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2275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照片或者图片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更加美观和易于长久保存,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对照片或者图片进行保护处理,而对照片或者图片进行过塑处理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方式。
过塑机就是用来给照片或图片等过塑的机器。过塑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单向功能的过塑机,即过塑物在过塑过程中不能倒退;另一种是有双向功能的过塑机,即在过塑过程中过塑物可以倒退。过塑机在过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过塑物被卡住的情况,有双向功能的过塑机的优点是给照片或图片过塑当中发现被卡住了,可以把照片或图片退出来,机器可以继续使用。而单向功能的过塑机一旦出现过塑物被卡住,就会使机器出现故障而不能继续使用。
过塑机的原理是采用马达来驱动滚轴,达到利用摩擦力带动过塑物进入过塑机而过塑的目的。现有的过塑机是否有双向功能,决定于是采用了具有单向功能的马达还是采用了有双向可控功能的马达。现在,可以双向可控的马达价格比单向马达的价格高出几倍,而马达又是过塑机的主要部件,从而使具有双向功能的过塑机的价格比单向功能的过塑机的价格高出许多。受限于成本价格的压力,具有较优功能的双向可控过塑机还不能完全替代相对较劣功能的单向过塑机。虽然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一直未能有较好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保持单向过塑机低成本价格的优势,同时可以实现双向功能,使过塑机的功能更加全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包括单向马达,上滚轴齿轮,下滚轴齿轮和主动齿轮,并且,还包括,一第一变向齿轮,设置在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在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间传动;一推拉结构,设置与上述的主动齿轮固定,用于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脱开或者啮合,并可以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第一变向齿轮啮合或者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
同时,上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在上述的第一变向齿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齿轮传动。
上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用于当上述的推拉结构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时,在上述的主动齿轮和上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传动。
上述的一第一变向齿轮设置在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在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间传动;一推拉结构,设置与上述的主动齿轮固定,用于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脱开或者啮合,并可以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第一变向齿轮啮合或者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
上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在上述的第一变向齿轮与上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齿轮传动。
上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用于当上述的推拉结构推拉上述的主动齿轮与上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时,在上述的主动齿轮和上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传动。
实现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利用变向齿轮在使用单向马达的情况下,利用推拉结构的运动实现过塑机的双向功能。这样就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得到双向过塑机的较优功能,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


图1是现有技术的传动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传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传动结构的传动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传动结构的另一传动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齿轮变向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传动齿轮变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传动齿轮变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通过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更清楚的看出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所在。
如图1,固定板2与固定架8之间装配有上滚轴6和下滚轴4,用于使图片或者照片挤压通过二者之间而过塑。此外过塑机内部还有加热结构(未图示),用于对上滚轴6和下滚轴4进行加热,加热后的上下滚轴使过塑膜上的胶熔化,同时将过塑膜与图片或者照片挤压贴合在一起。单向马达18安装在马达装配板16上,动力输出与主动齿轮14连接,上滚轴齿轮10和下滚轴齿轮12分别与上滚轴6和下滚轴4连接,用于带动上下滚轴转动。现有的单向过塑机是通过单向马达18驱动主动齿轮14,再通过主动齿轮14带动上滚轴齿轮10或者下滚轴齿轮12,最后使得上下滚轴转动,实现过塑目的。
如图2,是对图1的分解示意,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现有技术的过塑机的传动结构的装配配合。
如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过塑机的齿轮传动结构的配合,即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而下滚轴齿轮12再与上滚轴齿轮10啮合。主动齿轮14在单向马达18驱动下带动下滚轴齿轮12,再由下滚轴齿轮12带动上滚轴齿轮10,最终使得上下滚轴转动而过塑。
如图4,与图3基本一致,只是变为由主动齿轮14与上滚轴齿轮10啮合,上滚轴齿轮10再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
如图5,设置一推拉结构(未图示),与主动齿轮14固定连接,第一变向齿轮20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在正常情况下,主动齿轮14由单向马达18驱动直接啮合带动下滚轴齿轮12,再带动上滚轴齿轮10,而第一变向齿轮20处于空转。需要过塑机反转时,通过推拉结构将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脱开而与第一变向齿轮20啮合,这样就使得下滚轴4反转,而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的上滚轴齿轮10也因此使得上滚轴6反转,从而最终实现双向功能。
此外,在第一变向齿轮20以外,还可以设置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在第一变向齿轮20和下滚轴齿轮12之间啮合传动。
如图6,示出了另一实施例。正常情况下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传动,需要反转时,利用推拉结构(未图示)将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脱开,而与上滚轴齿轮10啮合传动,从而实现反转,也达到过塑机双向目的。
如图7,示出了再一实施例。设置偶数个变向齿轮22,与上滚轴齿轮10啮合。正常工作时,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啮合传动;需要反转时,推拉结构(未图示)将主动齿轮14与下滚轴齿轮12脱开,而与偶数个变向齿轮22啮合,从而实现反转。
以上各图,都可以设定为正常工作情况下,主动齿轮14与上滚轴齿轮10啮合传动,即将上滚轴齿轮10和下滚轴齿轮12地位调换,其他没有变化。
此外,以上所述推拉结构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移动主动齿轮与原啮合齿轮脱开而与需要啮合的齿轮啮合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推拉结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作出各种适当的变形或者替换,但所有这些变形或者替换,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包括单向马达,上滚轴齿轮,下滚轴齿轮和主动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变向齿轮,设置在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在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间传动;一推拉结构,设置与所述的主动齿轮固定,用于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脱开或者啮合,并可以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一变向齿轮啮合或者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变向齿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齿轮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用于当所述的推拉结构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啮合时,在所述的主动齿轮和所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变向齿轮设置在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在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间传动;一推拉结构,设置与所述的主动齿轮固定,用于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脱开或者啮合,并可以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第一变向齿轮啮合或者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变向齿轮与所述的下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齿轮传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还包括若干偶数个变向齿轮,设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用于当所述的推拉结构推拉所述的主动齿轮与所述的上滚轴齿轮啮合时,在所述的主动齿轮和所述的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传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过塑机的齿轮变向结构,包括单向马达,上滚轴齿轮,下滚轴齿轮和主动齿轮,还包括第一变向齿轮,设置在主动齿轮与上滚轴齿轮之间啮合,用于在主动齿轮与上滚轴齿轮间传动;一推拉结构,设置与主动齿轮固定,用于推拉主动齿轮与上滚轴齿轮脱开或者啮合,并可以推拉主动齿轮与第一变向齿轮啮合或者与下滚轴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变向齿轮在使用单向马达的情况下,利用推拉结构的运动实现过塑机的双向功能。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得到双向过塑机的较优功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文档编号F16H3/02GK2861620SQ20052012016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7日
发明者苏照荣 申请人:苏照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