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满控制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861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注满控制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可连通地将燃料箱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连接的通气通路中的注满控制阀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技术,注满控制阀装置包括安装在燃料箱上的外壳中的浮子阀。该浮子阀浮在液体燃料上。当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第一预定水平或注满水平时,从下部通气孔导入外壳中的燃料的液面被上压至高于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二预定水平,使得浮子阀座置在形成在外壳上部中的阀座上,以封闭在燃料箱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通气通路。因此,当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通过从燃料加注口加注燃料而上升并达到注满水平时,燃料箱中的压力上升。因此,燃料加注管中的燃料液面上升至燃料加注口附近。由此防止了在注满水平上方追加燃料。为了减小在燃料箱被注满之后燃料箱中的压力变动,这些已知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之一具有微细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在前述第二预定水平上方的位置形成在外壳上,以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外壳的内部空间连通(参见例如下述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4-257264 (JP 2004-257264A))。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当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达到位于外壳下端处的注满水平时,在燃料箱的内部和外部之间连通的通气通路被阻断。因此,燃料箱中的压力高于外壳中的压力,并且燃料箱中的压力上升使外壳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以使得浮子阀封闭通气通路。然而,由于通气孔在前述第二预定水平或被上压的燃料液面的水平上方设置在外壳上,所以外壳中的空气压力和燃料箱中的空气压力逐渐达到平衡。外壳中的液体燃料由此从下通气孔排出。浮子阀在封闭通气通路后比较短的时间内打开通气通路。这使燃料箱中的压力降低。然后,燃料加注管中的燃料液面从接近燃料加注口的水平下降。这不希望地出现尽管燃料箱已被加注到注满水平也允许追加燃料的问题。因此,希望浮子阀在延长的时间保持处于关闭状态下,以便可靠地防止在注满燃料箱后追加燃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即使当搭载燃料箱的车辆在燃料加注前不久进行转弯行驶等时燃料箱中的液位大幅变化,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也能进行燃料加注,并且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能防止燃料在初始燃料加注时从燃料加注口溢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安装在搭载在车辆上的燃料箱上,并且所述外壳中形成有通气通路,所述通气通路使所述燃料箱的内部与所述燃料箱的外部连通,以允许所述燃料箱的内部中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箱的外部;和第一浮子阀,所述第一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收容空间中,浮在所述外壳中的液体燃料上,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在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中所述第一浮子阀构造成当所述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第一预定水平时封闭所述通气通路,并且所述外壳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二预定水平;并且所述外壳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定水平上方并使所述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用于所述第一浮子阀的所述收容空间连通,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体具有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浮子阀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所述容器体包括导入口和排出通路,所述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方并且将液体燃料导入所述容器体中直至液体燃料达到所述第二预定水平,所述排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导入口下方以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并且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容器体中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的外部。所述排出通路具有比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小的通路截面积。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包括第二浮子阀,所述第二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中配设所述容器体的位置的沿所述通气通路的排出方向的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所述第二浮子阀具有空气存储凹部和空气排出孔,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从下端面向上凹进,所述空气排出孔使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与位于所述第二浮子阀沿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通气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浮子阀构造成,(i)在所述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然后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所述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三预定水平的情况下,当空气被存储在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中时,所述第二浮子阀浮在所述外壳中的液体燃料上,以封闭所述通气通路;并且所述第二浮子阀构造成,(ii)在所述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然后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所述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三预定水平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中的空气从所述空气排出孔排出并且液体燃料进入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中时,所述第二浮子阀未浮在所述外壳中的液体燃料上,以打开所述通气通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即使例如搭载燃料箱的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在注满控制阀装置被装配在燃料箱中的位置处燃料液面大幅上升至第一预定水平以上,当外壳中的燃料液面上升至第三预定水平时,第二浮子阀浮在液体燃料上,以封闭所述通气通路。