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2967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



背景技术:

连接叉棒是汽车底盘减震系统上必要的零部件,对汽车底盘起到了减震的效果,现有的连接叉棒通常是通过两个棒体之间抵设弹簧来实现减震的效果,然而现有的连接叉棒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对周向的限位,使其性能变差,同时周向的偏移运动减少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其结构简单合理,连接效果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较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包括第一棒体和第二棒体,第一棒体内设置有腔室,第二棒体的前端置于腔室内,第一棒体上设置有第一翻边,第二棒体上设置有第二翻边,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抵设有第一弹簧,第二棒体周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块,腔室内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块配合的两个滑槽。

进一步地,第二棒体上设置有连通两个限位块的通槽,通槽内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抵设于两个限位块之间。

进一步地,两个限位块材质均为弹性材质。

进一步地,第一棒体后端设有第一拉扣,第二棒体后端设置有第二拉扣。

进一步地,第一棒体前端与腔室底部抵设有第三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第二棒体受到外作用力下,对第一棒体进行轴向运动,此时由于限位块与滑槽之间的配合,防止了第二棒体相对于第一棒体进行周向运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1第一棒体、2第二棒体、3第一弹簧、4第二弹簧、5第三弹簧、11腔室、12第一翻边、13滑槽、14第一拉扣、21第二翻边、22限位块、23通槽、24第二拉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释。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底盘减震系统连接叉棒,包括第一棒体1和第二棒体2,第一棒体1内设置有腔室11,第二棒体2的前端置于腔室11内,第一棒体1上设置有第一翻边12,第二棒体2上设置有第二翻边21,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之间抵设有第一弹簧3,第二棒体2周壁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块22,腔室11内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块22配合的两个滑槽13。

在第二棒体2受到外作用力下,对第一棒体1进行轴向运动,此时由于限位块22与滑槽13之间的配合,防止了第二棒体2相对于第一棒体1进行周向运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寿命。

第二棒体2上设置有连通两个限位块22的通槽23,通槽23内设置有第二弹簧4,第二弹簧4抵设于两个限位块22之间。在第二棒体2安装进腔室11时候,由于受到一定的挤压力,使两个限位块22向里收缩至通槽23内,在限位块22进入相应的滑槽13中时,由于第二弹簧4的弹性张力,使限位块22复位后进入滑槽13,与滑槽13配合。

两个限位块22材质均为弹性材质,在第二棒体2安装进腔室11时候,由于受到一定的挤压力,对两个限位块22进行压缩,使第二棒体2能进入腔室11内,在限位块22进入相应的滑槽13中时,由于限位块22本身的弹性,使限位块22复位后进入滑槽13,与滑槽13配合。

第一棒体1后端设有第一拉扣14,第二棒体2后端设置有第二拉扣24,方便了第一棒体1和第二棒体2与外部零件的连接。

第一棒体1前端与腔室11底部抵设有第三弹簧5,进一步的增强了叉棒的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