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及液压减震活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7817发布日期:2018-10-12 21:4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及液压减震活塞,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液压减震是汽车领域一种常见的减震方式。在汽车液压减震器的输出端和本体分别安装在车身和车轮总成上,在汽车减震器中一般设置有减震器活塞,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上下震动时,活塞在活塞缸中往复运动,在活塞中设置有阀片机构,因此当活塞往复运动时,位于活塞两侧的液压油均会以与活塞相反的方向通过活塞上的过流孔往复流经活塞,从而起到减震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减震器中活塞的移动速度与汽车的震动幅度程度成正比,即汽车的震动幅度越大,活塞往复运动的速度越快,液压油流经的活塞的速度也越快。然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出现震动突变的情况,如车轮触碰到较大的障碍物或车轮突然陷入坑中,在发生上述情况时,车身与车轮总成之间的间距短时间内迅速变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活塞依然按照车身的震动情况进行减震调节,则很容易会出现车轮总成与车身之间的间距突然变化而使汽车发生损坏,在现有技术中,通过电控系统可以实现压力短时间变化非常大时对液压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效果,但是电控系统价格较为昂贵且控制过程较为复杂。因此设计一种在压力增大到一定值后流量要缓慢增大或者流量保持不变,甚至是减小的汽车液压减震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设置阀片以及节流槽,当阀片受压移动后可以实现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因此避免了阻尼机构本体瞬时大幅度移动,对减震效果起到限制的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及液压减震活塞。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包括液压油流经的阻尼机构本体,其特征在于:在阻尼机构本体的中心处设置有轴向贯穿的内腔,在内腔中轴向设置有导向轴,在导向轴外部套装有受压后沿导向轴轴向滑动且滑动方向相反的至少两片阀片;

在导向轴的外壁上开设有与阀片分别对应的节流槽,阀片与节流槽配合形成液压油的流通通道,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沿阀片受液压滑动的方向而依次减小,在内腔中还设置有驱动阀片受液压移动后复位的弹性件。

优选的,所述的弹性件套设在导向轴的外圈;

所述的弹性件为外径均匀变化的塔簧;

所述的弹性件为弹性系数相异且首尾连接的多个弹簧,相邻弹簧之间由弹簧隔板进行间隔;

或为弹性系数相异且高度相异的多个弹簧,多个弹簧依次套设。

优选的,所述的阀片分别位于所述阻尼机构本体的两端口处,在阻尼机构本体的中心处设置有隔板,弹性件分别位于两侧阀片内侧与隔板之间,在隔板上开设有过流孔,在阻尼机构本体的两端口出还设置有对两侧阀片进行遮挡的挡板。

优选的,在所述阻尼机构本体的中心处设置有隔板,所述阀片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隔板,在阻尼机构本体的两端口出设置有端盖,弹性件分别位于两侧阀片与端盖之间,在端盖上开设有过流孔。

优选的,所述的隔板为圆环状,导向轴自隔板中心孔中穿过,在隔板的两侧面上设置有凸起,使隔板与阀片间隔设置。

优选的,节流槽沿导向轴的轴向开设在导向轴的外壁上,节流槽包括互相连通的均流段和节流段,其中均流段为内外等深的沟槽,节流段为深度依次减小的坡形沟槽,均流段自阀片的外端向内延伸至阀片的内端,节流段自均流段的内端继续向内延伸,且节流段自外向内深度依次减小。

优选的,节流槽沿导向轴的轴向开设在导向轴的外壁上,节流槽包括中心处的均流段以及位于均流段两侧的节流段,其中均流段为内外等深的沟槽,节流段为深度依次减小的坡形沟槽,均流段开设在两侧阀片的外端面之间,节流段分别自两侧阀片的外端面向相应端的外侧外延伸设置,且节流段自内向外深度依次减小。

优选的,节流槽沿导向轴的轴向开设在导向轴的外壁上,节流槽包括互相连通的均流段和节流段,节流段和均流段为内外等深的沟槽,节流段为多段式,节流段的导通数量由外而内依次减少。

优选的,节流槽沿导向轴的轴向开设在导向轴的外壁上,节流槽包括中心处的均流段以及位于均流段两侧的节流段,节流段和均流段为内外等深的沟槽,节流段为多段式,节流段的导通数量由内而外依次减少。

一种液压减震活塞,其特征在于:在阻尼机构本体外部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与导向轴同心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中,通过设置阀片以及节流槽,当阀片受压移动后可以实现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因此避免了阻尼机构本体瞬时大幅度移动,因此避免了阻尼机构本体瞬时大幅度移动,对减震效果起到限制作用。

