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937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平原水库土工膜膜下排气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仿照心脏膜瓣工作原理的土工膜下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修建水库、河坝、塘坝等蓄水工程时,常因基础渗漏,须在河库底全面积铺设一 层新型防渗材料,一种厚度约O. 5_的土工膜作防渗层,再用厚约O. 5m原地土作盖重保护,防渗效果很好。但当河、库周边地下水高出库水位时,由于压差,在膜下产生一股对土工膜的顶托压力,当压力增大超过盖重土重量时,很薄的土工膜即被顶破,造成防渗工程失败。以往的防治方法是,增加压在土工膜上盖重土的厚度,即增加重量。在土工膜上每间隔30m左右开孔(直径约20cm),将用水泥制作的“泥饼”置于孔口再盖上,当压力大时,土工膜底压力将顶开“泥饼”进行排水排气,压力减小后,“泥饼”回落。专门的排气装置与土工膜相连,当膜下压强大于装置之上时就排出气体。以上三种方法第一个增加工程造价及施工难度;第二个由于“泥饼”很可能在排水气时位移或被带走,造成人为漏水通道;最后一个很可能发生淤塞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较大的加工装配难度,因此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合理,不能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增强排气性能,提高排气效率的能够灵活排气的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仿心脏膜瓣构造、圆筒管道、滤网、硬质构架组成,所述仿心脏膜瓣构造为整个装置的主体,将圆筒管道垂直安置在土工膜上,在圆筒管道内部放置滤网,在仿心脏膜瓣构造膜瓣下用硬质构架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外加荷载较小的情况下,由自身的配重施加压力,使其能够闭合密封,当外加荷载逐渐增大,那么基于其刚架结构特性,排气阀的密封性能够提升,防止了在水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水压把排气阀的密闭装置压坏或渗漏,造成小部位人为漏水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膜瓣的本身是由橡胶制成的,比较其他材料的排气阀,其抗腐蚀性、密闭性都略胜一筹,增加了排气阀的工作寿命,节约了一定的维护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仿心脏膜瓣构造I、圆筒管道2、滤网3、硬质构架4组成,仿心脏膜瓣构造I位于排气阀的端部,由向上开口的3个橡胶膜瓣组成由于橡胶具有疏水性和一定的粘合性,三个橡胶膜瓣在自由状态下相互粘合密闭,橡胶膜瓣内部由硬质构架4支撑,其下部与圆筒管道2直接相连,圆筒管道2内设有滤网3。仿心脏膜瓣构造I向上开口,并且尖端朝上,其中架有的硬质构架4能充分利用刚架结构的特性增加仿心脏膜瓣构造I的抗压性能。在无压状态或者上方有荷载的情况下仿心脏膜瓣构造I均能紧密闭合,当土工膜下的气压超过膜上压力时,膜下气体可以通过仿心脏膜瓣构造I导入水中,同时在硬质构架4最大承受压力的范围内,压力越大,其密闭性越强,避免了其他土工膜存在的高荷载下的漏水等现象防止倒灌。当土工膜下气压低于圆 筒管道2中水压时,仿心脏膜瓣构造I处于如图所示的紧闭状态;但是当膜下气压高于圆筒管道2中水压时,仿心脏膜瓣构造I便会在膜下气压的作用下向圆筒外排气,仿心脏膜瓣构造I的三膜瓣张开排气,滤网3的作用是防止在土工膜下气体在向外排气时携带一定的泥沙,这些细小的颗粒在仿心脏膜瓣构造I上附着,影响其密闭性,而其缺点是会造成堵塞,但根据理论得出气体在有空隙的结构下能够自由的导出,并不会因为有泥沙的聚集而造成堵塞,同时由于装置孔径的大小决定了其不会预计过多的大块泥沙,故滤网3不会影响装置的使用性。使用时,在土工膜上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如图I所示的仿心脏膜瓣膜下排气装置,比如每隔I. 5m或是2. Om设置一个仿心脏膜瓣膜下排气装置。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未说明部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1.一种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仿心脏膜瓣构造(I)、圆筒管道(2)、滤网(3)、硬质构架(4)组成,所述仿心脏膜瓣构造(I)为整个装置的主体,将圆筒管道(2)垂直安置在土工膜上,在圆筒管道(2)内部放置滤网(3),在仿心脏膜瓣构造(I)膜瓣下用硬质构架(4)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生心脏膜瓣排气装置,由仿心脏膜瓣构造(1)、圆通管道(2)、滤网(3)、硬质构架(4)组成,仿心脏膜瓣构造(1)位于排气阀的上部,由向上开口的(3)个膜瓣组成,其内部由硬质构架(4)支撑,其下部与圆通管道(2)直接相连,圆通管道(2)内设有滤网(3),其上覆盖0.5m左右的原地土层。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淤塞和形成管道渗漏情况的发生,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高,适用范围广,便于工厂化生产,有效地防止土工膜“放炮”现象的发生。
文档编号E02D31/02GK202730802SQ20122028905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王诣达, 李青霞, 封士飞, 严中奇, 李海林 申请人:河海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