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052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搭载于车辆等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并且涉及一种使被安装于例如变速器等的壳体部件上的机油管(油路管)与该壳体部件的内部的油路连接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一般情况下,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壳体部件的内部形成多个油路,从而将例如从机油泵被供给的机油向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进行供给。另外,也存在有在壳体部件的壁部上无法跨及足够长的区间而形成油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壁面上使油路的端部开口从而设为管插穿孔,并将机油管的端部插入于该管插穿孔中,从而使其与油路连接。

具体而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19049的图10等中,公开了机油管的顶端的插入部被插入于油路形成区段的管插穿孔中,从而与油路连接的结构。在该图的示例中,机油管以机油管的插入部倾斜地延伸的方式而弯曲,被钎焊在插入部附近的机油管的部位上的托架的下侧的部分(折弯部)以落座于支承凸起部上的状态通过螺栓而被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可是,存在欲通过以上述方式而被安装于壳体部件上的机油管来向两个以上的油路供给机油、而不是仅仅向一个油路供给机油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虽然如图3所图示的一个示例所示,采用了将分支管连接在机油管的中途,从而使机油的流动分支的方式,但为此必须在机油管的中途设置贯穿孔,并且通过钎焊等而将分支管的端部接合。

当以此方式而将分支管的端部钎焊在机油管的中途时,与新增需要的分支管的量相对应地,将额外花费部件的成本,除此之外还需要实施将该分支管的端部钎焊在机油管上的工序,从而无法避免成本升高。

本发明致力于研究将机油管(油路管)与壳体部件的内部的油路连接的结构,从而抑制成本的上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被提供如下。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壳体。所述润滑结构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和油路管。所述第一油路被配置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油路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开口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油路被配置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油路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所述油路管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壁面上。所述油路管的端部被插入于所述第二开口部中而与所述第二油路连接。所述油路管包括在所述油路管的外周面上开口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以从所述贯穿孔向所述第一油路供给机油的方式而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邻接配置。

根据该方式所涉及的润滑结构,由于在用于向动力传递装置的各部位(需要润滑或冷却的部位)供给机油的油路管(以下,称为机油管)上设置有贯穿孔,且与在壳体部件的壁面上开口的第一油路的开口部邻接,因此,例如从机油泵被供给并流通于机油管内的机油的一部分将会从所述贯穿孔经由第一开口部而向第一油路流入。

另外,由于所述机油管的端部被插入于被形成在壳体部件的内部的第二油路的第二开口部中,因此,在该机油管内流通的机油的一部分也会从该端部向第二油路流入。如此,能够在不于机油管上钎焊分支管等的条件下向第一油路以及第二油路供给机油,从而由于不再需要分支管的部件成本和对其进行钎焊的工时,因此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

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润滑结构中,也可以使所述机油管的贯穿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截面面积。根据该方式,机油从机油管的贯穿孔适当地向第一开口部流入。另外,所述贯穿孔也可以被设置于机油管的弯曲的部位的附近。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该弯曲的部位而使贯穿孔相对于壳体部件而进行定位,进而使其与第一开口部邻接。

根据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润滑结构,由于使机油管的贯穿孔与壳体部件的壁面的第一开口部邻接,而向第一油路供给机油,并且将该机油管的端部插入于壳体部件的第二油路的第二开口部中而供给机油,因此,不再需要在机油管上钎焊分支管等,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成本或工时的增大,进而抑制成本的上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技术与工业意义将被描绘至如下的附图中以供参考,其中相同数字表示相同要素。

图1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器壳体进行分解并简要地表示多个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油路和机油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在假设为在机油管上对分支管进行钎焊的情况下的相关技术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虽然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汽车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无级变速器中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桥或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等的各种动力传递装置中。

如在图1中简要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具备例如3段结构的变速器壳体1。具体而言,具备被配置于中央处的中央壳体2、分别被安装于该中央壳体2的一侧(图1中的右近前侧)以及另一侧(图1中的左纵深侧)的侧壳体3以及盖部件4等壳体部件。另外,中央壳体2的底部向下方被开放,并安装有油底壳5。

