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421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扣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扣锁装置,包括主体件及被锁件,其特征在于:主体件具有一个第一弹簧件、一个入扣部、一个第二弹簧件及一个解扣部,再于解扣部与入扣部间配置至少一个入扣装置;被锁件是由前端件、按钮解扣件及后端件组合而成,其中,前端件具一个凸出端,凸出端上形成一个被扣装置;按钮解扣件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每一凸出部凸出在按钮解扣件的第一表面之上,按钮解扣件的第二表面上则具有一个按压部;通过被锁件的凸出端将主体件的入扣部向内推入,使入扣装置与被扣装置相互扣合,完成主体件与被锁件的上扣动作;再通过按压按钮解扣件的按压部使凸出部施力于解扣部上,从而使入扣装置与被扣装置分离,完成主体件与被锁件的解扣动作。
【专利说明】
扣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扣锁装置,尤指一种可利用按钮进行解扣的扣锁装置,具有可利用按钮快速解扣的功能。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扣锁装置,一般可以分为按钮部、扣锁部、底座及弹片部分,弹片端可插入底座内,因底座内部的扣锁部会将弹片卡住,使弹片无法移动,扣锁装置即被固定住;传统的扣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对于体型肥胖、孕妇、孩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等,在不熟悉扣锁装置时,很难将扣锁装置准确的、快速的上扣,容易造成未落实上扣的危险。此外,在扣锁要解锁的过程中,虽然使用者已经按下按钮,但扣锁装置常常无法即时弹开,使得扣锁装置无法顺利解锁。以上,都是传统扣锁装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传统扣锁装置使用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扣锁装置,包括主体件及被锁件,其特征在于:主体件由具有中空开口的第一表面及封闭的第二表面所形成,在开口中形成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且在第一容置空间外围再形成一个第二容置空间,于第一容置空间中容置第一弹簧件及一个入扣部,入扣部底部具有一凸环,使得第一弹簧件能够被封闭在入扣部的凸环与主体件的第二表面之间,而第二容置空间容置第二弹簧件及一个解扣部,解扣部底部具有一个凸环,使得第二弹簧件被封闭在解扣部的凸环与主体件的第二表面之间,再于解扣部与入扣部间配置至少一个入扣装置;被锁件是由前端件、按钮解扣件及后端件组合而成,其中,前端件由具有一个凸出端的第一表面及具有中空开口的第二表面所形成,凸出端上形成一个被扣装置,而第一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贯穿孔;后端件是由具有第一中空开口的第一表面及具有第二中空开口的第二表面所形成;按钮解扣件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每一个凸出部凸出在按钮解扣件的第一表面之上,按钮解扣件的第二表面上则具有一个按压部;其中,当按钮解扣件被前端件及后端件包覆后,按压部则会凸出于后端件的第二中空开口外,而按钮解扣件上的每一个凸出部则会与前端件的第一表面的多个贯穿孔相对应。
[000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主体件及被锁件设有相吸的磁性,当主体件及被锁件接近时,立即产生引力作用自动接合上扣,对于视障者而言也可独立进行上扣的动作,大大提升扣锁装置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扣锁装置,因主体件与被锁件具有磁性可相互吸引,在主体件与被锁件相互接近时,能导引且自动上扣,具有快速上扣的功能,且亦能利用按钮解扣件达到快速解扣的功能,有效的改善扣锁装置使用上的不便性,可以具体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扣合的应用上,例如:交通工具、滑雪板、帽子、军方、船钨、婴儿车、系统家具、航太工业用、机械手臂等所使用的安全扣锁。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锁装置立体示意图;
[000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体件立体示意图;
[000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体件立体分解示意图;
[000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体件剖面示意图;
[001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立体示意图;
[001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分解示意图;
[001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的按钮解扣件按压前的侧面示意图;
[0013]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的按钮解扣件按压后的侧面示意图;
[0014]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前的示意图;
[001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时的示意图;
[001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后的示意图;
[001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锁装置立体示意图;
[0018]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体件立体示意图;
[0019]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体件立体分解示意图;以及
[0020]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体件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实用新型是揭露一种扣锁装置,有关其中各部件的一般功能性知识应为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明了,故以下的叙述,不再另为完整描述。以下文中所参照的图式,是表达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特征的示意图,并非根据实际尺寸完整绘制,合先叙明。