2、由于节流槽与阀片配合安装,因此阀片一旦动作之后立即进入节流状态,因此对于液压的反应更为迅速。

3、通过设置导向轴,以便于阀片在各自的阻尼腔中顺利滑动。

4、通过设置弹簧限位件,可以保证塔簧在压缩或释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移位。

5、在隔板与阻尼机构本体的结合处开设有若干过流孔,通过过流孔实现了两个阻尼腔的连通。

6、通过设置塔簧,可以在阀片受液压发生位移之后实现阀片的复位。

7、通过设置隔板对两个阻尼腔中的阀片实现了定位,可以有效避免两个阀片紧贴并移动至另一侧。

8、虽然将节流槽开设在阻尼机构本体的内壁上也可以与阀片配合实现节流,但是将节流槽开设在导向轴上,其机械加工的难度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价格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图1左视图。

图4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6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7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图8为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B-B方向剖视图。

图10为图8左视图。

其中:1、挡板 2、节流槽 3、阀片 4、塔簧 5、阻尼机构本体 6、导向轴 7、过流孔 8、隔板 9、弹簧限位件 10、第一弹簧 11、第二弹簧 12、弹簧隔板 13、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包括阻尼机构本体5,阻尼机构本体5为圆筒状,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部设置有轴向贯穿的内腔,在阻尼机构本体5内腔的中心处设置有圆形的隔板8,隔板8将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腔间隔为左、右两个阻尼腔,在隔板8与阻尼机构本体5的结合处开设有若干过流孔7,通过过流孔7实现阻尼机构本体5左、右两个阻尼腔的连通。

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腔中还设置有轴向贯穿的导向轴6,导向轴6固定于隔板8的中心处,在隔板8两侧的阻尼腔中分别安装有一条塔簧4,在两侧塔簧4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阀片3,隔板8两侧的塔簧4和阀片3均套设在导向轴6的外圈,通过设置导向轴6,以便于阀片3在各自的阻尼腔中顺利滑动,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两端口处均与设置有多块挡板1,通过设置挡板1,防止阀片3在塔簧4的弹力下被弹出。

导向轴6自阻尼机构本体5的任意一端引出作为活塞杆,或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外端设置与导向轴6同轴连接的活塞杆,活塞杆带动阻尼机构本体5运动,形成基于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的液压减震活塞。

在导向轴6两端的外壁上均设置有至少一条节流槽2,两侧的节流槽2在各自的阻尼腔中沿导向轴6的轴向由外向内开设,节流槽2由外向内包括前后连通的均流段和节流段,其中均流段为内外等深的沟槽,节流段为外深内浅的坡形沟槽,均流段自导向轴6的外端向内延伸至阀片3的内端面处,节流段自阀片3的内端面处继续向阻尼机构本体5内端延伸且深度依次减小。

阀片3与节流槽2配合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两端形成液压油流入或流出阻尼机构本体5的流通通道,配合开设在隔板8与阻尼机构本体5的结合处的过流孔7,形成了液压油流通的常通通道。当液压油的油压较小时,油液经由该常通通道流通,当油压较大时,受压一侧的阀片3沿导向轴6向阻尼机构本体5内侧移动,阀片3与节流槽2中的节流段配合,由节流段的均流段逐渐移动至其节流段直至完全关闭,实现了对液压油的节流作用。

在隔板8的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两组弹簧限位件9,位于隔板8任意一侧的两组弹簧限位件9设在不同直径的两个圆周上,塔簧4放置于两组弹簧限位件9内外间隔形成的间隙中,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弹簧限位件9,可以保证塔簧4在压缩或释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移位。位于隔板8两侧的任意一组弹簧限位件9均可采用整体式或分段式。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本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安装在汽车减震器油路中,当汽车发生震动时,车身和车轮总成发生相对移动,液压油经过阻尼机构本体5在油路中进行往复运动。在正常情况下,液压油会经过阀片3与节流槽2配合形成的流通通道以及过流孔7流入或流出阻尼机构本体5。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出现震动突变的情况,如车轮触碰到较大的障碍物或车轮突然陷入坑中时,阻尼机构本体5会在短时间内进行较大程度的位移,此时位于阻尼机构本体5相应侧的液压油会对阻尼机构本体5的表面造成较大的挤压,当液压油的压力足以克服限位塔簧4的弹力时,阀片3会被压向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部,由于塔簧4粗细均匀变化,因此塔簧4的弹力逐渐变化,因此塔簧4的收缩状态可以随液压油压力的变化而逐渐收缩,此时阀片3由节流槽2的均流段逐渐移动至其节流段,使得液压油的流通面积减小,减缓了阻尼机构本体5的位移程度。如果液压油对阀片3的挤压力过大,则阀片3会移动至节流槽2的内端,将液压油的流通面积降至最小,从而实现了对减震效果的限制,当液压油的压力逐渐减小时,阀片3会在塔簧4的作用下逐渐复位。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塔簧4而通过弹性系数不同的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进行代替。在导向轴6上套装有弹簧隔板12,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分别位于弹簧隔板12的两侧并同时套装在导向轴6的外圈。当阀片3受压移动时,首先压缩弹性系数小的弹簧,当液压油的压力逐渐增大时继续压缩弹性系数大的弹簧,实现了阀片3受随液压油压力的变化而逐渐收缩的效果。

