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202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轴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置、安装有该轴承装置的鼓单元、以及安装有该鼓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的一种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是串列型(tandem-type)彩色打印机。该打印机具有与黄、品红、青和黑色相对应、串列且彼此平行的四个感光鼓。 日本特开2007-72422中提出的一种该串列彩色打印机具有主壳体和作为单元(整体)以能拆下的方式安装在该主壳体中的四个感光鼓。该已知彩色打印机设置有用于保持感光鼓的鼓子单兀(subunit);和设置在鼓子单兀相对于感光鼓的轴向的两侧的一对侧板。为鼓子单元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显影剂盒。每一显影剂盒都保持显影辊并以能拆下的方式安装在侧板之间。鼓子单元、显影剂盒和侧板作为鼓单元以能拆下的方式安装在主壳体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相对于框体精确地定位例如感光鼓的旋转构件的轴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用于连接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构件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框体,所述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部,用于被所述旋转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框体的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中,并且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压力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旋转构件施力。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鼓单兀,包括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框体,所述框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形成有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以及轴承装置。所述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部,用于被所述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压力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框体,所述框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形成有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以及轴承装置。所述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部,用于被所述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压力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从下面参照附图的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图I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图2是当仅一个显影剂盒安装在鼓单元中时,从鼓单元的上方和右前侧看时该鼓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当所述一对外板已从鼓单元拆下时,鼓单元的平面图;图4是从左内板的上方和右前侧看时该左内板的立体
图5是示出左内板的鼓支撑孔周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示出安装到左内板和右内板的单个感光鼓的立体图;图7是右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8A是右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8B是右轴承构件的侧视图;图9是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0是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安装到右内板的右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安装到左内板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压力构件对右轴承构件的压力的沿挤压方向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压力构件对左轴承构件的压力的沿挤压方向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当显影剂盒安装在鼓单元中时,显影辊与感光鼓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鼓支撑孔周围的左内板的放大图;图19是示出安装到左内板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压力构件对左轴承构件的压力的沿挤压方向的剖视图;图2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鼓支撑孔周围的左内板的放大图;图24是示出安装到左内板的左轴承构件的立体图;图25是示出压力构件对左轴承构件的压力的沿挤压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I.打印机优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是串列(tandem)彩色打印机I。如图I所示,打印机I包括主壳体2 ;和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鼓单元3。盖4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表面上。通过打开盖4,能将鼓单元3安装到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取出。在下面的说明中,主壳体2设置有盖4的一侧(图I的左侧)称为“前侧”,相反侧(图I的右侧)称为“后侧”。主壳体2的左侧和右侧是基于面朝打印机I的前侧的用户的视角。鼓单元3设置有与黑、黄、品红和青色相对应的四个感光鼓5。感光鼓5彼此平行设置,沿前后方向按黑、黄、品红和青色的顺序等间距地相隔开。鼓单元3还包括电晕带电器6 ;以及针对每个感光鼓5的显影剂盒7。