液面水平在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时比较突然地发生变化,以致空气存储凹部中的空气难以从空气排出孔排出。当燃料液面上升至第三预定水平时,第二浮子阀在容器体的沿排出方向的上游部迅速封闭通气通路。当燃料液面从第三预定水平下降时,第二浮子阀迅速打开通气通路。因此,即使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燃料箱中的液面水平大幅变化,也能防止液体燃料进入容器体中,并且因此能防止第一浮子阀关闭。这允许即使在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后也可立即对燃料箱加注燃料。另外,由于空气很难从第二浮子阀的空气存储凹部排出,所以未防止第二浮子阀浮在液体燃料上。在车辆停止行驶以进行燃料加注的情形中,即使车辆在加注燃料前不久进行转弯行驶等,空气也被存储在第二浮子阀的空气存储凹部中。这种状态下,燃料箱被加注燃料直至自动停止机构的第一次操作。当燃料箱中的燃料液面达到第一预定水平、然后外壳中的燃料液面上升至第三预定水平时,第二浮子阀在容器体的沿排出方向的上游部迅速封闭通气通路。因此,能防止液体燃料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进入容器体中。因此,第一浮子阀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并未封闭通气通路,因而燃料箱中的气体经通气孔排出到燃料箱的外部,以抑制燃料箱的内部压力上升。因此,能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在初始燃料加注时)防止燃料从燃料箱的燃料加注口溢出。由于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外壳中已上升至第三预定水平的燃料液面维持一定时间,所以第二浮子阀的空气存储凹部中的空气从空气排出孔排出,并且液体燃料进入空气存储凹部中。这致使第二浮子阀丧失其上浮功能并沉入液体燃料中。如上所述,在第二浮子阀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丧失其上浮功能后,外壳中的液体燃料在第二次自动停止时(在追加燃料时)被上压并导入容器体中。当燃料液面达到高于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二预定水平时,配设在容器体中的第一浮子阀向上移动以进入关闭状态。外壳在第二预定水平上方的位置具有使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浮子阀的收容空间连通的通气孔,以使得外壳中的空气压力和燃料箱中的空气压力逐渐达到平衡。由于容器体中用于液体燃料的导入口位于底面上方,所以液体燃料在导入口下方被存储在容器体中,并从设置在导入口下方的排出通路排出。排出通路具有小于导入口的开口面积的通路截面积。这降低了液体燃料经排出通路从容器体排出的速度。因此,液体燃料一旦被导入容器体中便被存储比较长的时间。这样一来,第一浮子阀在延长的时间被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并且能防止进一步追加燃料。如上所述,即使当在搭载燃料箱的车辆在加注燃料前不久进行转弯行驶等时燃料箱中的液面水平大幅变化,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也能进行燃料加注,并且还能防止燃料在初始燃料加注时从燃料加注口溢出。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空气存储凹部具有小于所述上部的截面积的下端开口面积。例如,当搭载燃料箱的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在注满控制阀装置被装配在燃料箱中的位置处燃料液面大幅上升至第一预定水平以上时,燃料液面趋于大幅倾斜。当空气存储凹部具有小于上部的截面积的下端开口面积时,即使搭载燃料箱的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燃料液面大幅倾斜而上升至第一预定液面以上时,例如,与具有等于或大于在下端开口上方的上部的截面积的下端开口面积的空气存储凹部相比,能抑制液体燃料进入空气存储凹部中。这能防止当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时第二浮子阀的上浮功能的变差。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浮子阀具有定位在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上方的上壁和从所述上壁向下延伸并且将所述空气存储凹部分隔成多个部段的分隔壁。根据这一特征,第二浮子阀的空气存储凹部被从上壁向下延伸的分隔壁分隔成多个部段。因此,与未被分隔的空气存储凹部相比,即使燃料液面大幅倾斜而上升至第一预定水平以上,也抑制了液体燃料进入空气存储凹部中。这能防止在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时第二浮子阀的上浮功能变差。优选地,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还包括排出口和排出口开闭阀。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排出通路分离并且形成在所述容器体中,以将所述容器体中容纳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的外部。所述排出口开闭阀在所述车辆停止时封闭所述排出口,并在所述车辆在停止后开始行驶时打开所述排出口。根据注满控制阀的这一结构,当车辆在燃料加注后开始行驶时,排出口开闭阀打开排出口以快速排出容器体中的液体燃料,以使得第一浮子阀快速进入打开状态。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排出口形成为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的底部;所述排出口开闭阀具有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的球形阀体;所述球形阀体构造成当所述车辆停止时与在所述底部上形成在所述排出口的周缘周围的密封面相接触以封闭所述排出口 ;并且所述球形阀体构造成当所述车辆在停止后行驶时由于惯性而相对于所述容器体远离所述密封面水平移动,以打开所述排出口。优选地,所述容器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面的外周侧并且从所述底部向上延伸的直立壁;并且所述密封面和所述直立壁的内周侧面经具有大于所述球形阀体的半径的曲率半径的连接曲面平滑地连接。根据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当车辆在燃料加注后开始行驶时,球形阀体由于惯性而相对于所述容器体远离密封面水平移动,以打开排出口。由于密封面和直立壁的内周侧面经具有比球形阀体的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连接曲面平滑地连接,所以已朝直立壁水平移动的球形阀体在逐渐改变其移动方向的同时沿连接曲面移动。因此,防止了球形阀体撞击在直立壁上。这能抑制当球形阀体移动时产生撞击声。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容器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浮子阀的外表面之间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所述空间的下部比在所述空间的上部小。根据这一结构,当存储在容器体中的液体燃料从排出通路排出时,容器体中的燃料液面在空间的上部中缓慢下降并在空间的下部中比在上部更快地下降。因此,这确保了第一浮子阀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同时允许第一浮子阀后来快速打开。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浮子阀配设在所述第一浮子阀下方。根据这一特征,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可具有较小的水平尺寸。例如,在注满控制阀装置经设置在燃料箱的顶壁中的开口被装配在燃料箱中的情况下,燃料箱上的开口能以较小的规格形成。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浮子阀配设在所述第一浮子阀旁边。