[0022]首先,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扣锁装置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扣锁装置I是由主体件2及被锁件3两部分所组合成一体,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扣锁装置I。
[0023]接着,请参阅图2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体件的立体、分解及剖面示意图。首先,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主体件2为圆柱体,是由一个上盖件26及一个底座件27所组合而成,并且在上盖件26及底座件27间配置有入扣部21、入扣装置22及解扣部23。接着,如图3所示,上盖件26具有一个圆穿孔264从第一表面261贯穿至第二表面262,在靠近第二表面262的一侧边上具有凸出螺纹263;接着,底座件27是由一个具有中空开口 274的第一表面271及封闭的第二表面272所形成,中央开口 274的外侧围墙上具有螺纹2741,通过此螺纹2741及上盖件26的凸出螺纹263,将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其中,底座件27的中央具有一个环型挡墙276,环型挡墙276的高度凸出第一表面271之上,环型挡墙276中心形成第一容置空间275,在第一容置空间275外围再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73;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置空间275为圆柱状空间,而第二容置空间273则围绕着第一容置空间275,形成一个环状空间,挡墙276则在第一容置空间275与第二容置空间273之间;接着,在第一容置空间275中容置一个第一弹簧件24及一个入扣部21,其中入扣部21底部具有一个凸环2101,使得第一弹簧件24能够被封闭在入扣部21的凸环2101与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之间,其中,凸环2101的外围是大于入扣部21本体的外围;很明显的,第一弹簧件24装设于第一容置空间275的底部,而入扣部21装设于第一容置空间275的上侧部;此夕卜,本实用新型在挡墙276靠近底座件27的第一表面271的一侧边上进一步配置一个限制环277,通过挡墙276的限制环277可以与入扣部21的凸环2101接触,使得入扣部21不会超出挡墙276的表面2761。接着,当第一弹簧件24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一弹簧件24的弹簧力可抵着入扣部21的凸环2101,可以使入扣部21无法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此外,如需将入扣部21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时,即可通过施力于入扣部21的平面2102上,使得入扣部21受力向下压缩第一弹簧件24后,入扣部21即会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
[0024]再接着,在第二容置空间273中,容置一个第二弹簧件25及一个解扣部23,此外,解扣部23底部具有一个凸环2301,使得第二弹簧件25被封闭在解扣部23的凸环2301与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之间;很明显的,第二弹簧件25装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底部,而解扣部23装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上侧部;当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后,圆穿孔264即与第二容置空间273接通,这表示,圆穿孔264的大小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大小相同;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盖件26的圆穿孔264靠近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的一侧边上进一步配置一个限制环265,在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后,通过限制环265可以与解扣部23的凸环2301接触,使得解扣部23不会超出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接着,当第二弹簧件25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二弹簧件25的弹簧力可抵着解扣部23的凸环2301,可以使解扣部23无法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如需将解扣部23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时,即可通过施力于解扣部23的平面2302上,使得解扣部23受力向下压缩第二弹簧件25后,解扣部23即会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
[0025]再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件2上还进一步还配置有一入扣装置22,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入扣装置22为多个坚硬的圆形物体;例如:使用四个钢珠;而为了要能容置入扣装置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解扣部23靠近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的一侧边上形成与入扣装置22形状相应的凹槽231,在底座件27的挡墙276靠近表面2761的一侧边上形成多个贯穿洞278,贯穿洞278可使入扣装置22穿梭于挡墙276之间,且挡墙276厚度小于入扣装置22的厚度,即是入扣装置22装设于解扣部23与入扣部21之间,如图4所示。当第一弹簧件24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一弹簧件24的弹簧力可抵着入扣部21的凸环2101,入扣部21将入扣装置22推向解扣部23的凹槽231,使入扣装置22与凹槽231结合。