每一显影剂盒7都包括用于向相应感光鼓5提供调色剂的显影辊8。显影剂盒7以能拆下的方式安装在鼓单元3中。曝光装置9设置在鼓单元3的上方,用于发射与打印机I中采用的四种颜色相对应的四个激光束。在图像形成操作中,随着感光鼓5旋转,带电器6通过电晕放电对相应感光鼓5的表面施加均勻的电荷。随后,曝光装置9发射激光束,用于使感光鼓5的表面选择性地曝光。 每一激光束从相应感光鼓5的表面选择性地去除电荷,从而在该感光鼓5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随着形成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旋转到与相应显影辊8相对的位置,显影辊8将调色剂提供给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将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的调色齐_像。在这里,可为四个感光鼓5提供四个LED(发光二极管)阵列来代替曝光装置9。容纳纸张P的纸盒10设置在主壳体2的底部。容纳在纸盒10中的纸张P被各个辊输送到输送带11上。输送带11位于从下方与四个感光鼓5面对的位置。四个转印辊12设置在由输送带11形成的环的内部,位于经由输送带11的上部面对感光鼓5中的每一个的位置。当纸张P被输送到输送带11上时,输送带11输送纸张P顺次通过输送带11与感光鼓5中的每一个之间的位置。当纸张P通过每一感光鼓5的下方时,承载在感光鼓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因施加到相应转印辊12的转印偏压而被转印到纸张P上。定影单元13设置在输送带11相对于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当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后,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单元13,在定影单元13,调色剂图像因热和压力被定影到纸张P上。当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单元13中被定影后,各个辊将纸张P排到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面上的排出盘14上。2.鼓单元如图2所示,鼓单元3是一体单元,它包括四个感光鼓5,四个显影剂盒7,四个鼓子单元20,前梁21,后梁22,一对左右内板24、25 (也参见图3),以及一对左右外板27、28。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参见图I),以能滑动的方式插入主壳体2或从主壳体2拆下。(I)鼓子单元四个鼓子单元20有间距地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左右内板24、25之间。每一鼓子单元20都由合成树脂成型(mold)而成。鼓子单元20大致呈沿左右方向伸长、在前下侧具有开口的三角柱形。每一鼓子单元20都用于保持带电器6和图I中所示的用于清洁相应感光鼓5表面的清洁构件15。(2)前梁前梁2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桥接左右内板24、25的前端部。前梁21保持支撑轴29。支撑轴29沿左右方向穿过前梁21、左右内板24、25、以及左右外板27、28,从左右外板27、28朝外凸出。前手柄30—体地形成在前梁21的前表面上,处于前梁21沿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前手柄30在俯视图中大致呈U形,其两端连接到前梁21。(3)后梁后梁22也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桥接左右内板24、25的后端部。后手柄31 —体地形成在后梁22的顶面上,处于后梁22沿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后手柄31在后视图中大致呈U形,其两端连接到后梁22。后手柄31从后梁22朝上凸起,具有从下向上朝前的斜坡。(4)内板左右内板24、25用同样的冲模(die)以金属片冲压法(sheet-metal stampingprocess)制成,因此具有相同的形状。下文仅说明左内板25的结构,右内板24具有相同的 结构。如图3和4所示,左内板25大致呈细长的矩形,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内板25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沿左右方向面对前梁21和后梁22。左内板25的前端顺着朝上的斜坡朝前延伸。用于插入支撑轴29的支撑轴插入孔51形成在左内板25的该前端。左内板25的后端在侧视图中大致呈L形。定位部53形成在左内板25的后端,作为左内板25的后边缘上基本呈V形的凹口。如图I所示,当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定位部53接收沿左右方向跨越主壳体2的后侧的主壳体参照轴34。定位部53从前上方接触主壳体参照轴34。四个鼓支撑孔32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距形成在左内板25中。(4-1)鼓支撑孔如图5所不,每一鼓支撑孔32具有由四个直部60和四个弯曲部61a_61d构成的内周面139。四个直部60由前竖直部63a和后竖直部63b以及上水平直部64a和下水平直部64b构成,前竖直部63a和后竖直部63b竖直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上水平直部64a和下水平直部64b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竖直地彼此相对。后竖直部63b和下水平直部64b用于定位稍后说明的感光鼓5的凸缘构件81。四个弯曲部61a_61d连接相互正交的成对直部60,以使正交的直部60之间的角为圆角。在侧视图中,鼓支撑孔32基本上为具有圆形顶角的正方形。如后所述,四个直部60形成为用于固定轴承构件90,四个弯曲部61a-61d形成为用于接收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热膨胀。(4-2)配合凹槽轴承配合凹槽70形成在左内板25的底边缘,处于与每一鼓支撑孔32的中心竖直对齐的位置。轴承配合凹槽70是在底边缘朝上凹陷的大致呈矩形的凹槽。夹子凹槽71也形成在左内板25的底边缘,在每一轴承配合凹槽70的前侧和后侧。夹子凹槽71大致呈矩形,在底边缘上朝上凹陷。在每一鼓支撑孔32的上方,左内板25的顶边缘朝前上倾斜,在与相应鼓支撑孔32的中心相对的位置朝下落,然后与水平直部64a和64b大致平行地朝前延伸。该构造在左内板25的每一鼓支撑孔32上方的顶边缘形成了台阶部。每一台阶部的下水平面是配合部72。配合部72被稍后说明的右轴承构件90 (或左轴承构件91)的第一配合部101 (或第二配合部110)配合。(5)外板图2中所示的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由例如纤维补强树脂形成。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在侧视图中大致呈细长的矩形板形。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相比较,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具有更宽的竖直尺寸和几乎相同的前后长度。