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4670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相对活塞杆的行程控制工作流体的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液压缓冲器等缓冲器。
背景技术
对于例如被安装在车辆悬挂装置中的液压缓冲器,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而希望具有最合适的阻尼力特性。这种液压缓冲器通常利用由小孔、盘阀等构成的阻尼力发生机构控制随着活塞杆行程由于活塞在液压缸内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来产生阻尼力,利用小孔的流路面积、盘阀的开阀特性等来调整阻尼力特性。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盘阀的背面侧具备有背压室和将该背压室的压力向下游侧释放的主阀,将工作流体的一部分导入背压室,通过使背压室的内压向盘阀的闭阀方向作用来调整盘阀的开阀压力。由此来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0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且能够得到希望的阻尼力特性。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缓冲器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插入该液压缸内的活塞、与该活塞连结且向所述液压缸外部延伸出的活塞杆、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产生流动的通路、控制该通路的工作流体流动的溢流阀、使内压向该溢流阀的闭阀方向作用的背压室、把所述工作流体导入该背压室的背压导入通路,其中, 所述溢流阀是环状盘阀,通过其表面侧的外周部与阀座结合分离来进行开闭,在其背面侧配置有所述背压室,内周部从背面侧被支承部件支承且在表面侧设置有间隙,在开阀时,其内周边缘部以所述支承部件作为支点在所述间隙内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缓冲器,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且能够得到希望的阻尼力特性。


图1是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缓冲器的纵剖视图;图3是把图1所示缓冲器的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图4是在图1所示的缓冲器中表示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的主阀开阀状态的纵剖视图;图5是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缓冲器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符号说明
1缓冲器2液压缸5活塞6活塞杆27阀座部(阀座)28溢流阀30背压室32背压导入通路 61支承部件C 间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双筒式液压缓冲器,在液压缸2的外周设置有外筒3,在液压缸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环状的油箱4而成为双筒结构。在液压缸 2内能够滑动地插入有活塞5,利用该活塞5把液压缸2内划分成液压缸上室2A和液压缸下室2B这两个室。把活塞杆6 —端的小径部6A通过螺母7与活塞5连结,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能够滑动且液密地贯通设置在液压缸2和外筒3上端部的杆导向器8和油封9而向外部伸出。在液压缸2的下端部设置有区分液压缸下室2B与油箱4的基底阀10,在液压缸 2内作为工作流体封入有液压油,在油箱4内封入有液压油和气体。在活塞5中设置有把液压缸上下室2A、2B之间连通的作为本发明通路的伸长侧通路11和缩短侧通路12。在活塞5中设置有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和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控制工作流体从作为伸长侧通路11上游侧的室的液压缸上室2A侧向作为下游侧的室的液压缸下室2B侧流动,来产生阻尼力;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在活塞杆6的缩短行程时控制液压油从作为缩短侧通路 12上游侧的室的液压缸下室2B侧向作为下游侧的室的液压缸上室2A侧流动,来产生阻尼力。