根据这一结构,注满控制阀装置可在其高度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尺寸。例如,在第一预定水平或燃料箱中的注满液面水平接近燃料箱的顶壁的情形中,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被很有效地使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被安装在搭载在车辆上的燃料箱上,并且在所述外壳中形成有通气通路,所述通气通路使所述燃料箱的内部与所述燃料箱的外部连通,以允许所述燃料箱的内部中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箱的外部;和第一浮子阀,所述第一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所述外壳包括容器体,所述容器体具有底面并且所述第一浮子阀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并且所述容器体包括导入口和排出通路,所述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方并且将液体燃料导入所述容器体中,所述排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导入口下方以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并且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容器体中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的外部,其中所述排出通路具有小于所述导入口的开口面积的通路截面积。所述外壳还具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设置在与所述导入口一样高或比所述导入口高的位置,并且使所述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还包括第二浮子阀,所述第二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中配设有所述容器体的位置的沿所述通气通路的排出方向的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所述第二浮子阀具有空气存储凹部和空气排出孔,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从下端面向上凹进,所述空气排出孔使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与位于所述第二浮子阀的沿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通气通路连通。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即使当搭载燃料箱的车辆在燃料加注前不久进行转弯行驶等时燃料箱中的液面水平大幅变化也能进行燃料加注,并且还能防止在初始燃料加注时燃料从燃料加注口溢出。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适用的第一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顶部平面图;图2是沿图1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构型;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1-1II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1V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底部平面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装配有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燃料箱2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副浮子阀80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改型的副浮子阀80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容器体13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19是示出了容器体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图2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2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副浮子阀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以及图2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副浮子阀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在各实施例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在前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元件对应的元件,并且有时不重复这些元件的描述。当在各实施例中仅描述构型的一部分时,构型的另一部分与在前一实施例中相同。不仅在相应实施例中具体地描述的元件被组合,而且所述实施例也能被部分地组合,只要该组合不存在抵触。(第一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适用的第一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顶部平面图。图2是沿图1的线I1-1I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示意性构型。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1-1II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1V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底部平面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装配有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燃料箱2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注满控制阀装置I是例如安装在形成在搭载在车辆上的燃料箱2的顶壁表面上的开口 3中并且根据燃料箱2中的液体燃料的液面高度(液位)来打开和封闭通气通路的阀装置。通气通路可连通地将燃料箱2的内部空间与设置在燃料箱2外部的罐9连接。如图2所示,注满控制阀装置I包括外壳10,以及被收容在外壳10中的浮子阀50(对应于第一浮子阀的主浮子阀)和副浮子阀80 (对应于第二浮子阀)。外壳10包括上壳20、下壳30、罩帽11和端部罩帽15,这些构件都由例如树脂制成,并通过焊接、粘合、锁定等彼此连接。在上壳20中,一体形成有圆筒部21、向内突出部22、管24、遮蔽壁25、遮蔽板26等。圆筒部21具有台阶式的圆筒状。圆筒部21的下部(圆筒部21的位于台阶部下方的部分)具有比图6所示的燃料箱2的开口 3的直径略小的外径。圆筒部21在其下部包括凸缘部21a (图1中未示出)。凸缘部21a设置在后述的通气孔27上方,并沿圆筒部21的整个周边延伸,如图6所示。凸缘部21a具有大于燃料箱2的开口 3的直径的外径。后文为了进一步描述而谈及的图7至12中未示出凸缘部21a。向内突出部22在圆筒部21的台阶部附近从圆筒部21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并大致具有扁平环形状。向内突出部22的内周缘的下表面用作阀座23,浮子阀50座置在该阀座上。管24从圆筒部21的上部(圆筒部21的位于台阶部上方的部分)向侧面延伸。管24内形成有通路,以使外壳10的内部与罐9 (参见图6)相连。遮蔽壁25配设在圆筒部21的上部的内侧,以覆盖由向内突出部22的内周缘限定的中央开口。遮蔽壁25设置成在液体燃料在外壳10中上升并经过向内突出部22的中央开口的情况下防止液体燃料进入管24中。遮蔽板26设置在圆筒部21的下部的内侧并从向内突出部22的在其突出方向上的基端部呈环形向下延伸。