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99164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解决现有的隧道水沟和电缆沟成型效率低、误差大、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调节机构和至少三个顺次排列的沟槽模;所述沟槽模包括左边模、右边模以及设置在左边模与右边模之间、用于向沟槽模外部灌入混凝土的模芯;所述左边模、右边模和模芯均与支撑调节机构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以将水沟和电缆沟快速成型,其成型效率高,投入成本低廉,因此,其适于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架,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
【背景技术】
[0002]隧道中需要设计出沟道,以用于排水和将电缆、电线等设备埋入其中。现有的隧道水沟和电缆沟均是通过人工灌入混凝土的方式成型出来,该种方式存在着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以及成型的沟道与理论沟道之间误差较大的问题,不仅投入的人力成本高,而且很难符合国家关于隧道沟道方面的设置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主要解决现有的隧道水沟和电缆沟成型效率低、误差大、成本高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包括支撑调节机构和至少三个顺次排列的沟槽模;所述沟槽模包括左边模、右边模以及设置在左边模与右边模之间、用于向沟槽模外部灌入混凝土的模芯;所述左边模、右边模和模芯均与支撑调节机构可拆卸连接。
[0006]具体地说,所述支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梁架,以及分别与该第一横梁架连接的第二横梁架和支撑架;所述左边模、模芯和右边模上部均设有丝杆,三者均通过丝杆贯穿第二横梁架的方式与该第二横梁架可拆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梁架中设有用于使左边模、模芯和右边模上的丝杆均可在该第二横梁架中移动的通槽。
[0008]再进一步地,所述左边模和右边模连接第二横梁架用的丝杆上均设有滑轮,并且所有的滑轮均位于通槽中。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底部还连接有移动装置。
[0010]具体地说,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滑轮,以及与该滑轮相配套的滑轨。
[0011]或者说,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滑块,以及与该滑块相配套的滑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 I)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其可用于批量成型出隧道水沟和电缆沟,并且适于规模化生产。
[00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好的沟槽模,配合支撑调节机构的调节,便可以将隧道的水沟和电缆沟直接成型出来,其成型的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误差小,无需二次修补,因此,其大大降低了成本。
[0015](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通槽,可以任意调节沟槽模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可以根据水沟和电缆沟的设计要求成型出相应的沟道,其适用范围相当广泛,通用性强。[0016](4)本实用新型还在通槽中设置了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可减小左边模和右边模移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方便了左边模和右边模的移动。
[0017](5)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移动装置,然后通过滑轮或者滑块带动沟槽模顺着滑轨的设置方向移动,可以将隧道水沟和电缆沟快速成型出来。
[0018](6)本实用新型性价比高,实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其适于广泛应用在隧道沟道成型方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成型的隧道沟道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0024]1-第一横梁架,2-第二横梁架,3-支撑架,4-左边模,5-模芯,6_右边模,7_定位架,8-滑轮,9-滑块,10-滑轨,11-滑轮,12-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成型隧道中的水沟和电缆沟,从而可以在隧道内布置电缆和电线,并进行排水,其主要由沟槽模和支撑调节机构组成。所述沟槽模用于成型隧道水沟和电缆沟,其形状和数量均按照隧道沟道规范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这里的沟槽模至少为三个,本实施例将沟槽模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并且顺次排列。具体地说,所述沟槽模包括左边模4、模芯5和右边模6,模芯5设置在左边模4与右边模6之间,用于向沟槽模外部灌入混凝土,从而将水沟和电缆沟成型出来。所述支撑调节机构用于支撑和调节沟槽模位置,使其可以很好地进行混凝土浇灌,具体地说,该支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梁架1,以及分别与该第一横梁架I连接的第二横梁架2和支撑架3 ;所述左边模4、模芯5和右边模6上部均设有丝杆,三者均通过丝杆贯穿第二横梁架2的方式与该第二横梁架2可拆卸连接。此外,为能够很好地对第二横梁架2进行定位,以便沟槽模能够更好更准确地进行混凝土浇灌,所述第二横梁架2的一端还设有定位架7。