在基底阀10中设置有把液压缸下室2B和油箱4连通的伸长侧通路15和缩短侧通路16。在伸长侧通路15中设置有仅容许工作流体从油箱4侧向液压缸下室2B侧流动的单向阀17,在缩短侧通路16中设置有控制工作流体从液压缸下室2B侧向油箱4侧流动以产生阻尼力的缩短侧盘阀18。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在活塞5的液压缸下室2B侧的端部配置有阀部件19,在阀部件19上安装有保持部件20。阀部件19是具有圆筒部21 和底部22的有底圆筒状,在底部22的内侧竖立设置有与圆筒部21同心且直径小的圆筒状安装部23。在安装部23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内侧的扩径部M。保持部件20是在圆筒部 25的一端部具有外侧凸缘部沈的凸状,通过把圆筒部25嵌合并压入到阀部件19的安装部23的扩径部M内而将其安装在阀部件19上。通过向阀部件19的安装部23和安装在阀部件19上的保持部件20的圆筒部25插入活塞杆6的小径部6A,并利用在小径部6A的前端部旋入拧紧的螺母7而以保持部件20与活塞5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使阀部件19和安装在阀部件19上的保持部件20固定在活塞5上。在保持部件20的外侧凸缘部沈外周部, 在周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26A。在保持部件20的圆筒部25的基部形成有比圆筒部25的直径大的台阶部60。在圆筒部25上外嵌有环状的支承部件61,通过把圆筒部25压入阀部件19的扩径部M而使支承部件61被夹持在圆筒部25的前端部与台阶部60之间。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61是层合三片环状的盘61A、61B、61C(参照图3)而构成的结构,利用圆筒部25对中并被夹持在台阶部60与安装部23之间而构成为一体。由此,在保持部件20的外侧凸缘部沈与支承部件61之间形成具有规定槽宽度(轴向长度)的外周槽即支承槽62。在活塞5的液压缸下室2B侧的端面,在外周侧突出形成有作为阀座的环状阀座部 (々一卜部)27,在阀座部27的内侧开设有伸长侧通路11。阀座部27的突出高度比固定在活塞5上的保持部件20的外侧凸缘部沈的厚度大,比外侧凸缘部沈突出。环状的盘阀即溢流阀28的表面侧外周部与阀座部27结合。在溢流阀28的背面侧的外周部固定有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四,弹性密封部件四的外周部与阀部件19的圆筒部21的内周面能够滑动且液密地抵接,在阀部件19的内部形成背压室30。溢流阀28的内周部插在保持部件20的外侧凸缘部沈与支承部件61之间形成的支承槽62中。支承槽62的槽宽度比溢流阀观的板厚度大,溢流阀观在支承槽62内以向支承部件61侧液密地被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在其与保持部件20的外侧凸缘部沈之间形成有间隙C(参照图幻。在溢流阀观与阀部件19的底部22之间安装有由锥状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机构即阀弹簧31,利用阀弹簧31的弹簧力把溢流阀观向闭阀方向靠压。考虑到溢流阀28的弹性、密封部件四与阀部件19的圆筒部2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溢流阀28的开阀特性等,把阀弹簧31的弹簧力设定成使溢流阀观可靠地与阀座部27结合。在支承部件61上设置有连接阀座部27内周侧的环状空间即孔口室11A(与伸长侧通路11连通)与背压室30的背压导入通路32。该背压导入通路中设置有具有一直一定的流路面积的背压导入小孔32A。在此,所说的“一直一定的流路面积”是指流路面积与溢流阀观的开闭即与相对于阀座部27的分离结合无关,是一定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压导入通路32由在构成支承部件61的盘61A的径向中间部设置的孔32B (圆孔、长孔等能够设定成适当的形状)和为了与孔32B连通而在盘61B的外周部形成的缺口即背压导入小孔32A构成,经由支承槽62和缺口 26A而与孔口室IlA连通。如图4所示,溢流阀28受到与伸长侧通路11连通的孔口室IlA的压力则以支承部件61的外周边缘为支点挠曲,由于从阀座部27分离而开阀,把孔口室IlA直接与液压缸下室2B连通。这时,背压室30的内压和阀弹簧31的弹簧力向溢流阀28的闭阀方向作用。 如图4所示,溢流阀观在开阀时其内周边缘部以支承部件61的外周边缘部为支点在间隙 C内移动,由此其截面形状几乎不变化,因此,相对开阀的弯曲强度引起的影响小,开阀特性主要依赖于背压室30的内压和阀弹簧31的弹簧力。在阀部件19的底部22设置有用于使背压室30与液压缸下室2B连通的通路33, 在底部22的外侧设置有开闭通路33的阻尼阀34。