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构及具有该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155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升降机构及具有该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升降机构的支撑装置,尤其涉及薄型支撑装置及配合其薄型化所使用的升降机构,该薄型支撑装置支撑升降机构以连接显示器,使所承接的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今显示器的技术进步,具有相同面板对角线长度的显示器已经渐趋轻薄,为了配合渐趋轻薄的显示器结构并降低其厚重感,通过改变传统支架的结构设计,使其整体通过减少采用金属铸件、或是避免采用整个支架为一体铸造等技术手段,以此达到有效利用空间且减少结构宽度/厚度的效果。例如本申请人申请过一种升降装置(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5655046U),其包括一支架,该支架包括一上立架,其左右侧对向地设有一对轨槽,该对轨槽前方各自纵向开设一穿槽;一支承座,其具有一后端垂直向延伸一对翼片的座片,该对翼片的左右侧壁对称地设有一对套设于该对轨槽内的滑移座,各该滑移座开设复数个排成两列且与各该滑移座之一相邻侧壁相通的轮孔,各该列轮孔中的至少一轮孔内套设一滚轮,使各该滚轮局部外露于各该滑移座的该相邻侧壁,并邻接于各该轨槽的对应内壁,另将一端封片结合于该滑移座,以便将该两列轮孔封闭,而该对翼片则穿设于该对穿槽;以及一卷绕成圈状之定力弹簧,其连接于该上立架与支承座之间。

然而,由于上述专利忽略了从使用者的视角观看显示器画面,致使上述支架在前述视角仍具有结构宽度/厚度,且上述支架的下立架仍采用金属铸件;因此如何进一步的在整个支架的结构设计中减少采用金属铸件或是避免采用一体铸造而成的技术手段,并从使用者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显现该类支架具有更轻薄的结构宽度/厚度的优势;以及如何在该类支架薄型化后,能够方便地组装及拆卸,并且还能稳定同步升降动作,上述为本实用新型希望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了提供一种区别于常用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申请人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提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通过将板状滑车结构配置在板状立柱结构内部,并使板状滑车结构所延伸的支撑臂穿出板状立柱结构的一窄侧,从而有助于缩减整体体积,并形成薄型化的效果;其次,横向贯通板状立柱结构的各窄侧并使其内部具有段差,且在其相对窄侧配置具有上、下横梁的板状柱件,以兼具结构强度及方便依序装卸的优点;再者,使板状滑车结构搭配连接结构,以在板状柱件的相对两窄侧相互牵拉,从而连同定力弹簧一起分担载重,有助于促进同步升降动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通过将条状板件弯折而成短横板与其两侧的长立板,以形成板状支架,该板状支架搭配多个连接组件以补强结构并能将整个升降机构纳入保护中,且在板状支架的窄侧形成镂空部,从而减少用料而减轻重量,使其立于底座上而成为薄型支撑装置,以保有薄型化的效果,并借此降低铸造而成的组成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升降机构,其包括:板状立柱结构,其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纵向长孔和侧开口,并各自连通板状立柱结构中具有的纵向导槽,且在侧开口处组接有板状柱件,板状柱件具有上、下间隔的上横梁和下横梁,分别导入纵向导槽;板状滑车结构,其位于纵向导槽中,并在板状滑车结构的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分别滑动接触纵向导槽和板状柱件的柱身,以沿着纵向导槽并在上、下横梁之间进行升降运动,板状滑车结构还延伸出有支承臂,其穿过并沿着纵向长孔滑动,用以承接显示器同步升降;以及定力弹簧模块,包括定力弹簧和簧座,簧座设在板状立柱结构的一端并容纳定力弹簧,定力弹簧伸出的一端连接且固定在板状滑车结构上,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拉住板状滑车结构以形成停滞。

又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包括:底座;板状支架,包括一个短横板和两个长立板,短横板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连结各长立板的顶边,使板状支架跨置在底座上,又在各长立板之间横置有上、下间隔的上连接组件和下连接组件,使彼此间形成容置部,并在各长立板之间分隔出镂空部;以及升降机构,包括板状立柱结构、板状滑车结构和定力弹簧模块;板状立柱结构的顶、底两端部分别组接上、下连接组件,以定位在容置部中,板状立柱结构中具有纵向导槽,其用于连通板状立柱结构的一窄侧设置的纵向长孔;板状滑车结构位于纵向导槽中并沿着纵向导槽进行升降运动,另外板状滑车结构还延伸出有支承臂,其穿过并沿着纵向长孔滑动,用以承接显示器同步升降;定力弹簧模块包括定力弹簧和簧座,簧座设在板状立柱结构的一端并容纳定力弹簧,定力弹簧伸出的一端连接且固定在板状滑车结构上,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拉住板状滑车结构以形成停滞。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的第一实施例图(图中板状立柱结构为一体挤压成型)。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纵断面图。