[0028]并且,为使沟槽模能够在第二横梁架2上进行移动,以便调节最后成型的沟道的位置,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的隧道,该第二横梁架2上还设有用于使左边模4和右边模6上的丝杆均可在该第二横梁架2中移动的通槽。进一步地,左边模4和右边模6连接第二横梁架2用的丝杆上均设有滑轮11,并且所有的滑轮均位于通槽中。而为了进一步方便第二横梁架2的定位,所述通槽中也设有与定位架7连接的滑轮11,左边模4、右边模6及定位架7在通槽中移动时,利用滑轮11可以很好地减小各个部件受到的阻力。由于左边模
4、模芯5和右边模6与第二横梁架2连接用的丝杆均卡在通槽中,因此,只需移动丝杆便可移动左边模4、模芯5和右边模6进行调节。[0029]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利用左边模4和右边模6夹住模芯5的芯头,对其进行定位,并完全封闭沟槽模的内部,然后向该模芯5持续通入混凝土,由于沟槽模内部是封闭的,因此,混凝土只能经由模芯5灌入到沟槽模的外部,然后便可一次成型出水沟和电缆沟,成型的沟道如图3所示,三个沟道中,中间沟道为水沟,两边的沟道均为电缆沟,该三个沟道的尺寸完全符合国家关于隧道沟道方面的设置标准。而在加工沟道完毕后,首先通过丝杆将模芯5提起(本实施例中将模芯提起7cm),然后利用丝杆在通槽中移动的方式,将左边模4和右边模6往相对的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左边模和右边模均向内侧移动3cm),缩小沟槽模的尺寸,继而便可利用丝杆将沟槽模从沟道中取出。
[0030]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沟道的成型效率,并且也为了方便加工,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移动装置,其包括连接在支撑架3底部的滑轮8,以及与该滑轮8相配套的滑轨10。在模芯5灌入混凝土后,滑轮8通过支撑架3快速将沟槽模顺着滑轨10移动到下一处,从而便可继续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0031]另外,在上述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地加快沟道的成型效率。如图2所示,设置顺次排列的三组沟槽模,每组设有一个以上且依次往后排列的沟槽模,同时根据沟槽模的数量设置相应的第一横梁架1、第二横梁架2、支撑架3和滑轮7,并设置连接架12将所有的第一横梁架连接起来,这样,在一次沟道加工时,通过所有沟槽模灌入的混凝土,便可以快速加工出长度较长的沟道。
[0032]实施例2
[0033]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仅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滑块9,以及与该滑块9相配套的滑轨10。利用滑块9在滑轨10上滑动,同样可以实现沟槽模顺着滑轨10的设置方向移动,本实施例沟道的成型方式与实施例1 一致。
[0034]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自身,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精神下所进行的无实质性的改动和润色,或者进行等同置换的改变,均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调节机构和至少三个顺次排列的沟槽模;所述沟槽模包括左边模(4)、右边模(6 )以及设置在左边模(4)与右边模(6 )之间、用于向沟槽模外部灌入混凝土的模芯(5);所述左边模、右边模和模芯均与支撑调节机构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梁架(I ),以及分别与该第一横梁架(I)连接的第二横梁架(2)和支撑架(3);所述左边模(4)、模芯(5)和右边模(6)上部均设有丝杆,三者均通过丝杆贯穿第二横梁架(2)的方式与该第二横梁架(2)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架(2)中设有用于使左边模(4)、模芯(5)和右边模(6)上的丝杆均可在该第二横梁架中移动的通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模(4)和右边模(6)连接第二横梁架(2)用的丝杆上均设有滑轮(11),并且所有的滑轮均位于通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条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底部还连接有移动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滑轮(8),以及与该滑轮(8)相配套的滑轨(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水沟、电缆沟整体成型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架底部的滑块(9),以及与该滑块(9)相配套的滑轨(10)。
【文档编号】E21D11/10GK203515608SQ201320654817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3日
【发明者】唐文明 申请人:唐文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