阻尼阀34是常闭的盘阀,利用背压室30 的内压开阀,通过其开度来调整背压室30与液压缸下室2B之间的流路面积。在阻尼阀34 中设置有把背压室30与液压缸下室2B之间一直连通的下游侧小孔34A。下游侧小孔34A 的流路面积比背压导入小孔32A的流路面积小。在阻尼阀34中设置有仅容许液压油从液压缸下室2B侧向背压室30侧流动的背压用单向阀34B,背压用单向阀34B的流路面积被背压用小孔34C缩小成一定面积。阻尼阀34由层合的多个盘构成,通过在构成阻尼阀34的盘中设置作为通路的缺口、孔等,形成下游侧小孔34A、背压用单向阀34B和背压用小孔34C。下面主要参照图1来说明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 的结构与上述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相同。在活塞5的液压缸上室2A侧的端部配置有阀部件35,在阀部件35上安装有保持部件36。阀部件35是具有圆筒部37和底部38的有底圆筒状,在底部38竖立设置有安装部39。在安装部39的前端部在内周侧形成有扩径部 40。保持部件36在圆筒部41的一端部是具有外侧凸缘部42的凸状,通过把圆筒部41嵌合并压入到阀部件35的安装部39的扩径部40内而将其安装在阀部件35上。通过向阀部件35的安装部39和保持部件36的圆筒部41插入活塞杆6的小径部6A,并利用拧紧的螺母7以保持部件36与活塞5的端面抵接的状态,将阀部件35和保持部件36固定在活塞5 上。在保持部件36的外侧凸缘部42的外周部上在周方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42A。在保持部件36的圆筒部41的基部形成有比圆筒部41的直径大的台阶部63。在圆筒部41上外嵌有环状的支承部件64,通过把圆筒部41压入阀部件35的扩径部40而使支承部件64被夹持在圆筒部41与台阶部63之间。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同样地,支承部件64是层合三片环状的盘而构成的,被夹持在圆筒部41与台阶部 63与安装部39之间而构成一体。由此,在保持部件36的外侧凸缘部42与支承部件64之间形成具有规定槽宽度(轴向长度)的外周槽即支承槽65。在活塞5的液压缸上室2A侧的端面,在外周侧突出形成有成为阀座的环状阀座部 43。阀座部43的突出高度比固定在活塞5上的保持部件36的外侧凸缘部42的厚度大,比外侧凸缘部42突出。在阀座部43的内侧开设有缩短侧通路12。环状的盘阀即溢流阀44 的表面侧外周部与阀座部43结合。在溢流阀44的背面侧的外周部固定有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45,弹性密封部件45的外周部与阀部件35的圆筒部37内周面能够滑动且液密地抵接,在阀部件35的内部形成背压室46。溢流阀44的内周部插入保持部件36的外侧凸缘部42与支承部件64之间形成的支承槽65中。支承槽65的槽宽度比溢流阀44的板厚度大,溢流阀44在支承槽65内以向支承部件64侧被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在其与保持部件36的外侧凸缘部4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溢流阀44与阀部件35的底部38之间安装有由锥状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机构即阀弹簧47,阀弹簧47利用其弹簧力把溢流阀44向闭阀方向靠压。与上述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的情况同样地,把阀弹簧47的弹簧力设定成使溢流阀44可靠地与阀座部43结合。在支承部件64上设置有连接阀座部43内周侧的环状空间即孔口室12A(与缩短侧通路12连通)与背压室46的背压导入通路48。背压导入通路48中设置有具有一直一定的流路面积的背压导入小孔48A。在此,所说的一直一定的流路面积是指流路面积与溢流阀44的开闭无关,是一定的。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同样地,背压导入通路48和背压导入小孔48A由在构成支承部件61的盘中设置的孔和缺口等构成,经由支承槽65和缺口 42A而与孔口室12A连通。在阀部件35的底部38设置有用于使背压室46与液压缸上室2A连通的通路49, 在底部38的外侧设置有开闭通路49的阻尼阀50。阻尼阀50是常闭的盘阀,利用背压室46 的内压开阀,通过其开度来调整背压室46与液压缸上室2A之间的流路面积。在阻尼阀50 中设置有把背压室46与液压缸上室2A之间一直连通的下游侧小孔50A。下游侧小孔50A 的流路面积比背压导入小孔48A的流路面积小。在阻尼阀50中设置有仅容许液压油从液压缸上室2A侧向背压室46侧流动的背压用单向阀50B,背压用单向阀50B的流路面积被背压用小孔50C缩小成一定面积。