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横断面图。

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将图2的第二滑动件改用滑轮以直接滑动接触板状柱件柱身的示意图。

图6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的第二实施例图(图中是将板状立柱结构改由条状板片折叠成型)。

图7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纵断面图。

图8是为图7的板状滑车结构下降并触及板状柱件的下横梁时的示意图。

图9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的第三实施例图(图中是将板状立柱结构改由结构相同的两个长立板对接而成,并将所述第二滑动件改为采用滑轮以搭配对应的纵向轨道)。

图10是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纵断面图。

图11是为图10的板状滑车结构下降并触及板状柱件的下横梁时的示意图。

图12是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为图12的薄型支撑装置于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为本实用新型薄型支撑装置再与承接板及枢纽器组合后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机构及具有该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其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机构L能够直接承接显示器(图中未示出,后续为了便于说明,不再重复提示)、或是通过支承板70(参见图14所示)间接承接显示器使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升降机构L的操作状态请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薄型支撑装置D用于支撑其具有的升降机构L并能够直接或间接承接显示器,使显示器产生升降运动,薄型支撑装置D的操作状态请参见图12至图14所示,后续将对这两种操作状态分别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L包括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板状滑车结构20以及定力弹簧模块30;其中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的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纵向长孔11a、11b、11c和侧开口12a、12b、12c,其各自与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中具有的纵向导槽13a、13b、13c相连通,并且在侧开口12a、12b、12c处组接有板状柱件14,板状柱件14具有上、下间隔且能分别导入纵向导槽13a、13b、13c的上横梁141和下横梁142;板状滑车结构20位于纵向导槽13a、13b、13c中,板状滑车结构20的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和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其分别滑动接触纵向导槽13a、13b、13c和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以沿着纵向导槽13a、13b、13c在上、下横梁141、142之间进行升降运动,板状滑车结构20还延伸出有支承臂23,其穿过并沿着纵向长孔11a、11b、11c滑动以承接显示器同步升降;定力弹簧模块30包括定力弹簧31和簧座32,簧座32设在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的一端并可容纳定力弹簧31,定力弹簧31伸出的一端与板状滑车结构20连接且固定在其上,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拉住板状滑车结构20以形成停滞。

在上述升降机构L中,为了达到薄型化的效果同时缩减整体体积,其整体构造成具有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板状滑车结构20以及定力弹簧模块30的组合结构,通过相连通的纵向长孔11a、11b、11c、侧开口12a、12b、12c和纵向导槽13a、13b、13c等结构设计,使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的窄侧横向贯通,致使其内部与各窄侧形成具有段差的板状中空结构,进而方便在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的窄侧依次组装及拆卸板状滑车结构20和板状柱件14。

由于板状滑车结构20的顶端接近或接触上横梁141时形成上止挡的状态,或板状滑车结构20的底端接近或接触下横梁142时形成下止挡的状态,因此只有使组接后的板状柱件14稳固才能抵住板状滑车结构20并将其限制在纵向导槽13a、13b、13c中防止其滑脱,同时板状柱件14配合定力弹簧13一起承受来自板状滑车结构20及其所承接的显示器的重量。本实用新型在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的顶、底两处各自形成有接合及定位顶部15和接合及定位底部16,二者分别与板状柱件14的上、下横梁141、142相组接,并使彼此的接触面形成相对应的结构及形状(例如形成段差结构或为阶梯状),从而有助于稳固接合,也能进一步通过锁固件(例如螺丝)搭配锁孔,甚至进一步通过配置在接合及定位顶部15与上横梁141之间的连接垫片X(参见图5)、或是在接合及定位底部16与下横梁142之间形成卡合而使彼此组接的更稳固,以方便在板状滑车结构20的顶、底端分别接触上、下横梁141、142时(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各自形成上、下止挡的状态。此外,上横梁141还设有供支承臂23通过的缺口145。通过使上、下横梁141、142分别与板状滑车结构20顶、底两端的接触面形成相对应的结构及形状,有助于稳定止挡状态,例如为了配合支承臂23的延伸,将板状滑车结构20顶端与上横梁141的接触面设计成斜面,使彼此具有摩擦接触面积从而实现稳定止挡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接合及定位底部16包括辅助定位孔161,其位于纵向长孔11a、11b、11c下方,用于嵌固板状柱件14的下横梁142端部。

