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608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旋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技术,在双气缸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将供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从下端板盖室(下消音室)朝向上端板盖室(上消音室)流动的制冷剂通路孔配置在远离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位置,由此,抑制压缩制冷剂将下气缸及上气缸的吸入室侧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效率。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技术,抑制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高温的压缩制冷剂将下端板加热而将下气缸的吸入室内的吸入制冷剂加热的情况,提高压缩机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5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9411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下端板盖(下消音盖)膨胀而在下端板与下端板盖之间形成的下端板盖室成为大的容积,因此,在上气缸中被压缩从上排出孔排出并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而流入下消音室的制冷剂的量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相对于设于下端板的下排出孔,制冷剂通路孔配置于下排出阀收纳部的相反侧,从下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通过下排出阀收纳部流入制冷剂通路孔,所以需要将下排出阀收纳部加深。因此,下端板盖室(制冷剂排出空间)的容积增大,在上气缸中被压缩从上排出孔排出并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而流入下消音室的制冷剂的量大。

在此,为了减少制冷剂的倒流,考虑减小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但如果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小,则在下气缸中被压缩从下排出孔排出的制冷剂流经制冷剂通路孔时,圧力损失就会因为流路阻力而增大,有可能使压缩效率降低。进而,如果制冷剂通路孔的截面积小,则相对于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增大,因此有可能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上气缸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效率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具有: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其上部设置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侧面下部设置有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储液器,其固定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侧部,与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电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压缩部,其配置于所述压缩机框体内的所述电动机的下方,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经由所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所述储液器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从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压缩部具备: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封闭所述上气缸的上侧的上端板及封闭所述下气缸的下侧的下端板;中间隔板,其配置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下气缸之间,将所述上气缸的下侧及所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旋转轴,其被设于所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和设于所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通过所述电动机被旋转;上偏心部及下偏心部,其相互具有相位差地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上活塞,其与所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上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下活塞,其与所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所述下气缸的内周面进行公转,在所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上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所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上活塞抵接,将所述上气缸室划分成上吸入室和上压缩室;下叶片,其从设于所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所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所述下活塞抵接,将所述下气缸室划分成下吸入室和下压缩室;上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上端板,在其与所述上端板之间形成上端板盖室,具有将所述上端板盖室与所述压缩机框体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盖排出孔;下端板盖,其覆盖所述下端板,在其与所述下端板之间形成下端板盖室;上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使所述上压缩室与上端板盖室连通;下排出孔,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使所述下压缩室与下端板盖室连通;制冷剂通路孔,其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将所述下端板盖室与所述上端板盖室连通,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排出阀,其对所述上排出孔进行开闭;下排出阀,其对所述下排出孔进行开闭;上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上端板,从所述上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收纳凹部,其设于所述下端板,从所述下排出孔的位置呈槽状延伸,所述下端板盖形成为平板状,在所述下端板上,以与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的所述下排出孔侧重合的方式形成有下排出室凹部,所述下端板盖室由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和所述下排出阀收纳凹部构成,所述下排出室凹部在所述下端板上形成于连结多个插通孔中相邻的第一插通孔的中心以及第二插通孔的中心、与所述副轴承部的中心的直线之间的扇形的范围内,所述多个插通孔供紧固所述下端板盖、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所述上端板及所述上端板盖的紧固部件插通,以贯通所述下端板、所述下气缸、所述中间隔板、所述上气缸及所述上端板的方式设于环绕所述旋转轴的圆周上,所述制冷剂通路孔,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重合并与所述下排出室凹部连通,并且由多个孔形成,所述多个孔在所述下气缸中位于所述下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在所述上气缸中位于所述上叶片槽与所述第一插通孔之间,所述多个孔中,最接近所述下叶片槽及所述上叶片槽的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与其它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相比为最小。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抑制在上气缸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防止旋转式压缩机的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上方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上方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端板的底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端板的底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宜组合来实施。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上方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旋转轴和供油叶片的上方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旋转式压缩机1具备:配置于密闭的立式圆筒状的压缩机框体10内的下部的压缩部12、配置于压缩部12的上方,经由旋转轴15驱动压缩部12的电动机11、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侧部的立式圆筒状的储液器25。

