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及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76193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3所示位置剖开时,在该剖切位置位于左侧的进气道40的截面积和右侧的进气道40的截面积不同。因此,当该汽缸上两个进气门打开时,虽然两个进气道40的长度相同,但因两个进气道40的截面积不同,使得从两个进气道40分别进入该汽缸内的混合气的气速不同,在该汽缸内较强的涡流,即提高该汽缸内的滚流效果,从而提高油气混合的均匀性,进而可提高缸内燃烧效率。
[0044]在上述实施例中,各进气道40的长度可通过转动内壳20来改变,而改变各进气道40的截面积主要有如下实现方式:
[0045]实施方式一,进气道40中第一导气槽11的截面积不变,第二导气槽22的截面积从进气口 23到出气口 12逐渐减小。因此,当内壳20绕自身轴心在外壳10内转动时,如果进气口 23朝向出气口 12转动,则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大,如果进气口 23背向出气口 12转动,则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小。
[0046]实施方式二,进气道40中第一导气槽11的截面积从出气口 12到进气口 23逐渐减小,第二导气槽22的截面积不变。因此,当内壳20绕自身轴心在外壳10内转动时,如果进气口 23朝向出气口 12转动,则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大,如果进气口 23背向出气口 12转动,则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小。
[0047]当然,除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外,还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只需保证当进气口 23朝向出气口 12转动时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大,当进气口 23背向出气口 12转动时进气道40的截面积会逐渐变小即可。
[0048]请继续参阅图2,进气口 23开设在第二导气槽22中,并与进气总道21连通。进气口 23的形状有多种,优选地,进气口 23为漏斗形进气口,如此设计,既便于混合气从进气口 23进入对应的进气道40,同时,当内壳20转动时,该结构可保证混合气单一流向,并可避免因进气口 23不平整或突变而导致的进气阻力增加问题,促进气流的平滑性,提高进气效率。
[0049]请继续参阅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优选地,在每个进气道4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动密封圈41。如此设计可以隔离各进气道,使各进气道40互不影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具体实施时,每个进气道40对应的两个动密封圈41可以一端镶嵌到内壳20的外圆周面上,另一端设计为弧形圆面与外壳10内圆周面上的弧面槽接触;或,一端镶嵌到固定外壳I内圆周面上,另一端设计为弧形圆面与内壳20的外圆周面上的弧面槽接触;也可以分别镶嵌在外壳10与内壳20对应的部位,在保证气密封性的前提下,减少转动过程中的动摩擦,充分保证运转的灵活性。
[0050]请继续参阅图3,为了便于对可变进气歧管进行维护,优选地,外壳10上设有与圆柱形内腔的一端相通开口(图中未标示),所述开口上盖设有端盖13。当需要对内壳20进行维护或对各进气道40进行清理时,可打开端盖13,将内壳20取出清理,维护完成后再将端盖13安装在外壳10上。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向进气总道21内输气,端盖13上设有与进气总道21相通的进气总口 15 ;混合气从该进气总口 15进入进气总道21,然后在进入各进气道40。
[0051]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4,为了便于将上述可变进气歧管安装到发动机的缸盖上,优选地,外壳10设有数个用于定位和支撑外壳10的固定搭子14。通过这些固定搭子和锁紧螺钉可将可变进气歧管安装到发动机的缸盖上。
[005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30可以安装在外壳10内,也可以安装在外壳10夕卜,为了便于维护,优选地,驱动装置30安装在外壳10外。驱动装置30具体可以电机,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圆柱形内腔与内壳20相连。
[00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转速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负荷的第二传感器;分别与发动机的各汽缸相连、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可变进气歧管;以及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可变进气歧管的驱动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分别反馈的信息,调整可变进气歧管的长度和截面积。当发动机上配备有上述可变进气歧管时,在发动机工作时,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并将所分别检测的信息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分别反馈的信息,确定发动机是处在高转速、大负荷情况还是处在中低转速、中小负荷情况,从而来调整可变进气歧管的长度和截面积,进而提高各汽缸内的燃烧效率。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控制装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控制器,也可以是行车电脑伍⑶)。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的外壳(10),安装在所述圆柱形内腔内且与所述圆柱形内腔同轴心的圆柱形内壳(20),与所述内壳(20)连接以驱动所述内壳(20)绕自身轴心转动的驱动装置(30);其中, 沿所述圆柱形内腔的圆周方向,在所述外壳(10)的内圆周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一对第一导气槽(11);沿所述内壳(20)的圆周方向,在所述内壳(20)的外圆周面上并排设有与各对所述第一导气槽(11)--对应的至少一对第二导气槽(22),相对的一对所述第一导气槽(11)和一对所述第二导气槽(22)构成一对进气道(40),每对所述进气道(40)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40)各具有与所述内壳(20)中进气总道(21)相通的进气口(23),以及与所述外壳(10)的外部相通的出气口(12);每对所述进气道(40)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40)的截面积从所述进气口(23)到所述出气口(12)逐渐增大,且每对所述进气道(40)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40)由同一平面横向剖开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40)中所述第一导气槽(11)的截面积不变,所述第二导气槽(22)的截面积从所述进气口(23)到所述出气口(12)逐渐减小;或,所述进气道(40)中所述第一导气槽(11)的截面积从所述出气口(12)到所述进气口(23)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气槽(22)的截面积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23)为漏斗形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进气道(4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动密封圈(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上设有与所述圆柱形内腔的一端相通开口,所述开口上盖设有端盖(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3)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总道(21)相通的进气总口(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设有数个用于定位和支撑所述外壳(10)的固定搭子(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30)为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外壳(10)的外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圆柱形内腔与所述内壳(20)相连。
9.一种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转速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负荷的第二传感器; 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各汽缸相连、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 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可变进气歧管的驱动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所分别反馈的信息,调整所述可变进气歧管的长度和截面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及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为解决发动机的各汽缸内的燃烧效率低的问题。所述可变进气歧管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的外壳,安装在圆柱形内腔内的圆柱形内壳,与内壳连接的驱动装置;其中,在外壳的内圆周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一对第一导气槽;内壳中设有进气总道,在内壳的外圆周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一对第二导气槽,相对的一对第一导气槽和一对第二导气槽构成一对进气道,每个进气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每对进气道中的两个进气道的截面积从进气口到出气口逐渐增大,且两个进气道由同一平面横向剖开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用于为发动机的各汽缸提供混合气。
【IPC分类】F02B27-02, F02M35-104
【公开号】CN204283683
【申请号】CN201420738408
【发明人】陈涛, 张翠翠, 魏福吉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