而且,在所述中央壳体2以及侧壳体3之间收纳有未图示的变矩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差速器等,而在中央壳体2以及盖部件4之间收纳有未图示的带式的无级变速机构。该无级变速机构为在主滑轮以及次级带轮之间卷绕有金属制的传动带的众所周知的部件,在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中央壳体2的隔壁部20上设置有四个轴插穿孔21~24,并在侧壳体3上设置有轴插穿孔31。另外,在盖部件4上,设置有从其壁部40的内表面起突出的两个轴套部41、42。在这些轴插穿孔21~24、31以及轴套部41、42中,分别被插穿有所述无级变速机构、差速器等的轴的端部,并且该端部经由轴承等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2中利用截面而以放大的方式表示的所述轴套部41的周边所示,盖部件4的壁部40上形成有浅碟状的部位,该浅碟状的部位与由假想线所示的主滑轮的轴6(以下,称为滑轮轴6)的端部6a对置,并向盖部件4的外侧(图1中的下方)平缓地鼓出。而且,所述轴套部41从该浅碟状的部分朝向盖部件4的内侧而以包围所述滑轮轴6的端部6a的方式突出。

如图2所示,轴套部41被设为圆筒状,并且其与盖部件4的壁部40连续的基部一侧(图2中的下侧)的厚度相对较大,而相反的开放部一侧(图2中的上侧)的厚度相对较小。在图示的示例中,开放部侧的厚度被设为基部侧的大致一半,在两者之间形成有高低差部41a。而且,在至该高低差部41a为止的轴套部41的开放部侧,嵌入有球轴承7的外座圈71。

即,球轴承7为,在以相互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组装的外座圈71以及内座圈72之间,于圆周方向上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滚珠73,在该内座圈72的内周侧,嵌插有滑轮轴6的端部6a。由此,滑轮轴6的端部6a经由球轴承7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盖部件4的轴套部41所支承。并且,也可以代替球轴承7而使用滚柱轴承等。

作为油路的结构,在轴套部41中形成有用于向所述球轴承7等供给机油的第一油路43,并且机油从被安装于该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壳体部件的壁面)上的机油管8(油路管)被供给。即,第一油路43在半径方向上贯穿轴套部41的基部侧,并且以第一油路43的内周侧部与第一油路43的外周侧部相比在轴套部41的径向上更靠近轴套部41的轴线x的方式而倾斜延伸。

而且,该第一油路43的内周端43a以接近于被形成在轴套部41内的机油室44的底部的方式而开口,此外第一油路43的外周端在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上开口,该开口部41c与被设置于机油管8上的贯穿孔82a邻接。由此,如在图2中模式化地用箭头标记所示,在机油管8内流动的机油的一部分从所述贯穿孔82a向第一油路43流入。

详细而言,机油管8呈大致l字状,并具有与大致弯曲90度的部位相比处于机油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直管部81、下游侧的直管部82、使这些直管部连接的弯曲管部83。而且,如图2所示,当使上游侧的直管部81与盖部件4的壁部40的凸缘面40a抵接时,下游侧的直管部82将沿着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而向图2的上方延伸。

在以此方式沿着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而延伸的机油管8的下游侧的直管部82上,以在其外周面上开口的方式而设置有贯穿孔82a,且该贯穿孔82a与在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上开口的第一油路43的开口部41c邻接。即,通过以弯曲为l字状的机油管8的上游侧的直管部81为基准而使其抵接于盖部件4的壁部40的凸缘面40a,从而实施被设置于下游侧的直管部82上的贯穿孔82a的相对于开口部41c的定位。

并且,所述上游侧的直管部81经由未图示的托架等而被固定于盖部件4的壁部40上,在图2中,虽然能够看到似乎具有间隙,但实际上,机油管8的上游侧的直管部81成为与凸缘面40a抵接的状态。由此,在所述贯穿孔82a的定位方面能够获得充分的精度。

另一方面,在机油管8的下游侧的直管部82与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之间,如图2所示而形成有间隙(在图2中被夸张地表示,但实际的间隙较小)。由于被铸造出的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的斜度偏差和机油管8的尺寸偏差等,从而机油管8的贯穿孔82a和第一油路43的开口部41c在隔开间隙的状态下邻接。