储液器25经由上吸入管105及储液器上弯曲管31t与上气缸121t的上吸入室131t(参照图2)连接,且经由下吸入管104及储液器下弯曲管31s与下气缸121s的下吸入室131s(参照图2)连接。

电动机11具备配置于外侧的定子111和配置于内侧的转子112。定子111以热套状态固定于压缩机框体10的内周面,转子112以热套状态固定于旋转轴15上。

在旋转轴15上,下偏心部152s的下方的副轴部151旋转自如地嵌合在设于下端板160s上的副轴承部161s而被支承,上偏心部152t的上方的主轴部153旋转自如地嵌合在设于上端板160t上的主轴承部161t而被支承。在旋转轴15上,上偏心部152t及下偏心部152s相互具有180度的相位差而设置,在上偏心部152t支承有上活塞125t,在下偏心部152s支承有下活塞125s。由此,旋转轴15被支承为相对于压缩部12整体旋转自如,并且,通过旋转,使上活塞125t沿着上气缸121t的内周面进行公转运动,使下活塞125s沿着下气缸121s的内周面进行公转运动。在此,将旋转轴15由主轴承部161t及副轴承部161s支承而进行旋转的旋转轴设为x-x轴。

在压缩机框体10内部,为了实现压缩部12的滑动部的润滑和上压缩室133t(参照图2)及下压缩室133s(参照图2)的密封,封入有大致将压缩部12浸泡的量的润滑油18。液体制冷剂19滞留在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机框体10的下部。在压缩机框体10的下侧固定有将支承旋转式压缩机1整体的多个弹性支承部件(未图示)卡止的安装脚310。

如图2所示,压缩部12是从上向下将具有圆顶状的鼓出部的上端板盖170t、上端板160t、上气缸121t、中间隔板140、下气缸121s、下端板160s及平板状的下端板盖170s依次层叠而构成。压缩部12整体通过配置于大致同心圆上的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及辅助螺栓176分别插通设于环绕旋转轴15的圆周上的多个螺栓孔(下端板第一螺栓孔137a-1~上端板第一螺栓孔137e-1、下端板第二螺栓孔137a-2~上端板第二螺栓孔137e-2、下端板第三螺栓孔137a-3~上端板第二螺栓孔137e-3、下端板第四螺栓孔137a-4~上端板第二螺栓孔137e-4、下端板第五螺栓孔137a-5~上端板第五螺栓孔137e-5)而从上下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表示贯穿螺栓174、175及辅助螺栓176以及螺栓孔的数目为5个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在环状的上气缸121t上设有与上吸入管105嵌合的上吸入孔135t。在环状的下气缸121s上设有与下吸入管104嵌合的下吸入孔135s。另外,在上气缸121t的上气缸室130t配置有上活塞125t。在下气缸121s的下气缸室130s配置有下活塞125s。

在上气缸121t上设有从上气缸室130t的中心放射状地向外方延伸的上叶片槽128t,在上叶片槽128t配置有上叶片127t。在下气缸121s上设有从下气缸室130s的中心放射状地向外方延伸的下叶片槽128s,在下叶片槽128s配置有下叶片127s。

在上气缸121t,在从外侧面与上叶片槽128t重合的位置,以不贯通到上气缸室130t的深度设有上弹簧孔124t,在上弹簧孔124t内配置有上弹簧126t。在下气缸121s,在从外侧面与下叶片槽128s重合的位置,以不贯通到下气缸室130s的深度设有下弹簧孔124s,在下弹簧孔124s内配置有下弹簧126s。

