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沟球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9365发布日期:2019-02-19 19:1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深沟球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轴承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深沟球轴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深沟球轴承是滚动轴承中的一种。钢球夹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径向载荷(力的方向与轴承轴向垂直)通过内圈(外圈)传递至钢球再传递至外圈(内圈),依靠钢球自身的刚度来承受径向载荷,由于钢球较多,同时除了绕轴承中心公转还有自传,因而钢球受力均匀,可承受较大径向载荷;而轴向载荷(力与轴承轴向同向)通过内圈(外圈)侧肩传递至钢球,再由钢球通过外圈(内圈)侧肩传至外圈(内圈)。由于侧肩与钢球之间重合度较小,因而能承受的轴向载荷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提高轴向承载能力的深沟球轴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深沟球轴承,包括外圈、内圈、钢球和保持架,所述外圈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滚道,所述内圈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滚道,所述钢球通过所述保持架嵌入到所述第一滚道和所述第二滚道之间,所述保持架包括上环形架和下环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道的一侧侧肩沿所述钢球的外轮廓朝向内凸出形成第一凸肩,所述第二滚道的一侧侧肩沿所述钢球的外轮廓朝向外凸出形成第二凸肩,所述第一凸肩与所述第二凸肩分别位于所述钢球沿所述外圈的轴向分布的上下两侧,所述上环形架和所述下环形架分别错位布置在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肩和所述第二凸肩的凸出高度为所述钢球半径的60%~75%。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肩和所述第二凸肩的凸出高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上环形架和所述下环形架均包括多个圆弧槽和多个连接边,所述多个圆弧槽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圆弧槽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边连接,其中,所述上环形架和所述下环形架中相互配合的所述两个圆弧槽形成为用于固定所述钢球的球兜孔,相互配合的所述两个连接边分别相向翻折以形成有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上翻边连接到所述下翻边。

可选地,对应的所述两个圆弧槽的连线通过所述钢球的轴心。

可选地,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同形且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翻边和所述下翻边相互铆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边上形成有避让缺口。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同时将内圈和外圈的一侧侧肩朝向钢球凸出,增大了钢球与内圈和外圈的重合度,因而能够提高轴向承载能力。并且在增加轴向承载能力的同时,通过上环形架和下环形架分别错位布置,能够满足保持架的安装需要,以适应轴承侧肩变化后的空间安装。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深沟球轴承的局部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深沟球轴承的剖视图;

图3是未安装钢球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保持架的局部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圈 2内圈 3钢球

4保持架 41上环形架 42下环形架

5内壁 51第一滚道 52第一凸肩

6外壁 61第二滚道 62第二凸肩

7圆弧槽 8连接边 81上翻边

82下翻边 9避让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轴向、径向”通常是指本深沟球轴承的轴向和径向,“内、外”是针对内圈和外圈等零部件自身的轮廓定义的,“上、下”是指沿本深沟球轴承的轴向分布的上和下,也即图4纸面所示的上和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深沟球轴承,包括外圈1、内圈2、钢球3和保持架4,外圈1的内壁5上形成有第一滚道51,内圈2的外壁6上形成有第二滚道61,钢球3通过保持架4嵌入到第一滚道51和第二滚道61之间,保持架4包括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其中,第一滚道51的一侧台肩沿钢球3的外轮廓朝向内凸出形成第一凸肩52,第二滚道61的一侧台肩沿钢球3的外轮廓朝向外凸出形成第二凸肩62,第一凸肩52与第二凸肩62分别位于钢球3沿外圈1的轴向分布的上下两侧,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分别错位布置在外圈1和内圈2之间。

工作过程中,钢球3夹持在内圈2和外圈1之间,轴向载荷与本公开的深沟球轴承轴向同向,通过内圈2的第二凸肩62传递至钢球3,再由钢球3通过外圈1的第一凸肩52传递至外圈1,由于此时第一凸肩52和第二凸肩62分别加大了与钢球3的外表面的重合度,也即接触面积,因而能够提高轴向承载能力。对于由外圈1朝向内圈2传递的过程亦如此,对此不作详细赘述。

并且,在分别提高了外圈1和内圈2的一侧侧肩的高度后,为了能够满足保持架4的安装需要,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分别错位布置,以适应轴承侧肩变化后的空间安装。

具体地,为了能够在满足保持架4的安装空间的需求下,同时增大钢球3与内圈2和外圈1的重合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肩52和第二凸肩62的凸出高度为钢球3半径的60%~75%。需要说明的是,凸出高度指从第一滚道51或第二滚道61的底壁朝向钢球3延伸出的高度。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肩52和第二凸肩62的凸出高度相同。

如图4所示,为了能够满足错位布置后的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的拼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均包括多个圆弧槽7和多个连接边8,多个圆弧槽7沿周向均匀间隔布置,且相邻的两个圆弧槽7之间通过连接边8连接,其中,上环形架41和下环形架42中相互配合的两个圆弧槽7形成为用于固定钢球3的球兜孔,相互配合的两个连接边8分别相向翻折以形成有上翻边81和下翻边82,上翻边81连接到下翻边82。

也即,通过上翻边81和下翻边82的连接固定,以使得上环形架和下环形架42相互拼接,保证钢球3能够被稳固的固定到外圈1和内圈2之间。

除此之外,对应的两个圆弧槽7的连线通过钢球3的轴心,这样可以保证对于钢球3的保持,稳固的将钢球3保持在球兜孔内。

并且,为了进一步保证连接稳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翻边81和下翻边82同形且相对设置,这样保证二者的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稳固性。

具体地,可以通过沿径向进行压铆,使得上翻边81和下翻边82相互铆接到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螺接等其他可拆卸地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限制。

同时,为了能够方便上翻边81和下翻边82的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边8上形成有避让缺口9。这样,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方便上环形架81和下环形架82的安装固定。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