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及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6193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及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及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进气歧管作为发动机的进气装置,其主要作用是为发动机的各汽缸提供充足且均匀的混合气,因此,它是影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与动力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和负荷下时,对混合气的需求是不同的,发动机在高转速、大负荷下通常需要配备粗而短的进气歧管,以提高进气量,从而使发动机输出功率更大;发动机在中低转速、中小负荷下通常配备细而长的进气歧管,以使燃油得以更好的雾化,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扭矩。
[0003]针对上述情况,目前很多发动机都配备了可变进气歧管,使发动机的同一个汽缸与可变进气歧管中的两个进气道连通;发动机工作时,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的不同,通过转动可变进气歧管中的内壳的方式来改变各进气道的长度。然而,本申请发明人研宄发现,采用现有的可变进气歧管为发动机提供混合气时,经由与同一汽缸连通的两个进气道进入对应汽缸中的混合气的气速相同,导致汽缸内的滚流效果较差,严重影响油气混合的均匀性,从而导致汽缸内的燃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变进气歧管,以提高发动机的各汽缸内的燃烧效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圆柱形内腔内且与所述圆柱形内腔同轴心的圆柱形内壳,与所述内壳连接以驱动所述内壳绕自身轴心转动的驱动装置;其中,
[0007]沿所述圆柱形内腔的圆周方向,在所述外壳的内圆周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一对第一导气槽;沿所述内壳的圆周方向,在所述内壳的外圆周面上并排设有与各对所述第一导气槽一一对应的至少一对第二导气槽,相对的一对所述第一导气槽和一对所述第二导气槽构成一对进气道,每对所述进气道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各具有与所述内壳中进气总道相通的进气口,以及与所述外壳的外部相通的出气口 ;每对所述进气道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的截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出气口逐渐增大,且每对所述进气道中的两个所述进气道由同一平面横向剖开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
[0008]优选地,所述进气道中所述第一导气槽的截面积不变,所述第二导气槽的截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出气口逐渐减小;或,所述进气道中所述第一导气槽的截面积从所述出气口到所述进气口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气槽的截面积不变。
[0009]优选地,所述进气口为漏斗形进气口。
[0010]进一步地,在每个所述进气道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动密封圈。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圆柱形内腔的一端相通开口,所述开口上盖设有端盖。
[0012]优选地,所述端盖上设有与所述进气总道相通的进气总口。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设有数个用于定位和支撑所述外壳的固定搭子。
[0014]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圆柱形内腔与所述内壳相连。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具有以下优势:
[0016]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中,由于可与发动机的同一个汽缸连通的一对进气道的截面积不同,使得经由与同一汽缸连通的两个进气道进入对应汽缸中的混合气的气速不同,从而能够改善汽缸内的滚流效果,提高油气混合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汽缸内的燃烧效率。
[00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以提高发动机的各汽缸内的燃烧效率。
[001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19]一种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包括:
[0020]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转速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发动机的负荷的第二传感器;
[0021]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各汽缸相连、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
[0022]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可变进气歧管的驱动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所分别反馈的信息,调整所述可变进气歧管的长度和截面积
[00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24]所述可变进气歧管控制系统与上述可变进气歧管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变进气歧管的整体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可变进气歧管内部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1中可变进气歧管内部的剖视图;
[0029]图4为图1中可变进气歧管内部的后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外壳,11-第一导气槽,12-出气口,
[0032]13-端盖,14-固定搭子,15-进气总口,
[0033]20-内壳,21-进气总道,22-第二导气槽,
[0034]23-进气口,30-驱动装置,40-进气道,
[0035]41-动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固定搭子,是指设于外壳上的定位凸台,用于定位和支撑外壳。
[003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9]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进气歧管,包括:具有圆柱形内腔(图中未标示)的外壳10,安装在圆柱形内腔内且与圆柱形内腔同轴心的圆柱形内壳20,与内壳20连接以驱动内壳20绕自身轴心转动的驱动装置30 ;其中,沿圆柱形内腔的圆周方向,在外壳10的内圆周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一对第一导气槽11 ;内壳20中设有与外壳10的外部相通的进气总道21 ;且沿内壳20的圆周方向,在内壳20的外圆周面上并排设有与各对第一导气槽11 一一对应的至少一对第二导气槽22,相对的一对第一导气槽11和一对第二导气槽22构成一对进气道40,每个进气道40具有一个进气口 23和一个出气口12,进气口 23设于第二导气槽22中并与进气总道21相通,出气口 12设于第一导气槽11中并与外壳10的外部相通;每对进气道40中的两个进气道40的截面积从进气口 23到出气口 12逐渐增大,且每对进气道40中的两个进气道40由同一平面横向剖开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
[0040]具体实施时,可变进气歧管内的进气道40的数量可根据发动机的汽缸数量而选定,而且每个汽缸对应两个进气道40,以便于在对应的汽缸内形成涡流,从而加强油气的混合均匀性。例如,当发动机为四汽缸发动机时,可采用如图3所示设有八个进气道40的可变进气歧管,每两个(一对)进气道40对应与一个汽缸连通。
[0041]当发动机配有上述可变进气歧管时,每对进气道40两个出气口分别与对应的一个汽缸上的两个进气门连通,外部空气首先进入到进气总道21中,然后根据发动机中各汽缸的工作顺序顺次打开或关闭对应的两个进气门,当发动机在高转速、大负荷下时,通过驱动装置使内壳20绕自身轴心在外壳10内转动,内壳20的转动方向为从进气口 23指向出气口 12,即使进气口 23朝向出气口 12转动,从而使得位于进气口 23和出气口 12之间的进气道40的长度变短,同时,进气道40的截面积也会增大,换句话说,此时发动机相当于配备了粗而短的进气歧管,如此可明显提高进入汽缸内的混合气的进气量,进而使发动机输出功率更大;当发动机在中低转速、中小负荷下时,通过驱动装置使内壳20绕自身轴心在外壳10内反方向转动,即使进气口 23背向出气口 12转动,使得位于进气口 23和出气口 12之间的进气道40的长度变长,同时,进气道40的截面积也会减小,换句话说,此时发动机相当于配备了细而长的进气歧管,从而使燃油得以更好的雾化,进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扭矩。
[0042]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于与发动机的同一个汽缸连通的一对进气道40由同一平面剖开的截面的截面积不同,使得经由与同一汽缸连通的两个进气道40进入对应汽缸中的混合气的气速不同,从而能够改善汽缸内的滚流效果,提高油气混合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汽缸内的燃烧效率。
[004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同一平面剖开的截面具体可参阅图3,当与同一汽缸相连通的两个进气道40在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