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2080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排气装置,特别是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了大众商品走入千家万户。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所带来的是消费者对汽车的舒适性、动力性更加严苛的要求。而各气缸均匀燃烧无疑是提高舒适性、动力性的最根本手段。目前,普通四排气支管结构的排气歧管,由于布置原因会存在各排气道长度不等的现象,通常将内侧两排气支管以最近的距离直接汇合连通排气法兰下部,外侧两排气支管从两侧连通排气法兰上部,外侧排气支管的气道长度要远大于内侧支管,因此,使得各气缸排出残余废气的能力乃至燃烧水平不尽相同,进而各缸输出功率的水平存在差异。发动机各缸的工作均匀性差异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舒适性和动力性。因此,对排气歧管的设计提升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解决了现有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的各排气支管排出残余废气的能力不同,严重影响发动机的舒适性和动力性的问题。其通过改进的排气歧管结构,改善了排出废气的性能,有效的提高了发动机舒适性和动力性能。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并列布置的四排气支管、出口法兰和入口法兰,其技术要点是:所述出口法兰与四排气支管的汇合部通过内腔隔板间隔成上半部内腔和下半部内腔,外侧两排气支管从两侧向中间汇合连通下半部内腔,内侧两排气支管通过弯曲部向上绕过外侧两排气支管后汇合连通上半部内腔,形成气道长度相等的四排气支管。
[0005]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外侧两排气支管从两侧向中间汇合连通汇合部的下半部内腔,内侧两排气支管通过弯曲部向上绕过外侧两排气支管后汇合连通汇合部的上半部内腔,形成气道长度相等的四排气支管。采用该特殊的气道走向,在相同条件下本产品较其他同类产品对发动机的lambda值、缸内残余废气量均有显著有利影响,在高转速区域尤为明显,使各缸残余废气量相等,平衡各缸充量系数,均衡各缸排气工作均匀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发动机舒适性和动力性。
【附图说明】
[000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0009]图3是图1的俯视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等长排气歧管的lambda值曲线图;
[0011]图5是现有技术的非等长排气歧管的lambda值曲线图;
[001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等长排气歧管缸内残余废气量曲线图;
[0013]图7是现有技术的非等长排气歧管缸内残余废气量曲线图。
[0014]图中序号说明:1出口法兰、2外侧排气支管、3内侧排气支管、4入口法兰、5上半部内腔、6上半部内腔、7内腔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根据图1?7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该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包括并列布置的四排气支管、出口法兰I和入口法兰4,出口法兰I与四排气支管的汇合部通过内腔隔板7间隔成上半部内腔5和下半部内腔6,外侧两排气支管2从两侧向中间弯曲汇合连通下半部内腔6,内侧两排气支管3通过向上弯曲部绕过外侧两排气支管2后汇合连通上半部内腔5,内侧两排气支管3通过弯曲部和从外侧两排气支管2后侧绕行的结构增加了其气道的长度,形成气道长度相等的四排气支管。
[0016]如图4至7所示,通过本实用新型等长排气歧管与现有技术的不等长排气歧管发动机的lambda值以及气缸内残余废气量的曲线图模拟分析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性能更加优越,在高转速区域尤为明显。
【主权项】
1.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它包括:并列布置的四排气支管、出口法兰和入口法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法兰与四排气支管的汇合部通过内腔隔板间隔成上半部内腔和下半部内腔,外侧两排气支管从两侧向中间汇合连通下半部内腔,内侧两排气支管通过弯曲部向上绕过外侧两排气支管后汇合连通上半部内腔,形成气道长度相等的四排气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衡排气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解决了现有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的各排气支管排出残余废气的能力不同,严重影响发动机的舒适性和动力性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出口法兰与四排气支管的汇合部通过内腔隔板间隔成上半部内腔和下半部内腔,外侧两排气支管从两侧向中间汇合连通下半部内腔,内侧两排气支管通过弯曲部向上绕过外侧两排气支管后汇合连通上半部内腔,形成气道长度相等的四排气支管。其通过改进的排气歧管结构,使各缸残余废气量相等,平衡各缸充量系数,均衡各缸排气工作均匀性,在高转速区域尤为明显,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发动机舒适性和动力性。
【IPC分类】F01N13/10
【公开号】CN204941678
【申请号】CN201520370906
【发明人】吕见, 黄昌瑞, 李振华
【申请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