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385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机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油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大型减速箱更换润滑油脂时通常采用人工换油,主要方法为将油桶搬运至减速箱旁边,先将齿轮油倒在油壶内,再将油壶搬运至减速箱的加油口加油。

然而,在向减速箱倒油过程中容易将油洒在减速箱外部,洒在外边的油容易导致过往人员滑倒,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此种换油方法还存在换油时间长、工作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油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换油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油装置,包括:吸油泵,吸油泵的吸油口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的出油口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以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吸油泵的转轴驱动连接,以驱动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换油装置还包括:转接头,转接头的一端与转轴连接,转接头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装置的驱动轴连接,以使驱动装置通过转接头驱动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转接头的第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沿转接头的轴向延伸,转轴插设在第一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转接头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沿转接头的轴向延伸,驱动轴插设在第二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转接头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连接孔为第一管段的管腔,第二连接孔为第二管段的管腔。

进一步地,转接头还包括隔离部,隔离部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

进一步地,换油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转接头上具有与第一连接孔连通的紧固孔,第一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紧固孔以紧固转轴。

进一步地,换油装置还包括:吸油管,吸油管的一端插设在吸油口内,吸油管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油桶内。

进一步地,换油装置还包括:出油管,出油管的一端插设在出油口内,出油管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齿轮箱体内。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为乳化液扳手,乳化液扳手具有用于控制乳化液扳手启动或停动的液压截止阀。

本实用新型的换油装置通过吸油泵和驱动装置实现了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其中,驱动装置与吸油泵的转轴驱动连接,吸油泵具有吸油口和出油口,吸油泵的吸油口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的出油口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在对齿轮箱体加油时,通过驱动装置与吸油泵的转轴驱动连接,驱动装置驱动吸油泵的转轴转动,从而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然后通过吸油泵的出油口将吸油泵内的润滑油加入到齿轮箱体内,以此完成了齿轮箱体的快速加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换油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油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吸油泵;11、转轴;12、吸油口;13、出油口;20、驱动装置;21、驱动轴;30、转接头;31、第一连接孔;32、第二连接孔;33、隔离部;40、吸油管;50、出油管;60、第一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油装置,请参考图1,换油装置包括:吸油泵10,吸油泵10的吸油口12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以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驱动装置20,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以驱动转轴11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换油装置通过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实现了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其中,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吸油泵10具有吸油口12和出油口13,吸油泵10的吸油口12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在对齿轮箱体加油时,通过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驱动装置20驱动吸油泵10的转轴11转动,从而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然后通过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加入到齿轮箱体内,以此完成了齿轮箱体的快速加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换油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能够使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如图1所示,换油装置还包括:转接头30,转接头30的一端与转轴11连接,转接头30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连接,以使驱动装置20通过转接头30驱动转轴1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转接头30,其中,转接头30的一端与转轴11连接,转接头30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连接,通过转接头30实现了驱动装置20和吸油泵10的驱动连接,从而使驱动装置20通过转接头30驱动转轴11转动,以此实现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入到吸油泵10内。

为了能够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如图1所示,转接头30的第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31,第一连接孔31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通过在转接头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其中,第一连接孔31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通过将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从而可以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

相应地,为了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转接头3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连接孔32,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通过在转接头3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2,其中,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通过将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可以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接头30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其中,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其中,吸油泵10的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通过转接头30将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快速地连接。

针对转接头30的结构设计,转接头30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连接孔31为第一管段的管腔,第二连接孔32为第二管段的管腔。通过在转接头30上设置有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第一连接孔31为第一管段的管腔,第二连接孔32为第二管段的管腔,通过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插设在第一管段的管腔内,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管段的管腔内,从而通过转接头30将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快速地连接。

考虑到转接头30的结构稳定性,转接头30还包括隔离部33,隔离部33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通过在转接头30上设置有隔离部33,其中,隔离部33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从而可以保证转驱动装置20能够通过转接头30与吸油泵10稳定地驱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头30由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隔离部33构成,其中转接头30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吸油泵10的转轴11插设在第一管段的管腔内,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管段的管腔内,从而通过转接头30将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快速地连接。

为了能够保证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如图1所示,换油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60,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一连接孔31连通的紧固孔,第一紧固件6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以紧固转轴11。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第一紧固件60,通过在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一连接孔31连通的紧固孔,其中,第一紧固件6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并压紧吸油泵10的转轴11,从而可以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

相应地,为了能够保证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换油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二连接孔32连通的紧固孔,第二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紧固孔以紧固驱动轴21。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通过在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二连接孔32连通的紧固孔,其中,第二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紧固孔,并压紧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从而可以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