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朝左和朝右面对前梁21和后梁22。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前端具有朝前上倾斜的底边缘,形成比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中间部更窄的竖直尺寸。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后端具有朝后上倾斜的下边缘,形成比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中间部更窄的竖直尺寸。凹陷部33形成在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中的每一个的后端。凹陷部33具有与在 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中形成的定位部53 (参见图4)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在沿左右方向与定位部53相对应的位置。当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凹陷部33不干扰主壳体参照轴34。(6)感光鼓如图6所不,每一感光鼓5设置有圆筒形主鼓体80和两个凸缘构件81。凸缘构件81中的每个安装在主鼓体80的一端以不能相对于主鼓体80旋转。主鼓体80的外表面由正带电的感光层形成。凸缘构件8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当凸缘构件81安装在主鼓体80的端部时,凸缘构件81的一部分插入主鼓体80中。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驱动传递部112(稍后参照图2说明)借助耦合凹槽(未示出)与左凸缘构件81的左端面耦合。因为这种结构,如图I所示,当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驱动力能通过驱动传递部112传递到感光鼓5,用于驱动感光鼓5旋转。凸缘构件81的外端的外径小于形成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鼓支撑孔32的直径。右凸缘构件81以能旋转地方式被右轴承构件90支撑在右内板24中。左凸缘构件81以能旋转的方式被左轴承构件91支撑在左内板25中。(7)轴承构件(7-1)右轴承构件轴承构件90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7、8A和8B所示,右轴承构件90由圆筒形的圆筒部92、封闭部98、轴保持部93和卡圈部94 一体构成,封闭部98用于封闭圆筒部92的一个端面,轴保持部93在由圆筒部92包围的空间中位于封闭部98的中心部分,且形成为与圆筒部92同中心的圆筒形,卡圈部94呈围绕圆筒部92的外周面的圆环盘状,且从圆筒部92轴向的中间点朝外沿径向延伸。圆筒部92的外径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鼓支撑孔32(参见图4)的内周面139的直径近似相等。圆筒部92的内径略大于右凸缘构件81的外周直径。凹口部95形成在圆筒部92中。凹口部95是在一轴侧(封闭部98侧)沿圆筒部92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切去部,然后从该切去部的两圆周端朝圆筒部92的另一轴侧延伸。换言之,在圆筒部92中切去的凹口部95包括一对狭缝,所述一对狭缝被圆心角约为30度的圆弧长度间隔开,并且从圆筒部92的一侧(封闭部98侧)朝另一侧延伸;和另一狭缝,所述另一狭缝使所述一对狭缝之间沿圆筒部92的圆周方向连通。封闭部98也以圆心角约为30度的圆弧长度沿径向朝内被切去,以使封闭部98的切去部与沿圆筒部92的圆周方向切去的狭缝连通。如图8B所示,从侧面看时,所得到的凹口部95在圆筒部92和卡圈部94中基本上
呈U形。被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U形的凹口部95包围的矩形部构成压力构件96。压力构件96沿圆周方向伸长并弯曲,且从卡圈部94朝封闭部98延伸。在压力构件96最接近封闭部98的一端的内周面上还形成有凸起部97。凸起部97具有钩子形的横截面(参见图13)。凸起部97从压力构件96的内周面朝内凸起到圆筒部92的内部空间中。当右凸 缘构件81插在右轴承构件90的圆筒部92内部时,凸起部97接触右凸缘构件81并对其施加压力(参见图13)。轴插入孔99形成在封闭部98中。轴插入孔99沿封闭部98的厚度方向穿透封闭部98。轴插入孔99形成在封闭部98的中心部,与轴保持部93的内部连通。杆状轴83沿圆筒部92 (轴保持部93)的中心轴设置在右轴承构件90中。轴83的一端插在轴保持部93中,穿透轴插入孔99并从封闭部98凸出来。轴83的另一端为锥形。两个第一配合部101形成在卡圈部94的外周上,处于横跨轴83的轴相互相对的位置。每一第一配合部101都由延伸部115、支撑部116和配合凸起117 —体构成。延伸部115在侧视图中呈U形,该U形从卡圈部94的外周边缘沿圆筒部92的径向朝外开口。支撑部116在侧视图中也呈U形,覆盖延伸部115。配合凸起117设置在第一配合部101最接近封闭部98的一侧。配合凸起117穿过由U形延伸部115和支撑部116定义的空间,沿朝向封闭部98侧的方向凸出来。配合凸起117的远端具有钩子形横截面。斜面118形成在配合凸起117的远端。斜面118从配合凸起117的远端沿接近圆筒部92的中心轴的方向朝配合凸起117的基端倾斜。斜面118基端侧的边缘和卡圈部94在封闭部98侧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设置为近似等于右内板24沿左右方向的厚度。(7-2)左轴承构件左轴承构件91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9和10所示,左轴承构件91由圆筒形的圆筒部105和形成在圆筒部105的一个圆周边缘上的卡圈部106 —体构成。卡圈部106为环状的板形,沿径向朝外扩展。圆筒部105的外径近似等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鼓支撑孔32(参见图4)的直径,圆筒部105的内径略大于左凸缘构件81的外周直径。凹口部107形成在圆筒部105内,作为在一个轴侧(卡圈部106侧)沿圆筒部105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切去部,然后从该切去部的两圆周端朝圆筒部105的另一轴侧延伸。具体而言,圆筒部105被切割形成一对狭缝和另一狭缝,所述一对狭缝被圆心角约为30度的圆弧长度间隔开,并且从圆筒部105的卡圈部106侧朝另一侧延伸,所述另一狭缝形成在圆筒部105的卡圈部106侧,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以使所述一对狭缝之间连通。凹口部107在卡圈部106中也形成有切去部,该切去部从圆筒部105沿径向朝外的方向延伸,并且沿圆周方向具有基于约为30度的圆心角的圆弧长度。卡圈部106中的该切去部形成在用于与形成在圆筒部105中的圆周切去部连通的位置。因此,形成在圆筒部105和卡圈部106中的凹口部107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U形。