即使如上文所述而形成有间隙,也会从机油管8的贯穿孔82a向第一油路43的开口部41c适当地流入机油。即,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82a的截面面积小于开口部41c,并作为节流部(排泄口)而发挥功能,因此,机油从贯穿孔82a向机油管8的外部猛烈地流出,并从开口部41c流入第一油路43。

并且,贯穿孔82a的大小(截面面积)以能够在适当地维持流通于机油管8中的机油的压力的同时向第一油路43供给所需分量的机油的方式而被调节,并被设定为至少小于机油管8内的油路的截面面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向第一油路43适当地供给机油的同时,还向位于更靠下游侧的第二油路充分地供给机油。

即,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机油管8的下游侧的直管部82在图2中进一步向上方延伸(也可以弯曲),其端部被插入到设置于盖部件4的壁部40上的开口部中。该开口部与被形成于壁部40内的第二油路连通,并且例如能够向次级带轮的轴的轴承等供给机油。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中,能够从被安装于变速器壳体1的盖部件4上的机油管8分别向被形成于该盖部件4的内部的第一油路43以及第二油路供给机油。即,在汽车的行驶中,未图示的机油泵进行工作,从而被储存于油底壳5中的机油被汲取上来,并被供给至对无级变速机构、差速器等的轴的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等处。

此时,在被配置于盖部件4的轴套部41中并对滑轮轴6的端部6a进行支承的球轴承7处,从被设置于轴套部41上的第一油路43被供给有机油。即,如在图2中模式化地用箭头标记所示,机油的一部分从机油管8的贯穿孔82a流出,并从轴套部41的外周面41b的开口部41c向第一油路43流入。而且,在轴套部41内的机油室44中,能够从滑轮轴6的端部6a向球轴承7供给机油。

另外,除了以此方式从贯穿孔82a流出的机油之外,还以如下方式而供给有机油,即,机油在机油管8内进一步向下游侧流动,并从其端部向盖部件4内的第二油路流入,并且经由该第二油路而向例如次级带轮的轴的轴承被供给。如此,能够在不于机油管8上钎焊分支管等的条件下,向多个油路供给机油,同时抑制由此而导致的成本的上升。

即,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从一根机油管向多个位置供给机油的情况下,作为相关技术而如图3中所图示的一个示例所示,存在如下的结构,即,将机油管85的端部插入于被设置在盖部件4的壁部40上的第一油路45的开口部中,并且在该机油管85的中途连接分支管86,从而使机油的流动分支。

并且,图3示出了假设将分支管86的端部钎焊在机油管85上的情况下的结构例,但在该结构中,由于在机油管85上设置贯穿孔85a,并将分支管86的端部进行钎焊,因此,在部件成本上升之外也增大了工时,从而提高了成本。

相对于此,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机油管8的贯穿孔82a向盖部件4的轴套部41内的第一油路43供给机油,并且将机油管8的端部插入于第二油路中而供给机油,从而无需设置分支管86,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钎焊,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其他各种方式。即,例如,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变速器壳体1的盖部件4中,在轴套部41上形成第一油路43,并使机油管8的贯穿孔82a与其外周面41b的开口部41c邻接,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可以在例如盖部件4的轴套部42上形成油路,也可以在盖部件4的壁部40上除了轴套部41、42之外的部分上形成油路,而且还可以在盖部件4之外的壳体部件(中央壳体2或侧壳体3等)的内部形成油路。

另外,虽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机油管8设为l字状,并在其下游侧的直管部82处且在弯曲管部83的附近设置了贯穿孔82a,但贯穿孔82a也可以设置在弯曲管部83上,还可以设置于从弯曲管部83远离的部位处。机油管8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弯曲为l字状的结构,也无需将机油管8配置于盖部件4等的内侧。

由于本发明为,在采用了从一根机油管向被设置于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部件上的多个油路供给机油的结构的同时抑制了成本的上升的发明,因此应用于例如汽车的变速器等中而效果较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