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连接结构以及铝制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4114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连接结构以及铝制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板材连接结构以及铝制件结构。



背景技术:

铝(塑蜂巢)板是由经过表面处理并用涂层烤漆的3003铝锰合金、5005铝镁合金板材作为表面,PE(polyethylene)塑料铝箔作为芯层,高分子粘结膜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保留了原组成材料(铝合金板、非金属聚乙烯塑料)的主要特性,又克服了原组成材料的不足,进而获得了众多优异的材料性质;其产品特性:艳丽多彩的装饰性、耐候、耐腐蚀、耐创击、防火、防潮、隔音、隔热、抗震性、质轻、易加工成型、易搬运安装等特性。铝(塑蜂巢)板可应用于幕墙、内外墙、门厅、饭店、商店、会议室等的装饰外,还可以用于旧建筑的改建,用作柜台、家具的面层、车辆的内外壁等。

铝合金家具以其零甲醛无污染,可反复回收利用残值极高,防火防潮,强度高耐锈蚀使用寿命可达几十年,铝合金转印和包覆技术使铝合金家具的外观色彩和实木家具一样,触摸质感也和实木难以分辨。

铝(塑蜂巢)板的特点为轻量化、刚性好、强度高、不燃烧、防火性佳、加工工艺性好、色彩可选性广、装饰效果极佳、易于回收、利于环保。

传统的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结构一般都不够牢固,或者采用胶粘接的方式,其不易拆装与搬运;或者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大量的螺钉暴露于板材外,并且其连接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其针对现有的板材连接方式的缺点进行设计,使得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关系牢固,且克服了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制件结构,其具有上述板材连接结构,通过板材连接结构构成的铝制件结构克服了现有铝制件框架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板材连接结构,板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横板、第二横板、中间连接板、第一卡扣连接件、第二卡扣连接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均为具有腔室的中空结构;第一卡扣连接件具有第一置入部以及与第一置入部连接的第一卡合部;第二卡扣连接件具有第二置入部以及与第二置入部连接的第二卡合部;中间连接板具有第一横板连接端与第二横板连接端,第一横板连接端与第一卡合部卡合连接,第二横板连接端与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第一置入部置入第一横板的腔室,第一置入部与第一横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第二置入部置入第二横板的腔室,第二置入部与第二横板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

发明人发现:传统的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结构一般都不够牢固,或者采用胶粘的方式,其不易拆装与搬运;或者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大量的螺钉暴露于板材外。

现有的板材质量轻,其在于板材具有中空的腔室,板材为中空结构,由此发明人设计了上述板材连接结构,其包括第一横板、第二横板、中间连接板、第一卡扣连接件、第二卡扣连接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其中第一卡扣连接件与第二卡扣连接件作为中间连接件使得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分别与中间连接板进行连接。具体地,第一横板、第二横板作为横向板材与作为竖向板材的中间连接板进行连接。第一卡扣连接件与第二卡扣连接件分别与中间连接板的第一横板连接端与第二横板连接端进行卡合连接,具体地,为加强连接关系,可通过螺钉、螺丝等硬质固定件将第一卡扣连接件与第二卡扣连接件固定与中间连接板上。第一卡扣连接件与第二卡扣连接件的第一置入部和第二置入部分别置入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的腔室,并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固定。板材连接结构针对现有的板材连接方式的缺点进行设计,使得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关系牢固,且克服了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置入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置入壁和卡合部连接壁;

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卡合置入板以及第一卡合接触板;

第一卡合置入板的一端与卡合部连接壁的壁面连接,第一卡合置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卡合接触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卡合接触板在垂直于第一置入壁至卡合部连接壁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卡合置入板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横板连接端具有与第一卡合部配合的第一卡合凹槽,第一卡合凹槽具有与第一卡合接触板贴合的槽腔,第一卡合凹槽具有与第一卡合置入板贴合的凹槽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置入部的壁面限定第一固定空间,第一置入部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部;