圆筒部105被侧视图中呈U形的凹口部107包围的矩形部构成压力构件108。压力构件108沿圆周方向伸长并弯曲,且从圆筒部105沿轴向的中间部朝卡圈部106侧延伸。在压力构件108的内周面上沿最接近卡圈部106的边缘处也形成凸起部109。凸起部109具有钩子形横截面(参见图14),从压力构件108的内周面凸起到由圆筒部105定义的内部空间中。凸起部109也形成为当左凸缘构件81从卡圈部106侧插入圆筒部105内部时(参见图14)与左凸缘构件81接触并对其施加压力。两个第二配合部110形成在卡圈部106的外周面上,处于关于圆筒部105的轴彼此相对的位置。每一第二配合部Iio —体地设置有延伸部119和配合凸起120。 延伸部119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沿圆筒部105的径向从卡圈部106的外周边缘朝外延伸。配合凸起120为板形,从延伸部119的远端(相对于圆筒部105的径向的外端)朝圆筒部105与卡圈部106的相反的一侧延伸。因此,延伸部119和配合凸起120共同形成L形横截面。(8)在鼓单元中安装感光鼓如图3所示,当四个鼓子单元20、前梁21、后梁22以及所述一对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已经安装时,在鼓单元3中安装感光鼓5。为了安装鼓单元3,四个鼓子单元20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距彼此间隔开。前梁21与最前鼓子单元20间隔开且在它前方,后梁22与最后鼓子单元20有微小间距地间隔开且在它后方。随后,将右内板24设置在前梁21、四个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的右侧,将左内板25设置在它们的左侧。接下来,用多个螺钉(未示出)将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安装到前梁21、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将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安装到前梁21、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后,能将感光鼓5安装在上述组合体中。首先,将右轴承构件90安装到感光鼓5的右端。具体而言,将右凸缘构件81插入右轴承构件90的圆筒部92内部。此时,形成在圆筒部92的压力构件96的凸起部97弹性接触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挤压右凸缘构件81离开压力构件96。相反,压力构件96被右凸缘构件81挤压,由于来自右凸缘构件81的阻力而凸起到圆筒部92的外部。随着右轴承构件90安装右凸缘构件81,保持在轴保持部93中的轴83被插入感光鼓5的内部。如图11所示,随后将安装在感光鼓5右端的右轴承构件90安装在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相应鼓支撑孔32中。具体而言,以使右轴承构件90的封闭部98从鼓支撑孔32的左侧与鼓支撑孔32相对的方式将感光鼓5定位。接下来,将整个感光鼓5朝右移动,以使右轴承构件90插入鼓支撑孔32中,圆筒部92的外周面接触形成在鼓支撑孔32中的四个直部60。这时,形成在第一配合部101的配合凸起117的斜面118从右内板24的左侧分别接触右内板24的顶边缘(配合部72)和底边缘(轴承配合凹槽70)。当右轴承构件90继续朝右运动时,右内板24的顶边缘和底边缘在相应斜118上滑动,使配合凸起117沿该边缘接触斜118的方向朝外弹性变形。当卡圈部94接触右内板24的左侧面时,限制右轴承构件90继续朝右运动。此时,右内板24的顶边缘和底边缘已经在斜面118上滑动,允许配合凸起117恢复到其初始形状,将右内板24的所述边缘留在相应斜面118与卡圈部94之间。因此,两个第一配合部101与右内板24的配合部72和轴承配合凹槽70配合。当两个第一配合部101与右内板24的配合部72和轴承配合凹槽70配合时,圆筒部92接触鼓支撑孔32的四个直部60,从而安装到右内板24,同时在圆筒部92的外周面与鼓支撑孔32的弯曲部61之间形成间隙以接收右内板24的热膨胀。此外,当两个第一配合部101与右内板24的配合部72和轴承配合凹槽70配合时,压力构件96 (凸起部97)被内周面139朝内挤压到圆筒部92的内部。结果,右凸缘构件81被压力构件96朝位于后竖直部63b与下水平直部64b之间的弯曲部61a挤压,接触圆筒部92的内周面。同时,圆筒部92也被朝后竖直部63b与下水平直部64b之间挤压。在此状态下,如图13所示,当沿压力构件96的挤压方向投影时,凸起部97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相对。 因此,右凸缘构件81借助圆筒部92相对于右内板24定位,从而获得感光鼓5的右端部的合适定位。注意,尽管右凸缘构件81夹在压力构件96与圆筒部92的内表面之间,右凸缘构件81 (感光鼓5)能旋转。接下来,如图12所示,将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左内板25且感光鼓5 (左凸缘构件81)的左端。具体而言,当凸缘构件81从左内板25的鼓支撑孔32露出时,将左轴承构件91的圆筒部105插在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与鼓支撑孔32之间。这时,形成在圆筒构件105的压力构件108的凸起部109弹性接触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挤压整个凸缘构件81离开压力构件108。相反,压力构件108被左凸缘构件81挤压,由于来自凸缘构件81的阻力而朝圆筒部105的外部凸起。与上述右轴承构件90相同,左轴承构件91的圆筒部105被插入鼓支撑孔32,圆筒部105的外周面接触鼓支撑孔32内部的四个直部60。同时,当左轴承构件91已经完全安装在鼓支撑孔32中时,左轴承构件91的卡圈部106与左内板25的外表面(左侧面)接触。该接触限制左轴承构件91进一步朝右运动,将左轴承构件91沿左右方向(感光鼓5的轴向)定位。此外,如图12所示,顶配合凸起120从上方接触左内板25的顶边缘(配合部72),底配合凸起120从下方接触左内板25的底边缘(轴承配合凹槽70)。因此,两个第二配合部110与左内板25的轴承配合凹槽70和配合部72配合,从而沿左轴承构件91的左右方向保持左轴承构件91。当两个第二配合部110与左内板25的配合部72和轴承配合凹槽70配合时,圆筒部105接触鼓支撑孔32的四个直部60,从而被安装到左内板25,同时在圆筒部105的外周面与鼓支撑孔32的弯曲部61之间形成间隙以接收左内板25的热膨胀。此外,当两个第二配合部110与左内板25的配合部72和轴承配合凹槽70配合时,压力构件108 (凸起部109)被内周面139朝圆筒部105的内部挤压。结果,左凸缘构件81被压力构件108朝位于后竖直部63b与下水平直部64b之间的弯曲部61a挤压,接触圆筒部105的内周面。同时,圆筒部105也被朝后竖直部63b与下水平直部64b之间挤压。在此状态下,如图14所示,当沿压力构件108的挤压方向投影时,凸起部109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相对。因此,左凸缘构件81借助圆筒部105相对于左内板25定位,从而获得感光鼓5的左端部的合适定位。注意尽管左凸缘构件81夹在压力构件106与圆筒部105的内表面之间,左凸缘构件81 (感光鼓5)能旋转。接下来,如图6所示,将夹子构件111安装到轴83的、比右轴承构件90的封闭部98更朝右凸起的部分。夹子构件111大致呈U形。