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差速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2938发布日期:2019-04-20 04:24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差速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差速器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轮式工程机械用驱动桥差速器壳体多采用分体式结构,由差速器左壳体和差速器右壳体组成,差速器壳体呈阶梯状,差速器左壳体与差速器右壳体结构形式和尺寸差异大,差速器左壳体为四段式结构,差速右壳体为三段式结构,差速器左壳体与差速器右壳体除都具有容纳差速机构的球形内腔段和轴承安装段和中间过渡段外,差速器左壳体在中间过渡段与球形内腔段之间还设置有法兰盘段,用于大锥齿轮的安装固定,这样便造成差速器左壳体和差速器右壳体毛坯不通用。差速器左壳体与差速器右壳体通过一组长螺栓固定连接,大锥齿轮与差速器左壳体通过另一组螺栓固定连接,造成紧固用螺栓个数较多,差速器结构不紧凑。并且所述结构的差速壳体上预留的润滑油道布置在中间过渡段,存在差速器壳体内部差速机构润滑不畅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差速器壳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壳体和右壳体毛坯不通用、紧固螺栓个数较多、差速器结构不紧凑和差速器壳体内部的差速机构润滑不畅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分体式差速器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分别开设润滑油道,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由相同的毛坯件加工制作而成,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分别开设相互配合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可实现左壳体和右壳体与锥齿轮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左壳体包括左轴承安装段、左中间过渡段和左球形内腔段,所述右壳体包括右轴承安装段、右中间过渡段和右球形内腔段,所述左壳体上的安装孔穿过左球形内腔段,所述右壳体上的安装孔穿过右球形内腔段。

进一步地,所述润滑油道包括横向润滑油道和径向润滑油道,所述横向润滑油道沿左壳体和右壳体横向分布,分别穿过左中间过渡段、左球形内腔段、右中间过渡段和右球形内腔段,所述径向润滑油道在左球形内腔段和右球形内腔段的圆周面上,分别穿过左球形内腔段和右球形内腔段。

进一步地,所述左壳体上的安装孔是光孔,所述右壳体上的安装孔是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左球形内腔段和右球形内腔段的外表面设置凸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的安装孔设置在凸沿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毛坯可以通用,左壳体和右壳体均为三段式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结构基本相同,这样大大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锥齿轮套装在左中间过渡段上,并在锥齿轮上开设与安装孔配合的通孔,使仅需要一组螺栓就可实现左壳体、右壳体和锥齿轮三者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差速器结构紧凑、装配效率提升和减少了紧固螺栓的使用数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开设润滑油道,且润滑油道穿过了左中间过渡段、左球形内腔段、右中间过渡段和右球形内腔段,避免了因润滑不良对差速器壳体及内部零件的异常磨损和齿轮油污染的问题,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延长了齿轮油的使用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状态使用图。

图中:1、左壳体;2、右壳体;3、左轴承安装段;4、左中间过渡段;5、左球形内腔段;6、右轴承安装段;7、右中间过渡段;8、右球形内腔段;9、横向润滑油道;10、光孔;11、螺纹孔;12、差速机构;13、锥齿轮;14、径向润滑油道;15、凸沿;16、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分体式差速器壳体,包括左壳体1和右壳体2,所述左壳体1和右壳体2上分别开设润滑油道,所述左壳体1和右壳体2由相同的毛坯件加工制作而成,所述左壳体1和右壳体2上分别开设相互配合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可实现左壳体1和右壳体2与锥齿轮13的连接固定。

实施例2:

所述左壳体1包括左轴承安装段3、左中间过渡段4和左球形内腔段5,所述右壳体2包括右轴承安装段6、右中间过渡段7和右球形内腔段8,所述左壳体1上的安装孔穿过左球形内腔段5,所述右壳体2上的安装孔穿过右球形内腔段8;所述润滑油道包括横向润滑油道9和径向润滑油道14,所述横向润滑油道9沿左壳体1和右壳体2横向分布,分别穿过左中间过渡段4、左球形内腔段5、右中间过渡段7和右球形内腔段8,所述径向润滑油道14在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的圆周面上,分别穿过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所述左壳体1包括左轴承安装段3、左中间过渡段4和左球形内腔段5,所述右壳体2包括右轴承安装段6、右中间过渡段7和右球形内腔段8,所述左壳体1上的安装孔穿过左球形内腔段5,所述右壳体2上的安装孔穿过右球形内腔段8;所述左壳体1上的安装孔是光孔10,所述右壳体2上的安装孔是螺纹孔11;所述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的外表面设置凸沿15,所述左壳体1和右壳体2上的安装孔设置在凸沿15中;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壳体1和右壳体2均为三段式结构,左壳体1和右壳体2由相同的毛坯件加工制作而成,这样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之前在加工差速器壳体时要同时准备左壳体和右壳体的毛坯。

本实用新型所述润滑油道穿过左中间过渡段4、左球形内腔段5、右中间过渡段7和右球形内腔段8,将差速器壳体外部与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所包含的球形内腔相连接,实现了润滑油更好的从差速器壳体外部通过润滑油道直接流入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所包含的球形内腔,即流入了球形内腔所包含的差速机构12,从而使差速机构12得到更好的润滑,避免了因润滑不良造成对差速器壳体及内部零件的异常磨损和齿轮油污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紧固件是紧固螺栓16。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球形内腔段5的安装孔是光孔10,所述右球形内腔段8的安装孔是螺纹孔11,光孔10与螺纹孔11一一对应。当左壳体1和右壳体2进行连接固定时,用紧固螺栓16穿过光孔10进而与螺纹孔11旋紧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球形内腔段5的外径大于左中间过渡段4的外径,在左中间过渡段4上套装锥齿轮13,锥齿轮13开设有与光孔10相对应的通孔,进而实现通过一组紧固螺栓16将左壳体1、右壳体2和锥齿轮13固定在一起的目的,从而使差速器结构紧凑、装配效率提升和减少了紧固螺栓16的使用数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的外表面设置凸沿15,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孔设置在凸沿15中,通过在左球形内腔段5和右球形内腔段8的外表面设置凸沿15降低了差速器壳体的重量,同时凸沿15也作为加强筋增加了差速器壳体的结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