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62041阅读:来源:国知局
连接的环形凸块8,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相配合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与内侧环形壁9同轴。
[0070]需要说明的是,减速块3至少有1个或者多个,减速块3可枢转的固定在固定片4的减速块定位孔13内,这样,减速块3能随着中间轴2 —同在外壳本体1内转动,但由于减速块3采用减速块定位孔13和限位凸点16的独特结构,减速块3的运动受到限位凸点16的一定限制。
[0071]安装时,将上述管线自动卷绕器旋转阻尼装置按照图2的示意,将固定片42、四个减速块3、中间轴2、固定片41和盖板5依次装入外壳本体1内,然后将小齿轮14固定在中间轴2的顶端盖板5之上,而大齿轮15与一自动卷绕器(未图示出)中的一卷绕轮17同轴地固定连接于该自动卷绕器的固定部分171上,同时,上述安装就绪的旋转阻尼装置也与上述卷绕轮固定连接。通过小齿轮14和大齿轮15的啮合,可以实现大齿轮15与卷绕轮17同轴地固定连接于管线自动卷绕器中的一固定部件上。
[0072]本发明的旋转阻尼装置的小齿轮14的轴线18与大齿轮15的轴线平行(即不同轴),并且旋转阻尼装置通过减速传动机构,这里是一对彼此啮合的、不同半径的小齿轮14和大齿轮15,与卷绕轮17接合而传递力矩。
[0073]这里的“减速传动”是指当从一个部件(例如旋转阻尼装置)向另一部件(卷绕轮)传递转动时,所传递的转速减小,也就是说所传递的力矩增大。旋转阻尼装置的小齿轮14的半径小于大齿轮15的半径。
[0074]当拉出软管或缆线时,管线自动卷绕器上的卷绕轮17沿与卷簧绕向相同的方向旋向旋转,此时,小齿轮14相当于一行星齿轮随着卷绕轮17的旋转而绕大齿轮15的轴线公转,同时,小齿轮14又绕其自身的轴线自转,当拉出软管或缆线时,卷管轮17顺时针旋转,带动小齿轮14绕大齿轮15顺时针旋转,小齿轮14带动中间轴2顺时针旋转,此时,减速块3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内运动,与固定片4上的限位凸点16接触,因此,减速块3与卷绕轮17的固定部分171未接触,小齿轮14绕其轴线空转,旋转阻尼装置不起作用。
[0075]当卷绕轮17在卷簧的回转力的作用下回转时,小齿轮14相当于一行星齿轮随着卷绕轮17的旋转而绕大齿轮15的轴线公转,同时,小齿轮14又绕其自身的轴线自转,当达到一定的速度值时,离心力大于减速块3的重力,减速块3的外圆周面与卷绕轮17的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接触,产生摩擦阻力,从而使中间轴2的运动速度放慢,而中间轴2是和小齿轮14固定连接的,小齿轮14和大齿轮15是相互啮合的,这样就使卷绕轮17的运动速度放慢,达到慢回缩的目的。
[0076]图6给出了本发明的旋转阻尼装置中减速块3在逆时针转动时的示意图;
[0077]图7给出了本发明的旋转阻尼装置中减速块3在顺时针转动时的示意图;
[0078]图8示意了图6,7两种运动下减速块3的受力示意图。
[0079]结合上述三个示意图,将转动及受力过程说明如下:
[0080]请参见图6,当小齿轮14逆时针旋转时,带动中间轴2、并通过中间轴2带动固定片41、42转动,与固定片41、42的减速块定位孔13枢接的四个减速块3也一同逆时针旋转。结合图8所示,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绕导向销轴12的轴线逆时针旋转,贴合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并产生压力N,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在相对于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逆时针运动的过程中,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对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摩擦力F3。
[0081]从图8可以看到,顺时针摩擦力F3相对于导向销轴12的轴线的力矩方向和离心力F2的力矩方向一致,都是顺时针方向,所以顺时针摩擦力F3的力矩可以进一步增加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贴合于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上的压力,从而又进一步使顺时针摩擦力F3增大。
[0082]当力矩达到平衡时满足下式:
[0083]F2XL1+F3XL2 = NXL1 (1)
[0084]又根据摩擦力定义F3 = μ X Ν,可以得到逆时针旋转时的摩擦力F3为:
[0085]F3 = F2XLl/(Ll/y - L2) (2)
[0086]相反,如图7所示,当小齿轮14顺时针旋转时,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绕导向销轴12的轴线逆时针旋转并贴合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并产生向内的压力N,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在相对于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顺时针运动的过程中,外壳本体1的内侧环形壁9对环形凸块8的外圆周面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摩擦力F1。
[0087]从图8可以看到,离心力F2相对于导向销轴12的轴线的力矩方向为顺时针,而摩擦力F1的力矩方向则为逆时针,两者力矩相反可以相互抵消。
[0088]当力矩达到平衡时满足下式:
[0089]F2XL1 - F1XL2 = NXL1 (3)
[0090]又根据摩擦力定义F1 = μ ΧΝ,可以得到顺时针旋转时的摩擦力F1为:
[0091]FI = F2XLl/(Ll/y +L2) (4)
