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717发布日期:2019-04-24 00:35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泄压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泄压阀。



背景技术:

传统智能马桶盖板设计中一般泄压阀和防虹吸阀都是分开的单独的组件,或是两者只有其一。

如果泄压阀和防虹吸阀是两个分开的组件,这样占用智能马桶盖板内部分空间就比较大,且增加装配水路连接,装配变得复杂;如果只有泄压阀和防虹吸阀两者其一,会影响整机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且兼具泄压、防虹吸功能的泄压阀。

一种泄压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内分别设置有阀腔、连通所述阀腔的进水管道、连通所述阀腔的出水管道和连通阀腔的泄压管道;以及阀芯,容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芯包括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

当所述进水管道进水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同步运动以封堵所述泄压管道并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

当水压大于所述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二阀芯进一步运动以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和泄压管道;

当所述进水管道停止进水时,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回位以封堵所述进水管道并连通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泄压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道设置在所述泄压管道下方,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沿竖直方向设置,以在所述进水管道停止进水时,所述阀芯能够在自身重力下回位以封堵所述进水管道并连通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泄压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芯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阀芯能够封堵所述通孔,当水压大于所述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二阀芯进一步运动以使所述通孔打开,以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和泄压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阀盖和弹性件,所述阀盖包括固定连接的上阀盖和下阀盖,所述第二阀芯滑动设置在上阀盖和下阀盖之间,所述第一阀芯固定于所述下阀盖,所述弹性件支撑于所述上阀盖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以使所述第二阀芯封堵所述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泄压管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进水管道的延伸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阀腔之间设置有缓冲管道,所述缓冲管道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缓冲管道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水管道的直径,所述缓冲管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进水管道的延伸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压腔和容置腔,所述缓冲管道与所述缓压腔连通,所述出水管道与所述缓压腔连通,所述泄压管道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缓压腔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上盖、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下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为橡胶阀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泄压阀通过阀芯在阀腔内运动,当所述进水管道进水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同步运动以封堵所述泄压管道并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和所述出水管道;当水压大于所述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二阀芯进一步运动以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和泄压管道,达到泄压的效果;当所述进水管道停止进水时,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回位以封堵所述进水管道并连通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泄压管道,达到防虹吸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泄压阀的第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阀体;101、上盖;102、下盖;110、阀腔;111、缓压腔;112、容置腔;120、进水管道;130、出水管道;140、泄压管道;150、缓冲管道;200、阀芯;210、第一阀芯;211、通孔;220、第二阀芯;300、阀盖;301、上阀盖;302、下阀盖;31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理解更佳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图1为一种泄压阀的爆炸图,图2为图1所示的泄压阀组装后的纵截面剖视图。该泄压阀包括阀体100和阀芯200,阀体100内设有阀腔110,其中,阀芯200容置于阀腔110内,阀芯200包括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阀体100内设置有连通所述阀腔110的进水管道120、连通所述阀腔110的出水管道130和连通阀腔110的泄压管道140。

参见图3和图4,当进水管道120进水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同步运动以封堵所述泄压管道140并连通所述进水管道120和所述出水管道130;参见图5,当水压大于所述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水压驱动所述第二阀芯220进一步运动以连通所述进水管道120、出水管道130和泄压管道140,达到泄压的效果;参见图6,当所述进水管道120停止进水时,所述第一阀芯210和所述第二阀芯220回位以封堵所述进水管道120并连通所述出水管道130和所述泄压管道140,防止产生虹吸现象。

具体地,参见图2,进水管道120、泄压管道140以及出水管道130分别为平直的管道,三者的管道内径相同。其中,进水管道120设置在泄压管道140下方,所述进水管道120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泄压管道140的延伸方向平行,例如,进水管道120和泄压管道140均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沿竖直方向设置,以在进水管道120停止进水时,阀芯200能够在自身重力下回位以封堵进水管道120并连通出水管道130和泄压管道140。出水管道1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进水管道120的延伸方向,例如,进水管道120沿水平方向延伸时,出水管道130沿竖直方向延伸。

参见图2,第一阀芯210上设置有通孔211,第二阀芯220能够封堵该通孔211,正常进水时,第二阀芯220保持封堵该通孔211的状态,参见图3和图4,第一阀芯210的横截面大于第二阀芯220的横截面。水从进水管道120内开始进水,水流压着第一阀芯210并通过通孔211顶压着第二阀芯220。在压强相同时,压力与横截面成正比,由于第一阀芯210的横截面大于第二阀芯220的横截面,因此作用在第一阀芯210上的压力大于作用在第二阀芯220上的压力。水的压力能够将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同步托起。

参见图1,泄压阀还包括阀盖300和弹性件310,阀盖300包括固定连接的上阀盖301和下阀盖302,参见图2,第二阀芯220滑动设置在上阀盖301和下阀盖302之间,第一阀芯210固定于下阀盖302,弹性件310支撑于上阀盖301和第二阀芯220之间以使第二阀芯220封堵通孔211。参见图5,当水压增大时,当水压增大至压力能够克服弹性件310的弹性力时,将推动第二阀芯220压缩弹性件310,即水压驱动所述第二阀芯220进一步向上运动以连通所述进水管道120、出水管道130和泄压管道140。参见图6,当水压减小至小于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弹性件310首先伸长并驱动第二阀芯220向下回位至第二阀芯220重新封堵通孔211。当水压继续减小至进水管道120停止进水时,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下落并复位,所述第一阀芯210和所述第二阀芯220回位以封堵所述进水管道120并连通所述出水管道130和所述泄压管道140。

进一步地,参见图3,进水管道120与阀腔110之间设置有缓冲管道150,缓冲管道150的直径大于通孔211的直径。由此从进水管道120进入的水除了直接通过通孔211与第二阀芯220接触外,还能够与第一阀芯210接触,这样进水时,且在水压未达到泄压阀的额定压强时,水能够稳定的将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同步顶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310的弹性力大于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的总重力,这样在进水时且水压在未达到泄压阀的额定压力时,第一阀芯210和第二阀芯220始终能被同步顶起。缓冲管道150的直径还大于进水管道120的直径,如此使缓冲管道150均匀一定的均衡水压波动的优点。

进一步地,参见图3,阀腔110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缓压腔111和容置腔112,缓冲管道150与所述缓压腔111连通,所述出水管道130与所述缓压腔111连通,所述泄压管道140与所述容置腔112连通。缓压腔111具有更大的容积,具有缓冲水压波动的能力。

进一步地,参见图1,阀体100包括上盖101和下盖102,参见图3,缓压腔111一部分设置在上盖101,另一部分设置在下盖102,上盖101和下盖102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如此便于铸造成型,也方便泄压阀的组装。优选的,阀芯200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如此可以增加阀芯200封闭各个管道时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