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及其支撑臂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49999发布日期:2019-01-02 21:41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及其支撑臂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支撑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及其支撑臂总成。



背景技术:

在机械领域,为保持对某一物体的支撑多设置有可活动调整的支撑臂,为便于灵活调整方向及位置,常见的支撑臂多设置为连杆结构。但现有的连杆结构的支撑臂设置多结构复杂,并且需要借助电动或液压装置实现位置调整、及位置调整后的定位支撑,不但造成支撑臂的整体重量较重,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并且现有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不利于结构紧凑型产品进行大范围位置调整的需要。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活动支撑臂的连杆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夹手的现象,影响使用的舒适性,严重时甚至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但现有的活动支撑臂的两节臂体之间多通过V形连接件进行连接,即每一臂体分别对应与V形连接件的侧壁铰接,使得两节臂体连接后相对距离较近,这样很容易造成两节臂体间相对活动干涉,限制了两臂体间的相对活动范围,也限制了外部防护壳安装的空间,不能很好的安装用于防夹手的防护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及其支撑臂总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包括第一臂体、第二臂体和中间连接件;

中间连接件包括平板体部和设置在平板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分别对应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并均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第二臂体远离中间连接件一端上设置有负载安装部,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在支撑臂活动至特定位置处时提供与负载重力相平衡的支撑力以使负载在特定位置处定位的弹性件。

进一步,第一臂体包括下连接件、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的上端均与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下端均与下连接件活动连接以同样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第二臂体包括上连接件、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的上端端均与上连接件活动连接,下端均与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负载安装部设置于上连接件远离中间连接件的端部上。

进一步,弹性件包括对应第一臂体设置的第一弹性件和对应第二臂体设置的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一端与下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下连杆连接,第二弹性件一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杆连接。

进一步,中间连接件为分列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二弹性件为对应每一中间连接件设置一个;

下连接件为板状结构,且下连接件为分列第一臂体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弹性件对应每一下连接件设置一个。

进一步,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分别以活动时端部对应与下连接件和中间连接件间具有一定摩擦力的方式设置;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分别以活动端端部对应与上连接件和中间连接件具有一定摩擦力的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总成,包括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和防护壳,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包括第一臂体、第二臂体和中间连接件;

中间连接件包括平板体部和设置在平板体部两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分别对应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并均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第二臂体远离中间连接件一端上设置有负载安装部,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在支撑臂活动至特定位置处时提供与负载重力相平衡的支撑力以使负载在特定位置处定位的弹性件;

防护壳包括设置在第一臂体外侧用于手握的第一防护壳和设置在第二臂体外侧用于手握的第二防护壳,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内部均形成用于容纳对应臂体的容纳空间并允许对应臂体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

进一步,第一臂体包括下连接件、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的上端均与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下端均与下连接件活动连接以同样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第二臂体包括上连接件、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的上端端均与上连接件活动连接,下端均与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负载安装部设置于上连接件远离中间连接件的端部上;

第一防护壳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下连接件伸出的开口槽Ⅰ,另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中间连接件伸出的开口槽Ⅱ,且第一防护壳与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中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

第二防护壳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上连接件伸出的开口槽Ⅲ,另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中间连接件伸出的开口槽Ⅳ,且第二防护壳与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中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

进一步,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均包括两个相互对接连接并内部共同形成对应臂体的容纳空间的半壳。

进一步,中间连接件为分列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下连接件为分列第一臂体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

上连接件为分列第二臂体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

开口槽Ⅰ内设置有自两下连接件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Ⅰ;开口槽Ⅱ内设置有自两中间连接件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Ⅱ;开口槽Ⅲ内设置有用于自两上连接件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Ⅲ;开口槽Ⅳ内设置有用于自两中间连接件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Ⅳ。

进一步,弹性件包括对应第一臂体设置的第一弹性件和对应第二臂体设置的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一端与下连接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下连杆连接,第二弹性件一端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杆连接;第二弹性件为对应每一中间连接件设置一个;第一弹性件对应每一下连接件设置一个;

所述第一防护壳对应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开合的盖体Ⅰ;