遮蔽板26具有圆筒状并设置成防止在外壳10中上升的液体燃料直接到达关闭的浮子阀50的密封部。圆筒部21的上部和下部、向内突出部22以及遮蔽板26全部共轴地定位。罩帽11封闭上壳20的圆筒部21的上端。另一方面,在下壳30中,一体形成有圆筒部31、向内突出部32、引导肋34、连接部35、容器体36等。圆筒部31的在如图2所示从圆筒部31的外周面向外突出的凸缘上方的部分具有与上壳20的圆筒部21的下部的内径基本上相同的外径。下壳30的圆筒部31的上部嵌合在上壳20的圆筒部21的下端缘部的内侧。向内突出部32从圆筒部31在其上端缘部处的内周面向内突出并大致具有扁平环形状。向内突出部32的内周缘的下表面用作阀座33,副浮子阀80座置在该阀座上。多个引导肋34沿周向间隔地设置在圆筒部31的内周面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当副浮子阀80移位时,引导肋34通过它们各自的内部远端部引导副浮子阀80。容器体36具有带底部的筒状体,并且包括圆筒状侧壁37和形成为封闭侧壁37的下端的底面(底部)38。容器体36在向内突出部32上方位于上壳20的圆筒部21的下部的内侧。向内突出部32和容器体36的底面38通过多个板状连接部35 (也参见图4)连接。容器体36具有小于圆筒部21的内径的外径。容器体36配设在圆筒部21的内侦牝以在容器体36与圆筒部21之间限定间隙。容器体36的侧壁37与圆筒部21共轴地定位。因此,容器体36的侧壁37与圆筒部21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在圆周方向上是均匀的。容器体36的内侧用作浮子阀50的收容空间。浮子阀50包括浮子60、密封板65、阀体70、弹簧75等。浮子60是由例如树脂制成的大致圆柱状部件,并且重量比较轻。浮子60形成有从下表面侧向上凹进的环形凹部61和中央凹部61a。环形凹部61和中央凹部61a设置成起到流体中的气体存储部的作用。在环形凹部61中,以受压方式设置有线圈形式的弹簧75。弹簧75具有与环形凹部61的上底面(即顶面)接触的上端,并具有与容器体36的底面38接触的下端。弹簧75始终向上驱迫(迫压)浮子60。浮子60具有形成在浮子60的上表面的中央并向上突出的凸出部62。密封板65由例如树脂制成,并配设在浮子60上方。在密封板65中,一体形成有盘形平板66和大致圆筒状的管状部68。平板66形成有中央小开口 67。管状部68在小开口 67的周缘部从平板66向上突出。呈板形式并由例如橡胶制成的阀体70配设在管状部68的外周周围以沿平板66的上表面延伸。当浮子阀50移位至最上部的位置时,阀体70呈环形邻靠上壳20的阀座23,以使浮子阀50的收容空间与圆筒部21的上部和管24中的通气通路隔离。阀体70是在外壳10中形成有向内突出部22的位置处以更大的程度打开和封闭使燃料箱2的内部与罐9连通的通气通路的大径密封部件。浮子60的凸出部62是设置在阀体70内侧并以比阀体70小的程度打开和封闭通气通路(小开口 67)的小径密封部件。如图3所示,多个引导肋63沿圆周方向间隔地设置在浮子60的外周面上并沿竖直方向延伸。当浮子阀50移位时,引导肋63在它们各自的外侧远端部处与容器体36的侧壁37滑动接触,以引导浮子阀50。在容器体36的底面38的上表面上设有从弹簧75的接触位置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多个肋(多个放射状延伸的肋)。当浮子阀50移位至最下方位置时,浮子60的下表面邻靠这些肋的上侧远端部。这防止了浮子60粘附到容器体36的底面38上。在与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上端一样高或高于该上端的位置(在本示例中几乎在与侧壁37的上端相同高度的位置),在上壳20的圆筒部21上形成有小径通气孔27。通气孔27沿径向延伸穿过圆筒部21。在下壳30的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最下部(与底面38相连的部分)上形成有小径液体排泄孔39。液体排泄孔39沿径向延伸穿过侧壁37。液体排泄孔39的通路截面积被设定成大大小于容器体36的上部开口的位于浮子60外侧的部分的面积。容器体36的上部开口的位于浮子60外侧的这部分用作本实施例中的导入口 36a。液体排泄孔39可被视为本发明的排出通路。另外如图5所示,在端部罩帽15中,一体形成有盘形底板16和多个锁定部17。锁定部17从底板16的外周部向上延伸并将下壳30的圆筒部31锁定在其外周面上。圆弧状的切口 18沿底板16的外周缘的未连接有锁定部17的部分形成。当端部罩帽15被附装到下壳30上时,切口 18在外壳10的下端限定一开口。在下壳30的圆筒部31的内侧和端部罩帽15的底板16上方限定出副浮子阀80的收容空间。副浮子阀80由例如树脂制成,其中一体形成有圆筒状侧壁81和顶壁82。侧壁81与下壳30的引导肋34滑动接触。顶壁82封闭侧壁81的上端。副浮子阀80具有凹部,该凹部形成在侧壁81的内侧并从副浮子阀80的下端面向上凹进,以用作能在其中存储空气的空气存储凹部83。副浮子阀80具有形成在顶壁82的中央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穿过顶壁82的空气排出孔84。副浮子阀80在空气存储凹部83的主要部分被空气充填时浮在液体燃料上,并在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空气从空气排出孔84排出并且空气存储凹部83的主要部分被液体燃料充填时沉入液体燃料中。当副浮子阀80移位至最上方位置时,顶壁82呈环形邻靠下壳30的阀座33,以使副浮子阀80的收容空间与位于上壳20的圆筒部21的下部中的通气通路隔离。在端部罩帽15的底板16的上表面上并且沿该底板的外周缘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肋(多个径向延伸的肋)。当副浮子阀80移位至最下方位置时,副浮子阀80的侧壁81的下端面邻靠肋的上侧远端部。这防止了副浮子阀80粘附到端部罩帽15的底板16上。根据上述构型,外壳10内形成有使燃料箱2的内部与燃料箱2的外部连通的通气通路40。这允许燃料箱2中的气体经通气通路40排出到燃料箱2的外部。具体而言,外壳10内形成有通气通路40,以使下壳30的圆筒部31、上壳20的圆筒部21以及管24相继从外壳10的形成有端部罩帽15的切口 18的一端通气,以允许排出燃料箱2中的气体。外壳的形成有切口 18的一端对应于外壳10内的气体的上游端。在外壳10中配设容器体36的位置处,被收容在容器体36中的浮子阀50打开和封闭通气通路40。在配设容器体36的位置的沿排出方向(沿气体在通气通路40中从燃料箱2的内部排出到燃料箱2的外部的方向)的上游部处,被收容在圆筒部31中的副浮子阀80打开和封闭通气通路40。接下来基于上述构型并参考图7至12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动作。
首先对搭载燃料箱2的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燃料液面的水平在注满控制阀装置I被装配在燃料箱2中的位置大幅变化的情形进行描述。由于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相应施加水平加速度。这使液体燃料不均匀地分布在燃料箱2中。因此,燃料液面会倾斜并且液面水平有时会上升。这种情形中,如图7所示,当液体燃料完全覆盖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外壳10的下端时(当燃料液面水平达到或超过第一预定水平时),液体燃料从端部罩帽15的切口 18被上压到下壳30中。由于此时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被空气充填,所以副浮子阀80浮在被上压到下壳30中的液体燃料上,并座置在阀座33上,以封闭通气通路40。这允许无液体燃料进入内部突起部32上方的位置或者无液体燃料被导入容器体36中,并且因此,浮子阀50不会移位。此时外壳10中的液面水平对应于第三预定水平。液面水平在车辆转弯行驶等时突然变化,以致图7所示的状态仅维持很短的时间,因此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在空气从副浮子阀80的空气排出孔84前下降。然后,如图8所示,液体燃料从下壳30排泄,并且已浮在液体燃料上的副浮子阀80在空气存储凹部83被空气充填的状态下回到最下方位置,以立即打开通气通路40。接下来对车辆停止行驶以对燃料箱2加注燃料的情形进行描述。即使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在车辆行驶期间大幅变化,浮子阀50也不会由于副浮子阀80的动作而关闭,如图8所示。因此,即使在紧接在车辆转弯行驶等后,也能开始燃料箱2的燃料加注。当安装有注满控制阀装置I的燃料箱2中的液体燃料的液面水平低于注满水平时,如图6所示,浮子阀50和副浮子阀80两者均处于打开状态,如图8所示。因此,随着燃料箱2经燃料加注枪6被加注来自燃料加注管4 (入口管)的燃料加注口 5的液体燃料,燃料箱2的上部空间中的燃料蒸气从外壳10的下端经通气通路40通往燃料箱2的外部。因此,燃料箱2中的压力不会上升,并且燃料箱2的燃料加注能够继续进行。