两个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固定空间内,并分别设置于第一置入壁和卡合部连接壁的内壁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二置入部具有第二置入壁、由第二置入壁的两端向第二卡合部延伸的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

第二卡合部包括第二置入壁、第三置入壁、第二接触壁、第三接触壁以及抵靠壁;

抵靠壁的一端与第二延伸壁向第一延伸壁的方向上垂直连接,抵靠壁的另一端与第三接触壁沿第二置入部至第二卡合部的方向上垂直连接,第三接触壁与第二接触壁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接触壁与抵靠壁平行设置,第二接触壁垂直连接第三置入壁,第三置入壁、第二接触壁、第三接触壁以及抵靠壁共同限定卡合空腔;

第二置入壁与第一延伸壁连接,并与第一延伸壁处于同一直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二横板连接端具有与第二卡合部配合的第二卡合凹槽;第二卡合凹槽具有与卡合空腔贴合的凹槽开口;第二置入壁以及第三置入壁与第二卡合凹槽的槽腔内壁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二置入部设置有两个第二固定部;两个第二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延伸壁的内壁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为螺钉或者铆钉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铝制件结构,铝制件结构具有上述任意一项的板材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其针对现有的板材连接方式的缺点进行设计,使得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关系牢固,且克服了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铝制件结构,其具有上述板材连接结构,通过板材连接结构构成的铝制件结构克服了现有铝制件框架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板材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卡扣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中间连接板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卡扣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板材连接结构;80-第一固定空间;81-第一固定部;90-卡合空腔;91-第二固定部;100-第一横板;110-第二横板;120-中间连接板;121-第一横板连接端;122-第二横板连接端;130-第一卡扣连接件;131-第一置入部;132-第一卡合部;140-第二卡扣连接件;141-第二置入部;142-第二卡合部;150-第一固定件;160-第二固定件;1210-第一卡合凹槽;1211-槽腔;1212-凹槽开口;1220-第二卡合凹槽;1221-凹槽开口;1222-槽腔;1310-第一置入壁;1311-卡合部连接壁;1320-第一卡合置入板;1321-第一卡合接触板;1410-第二置入壁;1411-第一延伸壁;1412-第二延伸壁;1420-第二置入壁;1421-第三置入壁;1422-第二接触壁;1423-第三接触壁;1424-抵靠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实施例1中提供的板材连接结构10的具体结构。

板材连接结构10旨在解决传统的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结构一般都不够牢固、不易拆装与搬运的问题,避免大量的螺钉暴露于板材外。

请参考图1,板材连接结构10包括第一横板100、第二横板110、中间连接板120、第一卡扣连接件130、第二卡扣连接件140、第一固定件150以及第二固定件160。

需说明的是,第一横板100与第二横板110均为具有腔室的中空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板100与第二横板110均为铝制板材。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扣连接件130的具体结构。

第一卡扣连接件130具有第一置入部131以及与第一置入部131连接的第一卡合部132。

具体地,第一置入部131具有相对的第一置入壁1310和卡合部连接壁1311。第一卡合部132包括第一卡合置入板1320以及第一卡合接触板1321。第一卡合置入板1320的一端与卡合部连接壁1311的壁面连接,第一卡合置入板1320的另一端与第一卡合接触板1321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卡合接触板1321在垂直于第一置入壁1310至卡合部连接壁1311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卡合置入板1320的长度。

第一置入部131的壁面限定第一固定空间80,第一置入部131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部81。第一固定部81用于与第一固定件150配合,第一置入部131置入第一横板100的腔室,通过第一固定件150将贯穿第一横板100的壁与第一固定部81连接,从而将第一卡扣连接件130与第一横板100有效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50为螺钉。第一固定件150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铆钉。

两个第一固定部81位于第一固定空间80内,并分别设置于第一置入壁1310和卡合部连接壁1311的内壁表面。

请结合图3,图3示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间连接板120在第一视角下的具体结构。