为了能够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入到吸油泵10内,如图1所示,换油装置还包括:吸油管40,吸油管40的一端插设在吸油口12内,吸油管4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油桶内。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吸油管40,其中,吸油管40的一端插设在吸油口12内,吸油管4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油桶内,从而通过驱动装置20驱动吸油泵10通过吸油管40将润滑油从油桶内吸出。

相应地,为了能够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导入齿轮箱内,换油装置还包括:出油管50,出油管50的一端插设在出油口13内,出油管5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齿轮箱体内。通过在换油装置还上设置有出油管50,其中,出油管50的一端插设在出油口13内,出油管5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齿轮箱体内,从而可以通过出油管50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导入到齿轮箱内。

为了能够通过驱动装置20驱动吸油泵10的转轴11转动从而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入到吸油泵10内,驱动装置20为乳化液扳手,乳化液扳手具有用于控制乳化液扳手启动或停动的液压截止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驱动装置20设置为乳化液扳手,其中,乳化液扳手具有用于控制乳化液扳手启动或停动的液压截止阀,从而可以有效地通过乳化液扳手完成吸油及加油。

在本实施例中,吸油泵10选择手动吸油泵。

通过将吸油管40设置为钢管,能够保证油桶内的润滑油稳定地吸入到吸油泵10内,而不会出现漏油等现象。

为了能够方便对不同类型齿轮箱进行加油,出油管50为柔性管。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换油装置包括:吸油泵10,吸油泵10的吸油口12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以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驱动装置20,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以驱动转轴11转动,其中,驱动装置20为风动扳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转接头30,其中,转接头30的一端与转轴11连接,转接头30的另一端用于与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连接,通过转接头30实现了驱动装置20和吸油泵10的驱动连接,从而使驱动装置20通过转接头30驱动转轴11转动,以此实现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入到吸油泵10内。

为了能够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如图1所示,转接头30的第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31,第一连接孔31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通过在转接头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其中,第一连接孔31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通过将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从而可以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

相应地,为了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转接头3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连接孔32,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通过在转接头3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2,其中,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延伸,通过将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可以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与转接头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转接头30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其中,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沿转接头30的轴向方向延伸,其中,吸油泵10的转轴11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通过转接头30将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快速地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头30由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隔离部33构成,其中转接头30位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吸油泵10的转轴11插设在第一管段的管腔内,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插设在第二管段的管腔内,从而通过转接头30将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快速地连接。

为了能够保证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如图1所示,换油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60,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一连接孔31连通的紧固孔,第一紧固件6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以紧固转轴11。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第一紧固件60,通过在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一连接孔31连通的紧固孔,其中,第一紧固件6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并压紧吸油泵10的转轴11,从而可以将吸油泵10的转轴11稳定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31内。

相应地,为了能够保证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换油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二连接孔32连通的紧固孔,第二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紧固孔以紧固驱动轴21。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通过在转接头30上具有与第二连接孔32连通的紧固孔,其中,第二紧固件的一端穿过紧固孔,并压紧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从而可以将驱动装置20的驱动轴21稳定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32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有吸油管40,其中,吸油管40的一端插设在吸油口12内,吸油管4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油桶内,从而通过驱动装置20驱动吸油泵10通过吸油管40将润滑油从油桶内吸出。

相应地,为了能够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导入齿轮箱内,换油装置还包括:出油管50,出油管50的一端插设在出油口13内,出油管5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齿轮箱体内。通过在换油装置还上设置有出油管50,其中,出油管50的一端插设在出油口13内,出油管50的另一端用于伸入至齿轮箱体内,从而可以通过出油管50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导入到齿轮箱内。

在本实施例中,吸油泵10选择手动吸油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吸油管40设置为钢管,能够保证油桶内的润滑油稳定地吸入到吸油泵10内,而不会出现漏油等现象。

为了能够方便对不同类型齿轮箱体进行加油,出油管50为柔性管。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换油装置通过吸油泵10和驱动装置20实现了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并加入到齿轮箱体内,其中,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吸油泵10具有吸油口12和出油口13,吸油泵10的吸油口12用于与油桶连接,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用于与齿轮箱体连接。在对齿轮箱体加油时,通过驱动装置20与吸油泵10的转轴11驱动连接,驱动装置20驱动吸油泵10的转轴11转动,从而将油桶内的润滑油吸出,然后通过吸油泵10的出油口13将吸油泵10内的润滑油加入到齿轮箱体内,以此完成了齿轮箱体的快速加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换油效率较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