上气缸室130t分别用上端板160t及中间隔板140将上下封闭。下气缸室130s分别用中间隔板140及下端板160s将上下封闭。

上叶片127t被上弹簧126t按压而与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抵接,由此,上气缸室130t被划分为与上吸入孔135t连通的上吸入室131t、与设于上端板160t的上排出孔190t连通的上压缩室133t。下叶片127s被下弹簧126s按压而与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抵接,由此,下气缸室130s被划分为与下吸入孔135s连通的下吸入室131s、与设于下端板160s的下排出孔190s连通的下压缩室133s。

在上端板160t上设置有贯通上端板160t与上气缸121t的上压缩室133t连通的上排出孔190t,在上排出孔190t的出口侧形成有包围上排出孔190t的环状的上阀座(未图示)。在上端板160t上形成有从上排出孔190t的位置向上端板160t的外周呈槽状延伸的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

在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收纳有簧片阀式的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压板201t整体,该上排出阀200t的后端部通过上铆钉202t固定于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内,前部对上排出孔190t进行开闭;该上排出阀压板201t整体的后端部与上排出阀200t重合,通过上铆钉202t固定于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内,前部向上排出阀200t打开的方向弯曲(翘曲),限制上排出阀200t的开度。

在下端板160s上设置有贯通下端板160s并与下气缸121s的下压缩室133s连通的下排出孔190s,在下排出孔190s的出口侧形成有包围下排出孔190s的环状的下阀座191s(参照图4)。在下端板160s上形成有从下排出孔190s的位置向下端板160s的外周呈槽状延伸的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参照图4)。

在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收纳有簧片阀式的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压板201s的全部,该簧片阀式的下排出阀200s的后端部通过下铆钉202s固定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内,前部对下排出孔190s进行开闭,该下排出阀压板201s的后端部与下排出阀200s重合,通过下铆钉202s固定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内,前部向下排出阀200s打开的方向弯曲(翘曲),限制下排出阀200s的开度。

在相互密合固定的上端板160t与具有圆顶状的鼓出部的上端板盖170t之间形成有上端板盖室180t。在相互密合固定的下端板160s与平板状的下端板盖170s之间形成有下端板盖室180s。作为形成贯通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气缸121t及上端板160t并将下端板盖室180s与上端板盖室180t连通的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的圆形孔,在下端板160s上设有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在下气缸121s上设有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在中间隔板140上设有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在上气缸121t上设有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在上端板160t上设有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另外,作为形成贯通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气缸121t及上端板160t并将下端板盖室180s与上端板盖室180t相对于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平行且独立地连通的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圆形孔,在下端板160s上设有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在下气缸121s上设有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在中间隔板140上设有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在上气缸121t上设有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在上端板160t上设有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

以下,在对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进行总称的情况下,称为制冷剂通路孔136。

如图3所示,在旋转轴15上设置有从下端贯通到上端的供油纵孔155,在供油纵孔155中压入供油叶片158。另外,在旋转轴15的侧面设有与供油纵孔155连通的多个供油横孔156。

以下,对旋转轴15的旋转带来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上气缸室130t内,通过旋转轴15的旋转,嵌合于旋转轴15的上偏心部152t的上活塞125t沿着上气缸室130t的外周面(上气缸121t的内周面)进行公转,由此,上吸入室131t一边扩大容积,一边从上吸入管105吸入制冷剂,上压缩室133t一边缩小容积,一边压缩制冷剂,当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压力比上排出阀200t的外侧的上端板盖室180t的压力高时,上排出阀200t开启,从上压缩室133t向上端板盖室180t排出制冷剂。排出到上端板盖室180t的制冷剂从设于上端板盖170t的上端板盖排出孔172t(参照图1)排出到压缩机框体10内。

另外,在下气缸室130s内,通过旋转轴15的旋转,嵌合于旋转轴15的下偏心部152s的下活塞125s沿着下气缸室130s的外周面(下气缸121s的内周面)进行公转,由此,下吸入室131s一边扩大容积,一边从下吸入管104吸入制冷剂,下压缩室133s一边缩小容积,一边压缩制冷剂,当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压力比下排出阀200s的外侧的下端板盖室180s的压力高时,下排出阀200s开启,从下压缩室133s向下端板盖室180s排出制冷剂。排出到下端板盖室180s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及上端板盖室180t从设于上端板盖170t的上端板盖排出孔172t(参照图1)排出到压缩机框体10内。