所述第二防护壳对应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开合的盖体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均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方便活动以用于调整末端负载的特定位置,且由于中间连接件为平板体结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定的安装距离,使得第一臂体与第二臂体的端部间具有一定的安装间隙,可很好的用于外部防护壳的安装,不会造成外部防护壳在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相近端处的干涉;同时,也增大了第一臂体与第二臂体间的相对活动范围,提高了末端负载的位置调整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总成,包括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还包括对应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设置的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两防护壳用于外包覆对应的臂体,并允许对应臂体的连杆在其内做相对运动,即不会对对应臂体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在使用时,使用者可手握第一防护壳或第二防护壳达到对对应臂体的活动调整,达到了防止夹手的目的,且方便使用,受力可靠,使用舒适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的位置调整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总成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总成的位置调整状态示意图;

图7为以第一防护壳为例说明防护壳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防护壳与第一臂体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及其总成。

参照图1-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右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的位置调整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总成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右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杆活动支撑臂总成的位置调整状态示意图,图7为以第一防护壳为例说明防护壳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一防护壳与第一臂体配合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包括第一臂体1、第二臂体2和中间连接件3;中间连接件3包括平板体部3-1和设置在平板体部3-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分别对应与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活动连接并均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第二臂体2远离中间连接件3一端上设置有负载安装部,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在支撑臂活动至特定位置处时提供与负载重力相平衡的支撑力以使负载在特定位置处定位的弹性件。即中间连接件3为平板结构,其平板体部3-1的两端分别对应与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连接,且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与中间连接件3铰接活动连接后,均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均处于竖直平面内,且在实际的使用状态图下,第一臂体1位于下方用于与外部支撑座连接对第二臂体2形成支撑,第二臂体2位于上方,在第一臂体1的连杆紧贴时其处于竖直直立状态,中间连接件3为倾斜设置,通过中间连接件3的板状结构,拉开了第一臂体1与第二臂体2之间的安装距离,不但避免了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在相互靠近的端部上工作的干涉,也为后续安装用于防止夹手的防护壳预留了充足的安装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臂体1包括下连接件1-1、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的上端均与第一连接部3-2活动连接,下端均与下连接件1-1活动连接以同样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第二臂体2包括上连接件2-1、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的上端端均与上连接件2-1活动连接,下端均与第二连接部3-3活动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负载安装部设置于上连接件2-1远离中间连接件3的端部上。即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均为两连杆结构,且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的两连杆均为在竖直平面内的并列设置。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对应第一臂体1设置的第一弹性件1-4和对应第二臂体2设置的第二弹性件2-4,第一弹性件1-4一端与下连接件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下连杆1-3连接,第二弹性件2-4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杆2-3连接。其中,上连接件2-1的末端形成负载安装端2-5,在负载安装端设置有负载连接杆,负载安装端用于安装负载,以电磁波治疗器为例,负载安装端用于安装治疗头,治疗头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通过拉拽治疗头或手动驱动第一臂体1或第二臂体2可达到调整作为负载的治疗头的特定位置的目的,弹性件用于负载被移动到特定位置时提供与负载重力形成平衡的作用力,以使得负载在需要的特定位置处实现定位不动。弹性件可为弹性伸缩件,如设置有套管、拉杆和弹簧的结构,也可直接为拉伸弹簧;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2-4均为拉伸弹簧,且第一弹性件1-4连接于第一下连杆1-3相对靠近中间连接件3的部位,第二弹性件2-4连接于第二下连杆2-3相对靠近上连接件2-1的部位。

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件3为分列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二弹性件2-4为对应每一中间连接件3设置一个;下连接件1-1为板状结构,且下连接件1-1为分列第一臂体1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弹性件1-4对应每一下连接件1-1设置一个。

本实施例中,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分别以活动时端部对应与下连接件1-1和中间连接件3间具有一定摩擦力的方式设置;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分别以活动端端部对应与上连接件2-1和中间连接件3具有一定摩擦力的方式设置。即两中间连接件3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3-2内侧面与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的连接端部具有一定的压力,在第一上连杆1-2和第二下连杆2-3与中间连接件3产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以增加与负载重力的平衡效果,保证负载的定位准确,不会产生较大的回弹;同理,两中间连接件3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3-3内侧面与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的连接端部同样具有一定的压力,在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相对中间连接件3产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另外,在第一上连杆1-2、第一下连杆1-3、第二上连杆2-2、第二下连杆2-3、中间连接件3的表面均设置有镀膜形成用于提高相互之间摩擦力并耐磨的耐磨层。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总成,包括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和防护壳,即本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总成包括上述公开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有防护壳;具体的:

