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18258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
【背景技术】
[0002]V型发动机上设有成一定角度的两排气缸,现有技术中V型发动机为喷油栗设有一个进油分配器和一个回油分配器,使整机的结构复杂化,提高了安装难度;并且现有技术的回油分配器的各回油歧管对于总回油管的轴线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回油歧管中的回油从总回油管的正面进入总回油管,增大了回油阻力,导致发动机喷油栗容易产生内漏。
[000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结构复杂,安装难度大的缺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V型发动机回油阻力大容易造成喷油栗内漏的缺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燃油分配器包括:本体;进油总管,进油总管设置在本体内,进油总管的端部为总进油口,总进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面上,总进油口与燃油箱的出油口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进油歧管,第一进油歧管与进油总管连通,且第一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一进油口,第一进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二侧面上,第一进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一喷油栗的进油口可拆卸地连接;第二进油歧管,第二进油歧管与进油总管连通,且第二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二进油口,第二进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三侧面上,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二喷油栗的进油口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回油歧管,第一回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一回油口,第一回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二侧面上,第一回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一喷油栗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回油歧管,第二回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二回油口,第二回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三侧面上,第二回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二喷油栗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回油总管,回油总管与第一回油歧管和第二回油歧管连通,回油总管的端部为总回油口,总回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面上,总回油口与燃油箱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垂直,第一回油歧管的轴线与回油总管的轴线垂直且二者不在一个平面内。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第二回油歧管的轴线与回油总管的轴线平行,但二者不重合。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油总管的直径大于第一回油歧管和第二回油歧管的直径。
[001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
[0011]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体上对称设有两个螺栓安装孔。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配器将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集成在一个零件上,简化了整机的结构,降低了安装难度;而且两个回油歧管都从回油总管的侧面进油,同时回油总管的直径较大,这就大大降低了回油阻力,确保回油顺畅,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控了燃油温度,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结构图。
[0015]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另一结构图。
[0016]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主视图。
[0017]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的俯视图。
[0018]图5是图3的C-C视图。
[0019]图6是图3的D-D视图。
[0020]图7是图4的R-R视图。
[0021]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2]1-总进油口,2-第一进油口,3-第二进油口,4-第二回油口,5-第一回油口,6_总回油口,7-螺栓安装孔,8-螺栓安装孔,9-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第一回油歧管,11-进油总管,12-第二进油歧管,13-第一进油歧管,14-第二回油歧管,15-回油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4]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5]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包括本体,本体的第一侧面上设有总进油口 I和总回油口 6,分别与燃油箱的出油口和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侧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 2和第一回油口 5,分别与发动机的第一喷油栗的进油口和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三侧面上设有第二进油口 3和第二回油口 4,分别与发动机的第二喷油栗的进油口和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侧面为底面,第二侧面为右侧面,第三侧面为顶面,并且均通过螺纹相互连接,如图5-7。优选地,这些螺纹连接采用细螺纹并通过管接头与燃油箱和喷油栗连接,确保密封的可靠性。
[0026]如图7所示,进油总管11和回油总管15是竖直的,自本体的底面向上延伸。第二进油歧管12和第二回油歧管14也是竖直的,自本体的顶面向下延伸。
[0027]优选地,回油总管15和第二回油歧管14的轴线平行但是二者不重合,即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也就是说第二喷油栗的回油从回油总管的侧面进入回油总管,如图7所示,这样可以减小第二喷油栗的回油阻力。
[0028]优选地,进油总管11的轴线和第二进油歧管12的轴线是重合的,即进油总管11和第二进油歧管12构成了一条自下而上延伸的直通管道,如图7所示。
[0029]如图3-5所示,第一进油歧管13和第一回油歧管10是水平的,自本体的右侧面向左延伸。优选地,第一回油歧管10的轴线和回油总管15的轴线垂直但二者不在一个平面内,即二者存在一定的错位,也就是说第一喷油栗的回油从回油总管的侧面进入回油总管,如图5所示,这样可以减小第一喷油栗的回油阻力。
[0030]优选地,回油总管15的直径大于第一回油歧管10和第二回油歧管14的直径,这样可大大降低回油阻力。
[0031 ] 如图1和6所示,本体的前侧面上设有与回油总管15连通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孔9,便于检测燃油的温度。如图1所示,本体上对称设有自前向后延伸的螺栓安装孔7和螺栓安装孔8,该燃油分配器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内。
[0032]优选地,燃油分配器采用普通灰铁浇铸或者直接加工而成,尽可能去除材料降低重量。
[0033]本实用新型的燃油分配器将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集成在一个零件上,简化了整机的结构,降低了安装难度;而且两个回油歧管都从回油总管的侧面进油,同时回油总管的直径较大,这就大大降低了回油阻力,确保回油顺畅,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控了燃油温度,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0034]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分配器包括: 本体; 进油总管,所述进油总管设置在所述本体内,所述进油总管的端部为总进油口,所述总进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上,所述总进油口与燃油箱的出油口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进油歧管,所述第一进油歧管与所述进油总管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进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一喷油栗的进油口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进油歧管,所述第二进油歧管与所述进油总管连通,且所述第二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三侧面上,所述第二进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二喷油栗的进油口可拆卸地连接; 第一回油歧管,所述第一回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一回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回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一喷油栗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回油歧管,所述第二回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二回油口,所述第二回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三侧面上,所述第二回油口与发动机的第二喷油栗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 回油总管,所述回油总管与所述第一回油歧管和所述第二回油歧管连通,所述回油总管的端部为总回油口,所述总回油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侧面上,所述总回油口与燃油箱的回油口可拆卸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垂直,所述第一回油歧管的轴线与所述回油总管的轴线垂直且二者不在一个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二回油歧管的轴线与所述回油总管的轴线平行,但二者不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总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回油歧管和所述第二回油歧管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对称设有两个螺栓安装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V型发动机的燃油分配器,包括:本体;进油总管,其端部为总进油口,总进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面上;第一进油歧管,其与进油总管连通,且第一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一进油口,其设置在本体的第二侧面上;第二进油歧管,其与进油总管连通,且第二进油歧管的端部为第二进油口,其设置在本体的第三侧面上;第一回油歧管,其端部为第一回油口,其设置在本体的第二侧面上;第二回油歧管,其端部为第二回油口,第二回油口设置在本体的第三侧面上;回油总管,其与第一回油歧管和第二回油歧管连通,回油总管的端部为总回油口,其设置在本体的第一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简化了整机的结构,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确保了较低的回油阻力。
【IPC分类】F02M41/02
【公开号】CN204783395
【申请号】CN201520596603
【发明人】李佑长, 覃明智, 韦苏燕, 黄永仲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