U形夹子构件111的末端弯曲,分别与右内板24的夹子凹槽71配合,同时夹子构件111的中点接触轴83从封闭部98朝右凸起的部分。夹子构件111的安装表明在感光鼓5中安装鼓单元3操作的完成。当四个感光鼓5都已经安装到鼓单元3中后,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位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右外侧和左外侧。借助螺钉(未示出)将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安装到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前梁21、鼓子单元20和后梁22,从而完成鼓单元3的安装。(9)在鼓单元中安装显影剂盒当鼓单元3已经安装后,能将与打印机I使用的每种颜色相对应的显影剂盒7安装在鼓单元3中。如图2所示,引导凹槽113形成在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内表面上。四 个引导凹槽113沿前后方向以一定间距形成在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中的每一个中。每一引导凹槽113都由一对形成在右外板27和左外板28的内表面上并且从该表面的顶边缘朝感光鼓5延伸的一对脊构成。通过沿所述一对脊朝下引导显影剂盒7将显影剂盒7安装在鼓单元3中。如图15所示,在显影剂盒7马上完全安装在鼓单元3中之前显影剂盒7正在运动的方向与凸缘构件81被压力构件96和108挤压的挤压方向B相同。因此,设置在显影剂盒7中的显影辊8的外周面接触感光鼓5的外周面的接触方向A也与挤压方向B相同。3.使感光鼓接地如图13所示,接地构件82在主鼓体80 (参见图6)内设置在感光鼓5的右端。接地构件82为在与主鼓体80的轴正交的平面内延伸的圆盘状,接触主鼓体80的内周面。当右轴承构件90已经安装到右凸缘构件81,设置在右轴承构件90的轴83插入感光鼓5内部,接触接地构件82。借助该结构,感光鼓5和轴83电连接。如图6所示,夹子构件111安装到轴83的右端。由于夹子构件111的末端与形成在右内板24中的夹子凹槽71配合,轴83与右内板24也电连接。因此,感光鼓5的主鼓体80借助接地构件82、轴83和夹子构件111与右内板24电连接并且能将电导到右内板24。当如图I所示鼓单元3安装到主壳体2中时,主壳体参照轴34安装到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的定位部53 (参见图4),能够使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接地。由于右内板24、感光鼓5和接地构件82借助轴83和夹子构件111电连接,因此感光鼓5能借助接地构件82、轴83、夹子构件111、右内板24和主壳体参照轴34接地。4.主壳体(I)在主壳体中安装鼓单元和从主壳体拆下鼓单元为了将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首先打开图I中所示的主壳体2的盖4。然后将鼓单3朝后插入主壳体2,鼓单元3在主壳体2中被引导。当形成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中的定位部53接触主壳体参照轴34时,限制鼓单元3进一步被朝后推,此时将鼓单元3完全安装在了主壳体2的内部。为了从主壳体2拆下鼓单元3,反过来执行上述步骤。(2)为感光鼓输入驱动力
如图2所示,当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的驱动传递部112设置在主壳体2的内部,处于沿左右方向与感光鼓5的左端相对的位置。当鼓单元3安装在主壳体2中后,驱动传递部112被朝右施力,与设置在每一左凸缘构件81的左端面中的耦合凹槽(未示出)耦合。由于此结构,驱动力能从驱动传递部112传递到各感光鼓5,用于驱动感光鼓5旋转。当驱动传递部112与形成在凸缘构件81中的耦合凹槽连接后,驱动传递部112被继续朝右施力,从而整个鼓单元3借助凸缘构件81朝右运动。这样,能完成鼓单元3沿左右方向的定位。5.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I)如上所述,圆筒部92借助鼓支撑孔32的四个直部60安装到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此外,右凸缘构件和左凸缘构件81首先有间隙地安装到右轴承构件90和左轴承构件91,然后借助压力被压力构件96和108定位。因此,右凸缘构件和左凸缘构件81借助圆 筒部105和92分别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定位。因此,凸缘构件81与右轴承构件90和左轴承构件91之间的间隙(空间)能吸收右内板24与左内板25之间产生的热膨胀差。因此,即使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具有不同的热膨胀度,右凸缘构件和左凸缘构件81也借助圆筒部92分别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定位。结果,热膨胀的影响被抑制。因此,感光鼓5能精确地分别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定位,从而,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温度,都能保持四个感光鼓5彼此平行。因此,该结构能防止成像不均匀例如颜色配准方面的问题。此外,由于圆筒部92和105也朝形成在后竖直部63b与下水平直部64b之间的稳定位置被挤压,因此,右凸缘构件和左凸缘构件81借助圆筒部92分别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更精确地定位。此外,当形成在压力构件96和108的凸起部97和109沿各压力构件96和108的挤压方向凸起时,凸起部97和109与形成在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上的各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相对。因此,如图13和14所示,由压力构件96和108施加的压力等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沿压力构件96和108的挤压方向的阻力,从而避免左轴承构件91和右轴承构件90的弯曲。因此,该结构能使感光鼓5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精确地定位。(2)此外,凸起部97 (109)形成在由凹口部95 (107)包围的矩形部,具体而言在矩形部最接近右内板24(左内板25)侧的一端上。通过这样的简单结构形成压力构件96(106)能降低打印机I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压力构件96(109)与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 一体形成,该结构能比分别形成压力构件96 (109)和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的结构使用更少的部件。(3)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还设置有环形卡圈部94(106)。