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包括第一臂体1、第二臂体2和中间连接件3;中间连接件3包括平板体部3-1和设置在平板体部3-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分别对应与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活动连接并均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第二臂体2远离中间连接件3一端上设置有负载安装部,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上分别对应设置有用于在支撑臂活动至特定位置处时提供与负载重力相平衡的支撑力以使负载在特定位置处定位的弹性件;防护壳包括设置在第一臂体1外侧用于手握的第一防护壳4和设置在第二臂体2外侧用于手握的第二防护壳5,第一防护壳4和第二防护壳5内部均形成用于容纳对应臂体的容纳空间并允许对应臂体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其中支撑臂具体连接结构的实现方式和所达到的效果与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连杆结构活动支撑臂的具体结构完全一致,可参照上文的介绍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的第一防护壳4和第二防护壳5可为在对应臂体完成设置的全包覆结构,也可为半包覆结构,只要能实现自外侧对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的保护,且可满足手握进行操作即可,并且,第一防护壳4和第二防护壳5可随对应的臂体做同步运动,且不会与对应臂体的连杆的相对运动产生干涉。

本实施例中,第一臂体1包括下连接件1-1、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的上端均与第一连接部3-2活动连接,下端均与下连接件1-1活动连接以同样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第二臂体2包括上连接件2-1、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的上端端均与上连接件2-1活动连接,下端均与第二连接部3-3活动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负载安装部设置于上连接件2-1远离中间连接件3的端部上;第一防护壳4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下连接件1-1伸出的开口槽Ⅰ6,另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中间连接件3伸出的开口槽Ⅱ7,且第一防护壳4与第一上连杆1-2和第一下连杆1-3中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第二防护壳5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上连接件2-1伸出的开口槽Ⅲ8,另一端形成用于至少中间连接件3伸出的开口槽Ⅳ9,且第二防护壳5与第二上连杆2-2和第二下连杆2-3中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即在手动对支撑臂进行操作时,可将手握在防护壳上,且防护壳仅与支撑臂的其中一个连杆连接,则同样会达到驱动对应臂体的两连杆靠拢或远离的目的,同时防护壳与对应连接的连杆做同步运动,适应性较好,解决了直接在外部设置防护壳时妨碍支撑臂的连杆工作的问题。

其中,第一臂体1的下端至少下连接件1-1可自开口槽Ⅰ6伸出,其上端至少中间连接件3伸出开口槽Ⅱ7,即第一臂体1在长度方向上至少下连接件1-1和中间连接件3伸出第一防护壳4,以实现第一防护壳4随同第一臂体1一同运动时避免与下连接件1-1和中间连接件3的干涉,当然,第一臂体1的两连杆两端也可对应伸出开口槽Ⅰ6和开口槽Ⅱ7,在此种结构下,第一防护壳4的长度小于第一臂体1的长度;另外,中间连接件3还自开口槽Ⅳ9内伸出,第二臂体2上端的上连接件2-1自开口槽Ⅲ8内伸出,以实现得人防护壳随同第二臂体2一同运动时避免与上连接件2-1和中间连接件3的干涉,同理,第二臂体2的两连杆两端也可对应伸出开口槽Ⅲ8和开口槽Ⅳ9,在此种结构下,第二防护壳5的长度小于第二臂体2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壳4和第二防护壳5均包括两个相互对接连接并内部共同形成对应臂体的容纳空间的半壳体。即第一防护壳4和第二防护壳5均为分别通过两个半壳体相互对接形成,每一半壳体的横截面可为U形或C形或L形中的一种;两半壳体至少有两种对接方式,一种对接实施方式为,即两半壳体对应臂体而言在臂体的左右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对应的开口槽分别由两半壳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应预留间隙形成;另一种对接方式为,两半壳体对应臂体而言在臂体的上下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对应开口槽分别由两半壳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对应设置的弧形槽对接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两半壳体分别为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以第一防护壳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半壳4-1与第二半壳4-2至少在一侧长边上相对应设置有用于相互对接的对接边板4-4;如图所示,第一半壳4-1与第二半壳4-2在一侧长边上相对应设置有用于相互对接的对接边板4-4,在另一侧长边的对接连接处设置有可与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分别连接以将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形成紧固对接的卡盖(图中为卡盖4-3和卡盖5-3),每一卡盖通过卡扣结构对应与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对应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4-1的对接边板4-4与第二半壳4-2相对应侧的对接边板4-4形成搭接结构,且第一半壳4-1的对接边板4-4与第二半壳4-2相对应侧的对接边板4-4上相对应设置有用于相互配合形成定位卡扣的卡扣机构。如图所示,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上通过对接边板4-4形成相互定位对接,在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其中之一的对接边板4-4上设置有搭接围堰,另一半壳相对应的对接边板4-4上设置有搭接台阶,对应的对接边板4-4通过搭接围堰搭接在搭接台阶上形成搭接配合,且第一半壳4-1或第二半壳4-2其中之一的对接边板4-4上设置有卡子,另一半壳的对接边板4-4上设置有与卡子相配合形成卡扣的卡座;卡子和卡座的结构可为现有任意结构的卡扣结构。