中间连接板120具有第一横板连接端121与第二横板连接端122,第一横板连接端121与第一卡合部132卡合连接。

第一横板连接端121具有与第一卡合部132配合的第一卡合凹槽1210,第一卡合凹槽1210具有与第一卡合接触板1321贴合的槽腔1211,第一卡合凹槽1210具有与第一卡合置入板1320贴合的凹槽开口1212。

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扣连接件140的具体结构。

第二卡扣连接件140具有第二置入部141以及与第二置入部141连接的第二卡合部142。具体地,第二置入部141具有第二置入壁1410、由第二置入壁1410的两端向第二卡合部142延伸的第一延伸壁1411和第二延伸壁1412。

第二卡合部142包括第二置入壁1420、第三置入壁1421、第二接触壁1422、第三接触壁1423以及抵靠壁1424。

抵靠壁1424的一端与第二延伸壁1412向第一延伸壁1411的方向上垂直连接,抵靠壁1424的另一端与第三接触壁1423沿第二置入部141至第二卡合部142的方向上垂直连接,第三接触壁1423与第二接触壁1422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二接触壁1422与抵靠壁1424平行设置,第二接触壁1422垂直连接第三置入壁1421,第三置入壁1421、第二接触壁1422、第三接触壁1423以及抵靠壁1424共同限定卡合空腔90。

第二置入壁1420与第一延伸壁1411连接。并与第一延伸壁1411处于同一直线。

第二置入部141设置有两个第二固定部91。两个第二固定部91设置于第一延伸壁1411的内壁表面。第二固定部91用于与第二固定件160配合,第二置入部141置入第二横板110的腔室,通过第二固定件160将贯穿第二横板110的壁与第二固定部91连接,从而将第二卡扣连接件140与第二横板110有效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60为螺钉。第二固定件160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铆钉。

请重新结合图3,第二横板连接端122与第二卡合部142卡合连接。具体地,第二横板连接端122具有与第二卡合部142配合的第二卡合凹槽1220。第二卡合凹槽1220具有与卡合空腔90贴合的凹槽开口1221。第二置入壁1420以及第三置入壁1421与第二卡合凹槽1220的槽腔1222内壁抵靠并贴合。

发明人发现:传统的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结构一般都不够牢固,或者采用胶粘的方式,其不易拆装与搬运;或者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大量的螺钉暴露于板材外。

现有的板材质量轻,其在于板材具有中空的腔室,板材为中空结构,由此发明人设计了上述板材连接结构10,其包括第一横板100、第二横板110、中间连接板120、第一卡扣连接件130、第二卡扣连接件140、第一固定件150以及第二固定件160。其中第一卡扣连接件130与第二卡扣连接件140作为中间连接件使得第一横板100与第二横板110分别与中间连接板120进行连接。具体地,第一横板100、第二横板110作为横向板材与作为竖向板材的中间连接板120进行连接。第一卡扣连接件130与第二卡扣连接件140分别与中间连接板120的第一横板连接端121与第二横板连接端122进行卡合连接,具体地,为加强连接关系,可通过螺钉、螺丝等硬质固定件将第一卡扣连接件130与第二卡扣连接件140固定与中间连接板120上。第一卡扣连接件130与第二卡扣连接件140的第一置入部131和第二置入部141分别置入第一横板100与第二横板110的腔室,并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150与第二固定件160固定。板材连接结构10针对现有的板材连接方式的缺点进行设计,使得横向板材与纵向板材的连接关系牢固,且克服了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提供的板材连接结构1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铝制件结构,铝制件结构具有上述板材连接结构10,通过板材连接结构10构成铝制件框架,使得铝制件结构克服了现有铝制件框架胶粘以及螺钉连接的缺点,使得板材易于拆装搬运且没有大量的暴露于板材外的螺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