排出到压缩机框体10内的制冷剂通过设于定子111外周的将上下连通的切口(未图示)、或定子111的绕组部的间隙(未图示)、或定子111与转子112的间隙115(参照图1)被导向电动机11的上方,从压缩机框体10上部的排出管107排出。

以下,说明润滑油18的流动。润滑油18从旋转轴15的下端起,通过供油纵孔155及多个供油横孔156向副轴承部161s与旋转轴15的副轴部151的滑动面、主轴承部161t与旋转轴15的主轴部153的滑动面、旋转轴15的下偏心部152s与下活塞125s的滑动面、上偏心部152t与上活塞125t的滑动面供油,对各自的滑动面进行润滑。

供油叶片158通过在供油纵孔155内对润滑油18赋予离心力而吸上润滑油18,在润滑油18从压缩机框体10内与制冷剂一同排出而油面降低的情况下,也起到可靠地向上述滑动面供给润滑油18的作用。

其次,对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特征性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端板的底面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上端板的底面图。

如图4所示,因为下端板盖170s为平板状且不具有像上端板盖170t那样的圆顶状的鼓出部,所以下端板盖室180s由设于下端板160s的下排出室凹部163s和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形成。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从下排出孔190s的位置向与连结副轴承部161s的中心和下排出孔190s的中心的径向线交叉的方向直线地呈槽状延伸,换言之,向下端板160s的外周直线地呈槽状延伸。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连接。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形成为其宽度比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压板201s的宽度稍大,收纳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压板201s,并且将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压板201s定位。

下排出室凹部163s为了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下排出孔190s侧重合,形成为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深度相同的深度。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下排出孔190s侧被收纳于下排出室凹部163s。

下排出室凹部163s在由连结x-x轴穿过的下端板160s的中心o1及下端板第一螺栓孔137a-1的中心o11的直线和连结中心o1及下端板第五螺栓孔137a-5的中心o15的直线划分的下端板160s的平面上的第一扇形的范围内形成。在下端板160s上,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在第一扇形的范围内,至少一部分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重合,被设于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连通的位置。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在第一扇形的范围内,至少一部分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重合,被设于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连通且与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相邻的位置。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被设于比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更远离下端板第一螺栓孔137a-1的位置。换句话说,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比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更接近下端板第一螺栓孔137a-1而设置。

在此,在下端板160s上,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及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是不会与下端板160s的其它要素干涉的最大的大小。而且,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例如,如图4所示,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孔径d2比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的孔径d1大。

在下排出孔190s的开口部周缘形成相对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底部隆起的环状的下阀座191s,下阀座191s与下排出阀200s的前部抵接。在旋转轴15的轴向,下排出阀200s相对于下阀座191s提升规定开度,以使其在制冷剂从下排出孔190s排出时不会成为排出流的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省略,但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及上气缸121t也与下端板160s同样。即,在下气缸121s上,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及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在由连结x-x轴穿过的下气缸121s的中心o2及下气缸第一螺栓孔137b-1的中心的直线和连结中心o2及第五螺栓孔137b-5的中心的直线划分的下气缸121s的平面上的第二扇形的范围内相邻设置。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被设于比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更远离下气缸第一螺栓孔137b-1的位置。换句话说,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比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更接近下气缸第一螺栓孔137b-1而设置。

在此,在下气缸121s上,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及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是不会与下气缸121s的其它机械单元、例如下叶片槽128s干涉的最大的大小。而且,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例如,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孔径比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的孔径大。

另外,在中间隔板140上,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及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在由连结x-x轴穿过的中间隔板140的中心o3及中间隔板第一螺栓孔137c-1的中心的直线和连结中心o3及第五螺栓孔137c-5的中心的直线划分的中间隔板140的平面上的第三扇形的范围内相邻设置。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被设于比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更远离中间隔板第一螺栓孔137c-1的位置。换句话说,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比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更接近中间隔板第一螺栓孔137c-1而设置。