当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鼓支撑孔32时,卡圈部94 (106)接触右内板24的内表面(左表面)(左内板25的内表面(右表面)),从而决定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沿左右方向的位置。第一配合部101也一体地形成有卡圈部94(106)。第一配合部101与右内板24 (左内板25)的轴承配合凹槽70和配合部71配合,从而将右轴承构件90 (左轴承构件91)保持在其左右位置。(4)驱动传递部112也设置在主壳体2中且感光鼓5的左侧,处于与左凸缘构件81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左端相对的位置。与驱动传递部112连接耦合凹槽(未示出)设置在左凸缘构件81的左端面。通过使驱动传递部112与耦合凹槽耦合,能借助驱动传递部112将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5,用于驱动感光鼓5旋转。(5)当显影剂盒7安装到鼓单元3中时,设置在显影剂盒7中的显影辊8的外周面沿图15中所示的接触方向A挤压感光鼓5。压力构件96和108沿与接触方向A等同的挤压方向B挤压凸缘构件81。因此,显影辊8和压力构件96和108都对凸缘构件81施力,使凸缘构件81相对于右内板24和左内板25更精确地定位。6.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16至20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6至20中与图I至1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I)左轴承构件如图9和10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力构件108由圆筒部105被凹口部107包围的部分构成。然而,如图16和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91设置有压力构件125。压力构件125为U形,包括第一茎部127和第二茎部128。压力构件125的第一茎部127构成圆筒部105夹在一对狭缝126之间的部分。第二茎部128是在第一茎部127上向后折叠出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16和17所示,狭缝126彼此平行地形成在圆筒部105中,被沿圆筒部105的圆周方向的一段距离间隔开。在圆筒部105上切去的狭缝126从圆筒部105与卡圈部106相反的边缘朝卡圈部106延伸。压力构件125具有大致呈U形的横截面(参见图20)。压力构件125的第一茎部127构成圆筒部105夹在狭缝126之间的部分,该部分从卡圈部106延伸到圆筒部105相对于其轴向的中间点。压力构件125的第二茎部128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圆筒部105夹在狭缝126之间的自由端从圆筒部105轴向的中间点弯曲,使得自由端沿厚度方向与第一茎部127重叠。当第二茎部128在该中间点被弯曲时,第二茎部128弹性变形。凸起部129沿最接近卡圈部106的边缘形成在第二茎部128的内表面上。凸起部129具有钩子形横截面(参见图20)。凸起部129从第二茎部128沿卡圈部106侧的内表面朝内凸起到圆筒部105的内部空间中。当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凸缘构件81时,凸起部109接触凸缘构件81并对其施加压力(参见图20)。(2)鼓支撑孔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具有图18所示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鼓支撑孔32中。具体而言,前竖直部63的上部和前上侧的弯曲部61已经被从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朝外切割。在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上切去的所得部分构成压力构件容纳部130。(3)将左轴承构件安装到左内板和感光鼓将上述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左内板25和感光鼓5的左端(左凸缘构件81)。具体而言,当凸缘构件81从左内板25的鼓支撑孔32露出时,将左轴承构件91的圆筒部105插在左凸缘构件81与鼓支撑孔32之间。这时,如图19所示,压力构件125容纳在设置在左内板25的压力构件容纳部130中。在这里,构成压力构件125的第一茎部127的外周面与压力构件容纳部130的内周面相对。如图20所示,第二茎部128的凸起部129弹性接触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挤压整个凸缘构件81离开压力构件125。当第二茎部128的凸起部129沿压力构件125的挤压方向凸起时,凸起部129与形成在左内板25的相应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对齐。(4)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由于当在所述中间点弯曲压力构件125时压力构件125弹性变形,压力构件125可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构件108对左凸缘构件81朝第一平坦部与第二平坦部(后竖直部63与下水平直部64)之间的弯曲部61施加更大的压力。因此,凸缘构件81能以其外周面接触左轴承构件91的内周面的状态相对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精确定位,从而获得凸 缘构件81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精确定位。当第二茎部128的凸起部129沿压力构件125的挤压方向凸起时,凸起部129与形成在左内板25的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重叠。因此,如图20所示,压力构件125用以挤压凸缘构件81的力等于左内板25沿压力构件125的挤压方向的阻力,从而防止左轴承构件91弯曲。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能使感光鼓5相对于左内板25更精确地定位。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给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应用,但是可通过对该实施方式变形而实施本发明。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91设置有具有第一茎部127和第二茎部128的压力构件125。然而,可在右轴承构件90上设置具有类似结构的压力构件。7.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21至25中与图I至1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似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I)左轴承构件如图9和10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力构件108由圆筒部105被凹口部107包围的部分构成。