如图9所示,在连续燃料加注期间,燃料箱2中的液体燃料的液面达到外壳10的下端,以封闭由切口 18限定的下端开口,并且因此燃料箱2中的压力上升。因此,液体燃料在下壳30中上升。此时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所谓的注满液面水平)对应于第一预定水平。随着下壳30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副浮子阀80随着空气存储凹部83被空气充填而上浮。当液面水平达到第三预定水平时,副浮子阀80进入关闭状态。当副浮子阀80处于关闭状态时,燃料加注管4中的燃料液面由于燃料箱2中的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上升。当燃料液面达到燃料加注枪6的远端时,燃料加注由例如自动停止机构中止。这允许无液体燃料进入内部突起部32上方的位置或者无液体燃料被导入容器体36中,并且因此,浮子阀50不会移位。由于浮子阀50打开,所以燃料箱2中的气体经通气孔27排出到燃料箱2的外部。这抑制了燃料箱2的内部压力的上升,并因此能防止在燃料箱2被加注比较大量的燃料并且产生大量燃料蒸气的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在初始燃料加注时)燃料从燃料箱2的燃料加注口 5溢出。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已在下壳30中上升的液面水平被维持一定时间,直至燃料箱2中的压力下降。因此,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空气从空气排出口 84向上排出,并且液体燃料进入空气存储凹部83中。这致使副浮子阀80丧失其上浮功能并沉入液体燃料中。图10示出了以下状态当燃料加注管4中的液体燃料在第一次自动停止后被导入燃料箱2中时,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稍微上升,并且副浮子阀80丧失其上浮功能并且打开。在图10中所示的状态下,防止了燃料箱2中的压力上升,以使得燃料加注管4中的液面水平下降以允许追加燃料。当燃料箱2经燃料加注枪6被追加来自燃料加注口 5的液体燃料时,液体燃料在下壳30中上升。由于此时副浮子阀80不起作用,所以液体燃料在上壳20中也上升超过容器体36的侧壁37并从导入口 36a流入容器体36中。因此,容器体36中的燃料液面上升。随着容器体36中的燃料液面上升,浮子阀50上浮(向上移位)。如图11所示,浮子阀50的阀体70座置在阀座23上,并且浮子阀50进入关闭状态。此时外壳10中的液面水平对应于第二预定水平。由于液体燃料需要上升超过侧壁37以便将液体燃料导入容器体36中,所以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上端的水平对应于第二预定水平。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中,浮子阀50构造成在液体燃料被导入容器体36中达到图2中通过水平延伸的点划线示出的液面水平时封闭。因此,通过点划线示出的液面水平可基本上被视为第二预定水平。因而,优选设置在上壳20上的通气孔27定位成与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上端一样高或比该上端高。然而,通气孔27可替代地定位在图2中通过点划线示出的液面水平处或该液面水平上方。当浮子阀50处于关闭状态时,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停止上升,而燃料加注管4中的燃料液面由于燃料箱2中的压力上升而上升。当燃料液面达到燃料加注枪6的远端时,燃料加注再次由例如自动停止机构中止。当燃料加注再次中止时,燃料箱2中的气体经小径通气孔27进入外壳10。这允许外壳10的圆筒部21的下部中的空气压力和燃料箱2中的空气压力逐渐达到平衡。外壳10中除容器体36中的液体燃料外的液体燃料从下端开口排泄耗费比较短的时间。由于容器体36的侧壁37上形成有直径小的液体排泄孔39,所以容器体36中的液体燃料经液体排泄孔39从容器体36逐渐排出。因此,如图12所示,浮子阀50下移而处于阀体70远离阀座23的打开状态以打开通气通路40,并因此即使在燃料箱2被注满液体燃料之后也允许燃料箱2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通气。当浮子阀50处于打开状态时,燃料加注管4中的液面水平下降。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中,容器体36的内部容积和液体排泄孔39的开口直径被预先确定成使得浮子阀50被保持在关闭状态下例如I到3分钟。因而,当浮子阀50处于打开状态并且燃料加注管4中的液面水平下降时,燃料加注过程已经完成。这能防止进行进一步的追加燃料。当浮子阀50关闭时,浮子60的凸出部62 (第二小径阀体)封闭小开口 67。当浮子阀50向下移动时,凸出部62首先打开小开口 67,以减小密封部的上游压力和下游压力之差。这有助于阀体70 (第一大径阀体)易于远离阀密封件23以打开浮子阀50。即使当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并且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大幅变化时,上述构型和动作也防止了液体燃料进入容器体36中并因此能防止浮子阀50关闭。因此,即使紧接在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后也能进行燃料箱2的燃料加注。另外,由于空气很难从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排出,所以副浮子阀80能维持其上浮功能。
在车辆停止行驶以进行燃料加注的情形中,副浮子阀80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关闭,以防止液体燃料进入容器体36中。因此,由于浮子阀50在第一次自动停止时(在初始燃料加注时)未关闭,所以燃料箱2中的气体经通气孔27排出到燃料箱2的外部,以防止燃料从燃料箱2的燃料加注口 5溢出。另外,液体燃料被导入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中,以使副浮子阀80丧失其上浮功能。由于在第二次自动停止时(在追加燃料时)副浮子阀80已丧失其上浮功能,所以液体燃料被导入容器体36中而关闭浮子阀50,以使浮子阀50暂时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因此,能防止进一步追加燃料。这样,即使燃料箱2中的液面水平在搭载燃料箱2的车辆在燃料加注前不久进行转弯行驶等时大幅变化,也能进行燃料加注,同时防止燃料在初始燃料加注时从燃料加注口 5溢出。在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中,副浮子阀80配设在浮子阀50下方。因此,注满控制阀装置I能具有较小的水平(径向)尺寸。因此,形成在燃料箱2的顶壁上的开口 3能具有较小的直径。(第二实施例)接下来参考图13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副浮子阀80设置有分隔壁86。同样的附图标记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表示同样的元件,并且不重复其描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被从顶壁82 (对应于上壁)向下突出(从上壁向下延伸)的分隔壁86分隔成多个部段。因此,空气存储凹部83的各分隔部段具有比未被分隔的空气存储凹部的下端开口面积小的下端开口面积。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随着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相应施加水平加速度。这使液体燃料不均匀地分布在燃料箱2中。因此,燃料的液面倾斜并且液面水平上升。随着倾斜的燃料液面上升,副浮子阀80的下端被液体燃料覆盖。在副浮子阀80再次开始上浮时,液体燃料随着燃料液面的倾斜而进入例如图13中通过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在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I中,空气存储凹部83被分隔成多个部段,以减小在副浮子阀80开始上浮时进入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液体燃料的量,以便抑制副浮子阀80的浮力的降低。亦即,能防止副浮子阀80的上浮功能变差。在这方面,在副浮子阀80未设置有分隔壁86的情况下,液体燃料进入图13中通过虚线所示的位置。因此,该副浮子阀80的浮力与在本实施例中获得的浮力相比降低。图13中的中心线的左侧示出了浮子阀50和副浮子阀80移位至最下方位置的状态。