在此,在中间隔板140上,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及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是不会与中间隔板140的其它机械单元、例如喷射管、喷射管的连接孔、喷射孔等干涉的最大的大小。而且,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例如,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的孔径比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的孔径大。

另外,在上气缸121t上,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及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在由连结x-x轴穿过的上气缸121t的中心o4及上气缸第一螺栓孔137d-1的中心的直线和连结中心o4及第五螺栓孔137d-5的中心的直线划分的上气缸121t的平面上的第四扇形的范围内相邻设置。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在第四扇形的范围内,设置于与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相邻的位置。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设于比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更远离上气缸第一螺栓孔137d-1的位置。换句话说,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比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更接近上气缸第一螺栓孔137d-1而设置。

在此,在上气缸121t上,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及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是不会与上气缸121t的其它机械单元、例如上叶片槽128t干涉的最大的大小。而且,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例如,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孔径比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的孔径大。

上端板盖室180t由上端板盖170t的圆顶状的鼓出部、设于上端板160t的上排出室凹部163t、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构成。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从上排出孔190t的位置沿与连结主轴承部161t的中心和上排出孔190t的中心的径向线交叉的方向直线地呈槽状延伸,换言之,沿上端板160t的周向直线地呈槽状延伸。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连接。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形成为其宽度比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压板201t的宽度稍大,收纳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压板201t,并且将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压板201t定位。

上排出室凹部163t以与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的上排出孔190t侧重合的方式形成为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深度相同的深度。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的上排出孔190t侧被收纳于上排出室凹部163t。

上排出室凹部163t在由连结x-x轴穿过的上端板160t的中心o5及上端板第一螺栓孔137e-1的中心o51的直线和连结中心o5及第五螺栓孔137e-5的中心o55的直线划分的上端板160t的平面上的第五扇形的范围内形成。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在第五扇形的范围内,至少一部分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重合,被设置于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连通的位置。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在第五扇形的范围内,至少一部分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重合,被设置于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连通且与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相邻的位置。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被设置于比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更远离上端板第一螺栓孔137e-1的位置。换句话说,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比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更接近上端板第一螺栓孔137e-1而设置。

在此,在上端板160t上,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及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是不会与上端板160t的其它要素干涉的最大的大小。而且,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例如,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孔径比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孔径大。

需要说明的是,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各横截面的截面积也可以相同。同样,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各横截面的截面积也可以相同。图1中,为便于说明,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或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各横截面的截面积)表示为大体上相同。

通过以上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结构,为了避免与下叶片槽128s及上叶片槽128t等其它机械单元的干涉,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比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小,但因其位置避免了与其它机械单元的干涉,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可以比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大。因此,通过得到比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更大的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能够减小流经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提高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效率。

另外,通过以上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结构,能够减小流经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够减小旋转式压缩机1的驱动声音。

另外,通过以上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结构,将形成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分别设于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气缸121t及上端板160t的孔,像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那样设定为圆形。因此,能够使用与螺栓孔等通用的钻头等形成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因此,能够实现加工工序的缩短,降低加工成本。