[0026]再接着,本实用新型要强调说明的是,图2与图3所示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体件2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件2的外形不限于圆柱体;在一较佳的应用中,主体件2的外形可以随着产品的需要而制造成各种几何形状,例如:三边体、四边体、五边体等几何体形状皆可为主体件2的外形。
[0027]接着,请参阅图5与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立体及分解示意图。如图5与图6所示,被锁件3为圆柱体,被锁件3由一个前端件34、一个按钮解扣件33及一个后端件38组合而成;其中,技钮解扣件33是被如?而件34及后?而件38所包覆,^iJ?而件34与后?而件38可通过前端件34上的凸出螺纹342锁固至后端件38上。
[0028]接着,如图6所示,前端件34由具有凸出端31的第一表面36及具有中空开口341的第二表面37所形成,凸出端31凸出在第一表面36之上,同时,凸出端31上形成一个被扣装置32;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被扣装置32为一一个凹槽设计,此凹槽能与入扣装置22相互扣合,被扣装置32与入扣装置22扣合动作,详细说明如后。此外,在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上,配置有多个贯穿孔34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多个贯穿孔343是对称配置在凸出端31的四周位置上。
[0029]接着,再如图6所示,按钮解扣件33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35且每一个凸出部35凸出在第一表面332之上,而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凸出部35是成对称配置,而每一个凸出部35具有适当的长度;而在按钮解扣件33的第二表面333的一侧边,则具有按压部331,按压部331的外围小于按钮解扣件33的外围且凸出在第二表面333之上;再接着,后端件38由具有第一中空开口 384的第一表面381及具有第二中空开口 385的第二表面382所形成,其中,第一中空开口 384开口形成至第三表面383,第一中空开口 384的大小大于第二中空开口385。
[0030]接着,当被锁件3的前端件34的第二表面37上的凸出螺纹342锁固至后端件38的第一表面381后,前端件34的中空开口 341与后端件的第一中空开口 384即可形成一个可容置按钮解扣件33的容置空间;当按钮解扣件33被容置在前端件34与后端件38之间时,被锁件3的后端件38的第二中空开口 385则可容置按钮解扣件33的按压部331,且按钮解扣件33可在此容置空间中移动,移动方向为靠近被锁件3的第一表面36或远离被锁件3的第一表面3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前端件34上的多个贯穿孔343是与按钮解扣件33上的至少一个凸出部35成对应配置,经由每一个凸出部35具有一个适当的长度设计后,使得在按钮解扣件33的按压部331被向前施压产生位移后,使得每一个凸出部35能够穿过相应的贯穿孔343,并且能凸出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段距离,详细说明如后。
[0031]接着,请参阅图7与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的按钮解扣件按压前后的侧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于前端件34上的多个贯穿孔343是与按钮解扣件33上的至少一个凸出部35成对应配置,故当按钮解扣件33被按压前,凸出部35并不会凸出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且按压部331凸出于被锁件3的后端件38的第二表面382外;接着,如图8所示,当按钮解扣件33按压后,按钮解扣件33朝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移动,使得凸出部35能够通过贯穿孔343凸出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按压部331则隐藏于被锁件3的后端件38的第二表面382内;而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凸出部35凸出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的高度高于凸出端31的被扣装置32。
[0032]本实用新型要强调说明的是,图5至图8所示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被锁件3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被锁件3的外形不限于圆柱体;在一较佳的应用中,主体件2的外形可以随着产品的需要而制造成各种几何形状,例如:三边体、四边体、五边体等几何体形状皆可为被锁件3的外形;进一步的实施例,被锁件3的外形可以选择与主体件2的外形相同的结构。
[0033]接着,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前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扣锁装置I上扣前,主体件2的入扣部21尚未压缩第一弹簧件24,第一弹簧件24具有弹簧力可抵着入扣部21的凸环2101,使入扣部21无法向主体件2的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此时,入扣部21通过贯穿洞278将入扣装置22推向解扣部23,使入扣装置22与凹槽231结合,连带着,入扣装置22也将解扣部23向主体件2的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挤压,使得解扣部23受力向下压缩第二弹簧件25,其中,入扣装置22与凹槽231为互补的形状,例如:入扣装置22为一半径R的球体,凹槽231则为一半径R的凹槽,使入扣装置22能与凹槽231紧密结合,从而将解扣部23推向主体件2的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
[0034]接着,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时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如要将扣锁装置I上扣时,即可将被锁件3的凸出端31对准主体件2的入扣部21,将凸出端31施力于入扣部21的平面2102上,且往主体件2的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推入,此时,入扣部21受力向下压缩第一弹簧件24,使第一弹簧件24呈现被压缩状态,入扣装置22未受到入扣部21的推挤,入扣装置22也未挤压着解扣部23,意味着第二弹簧件25未受到解扣部23的压缩,第二弹簧件25具有弹簧力可推着解扣部23的凸环2301向主体件2的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移动,此时,入扣装置22则被解扣部23通过贯穿洞278推向入扣部21,因入扣部21被凸出端31推入,入扣装置22被解扣部23推出时即可与被锁件3的被扣装置32互相扣合,完成主体件2与被锁件3的上扣动作,其中,与入扣装置22相互扣合的被扣装置32,其是能与钢珠相互嵌合的凹槽。