图13中的中心线的右侧示出了浮子阀50和副浮子阀80移位至最上方位置的状态。后文将描述的图16至21同样如此。(第三实施例)接下来参考图14和15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副浮子阀80设置有底板87以具有较小的下端开口面积。同样的附图标记在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之间表不同样的元件,并且不重复其描述。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副浮子阀80包括一体形成有侧壁81和顶壁82的部件,和底板87。所述部件和底板87通过粘合等结合在一起。优选地,一体形成有侧壁81和顶壁82的部件与底板87之间的结合部在它们的整个周边上方是气密和液密的。在底板87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 88。这允许本实施例的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具有比空气存储凹部83的上部的截面积小的下端开口面积。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随着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相应施加水平加速度。这使液体燃料不均匀地分布在燃料箱2中。因此,燃料的液面倾斜并且液面水平上升。随着倾斜的燃料液面上升,副浮子阀80的下端被液体燃料覆盖。在副浮子阀80再次开始上浮时,液体燃料随着燃料液面的倾斜而进入例如图14中通过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在本实施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空气存储凹部83具有较小的下端开口面积,以减小在副浮子阀80开始上浮时进入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液体燃料的量,以便抑制副浮子阀80的浮力的降低。亦即,能防止副浮子阀80的上浮功能变差。在这方面,在副浮子阀80未设置有具有开口 88的底板87的情况下,液体燃料进入图14中通过虚线所示的位置。因此,该副浮子阀80的浮力与在本实施例中获得的浮力相比降低。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改型的副浮子阀80。图15所示的副浮子阀80包括一体形成有侧壁81和顶壁82的部件,和底板87A。所述部件和底板87A通过例如卡扣而啮合。优选地,一体形成有侧壁81和顶壁82的部件与底板87A之间的啮合部在它们的整个周边上方是气密和液密的。一体形成有侧壁81和顶壁82的部件和底板87A不仅可通过啮合而接合在一起,而且可通过粘合、焊接等接合在一起。可替代地,侧壁81、顶壁81和底板87A可通过吹塑等一体形成。在底板87A的中央部处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筒状部871。开口 88由筒状部781的下端限定。这允许本改型的副浮子阀80的空气存储凹部83具有比空气存储凹部83的上部的截面积小的下端开口面积。另外,底板87A的上表面是从筒状部871的上端至外侧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随着倾斜的燃料液面由于当车辆进行转弯行驶等时施加的水平加速度而上升,副浮子阀80的下端被液体燃料覆盖。在副浮子阀80再次开始上浮时,液体燃料随着燃料液面的倾斜而进入例如图15中通过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该改型的注满控制阀装置中,空气存储凹部83具有较小的下端开口面积,并且开口 88形成在筒状部871的下端处。因此,当副浮子阀80开始上浮时,液体燃料仅进入筒状部871的一部分中,以进一步减小进入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液体燃料的量,以便可靠地抑制副浮子阀80的浮力的降低。亦即,能可靠地防止副浮子阀80的上浮功能变差。在这方面,在副浮子阀80未设置有具有开口 88的底板87A的情况下,液体燃料进入图15中通过虚线示出的位置。因此,该副浮子阀80的浮力与在本实施例中获得的浮力相比降低。另外,在图15所示的副浮子阀80中,底板87A的上表面是从圆筒部871的上端至外侧适度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即使当燃料液面比较大地倾斜并且液体燃料进入例如图15中通过点划线示出的位置时,也能抑制进入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液体燃料的量的增大。(第四实施例)接下来参考图16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浮子阀50的浮子构型方面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同样的附图标记在第一和第四实施例之间表示同样的元件,并且不重复其描述。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浮子阀50的浮子160包括位于浮子160的中间部下方的下部160a和位于中间部上方的上部160b。上部160b的外径小于下部160a的外径。在这一构型中,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内周面与浮子16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在浮子160的上部160b与侧壁37之间大于在浮子160的下部160a与侧壁37之间。亦即,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内周面与浮子160的外周面之间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该空间的下部中比在该空间的上部中小。因此,当存储在容器体36中的液体燃料从液体排泄孔39排出时,容器体36中的燃料液面在所述空间的上部中缓慢下降并在所述空间的下部中比所述上部更快地下降。这确保了浮子阀50在足够长的时间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同时允许浮子阀50后来快速打开。在图16中,位于浮子160的中间部上方的上部160b的外径小于位于浮子160的中间部下方的下部160a的外径,以使得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内周面与浮子160的外周面之间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该空间的下部中比在该空间的上部中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替代地,容器体36的侧壁37可在侧壁37的上部和下部之间具有不同内径,以使得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该空间的下部中比在该空间的上部中小。再可替代地,容器体36的侧壁37可在侧壁37的上部和下部之间具有不同内径,而浮子160可在浮子160的上部和下部之间具有不同外径,以使得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该空间的下部中比在该空间的上部中小。(第五实施例)接下来参考图17至19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另外的构型,该构型中,当车辆在燃料加注后开始行驶时,容器体中的液体燃料快速排出。同样的附图标记在第一和第五实施例之间表不同样的兀件,并且不重复其描述。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容器体136包括形成在底面38的中央并且从顶部向下凹进以形成曲面的凹部136a。在凹部136a的中央形成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穿过底面38的排出口 136b。在凹部136a中,配设有球形阀体136c (对应于排出口开闭阀)。球形阀体136c的直径大于排出口 136b的直径。在凹部136a的周边周围(比弹簧75更向内)设置有直立壁136d,以使得球形阀体136c未与凹部136a分离。直立壁136d并未全部形成在包围凹部136a的整个周边周围,以使得直立壁136d不会干涉或妨碍液体燃料流入凹部136a中。换言之,直立壁136d设置在凹部136a的整个周边周围以环绕凹部136a,同时在周向上部分地形成有竖直延伸的槽,以使得直立壁136d不会干涉或阻碍液体燃料流入凹部136a中。图18示出了配设球形阀体的位置的放大视图。如图18所示,在底面38上的凹部136a中,排出口 136b的周缘用作当封闭排出口 136b时球形阀体136c所接触的密封面1361。