另外,通过以上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结构,在使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横截面的合计截面积比现有制冷剂通路孔的合计截面积大时,能够将旋转式压缩机1的零件的外径设为与现有零件相同,能够使用现有同样的零件,因此,能够降低零件成本及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制冷剂通路孔136设定为设置有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这2条通路孔,但也可以为3条以上。该情况下,在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气缸121t及上端板160t各自上,形成最接近下叶片槽128s及上叶片槽128t的制冷剂通路孔136的圆形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相比其它圆形孔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为最小。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制冷剂通路孔136中,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这2条通路孔相邻设置,但也可以是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这2条通路孔连接设置。即,也可以是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及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及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分别连接设置。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像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那样,形成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孔是圆形孔。但是,形成第一制冷剂通路孔136-1及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孔不限于圆形孔,只要是抑制在上气缸室130t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孔136倒流,并且减小流经制冷剂通路孔136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的截面形状的孔,则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椭圆状。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设定为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且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且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且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且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的大小关系。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的至少任一种大小关系成立的关系。具体而言,例如,至少下气缸121s和/或上气缸121t上,也可以是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的横截面的截面积<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的横截面的截面积的至少任一种大小关系成立的关系。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在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气缸121t、上端板160t的任一部件上,具有横截面的截面积比第一圆形孔大的第二圆形孔,由此,在该部件中,第二制冷剂通路孔136-2的流路阻力进一步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在下端板160s上,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及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的横截面的合计面积是下端板第一圆形孔136a-1及下端板第二圆形孔136a-2不会与其它机械单元干涉的最大的大小,但不限于最大。对于下气缸第一圆形孔136b-1及下气缸第二圆形孔136b-2、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136c-1及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136c-2、上气缸第一圆形孔136d-1及上气缸第二圆形孔136d-2、上端板第一圆形孔136e-1及上端板第二圆形孔136e-2而言也同样。

以上说明了实施例,但实施例不受上述的内容所限定。另外,上述的结构要件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件、实质上相同的要件、所谓均等范围的要件。进而,上述的结构要件可以适当组合。进而,在不脱离实施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要件的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中的至少之一。

附图标记说明

1:旋转式压缩机

10:压缩机框体

11:电动机

12:压缩部

15:旋转轴

18:润滑油

19:液体制冷剂

25:储液器

31t:储液器上弯曲管

31s:储液器下弯曲管

105:上吸入管

104:下吸入管

107:排出管

111:定子

112:转子

115:间隙

121t:上气缸

121s:下气缸

124t:上弹簧孔

124s:下弹簧孔

125t:上活塞

125s:下活塞

126t:上弹簧

126s:下弹簧

127t:上叶片

127s:下叶片

128t:上叶片槽

128s:下叶片槽

130t:上气缸室

130s:下气缸室

131t:上吸入室

131s:下吸入室

133t:上压缩室

133s:下压缩室

135t:上吸入孔

135s:下吸入孔

136:制冷剂通路孔

136-1:第一制冷剂通路孔

136-2:第二制冷剂通路孔

136a-1:下端板第一圆形孔

136b-1:下气缸第一圆形孔

136c-1:中间隔板第一圆形孔

136d-1:上气缸第一圆形孔

136e-1:上端板第一圆形孔

136a-2:下端板第二圆形孔

136b-2:下气缸第二圆形孔

136c-2:中间隔板第二圆形孔

136d-2:上气缸第二圆形孔

136e-2:上端板第二圆形孔

137a-1:下端板第一螺栓孔

137b-1:下气缸第一螺栓孔

137c-1:中间隔板第一螺栓孔

137d-1:上气缸第一螺栓孔

137e-1:上端板第一螺栓孔

137a-2:下端板第二螺栓孔

137b-2:下气缸第二螺栓孔

137c-2:中间隔板第二螺栓孔

137d-2:上气缸第二螺栓孔

137e-2:上端板第二螺栓孔

137a-3:下端板第三螺栓孔

137b-3:下气缸第三螺栓孔

137c-3:中间隔板第三螺栓孔

137d-3:上气缸第三螺栓孔

137e-3:上端板第三螺栓孔

137a-4:下端板第四螺栓孔

137b-4:下气缸第四螺栓孔

137c-4:中间隔板第四螺栓孔

137d-4:上气缸第四螺栓孔

137e-4:上端板第四螺栓孔

137a-5:下端板第五螺栓孔

137b-5:下气缸第五螺栓孔

137c-5:中间隔板第五螺栓孔

137d-5:上气缸第五螺栓孔

137e-5:上端板第五螺栓孔

140:中间隔板

151:副轴部

152t:上偏心部

152s:下偏心部

153:主轴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