其次,由于板状滑车结构20通过支承臂23承接显示器,其所承受的负荷较大,会影响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滑动件21、22分别与纵向导槽13a、13b、13c和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的滑动接触状态,因此,为了分担承受的载重以稳定同步升降运动,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L还包括可装卸的连接结构40,参见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本体部42和一对侧翼部43、44,本体部42和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分别与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的相对两窄侧滑动接触,一对侧翼部43、44分别由本体部42的相对两侧边垂直延伸出、分别越过柱身143的相对两宽侧,且分别与板状滑车结构20相对两宽侧隆起的台阶24、25相组接,从而使相互牵拉的连接结构40与板状滑车结构20之间(指一对侧翼部43、44、本体部42及与其相对应的板状滑车结构20窄侧之间)形成板状中空部41,其供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穿过而形成套接,从而使本体部42与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之间除了滑动接触柱身143的相对两窄侧之外,还能形成夹持以防止歪倾,有利于提升连接结构40与板状滑车结构20同步升降动作的稳定性。还使其中一个侧翼部43搭配一个固定片46以连接和夹固定力弹簧31的端部。通过在板状柱件14与本体部42之间设置摩擦垫块45,可以补强结构及填充间隙,从而撑抵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以承受来自板状滑车结构20的载重。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靠拢且滑动接触柱身143可以使连接结构40沿着柱身143、板状滑车结构20沿着纵向导槽13a、13b、13c,一起在上、下横梁141、142之间稳定地同步升降。

再次,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滑动件21、22能选择性地采用滑轮、滚珠或是滑轨,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或图9至图11所示,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和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均为滑轮(或为滚珠),为方便滑移,在板状滑车结构20的各窄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轮槽24,以分别配置至少一个滑轮,从而方便限位并缩短间距,降低彼此松动或脱开的情形。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滑动件21、22均可以包括多个滑轮(或滚珠),滑轮(或滚珠)间隔设置在板状滑车结构20的各窄侧以利于分担负荷。进一步的,参见图9至图10所示,在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与对应的板状柱件14的窄侧之间还配置有纵向轨道144,纵向轨道144与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的接触面形成相对应的凹凸面,使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沿着纵向轨道144稳定地滑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所示,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是滑轮,其所在的板状滑车结构20的窄侧配置有至少一个轮槽24,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是滑轨,对应的板状柱件14的窄侧配置有纵向轨道144,例如可以使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是滑轨或是具有成排滚珠的滑轨并与柱身143的纵向轨道144相搭配,以组成传统的滑轨组件或滚珠滑轨组件,也可以使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沿着纵向轨道144在上、下横梁141、142之间稳定地滑动。当板状滑车结构20的顶、底端分别接近上、下横梁141、142时(参见图7和图8所示),会分别形成上、下止挡的状态。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止挡作用,还可以在纵向导槽13a、13b、13c的顶、底端以及接合及定位顶、底部15、16,分别与板状滑车结构20顶、底两端的接触面形成相对应的结构及形状(如图7所示),以辅助稳定止挡状态。安装时,纵向轨道144除了可装卸在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之外(如图9所示),也能与柱身143结合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如图5所示)。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与板状柱件14组接后,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滑动接触纵向导槽13a、13b、13c来分担承受来自板状滑车结构20的载重,因此其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其成型方式具有多样性,举例如下:

如图1至图5所示,板状立柱结构10a为一体挤压成型,其中纵向导槽13a贯通而使其呈纵向中空状,并在板状立柱结构10a的相对两宽侧分别形成多个纵向凸肋171、172,再加工出纵向长孔11a、侧开口12a、接合及定位顶部15和接合及定位底部16。在将板状滑车结构20置入纵向导槽13a之前,为了防止板状滑车结构20倾斜而影响升降动作,板状滑车结构20的相对两宽侧还分别设有摩擦凸块26、27,各摩擦凸块26、27分别接触所述纵向凸肋171、172,以在升降运动中提供摩擦力并稳定动作,还能在作为滑轮的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横跨纵向长孔11a时,防止其在滑动过程中偏移及滑脱。