然而,如图21和22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91具有凹口部134和压力构件135。凹口部134通过沿圆周方向以预定宽度切去左轴承构件91的部分而形成。压力构件135设置在凹口部134中。压力构件135包括弹簧构件136。具体而言,凹口部134由第一凹口部132和第二凹口部133连续形成。第一凹口部132是在圆筒部105的卡圈部106侧以圆心角约为30度的圆弧长度切去的。第二凹口部133也是在卡圈部106沿径向朝外以圆心角约为30度的圆弧长度切去的,使得第二凹口部133与第一凹口部132连通。压力构件135由挤压部138和支撑部137 —体形成。挤压部138形成为与圆筒部105的内周面具有相同曲率的弧形。挤压部138沿径向看时大致呈矩形。一对支撑部137设置在挤压部138相对于压力构件135的轴向的一端。支撑部137彼此间隔开并且夹持卡圈部106。具体而言,每一支撑部137具有两端,该两端从挤压部138相对于挤压部138的圆周方向的两端沿径向朝外延伸,然后与卡圈部106相切地弯曲而彼此远离。呈挤压部138面对由圆筒部105定义的内部空间地将压力构件135安装到凹口部134中。在该状态下,挤压部138相对于其圆周方向的端面和支撑部137均与凹口部134有微小间隙地与凹口部134相对。弹簧构件136设置在挤压部138相对于圆筒部105的径向的外表面,夹在所述一对支撑部137之间。(2)鼓支撑孔

左轴承构件91安装在具有图23所示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鼓支撑孔32中。具体而言,前上侧的弯曲部61进一步朝外凸起,在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上形成从侧面看时基本上呈U形的形状。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所得切去部构成弹簧容纳部140。弹簧引导件141形成在限定弹簧容纳部140的边缘的中心以凸起到鼓支撑孔32的内部空间中。(3)将左轴承构件安装到左内板和感光鼓将上述左轴承构件91安装到左内板25和感光鼓5的左端(左凸缘构件81)。具体而言,首先将弹簧构件136安装到弹簧引导件141。在支撑部137沿厚度方向捏挤弹簧容纳部140并且挤压部138与弹簧引导件141相对的同时,将压力构件135设置在凹口部134,以挤压弹簧构件136。接下来,当左凸缘构件81从左内板25的鼓支撑孔32露出时,将左轴承构件91的圆筒部105插在左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与鼓支撑孔32之间。这时,压力构件135的挤压部138借助凹口部134接触凸缘构件81的外周面,因弹簧构件136施加的力被挤压到凸缘构件81。因此,整个凸缘构件81被推动离开压力构件135。当压力构件135的挤压部138沿压力构件135的挤压方向凸起时,挤压部138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相应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对齐。(4)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由于弹簧构件136施加的力,压力构件135朝位于后竖直部63与下水平直部64之间的弯曲部61挤压凸缘构件81。因此,能基于弹簧构件136的弹簧常数精确调节由压力构件135施加的压力。随着左凸缘构件81接触左轴承构件91的内周面,凸缘构件81相对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定位,从而获得凸缘构件81沿竖直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定位。当压力构件135的挤压部138沿压力构件135的挤压方向凸起时,挤压部138与形成在左内板25中的相应鼓支撑孔32的内周面139相对。因此,如图25所示,压力构件135用以挤压凸缘构件81的力等于左内板25沿压力构件135的挤压方向的阻力,从而防止左轴承构件91弯曲。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合适地调节由压力构件135施加的力,能使感光鼓5相对于左内板25精确地定位。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给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应用,但是可通过对该实施方式变形而实施本发明。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对本领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发明做各种改变和变形。例如,第三实施方式的左轴承构件91设置有具有弹簧构件136的压力构件135。然后,具有类似结构的压力构件可设置在右轴承构件90上。此外,凸缘构件81可朝不同于弯曲部61a的部分被挤压。

本申请要求2011年3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05040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轴承装置,用于连接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构件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框体,所述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用于被所述旋转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框体的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中,并且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 压カ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旋转构件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U形开ロ,所述轴承部被所述U形开ロ包围的部分构成所述压カ构件, 所述压カ构件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向所述轴承部的内部凸起,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旋转构件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开ロ,所述压カ构件位于所述开ロ内, 所述压カ构件呈U形,具有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対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カ构件是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卡圈部,其沿所述框体设置;以及 配合部,其与所述卡圈部一体形成,以与所述框体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一端,以向所述旋转构件传递驱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构件是感光鼓。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设置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一端,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旋转构件施力。