密封面1361和直立壁136d的内侧面1362 (内周侧面)通过连接曲面1363连接。连接曲面1363具有大于球形阀体136c的半径R的曲率半径Ra (图18所示的竖直截面中的连接曲面1363的曲率半径或通过容器体136的轴线的截面中的连接曲面1363的曲率半径)。连接曲面1363平滑地连接密封面1361和内侧面1362 (以使得梯度连续变化)。在这一构型中,当车辆在燃料加注等期间停止时,球形阀体136c定位在凹部136a中的中央,以封闭排出口 136b。此时,球形阀体136c沿其整个周边与密封面1361接触。相反,当车辆在停止后开始行驶时,球形阀体136c由于惯性而相对于容器体136水平移动并打开排出口 136b。此时,球形阀体136c远离密封面1361。因此,当车辆在燃料加注后开始行驶时,球形阀体136c打开排出口 136b,以使容器体136中的液体燃料从液体排泄孔39和排出口 136b快速排出,并且浮子阀50快速进入打开状态。排出口 136b的通路截面积并未被特别限制,但可优选大于液体排泄孔39的通路截面积。排出口 136b形成为具有较大的通路截面积,以允许容器体136中的液体燃料很快排出,并且还防止通路被异物等阻塞。当车辆在燃料加注后开始行驶时,球形阀体136c相对于容器体水平移动。此时,抑制了球形阀体136c撞击在直立壁136d上。密封面1361和直立壁136d的内侧面1362经具有大于球形阀体136c的半径R的曲率半径Ra的连接曲面1363平滑地连接。因此,已朝直立壁136d水平移动的球形阀体136c在逐渐改变其移动方向的同时沿连接曲面1363移动。例如,球形阀体136c如图18中通过双点划线所示移动。此时,球形阀体136c的中心如图18中的点划线箭头所示平滑地改变其移动方向。这抑制了球形阀体136c撞击在直立壁136d上。这样,能抑制在球形阀体136c移动时产生撞击声。当球形阀体136c远离密封面1361在容器体36内移动时未产生撞击声,这是因为球形阀体136c始终在一个点与容器体36接触。作为示例,图19示出了容器体936,在该容器体中,密封面1361和直立壁136d的内侧面1362经具有小于球形阀体136c的半径R的曲率半径Rb的连接曲面9363连接。在容器体936的情形中,已水平移动的球形阀体136c如图19中通过双点划线所示移动(以使得球形阀体136c的中心如点划线所示移动),并在与直立壁136d接触的点撞击在直立壁136d上。由此产生撞击声。当球形阀体136c在容器体936内移动并与直立壁136d接触时,亦即,球形阀体136c在多个点(在本例中为两个点)与容器体936接触,由此产生撞击声。根据本实施例的构型,当已远离密封面1361并移至球形阀体136c与直立壁136d的内侧面1362相接触的位置的球形阀体136c返回到球形阀体136c与密封面1361相接触的位置时,球形阀体136c也在逐渐改变其移动方向的同时沿连接曲面1363移动。因此,能抑制球形阀体136c撞击在凹部136a的上表面上并产生撞击声。(其它实施例)上文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并且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在前述实施例中,副浮子阀80配设在浮子阀50下方。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副浮子阀80可位于其中收容有浮子阀50的容器体36、136沿形成在外壳10内的通气通路40的排出方向(沿从燃料箱2的内部至燃料箱2的外部的排出方向)上游的任何部分中。亦即,副浮子阀80可在浮子阀50沿排出方向的上游侧打开和封闭通气通路40。因此,如图20所示,例如,副浮子阀80可配设在浮子阀50旁边。这允许注满控制阀装置I在其高度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尺寸。例如,在燃料箱中的注满液面水平或第一预定水平接近燃料箱的顶壁的情形中,有效地使用了浮子阀50和副浮子阀80水平对准而具有较小的高度尺寸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在前述实施例中,当浮子阀50沿竖直方向移位时,通过浮子60、160的引导肋63与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滑动接触来引导浮子阀50。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21所示,密封板65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管状部68,并且上壳20可设置有与管状部68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带槽圆筒部,以使得可通过浮子60、160的引导肋63与容器体36的侧壁37的滑动接触并通过密封板65的管状部68与上壳20的带槽圆筒部的滑动接触来引导浮子阀50。这允许在上下两个点引导浮子阀50,并因此允许浮子阀50稳定地移位,以使得浮子阀50的轴线不会倾斜。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副浮子阀80包括从下端面向上凹进的空气存储凹部83,和使空气存储凹部83与位于副浮子阀80沿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通气通路40连通的空气排出孔84。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22所示,副浮子阀可包括从其上端面向下凹进的空气存储凹部183,和液体流入孔184。液体流入孔184形成在底部182 (下壁)上,以使空气存储凹部183与副浮子阀沿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下侧)连通,从而允许液体燃料流入空气存储凹部183中。这一构型还允许副浮子阀起作用。另外,如图23所示,例如,从其下端面向上凹进的空气存储凹部83和从其上端面向下凹进的空气存储凹部183可以被结合。这一构型也允许副浮子阀起作用。在前述实施例中,液体排泄孔39设置在容器体36、136的侧壁37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液体排泄孔39可替代地设置在容器体36的底面38上。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凹部136a设置在容器体136的底面38上以形成排出口 136b并且球形阀体136c配设在凹部136a中的比较简单的构型来提供排出孔开闭阀。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排出口开闭阀在车辆停止时可靠地封闭排出口并在车辆在停止后开始行驶时可靠地打开排出口即可。在前述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四个部件上壳20、下壳30、罩帽11和端部罩帽15。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外壳10可包括少于四个的部件或者包括多于四个的部件。在前述实施例中,注满控制阀装置I是打开和封闭可连通地将燃料箱2的内部空间与设置在燃料箱2外部的罐9连接的通气通路的阀装置。然而,注满控制阀装置I也可适用于未设置罐的情形,只要注满控制阀装置I打开和封闭使燃料箱的内部与燃料箱的外部连通的通气通路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安装在搭载在车辆上的燃料箱(2)上,并且在所述外壳中形成有通气通路,所述通气通路使所述燃料箱(2)的内部与所述燃料箱(2)的外部连通,以允许燃料箱(2)的内部中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箱(2)的外部;和 第一浮子阀(50),所述第一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的收容空间中,浮在所述外壳(10)中的液体燃料上,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其中 所述第一浮子阀(50)构造成当所述燃料箱(2)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第一预定水平并且所述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二预定水平时封闭所述通气通路; 所述外壳(10)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预定水平上方并使所述燃料箱(2)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通气孔(27); 所述外壳(10 )包括容器体(36 ),所述容器体具有底面(38 ),并且所述第一浮子阀(50 )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 所述容器体(36 )包括导入口( 