如图6至图8所示,板状立柱结构10b是由条状板片折叠成型,条状板片依序弯折出第一长立板段181、短横板段182和第二长立板段183,第一、第二长立板段181、183相互叠合并固定而成,其中,在相互叠合的第一长立板段181和第二长立板段183的相对面均凹设有相邻的深长槽184、185和浅短槽186、187,各深长槽184、185对接形成纵向导槽13b及侧开口12b,各浅短槽186、187对接形成纵向长孔11b。同样在板状滑车结构20的相对两宽侧还分别设有摩擦凸块26、27,各摩擦凸块26、27分别设有多个凸肋条261、271,其分别接触纵向导槽13b的相对两侧槽面,以在升降运动中提供摩擦力并稳定动作,还能防止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滑动偏移及滑脱。

如图9至图11所示,板状立柱结构10c是由结构相同的两个长立板191、192对接而成,各长立板191、192的相对面均凹设有相邻的深长槽193、194和浅短槽195、196,各深长槽193、194对接形成纵向导槽13c和侧开口12c,各浅短槽195、196对接形成纵向长孔11c。板状滑车结构20的相对两宽侧还分别设有摩擦凸块26、27,各摩擦凸块26、27分别设有多个凸肋条261、271,其分别接触纵向导槽13b的相对两侧槽面,以在升降运动中提供摩擦力并稳定动作,还能防止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滑动偏移及滑脱。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机构的薄型支撑装置D,升降机构L能够选择性地采用上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为了配合后续说明及避免赘述,现以升降机构L的第二实施例为例。如图12至图14所示,薄型支撑装置D包括底座60、板状支架50以及升降机构L;板状支架50包括一个短横板51和两个长立板52、53,短横板5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连结各长立板52、53的顶边,使板状支架50跨置于底座60上,各长立板52、53之间横置有上、下间隔的上连接组件55和下连接组件56,使彼此间形成容置部541,并在各长立板52、53之间分隔出镂空部542,其位于容置部541下方,可用于提供线路通过的空间;升降机构L包括板状立柱结构10b、板状滑车结构20和定力弹簧模块30;板状立柱结构10b的顶、底两端部分别组接上、下连接组件55、56,以使其定位在容置部541中,板状立柱结构10b中具有纵向导槽13b,其用于连通板状立柱结构10b的一窄侧设置的纵向长孔11b;板状滑车结构20位于纵向导槽13b中并沿着纵向导槽13b进行升降运动,另外板状滑车结构20还延伸出有支承臂23,其穿过并沿着纵向长孔11b滑动,用于承接显示器同步升降;定力弹簧模块30包括定力弹簧31和簧座32,簧座32设在板状立柱结构10b的一端并容纳定力弹簧31,定力弹簧31伸出的一端连接且固定在板状滑车结构20上,通过预先设定的弹力拉住板状滑车结构20以形成停滞。