11.一种鼓单兀,包括 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 框体,所述框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形成有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以及 轴承装置,所述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用于被所述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 压カ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U形开ロ,所述轴承部被所述U形开ロ包围的部分构成所述压カ构件, 所述压カ构件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向所述轴承部的内部凸起,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开ロ,所述压カ构件位于所述开ロ内, 所述压カ构件呈U形,具有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対的第二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压カ构件是弹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被所述感光鼓沿所述第二方向施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装置还包括 卡圈部,其沿所述框体设置;以及 配合部,其与所述卡圈部一体形成,以与所述框体相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一端,以向所述感光鼓传递驱动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单兀,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鼓包括多个感光鼓, 在所述框体中形成与所述多个感光鼓相对应的多个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一端,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鼓単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22.—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 框体,所述框体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且形成有具有内周面的通孔;以及 轴承装置,所述轴承装置包括 轴承部,用于被所述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所述轴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及 压カ构件,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干,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U形开ロ,所述轴承部被所述U形开ロ包围的部分构成所述压カ构件, 所述压カ构件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向所述轴承部的内部凸起,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干,所述轴承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圆筒形,所述轴承部的一部分被切去以形成开ロ,所述压カ构件位于所述开ロ内, 所述压カ构件呈U形,具有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対的第二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カ构件是弹簧。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被所述感光鼓沿所述第二方向施压。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装置还包括 卡圈部,其沿所述框体设置;以及 配合部,其与所述卡圈部一体形成,以与所述框体相配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一端,以向所述感光鼓传递驱动力。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鼓包括多个感光鼓, 在所述框体中形成与所述多个感光鼓相对应的多个通孔。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缘构件,所述凸缘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一端,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凸缘构件施力。
3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第四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所述压カ构件用于朝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位置对所述感光鼓施力。
全文摘要
一种轴承装置、鼓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轴承装置用于连接旋转构件和框体。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端。所述框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形成有具有内周面的通孔。所述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部和压力构件。所述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轴承部。所述轴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插入到所述通孔中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所述压力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内周面相对以朝所述内周面对所述旋转构件施力。
文档编号F16C33/04GK102678752SQ20121002466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8日
发明者阿部晃治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