[0035]接着,请参阅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扣锁装置上扣后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如要将扣锁装置I解扣时,即可按压按钮解扣件33的按压部331,使按钮解扣件33的凸出部35施力于解扣部23的平面2302上,使得解扣部23受力向下压缩第二弹簧件25且向主体件2的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此时,解扣部23不再挤压着入扣装置22,入扣装置22随即可与被扣装置32分离且经由贯穿洞278向解扣部23的凹槽231移动,同时,入扣部21受到第一弹簧件24的反弹力向主体件2的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弹出,完成主体件2与被锁件3的解扣动作。
[0036]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锁装置立体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扣锁装置V包括主体件2'及被锁件3'两部分所组合成一体,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扣锁装置。
[0037]接着,请参阅图13至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体件立体、分解及剖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主体件2'为圆柱体,是由一个上盖件26'与一个底座件27'所组合而成,并且在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间配置有入扣部2^、入扣装置22'及解扣部23'。接着,如图14所示,上盖件26'具有一个圆穿孔2643人第一表面26V贯穿至第二表面262',在靠近第二表面262'的一侧边上具有凸出螺纹263',接着,底座件27'是由一个具有中空开口 27V的第一表面27V及封闭的第二表面272'所形成,中央开口 27V的外侧围墙上具有螺纹274V,通过此螺纹274V及上盖件26'的凸出螺纹263',将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其中,底座件27'的中央具有一个环型挡墙276',环型挡墙276'的高度凸出第一表面27V之上,环型挡墙276'中心形成第一容置空间275',在第一容置空间275'外围再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73',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置空间275'为圆柱状空间,而第二容置空间273'则围绕着第一容置空间275',形成一个环状空间,挡墙276'则在第一容置空间275'与第二容置空间273'之间;接着,在第一容置空间275'中容置一个第一弹簧件24/及一个入扣部21/,其中入扣部底部具有一个凸环210V,使得第一弹簧件247能够被封闭在入扣部2"的凸环210"与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之间,其中,凸环2101'的外围是大于入扣部21'本体的外围;很明显的,第一弹簧件24'装设于第一容置空间2757的底部,而入扣部2"装设于第一容置空间275'的上侧部;此外,本实用新型在挡墙2767靠近底座件27'的第一表面27"的一侧边上进一步配置一个限制环277',通过挡墙2767的限制环277'可以与入扣部2V的凸环210V接触,使得入扣部不会超出挡墙276'的表面2761'。接着,当第一弹簧件24'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一弹簧件24'的弹簧力可抵着入扣部2V的凸环210V,可以使入扣部2V无法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此外,如需将入扣部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时,即可通过施力于入扣部的平面2102'上,使得入扣部21'受力向下压缩第一弹簧件24'后,入扣部21'即会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
[0038]再接着,在第二容置空间273'中,容置一个第二弹簧件25'及一个解扣部23',此夕卜,解扣部23'底部具有一凸环230V,使得第二弹簧件25'被封闭在解扣部23'的凸环2301'与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之间;很明显的,第二弹簧件25'装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底部,而解扣部23'装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上侧部;当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后,圆穿孔264'即与第二容置空间273'接通,这表示,圆穿孔264'的大小与第二容置空间273'的大小相同;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盖件26'的圆穿孔264'靠近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的一侧边上进一步配置一个限制环265',在上盖件26'与底座件27'锁固后,通过限制环2657可以与解扣部23'的凸环230V接触,使得解扣部23'不会超出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接着,当第二弹簧件25'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二弹簧件25'的弹簧力可抵着解扣部23'的凸环230V,可以使解扣部23'无法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如需将解扣部237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时,即可通过施力于解扣部23'的平面2302,上,使得解扣部23'受力向下压缩第二弹簧件25'后,解扣部23'即会向底座件27'的第二表面272'移动。