阻尼阀 50由层合的多个盘构成,通过在构成阻尼阀50的盘中设置作为通路的缺口、孔等而形成下游侧小孔50A、背压用单向阀50B和背压用小孔50C。下面说明如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作用。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随着液压缸2 内活塞5的滑动,液压缸上室2A侧的液压油被加压,通过活塞5的伸长侧通路11而向液压缸下室2B侧流动,主要由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产生阻尼力。这时,相应于活塞杆6从液压缸2退出部分的液压油从油箱4打开基底阀10的伸长侧通路15的单向阀17而向液压缸下室2B流动,利用油箱4内气体的膨胀来进行液压缸2内液压油的体积补偿。在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中,液压油在溢流阀28开阀前从伸长侧通路11即孔口室IlA通过背压导入通路32 (背压导入小孔32A)、背压室30、通路33、阻尼阀34而向液压缸下室2B侧流动,由于溢流阀28的开阀而从孔口室IlA直接向液压缸下室2B流动。这时,活塞速度是微低速区域时,溢流阀28和阻尼阀34不开阀,利用下游侧小孔 34A来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大致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活塞速度上升而达到低速区域,由于背压导入小孔32A与下游侧小孔34A的流路面积差而使背压室30的压力上升,首先阻尼阀34开阀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大致与活塞速度成正比),阻尼力特性曲线的倾斜变缓和。这时,由于阻尼阀34的开阀,虽然背压室30的压力一度下降,但相对活塞速度的上升,由于背压导入小孔32A与阻尼阀34 的流路面积差而使背压室30的压力再次上升,直到活塞速度达到中速区域,利用背压室30 的内压而使溢流阀28维持在闭阀状态。当活塞速度进一步上升而达到高速区域,由于背压导入小孔32A的节流而使孔口室1IA与背压室30的差压达到溢流阀观的开阀压力,溢流阀观抵抗阀弹簧31的弹簧力而从阀座部27分离开阀。由于溢流阀观的开阀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使阻尼力特性的倾斜变得更加缓和,活塞速度在高速区域的阻尼力过度上升被抑制。在溢流阀观开阀后,孔口室IlA的液压油被分流成直接向液压缸下室2B流动的部分和通过背压导入小孔32A向背压室30流动的部分,利用孔口室IlA与背压室30的压力平衡来决定溢流阀观的开度。 由此,溢流阀观不会由于背压室30的压力上升而急剧关闭,由于维持在开阀状态而能够得到稳定的阀特性的阻尼力。在活塞杆6的缩短行程时,随着液压缸2内活塞5的滑动,液压缸下室2B侧的液压油被加压,通过活塞5的缩短侧通路12向液压缸上室2A侧流动,主要由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产生阻尼力。这时,相应于活塞杆6向液压缸2内侵入部分的液压油打开基底阀 10的缩短侧通路16的盘阀18而向油箱4流动,通过压缩油箱4内的气体来进行液压缸2 内液压油的体积补偿。在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中,液压油在溢流阀44开阀前是从缩短侧通路12即孔口室12A通过背压导入通路48 (背压导入小孔48A)、背压室46、通路49、阻尼阀50而向液压缸上室2A侧流动,并由于溢流阀44的开阀而从孔口室12A直接向液压缸上室2A流动。这时,与上述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的情况同样地,活塞速度是微低速区域时,溢流阀44和阻尼阀50不开阀,利用下游侧小孔50A来产生小孔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大致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活塞速度上升而达到低速区域时,由于背压导入小孔48A与下游侧小孔50A的流路面积差而使背压室46的压力上升,阻尼阀50开阀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阻尼力大致与活塞速度成正比),阻尼力特性曲线的倾斜变缓和。这时,由于阻尼阀50的开阀,虽然背压室46的压力一度下降,但相对活塞速度的上升,由于背压导入小孔48A与阻尼阀50的流路面积差而使背压室46的压力再次上升,直到活塞速度达到中速区域,都利用背压室46 的内压而使溢流阀44维持在闭阀状态。当活塞速度进一步上升而达到高速区域时,由于背压导入小孔48A的节流而使孔口室12A与背压室46的差压达到溢流阀44的开阀压力,溢流阀44抵抗阀弹簧47的弹簧力而从阀座部43分离而开阀。由于溢流阀44的开阀而产生阀特性的阻尼力,使阻尼力特性的倾斜变得更加缓和,抑制活塞速度高速区域中的阻尼力过度上升。