本实施例在实施时也可以采用更多弹性系数相异的弹簧进行首尾连接依次安装。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塔簧4而通过弹性系数不同的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进行代替。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弹性系数相异、直径相异且高度相异,将直径小的弹簧安装在直径大的弹簧的内圈,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同时套装在导向轴6的外圈。当阀片3受压移动时,首先压缩其中一只弹簧,当液压油的压力逐渐增大时阀片3继续移动之后与另外的弹簧接触继续压缩另外的弹簧,实现了阀片3受随液压油压力的变化而逐渐收缩的效果。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1也可以直径相同,交叉套装。

本实施例在实施时也可以采用更多弹性系数相异、直径相同或相异且高度相异的弹簧进行套装。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节流槽2的节流段沿导向轴6的轴向分为多段,且每一段由外向内深度依次减小且导通的数量依次减小,例如:自端口处开始向内,第一段的所有节流槽2全部导通,第二段的节流槽2中有一路被堵死……以此类推。因此阀片3在移动过程中,从导通数量和单个节流槽2的导通面积两个方面同时实现了节流。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槽2的节流段同样为内外等粗的开设方式,节流段为多段式,节流段沿导向轴6的轴向分为多段,且每一段由外向内导通的数量依次减小,因此阀片3在移动过程中,只从导通数量上对液压油实现了节流。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阀片3位于阻尼机构本体5的中部,受压后向两外侧移动,具体而言:

如图8~10所示,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两端开口出分别设置有一个端盖13,在端盖13上开设有若干过流孔7,在本多阀片双向节流式阻尼机构中,过流孔7均匀开设在端盖13与阻尼机构本体5的结合处。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隔板8,通过隔板8将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腔间隔形成左右连通的两个阻尼腔。

在两个阻尼腔中分别包括一支塔簧4和一片阀片3,两片阀片3分别位于隔板8的两侧,两支塔簧4分别位于相应阻尼腔中阀片3与相应侧的端盖13之间,两片阀片3在相应侧塔簧4的作用下紧贴隔板8。在阻尼机构本体5的内腔中还设置有轴向贯穿的导向轴6,导向轴6自隔板8的中心穿过,两个阻尼腔中的塔簧4和阀片3均套设在导向轴6的外圈,方便阀片3在各自的阻尼腔中轴向滑动。在两端端盖13的内表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弹簧限位件9,防止塔簧4在收缩或释放的过程中出现偏移,弹簧限位件9均可采用整体式或分段式。

在两个阻尼腔中分别设置有一组节流槽2,节流槽2沿导向轴6的轴向均匀开设在导向轴6的外壁上。节流槽2包括中心处的均流段以及位于均流段两侧的节流段,均流段开设在两侧阀片3的外端面之间,节流段分别自两侧阀片3的外端面向相应端的外侧继续延伸设置且深度依次减小,节流槽2配合开设在两端端盖13上的过流孔7,形成液压油流入或流出阻尼机构本体5的常通通道。

当液压油的油压较小时,油液经由该常通通道流通,当油压较大时,受压一侧的阀片3沿导向轴6向阻尼机构本体5外侧移动,阀片3与节流槽2中的节流段配合,由节流段的均流段逐渐移动至其节流段直至完全关闭,实现了对液压油的节流作用。

上述的隔板8为圆环状,导向轴6穿过隔板8的中心孔,在隔板8的两侧面上分别均有设置有若干凸起,利用凸起使得两侧的阀片3与隔板8的表面间隔设置,有利于形成公共区域,以便于液压作用在阀片3上。隔板8可以与阻尼机构本体5采用一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当液压流动时,首先通过左侧端盖13上的过流孔7进入阻尼机构本体5,阻尼腔中的阀片3在液压油以及相应塔簧4的作用下紧贴隔板8,液压油进一步沿左侧阻尼腔中的节流槽2流出并经过隔板8间隔形成的空间作用在另一侧阻尼腔的阀片3上。

当液压油的冲击力较大时,右侧阻尼腔中的阀片3会在液压油的推动下克服相应塔簧4的弹力移动,由于节流槽2为内深外浅的坡形沟槽,且塔簧4粗细均匀变化,因此塔簧4的弹力逐渐变化,因此塔簧4的收缩状态可以随液压油压力的变化而逐渐收缩,因此阀片3在外侧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由节流槽2的均流段移动至其节流段,因此液压油的可流经面积逐渐减小直至关闭,因此实现了液压油的节流,当液压油的冲击力下降之后,阀片3会在塔簧4的弹力作用下逐渐内侧移动,使液压油的可流经面积逐渐增大,如此往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