[0092]根据上述推导可以得出:逆时针旋转时的摩擦力F3必然大于顺时针旋转时的摩擦力F1,所以可以产生慢回缩的效果。
[0093]综合上述过程,当所述减速块3和外壳本体1同向转动,且当减速块3速度高于外壳本体1时,减速块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绕中间轴2的径向向内运动,使减速块3的外摩擦表面在外壳本体1的内摩擦表面上摩擦滑动而不产生阻尼作用。
[0094]而当减速块3和外壳本体1反向转动,减速块3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绕中间轴2径向向外运动,减速块3的外摩擦表面与外壳本体1的内摩擦表面摩擦产生阻尼作用。
[0095]本发明的旋转阻尼装置正是利用离心作用和摩擦作用来实施对旋转运动的阻尼,特别是一种能够在一个运动方向产生的单向阻尼,从而避免了使用阻尼液体而产生的液体密封问题,消除了因液体泄露造成的装置失效,避免了另外的一种使用径向弹簧偏压装置产生摩擦作用装置弹簧容易疲劳失效,并且在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在管子拉出方向也会产生阻尼作用的不足之处,可有效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特别适合作为用于收藏软管的卷管器或用于收藏缆线的卷线器上的旋转阻尼装置。
[0096]以上诸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阻尼装置包括: 一外壳本体,具有一圆柱形的内侧环形壁; 一中间轴,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摩擦表面同轴,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中间轴具有一用于接收所述输入旋转运动的旋转运动输入端; 减速部件,相对于所述中间轴安装成沿径向运动并与所述中间轴一同在所述外壳本体内转动,所述减速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摩擦表面相对并能在其上摩擦滑动的外摩擦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部件进一步包括: 四个减速块,围绕所述中心轴对称布置,所述每个减速块包括与所述中间轴平行的一导向销轴和相连接的一环形凸块,所述环形凸块具有所述外摩擦表面与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内摩擦表面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减速块和所述外壳本体同向转动,且所述减速块速度高于所述外壳本体时,所述减速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绕所述中间轴径向向外运动,使所述减速块的外摩擦表面在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内摩擦表面上摩擦滑动不产生阻尼作用; 当所述减速块和所述外壳本体反向转动,所述减速块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绕所述中间轴径向向外运动,所述减速块的外摩擦表面与所述外壳本体的所述内摩擦表面摩擦产生阻尼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固定片,同轴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下,所述固定片包括若干个限位凸点和减速块定位孔,所述减速块的导向销轴可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固定片的所述减速块定位孔内;所述限位凸点对各个所述减速块的转动进行限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本体包括一底部和一开口端,所述中间轴可转动地支承于分别形成在所述底部的轴孔内,并且所述中间轴的所述旋转运动输入端通过所述轴孔的伸出所述外壳本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一盖板,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的开口端,所述盖板中心形成有用于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中间轴并使所述旋转运动输入端伸出所述外壳本体的轴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轴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盖板上轴孔相配合的一圆柱凸台。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输入的旋转运动产生阻尼作用的旋转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阻尼装置包括:一外壳本体,具有一圆柱形的内侧环形壁;一中间轴,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摩擦表面同轴,且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中间轴具有一用于接收所述输入旋转运动的旋转运动输入端;减速部件,相对于所述中间轴安装成沿径向运动并与所述中间轴一同在所述外壳本体内转动,所述减速部件具有与所述外壳本体的内摩擦表面相对并能在其上摩擦滑动的外摩擦表面。本发明避免了使用阻尼液体而产生的液体密封问题,消除了因液体泄露造成的装置失效,避免了另外的一种使用径向弹簧偏压装置产生摩擦作用装置弹簧容易疲劳失效。
【IPC分类】F16F7/06, B65H75/48
【公开号】CN105317903
【申请号】CN201410318414
【发明人】卢仁鹏
【申请人】卢仁鹏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7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