36a)和排出通路(39),所述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方并且将液体燃料导入所述容器体(36)中直至液体燃料达到所述第二预定水平,所述排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导入口( 36a)下方以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36)并且将从所述导入口( 36a)导入所述容器体(36)中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36)的外部,其中,所述排出通路(39)具有小于所述导入口(36a)的开口面积的通路截面积; 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包括第二浮子阀(80),所述第二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配设所述容器体的位置的在所述通气通路的排出方向上的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 所述第二浮子阀(80)具有空气存储凹部(83)和空气排出孔(84),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从所述第二浮子阀(80)的下端面向上凹进,所述空气排出孔使所述空气存储凹部(83)与位于所述第二浮子阀(80)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的所述通气通路连通; 所述第二浮子阀(80)构造成,(i)在所述燃料箱(2)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然后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的所述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三预定水平的情况下,当空气被存储在所述空气存储凹部(83)中时,所述第二浮子阀(80)浮在所述外壳(10)中的液体燃料上,以封闭所述通气通路;并且 所述第二浮子阀(80 )构造成,(i i )在所述燃料箱(2 )中的燃料液面上升并达到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然后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的所述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的燃料液面被上压至高于所述第一预定水平的第三预定水平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存储凹部(83)中的空气从所述空气排出孔(84)排出并且液体燃料进入所述空气存储凹部(83)中时,所述第二浮子阀(80)未浮在所述外壳(10)中的液体燃料上,以打开所述通气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存储凹部具有小于上部的截面积的下端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浮子阀具有上壁(82)和分隔壁(86),所述上壁定位在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上方,所述分隔壁从所述上壁(82)向下延伸并将所述空气存储凹部分隔成多个部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还包括 排出口(136b),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排出通路分离并且形成在所述容器体中,以将所述容器体中容纳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的外部;和 排出口开闭阀(136c),所述排出口开闭阀在所述车辆停止时封闭所述排出口(136b),并在所述车辆在停止后开始行驶时打开所述排出口(136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口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的底部; 所述排出口开闭阀具有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的球形阀体; 所述球形阀体构造成当所述车辆停止时与密封面(1361)相接触,所述密封面在所述容器体的底部上形成在所述排出口的周缘周围,以封闭所述排出口 ;并且 所述球形阀体构造成当所述车辆在停止后开始行驶时由于惯性而相对于所述容器体远离所述密封面(1361)水平移动,以打开所述排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容器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面的外周侧并且从所述底部向上延伸的直立壁(136d);并且 所述密封面和所述直立壁(136d)的内周侧面经具有大于所述球形阀体的半径的曲率半径的连接曲面平滑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容器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浮子阀的外表面之间能容纳液体燃料的空间的截面积在所述空间的下部小于在所述空间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浮子阀配设在所述第一浮子阀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满控制阀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浮子阀配设在所述第一浮子阀旁边。
10.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安装在搭载在车辆上的燃料箱(2)上,并且在所述外壳中形成有通气通路,所述通气通路使所述燃料箱(2)的内部与所述燃料箱(2)的外部连通,以允许所述燃料箱(2)的内部中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燃料箱(2)的外部;和 第一浮子阀(50),所述第一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 其中,所述外壳(10)包括容器体(36),所述容器体具有底面(38),并且所述第一浮子阀(50)配设在所述容器体中; 所述容器体(36 )包括导入口( 36a)和排出通路(39 ),所述导入口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方并且将液体燃料导入所述容器体(36)中,所述排出通路设置在所述导入口(36a)下方以延伸穿过所述容器体(36)并且将从所述导入口(36a)导入所述容器体(36)中的液体燃料排出到所述容器体(36)的外部,其中,所述排出通路(39)具有小于所述导入口(36a)的开口面积的通路截面积; 所述外壳(10)具有通气孔(27),所述通气孔设置在与所述导入口(36a)—样高或比所述导入口(36a)高的位置,并且使所述燃料箱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 所述注满控制阀装置还包括第二浮子阀(80),所述第二浮子阀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外壳(10)中配设所述容器体的位置的在所述通气通路的排出方向上的上游部中的收容空间中,并且构造成随着所述外壳(10)中的燃料液面的竖直移动而打开和封闭所述通气通路; 所述第 二浮子阀(80)具有空气存储凹部(83)和空气排出孔(84),所述空气存储凹部从下端面向上凹进,所述空气排出孔使所述空气存储凹部(83)与位于所述第二浮子阀(80 )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的所述通气通路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满控制阀装置。外壳(10)包括内部配设有浮子阀(50)的容器体(36)。当浮子阀(50)关闭时,外壳(10)在比较长的时间将该浮子阀保持在关闭状态下。在外壳(10)中的容器体(36)的下方设有副浮子阀(80),该副浮子阀在车辆转弯行驶时或第一次燃料加注自动停止时通过浮在燃料上而关闭。当第一次燃料加注完成时,副浮子阀(80)中的空气被排出,并且副浮子阀(80)丧失其上浮功能。
文档编号F16K24/04GK103016809SQ201210363900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铃木启之 申请人:京三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