在溢流阀44开阀后,孔口室12A的液压油被分流成直接向液压缸上室2A流动的部分和通过背压导入小孔48A向背压室46流动的部分,利用孔口室12A与背压室46的压力平衡来决定溢流阀44的开度。 由此,溢流阀44不会由于背压室46的压力上升而急剧关闭,由于维持在开阀状态而能够得到稳定的阀特性的阻尼力。这样,相对活塞速度的上升而使阻尼阀34、50和溢流阀观、44顺序开阀,由此能够得到从活塞速度微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的希望的阻尼力特性。其结果是缓冲器1的阻尼力特性如图6中实线所示那样,在活塞速度的低中速区域建立必要的阻尼力,且在高速区域能够使阻尼力特性曲线的倾斜变缓和而抑制阻尼力的过度上升,能够得到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提高的合适的阻尼力特性。图6中的虚线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不具备背压室的现有液压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溢流阀观、44在开阀时其内周边缘部以支承部件61、64的外周边缘部为支点在间隙C中移动,由此,相对于开阀的弯曲强度造成的影响小,开阀特性主要依赖于背压室30、 46的内压和阀弹簧31、47的弹簧力。因此,溢流阀观、44的开阀压力的设定自由度高,能够缩小活塞速度中高速区域中阻尼力的倾斜,能够得到希望的阻尼力特性。把背压导入通路 32、48和背压导入小孔32A、48A设置在与溢流阀28、44是分体的支承部件61、64上,由于使流路面积与溢流阀观的开闭无关地一直保持为一定,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阻尼力特性。在组装缓冲器1时,向阀部件19、35安装溢流阀28、44和阀弹簧31、47以及支承部件61、64,并把保持部件20、36向安装部23、39压入,由于能够把它们作为次组件,所以即使在阀弹簧31、47的自由长度长的情况下,也能够把这些各零件以组装在阀部件19、35上的状态来保持,能够提高组装性。这时,由于把弹性密封部件四固定在溢流阀观上,溢流阀28被对中。但本发明也可以不把弹性密封部件四固定在溢流阀28上而设置成是分体结构。也可以代替弹性密封部件四而利用外周面与圆筒部21的内周相对滑动,且与溢流阀观抵接的金属性密封环来进行密封。下面说明在伸长行程时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的作用和在缩短行程时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的作用。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4中阻尼阀50的背压用单向阀50B打开,经由背压用小孔50C而把液压缸上室2A侧的压力导入背压室46。由此,能够把背压室46维持在加压状态,防止溢流阀44开阀,且能够在向缩短行程转移时迅速地使背压室46的压力上升,能够产生稳定的阻尼力。在活塞杆6的缩短行程时,伸长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中阻尼阀34的背压用单向阀34B打开,经由背压用小孔34C而把液压缸下室2B侧的压力导入背压室30。由此,能够把背压室30维持在加压状态,防止溢流阀28开阀,且能够在向伸长行程转移时迅速地使背压室30的压力上升,能够产生稳定的阻尼力。
8
下面,主要参照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图示主要部分,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部分使用同样的符号,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中,伸长侧和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14的支承部件 61、64分别由环状部件66、67和与环状部件66、67的端部重叠的一片盘61A、64A构成。在环状部件66、67的一端部形成有环状槽66A、67A,该环状槽66A、67A经由盘61A、64A的孔 32B、48B而与孔口室11A、12A连通。在环状部件66、67的外周侧边缘形成有缺口,利用该缺口而形成在盘61A、64A之间把环状槽66A、67A与背压室30、46连通的具有一直一定的流路面积的背压导入小孔32A、48A。利用孔32B、48B和环状槽66A、67A以及背压导入小孔32A、 48A来形成连接孔口室11A、12A与背压室30、46的背压导入通路32、48。形成环状槽66A、 67A的背压导入小孔32A、48A的缺口通过压印加工等能够容易地形成。由此,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在伸长侧和缩短侧这双方设置了具有背压室的阻尼力发生机构,但也可以设置在任一方。