气门以下,垂直于下体节气门中心线夹角10°,下体下截面7mm处,孔径为4~6mm,第(2)孔道在节气门以上,垂直于下体节气门中心线夹角27°,下体上截面7mm处,孔径为4~6mm,第(3)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一腔喉管中心线夹角25°,在中体上截面22.5mm处,孔径为5~7mm,第(4)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一腔喉管中心线夹角22°,在中体下截面11.5mm处,孔径为5~7mm,第(5)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二腔喉管中心线夹角42°在中体上截面13.5mm处,孔径为5~7mm,第(6)孔道垂直于中体第二腔喉管中心线夹角90°,在中体下截面6.5mm处,孔径为5~7mm。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发动机化油器的改进,在发动机工况和节气门开度变化时,能自动调节进气量,寻找双腔体化油器旁道渗入气流系统的孔道部位,为汽车使用多种能源,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接口。设计中,在双腔体化油器下体的节气门以下和中体的节气门以上,确定了六个旁道通气孔道,并用合金铝块嵌入下体和中体之间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六通道气流可变系统接口。
文档编号F02M7/12GK86206020SQ86206020
公开日1987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19日
发明者徐荣生, 吴茂藻 申请人:武汉市总工会江汉工人文化宫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