在上述薄型支撑装置D的升降机构L中,为了方便组装及拆卸板状滑车结构20,并适应薄型化的结构设计,同样沿用先前的升降机构L的技术特征,即在板状立柱结构10b的相对窄侧设有侧开口,以连通纵向导槽13b,并在侧开口处组接有板状柱件14,板状柱件14具有上、下间隔的上横梁141和下横梁142,分别导入纵向导槽13b;板状滑车结构20的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滑动件21和至少一个第二滑动件22,分别滑动接触纵向导槽13b和板状柱件14的柱身143,以沿着纵向导槽13b在上、下横梁141、142之间进行升降运动。其他像是板状立柱结构10b的接合及定位顶部15和接合及定位底部16、上横梁141的缺口145、接合及定位底部16的辅助定位孔161、板状滑车结构20的台阶24、25、可装卸的连接结构40及其本体部42和侧翼部43、44、中空部41、固定片46、摩擦垫块45等技术特征,还有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滑动件21、22能选择性地采用滑轮、滚珠或滑轨,搭配轮槽24和纵向轨道144的实施方式,以及板状立柱结构10b的成型方式等技术方案,均可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过的技术手段,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但由于升降机构L是与板状支架50搭配的,形成的差异可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板状支架50是由条状板件弯折而成短横板51及其两侧的长立板52、53,各长立板52、53相互平行,在板状柱件14与各长立板52、53之间形成有间隙,以让定力弹簧31的端部通过,所以同样在一对侧翼部各自越过柱身143的相对两宽侧时,也能让这对侧翼部各自通过各间隙,这样有助于减少干涉;还可在底座60的座顶设有一对定位凹槽61,以供两个长立板52、53底端嵌入而使板状支架50站立。上、下连接组件55、56分别由多个短连接片组成,通过将这些短连接片以至少两两成对横向并排及组接的方式设置使各长立板52、53分别组接及固定在板状立柱结构10b的顶、底两端部及/或板状柱件14的上、下横梁141、142上。又在板状支架50的相对两窄侧分别设有前、后连接组件57、58,其分别由多个长连接片组成,这些长连接片分别纵向跨接板状立柱结构10b顶、底两端且各自扣接各长立板52、53的侧边,其中作为前连接组件57的这些长连接片也设有纵向长孔,对应于板状立柱结构10b的纵向长孔11b,其用于供支承臂23穿过。借此使板状支架50的上、下连接组件55、56和前、后连接组件57、58,除了用于组接升降机构L之外,还能作为结构补强的用途。另如图14所示,在板状滑车结构20的支承臂23与显示器之间还进一步设有承接板70,承接板70的板面用于承接显示器,而承接板70的相对板面则通过枢纽器71与支承臂23形成枢接,使显示器在升降的过程中可以调整前倾或后仰角度。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在设计上,升降机构采用板状滑车结构配置在板状立柱结构的内部,并从板状滑车结构延伸出支撑臂,以穿出板状立柱结构的窄侧,有助于缩减整体体积,使升降机构具有薄型化的效果,再通过将条状板件弯折而成短横板与其两侧的长立板而形成板状支架,板状支架搭配多个连接组件以补强结构并能将整个升降机构纳入保护,且在板状支架的窄侧形成镂空部,以减少用料而减轻重量,使其立于底座上而成为薄型支撑装置,借此能从观看显示器画面的视角来获得薄型化的观感,也有助于减少采用铸造构件。

2.借由相连通的纵向长孔、纵向导槽和侧开口等结构设计,横向贯通板状立柱结构的各窄侧,使其内部与各窄侧形成具有段差的板状中空结构,然后再搭配板状柱件及其上、下横梁,除了具备结构强度,也方便从板状立柱结构的一窄侧依序组装及拆卸板状滑车结构和板状柱件,且使板状滑车结构被稳定地夹持在纵向导槽中;再者,板状滑车结构还可再搭配有连接结构,能在板状柱件的柱身的相对两窄侧相互牵拉,还能连同定力弹簧一起对抗来自板状滑车结构的载重,从而有助于在同步升降的过程中,促进动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歪倾或滑脱的情形。

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一种具薄型化效果的升降机构,并采用板状支架且使其非铸造制成,将升降机构纳入保护并立于底座上,而形成一种薄型支撑装置,其非常具有产业利用的价值,因此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另外,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其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想到的变化或修饰都是可能的,且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涵盖。

符号说明

升降机构L 薄型支撑装置D

板状立柱结构10a,10b,10c

纵向长孔11a、11b、11c 侧开口12a、12b、12c

纵向导槽13a、13b、13c 板状柱件14

上横梁141 下横梁142

柱身143 纵向轨道144

缺口145

接合及定位顶部15 连接垫片X

接合及定位底部16 辅助定位孔161

纵向凸肋171,172

第一长立板段181 短横板段182

第二长立板段183 深长槽184,185

浅短槽186,187 长立板191,192

深长槽193,194 浅短槽195,196

板状滑车结构20

第一滑动件21 第二滑动件22

轮槽211,221 支承臂23

台阶24,25 摩擦凸块26,27

凸肋条261,271

定力弹簧模块30

定力弹簧31 簧座32

连接结构40 中空部41

本体部42 侧翼部43,44

摩擦垫块45 固定片46

板状支架50 短横板51

长立板52,53 容置部541

镂空部542 上连接组件55

下连接组件56 前连接组件57

后连接组件58

底座60 定位凹槽61

承接板70 枢纽器7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