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把本发明适用于具有油箱4的双筒式缓冲器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液压缸内通过自由活塞而形成气体室的单筒式缓冲器。阻尼力发生机构并不限定于设置在活塞部,只要是利用活塞杆的行程而工作流体产生流动的通路即可,也能够设置在液压缸外部等其他的部位。并且工作流体并不限定于液压油,也可以是气体,这时则不需要油箱4、基底阀10和自由活塞等。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阀弹簧31、47并利用其弹簧力把溢流阀观、44向闭阀方向靠压,但也可以省略阀弹簧31、47。通过使用阀弹簧31、47能够使溢流阀观、44的开阀和闭阀更加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器,具备 封入有工作流体的液压缸、能够滑动地插入该液压缸内的活塞、 与该活塞连结且向所述液压缸外部延伸出的活塞杆、 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使工作流体产生流动的通路、 控制该通路的工作流体流动的溢流阀、 使内压向该溢流阀的闭阀方向作用的背压室、 将所述工作流体导入该背压室的背压导入通路, 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是环状盘阀,通过其表面侧的外周部与阀座结合分离来进行开闭,在其背面侧配置有所述背压室,内周部从背面侧被支承部件所支承且在表面侧设置有间隙,在开阀时,其内周边缘部以所述支承部件作为支点在所述间隙中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在背面侧的外周部成一体地固定有密封所述背压室的弹性密封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背压导入通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所述背压导入通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阀的背面侧设置有把该溢流阀向闭阀方向靠压的弹簧机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流阀的背面侧设置有把该溢流阀向闭阀方向靠压的弹簧机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所述背压室的有底圆筒状的阀部件,将所述溢流阀和所述支承部件组装而作为次组件的保持部件安装在该阀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所述背压室的有底圆筒状的阀部件,将所述溢流阀和所述支承部件组装而作为次组件的保持部件安装在该阀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压室中设置有阻尼阀,该阻尼阀利用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并控制工作流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来产生阻尼力。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压室中设置有阻尼阀,该阻尼阀利用所述背压室的压力开阀并控制工作流体向下游侧的室的流动来产生阻尼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且能够得到希望的阻尼力特性。向封入有液压油的液压缸(2)中嵌装连结有活塞杆(6)的活塞(5)。由伸长侧和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14)控制由于活塞(5)的滑动而在伸长侧和缩短侧通路(11、12)中产生的液压油流动,来产生阻尼力。在伸长侧和缩短侧阻尼力发生机构(13、14)中,把液压油从背压导入通路(32、48)导入背压室(30、46)中,利用其内压来控制溢流阀(28、44)的开阀。把溢流阀(34、50)的内周部由支承部件(61、64)从背面侧支承,在表面侧设置间隙。在开阀时溢流阀(28、44)以支承部件(61、64)为支点其内周边缘部在间隙内移动,由于截面形状几乎不变化,所以其弯曲强度对开阀特性的影响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阻尼力特性设定的自由度。
文档编号F16F9/348GK102168733SQ201110045948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前田笃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