本实施例中,每一防护壳还包括仅用于与对应臂体的其中之一连杆形成连接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至少包括设置在第一半壳4-1或第二半壳4-2内侧上并用于插入支撑臂对应连杆上设置的连接孔形成定位连接的连接柱16。即在支撑臂的其中一个连杆上设置有连接孔,第一半壳4-1或第二半壳4-2内侧上设置的连接柱16可插入连接孔内形成定位配合,当然,连接柱可为内设螺纹孔的连接柱,连接柱设置在其中之一半壳上,外紧固件(如螺钉或螺栓)自另一半壳的外部穿入与插入在连接孔内的连接柱形成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半壳4-1、第二半壳4-2与相对应连接的连杆形成紧固连接;连接孔在对应的连杆上设置至少一个,连接柱在对应的半壳内侧对应每一连接孔各设置一个。外壳体仅与支撑臂的其中一个连杆形成连接,使得支撑臂在工作时,即支撑臂的连杆做相对运动时,外壳体可随对应连接的连杆做同步运动,这样就不会使得外壳体与支撑臂的运动之间造成阻碍或干涉。

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件3为分列第一臂体1和第二臂体2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下连接件1-1为分列第一臂体1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上连接件2-1为分列第二臂体2横向两侧并并列设置的两个;开口槽Ⅰ6内设置有自两下连接件1-1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Ⅰ10;开口槽Ⅱ7内设置有自两中间连接件3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Ⅱ11;开口槽Ⅲ8内设置有用于自两上连接件2-1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Ⅲ12;开口槽Ⅳ9内设置有用于自两中间连接件3之间穿过的适配件Ⅳ13;如图所示,每一适配件均将对应位置处的开口槽一分为二,适配件的形状可为C形或U形,每一适配件的两端均与对应防护壳的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形成榫接;如图所示,适配件的两端设置有榫口14,在对应防护壳的端部位置处第一半壳4-1和第二半壳4-2上对应每一榫口设置有用于相配合插入榫口的榫块15。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对应第一臂体1设置的第一弹性件1-4和对应第二臂体2设置的第二弹性件2-4,第一弹性件1-4一端与下连接件1-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下连杆1-3连接,第二弹性件2-4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连杆2-3连接;第二弹性件2-4为对应每一中间连接件3设置一个;第一弹性件1-4对应每一下连接件1-1设置一个;

另外,第一防护壳对应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开合的盖体Ⅰ17;第二防护壳对应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可拆卸开合的盖体Ⅱ18;如图所示,盖体Ⅰ17在第一防护壳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上各设置一个,盖体Ⅱ18在第二防护壳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上各设置一个,盖体Ⅰ和盖体Ⅱ与对应的半壳本体卡扣配合形成可拆卸连接,在支撑臂的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连杆与中间连接件的连接可能出现松动,这样对支撑臂整体的支撑力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连杆与中间连接件的连接紧固力进行重新调整,由于有盖体Ⅰ和盖体Ⅱ的存在,将其打开即可借助外部工具对连杆与中间连接件的连接螺栓进行紧固调整,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当然,在第一防护壳对应第一上连杆和第一下连杆与下连接件的连接处也可设置所述盖体,以及在第二防护壳对应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与上连接件的连接处同样可设置可开合的盖体。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