[0039]再者,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件2'上还进一步还配置有一入扣装置22',如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入扣装置22'为多个坚硬的弧形物体;例如:使用四个钢条,而为了要能容置入扣装置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解扣部23'靠近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V的一侧边上形成与入扣装置22'形状相应的凹槽23V,在底座件27'的挡墙276'靠近表面2761'的一侧边上形成多个贯穿洞278',贯穿洞278'可使入扣装置22'穿梭于挡墙2767之间,且挡墙276'厚度小于入扣装置22'的厚度,即是入扣装置22'装设于解扣部23'与入扣部21'之间,如图15所示。当第一弹簧件24'并未被压缩时,通过第一弹簧件24'的弹簧力可抵着入扣部2V的凸环210V,入扣部2V将入扣装置22'推向解扣部23'的凹槽23V,使入扣装置22'与凹槽23V结合。
[0040]再接着,本实用新型要强调说明的是,图13至图15所示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体件2'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件2'的外形不限于圆柱体;在一较佳的应用中,主体件2'的外形可以着产品的需要而制造成各种几何形状,例如:三边体、四边体、五边体等几何体形状皆可为主体件2'的外形。
[0041]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被锁件3'及上扣动作、解扣动作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详述。
[0042]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进一步具有相吸的磁性,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可利用磁性作为导引,自动相吸最后结合上扣,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扣锁装置1、V具有利用磁力吸引而自动扣锁的功能。此外,形成磁性的方式包括:将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分别磁化成不同的极性;或是分别在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上配置不同极性的磁性材料,而配置磁性材料的位置可以在上盖件26的第一表面261上及被锁件3前端件34的第一表面36上;或是在上盖件26的第二表面262中及后端件38的第一表面381中配置多个不同极性的磁性材料;以上方式均能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具有相吸的磁性;而使用哪种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0043]通过以上所提出的扣锁装置1、1',扣锁装置1、1'的主体件2、2'与被锁件3、3'具有磁性可相互吸引,在主体件2、2'与被锁件3d'相互接近时,能导引且自动上扣,具有快速上扣的功能,且亦能利用按钮解扣件33、33'达到快速解扣的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扣锁装置,可以具体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扣合的应用上,例如:交通工具、滑雪板、帽子、军方、船钨、婴儿车、系统家具、航太工业用、机械手臂等所使用的安全扣锁。
[0044]以上所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内。
【主权项】
1.一种扣锁装置,包括一个主体件及一个被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件由具有一个中空开口的第一表面及封闭第二表面所形成,在所述开口中形成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且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外围再形成一个第二容置空间,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中容置一个第一弹簧件及一个入扣部,所述入扣部底部具有一个凸环,使得所述第一弹簧件能够被封闭在所述入扣部的所述凸环与所述主体件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而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容置一个第二弹簧件及一个解扣部,所述解扣部底部具有一个凸环,使得所述第二弹簧件被封闭在所述解扣部的所述凸环与所述主体件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再于所述解扣部与所述入扣部间配置至少一个入扣装置; 所述被锁件是由一个前端件、一个按钮解扣件及一个后端件组合而成,所述前端件由具有一个凸出端的第一表面及具有中空开口的第二表面所形成,所述凸出端上形成一个被扣装置,而所述第一表面上配置有多个贯穿孔;所述后端件是由具有一个第一中空开口的第一表面及具有一个第二中空开口的第二表面所形成;以及 所述按钮解扣件具有至少一个凸出部,每一所述凸出部凸出在所述按钮解扣件的第一表面之上,所述按钮解扣件的第二表面上则具有一个按压部; 其中,当所述按钮解扣件被所述前端件及所述后端件包覆后,所述按压部则会凸出于所述后端件的所述第二中空开口外,而所述按钮解扣件上的每一所述凸出部则会与所述前端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些贯穿孔相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件与所述被锁件进一步具有相吸的磁性,磁性可使所述主体件与所述被锁件相互吸引后自动结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扣部靠近所述主体件的第一表面的侧边上形成与所述入扣装置形状相应的一个凹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扣装置为金属材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扣装置为钢珠或是钢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之间配置一个挡墙。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靠近所述主体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上进一步配置一个限制环。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靠近所述主体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侧边上进一步配置限制环。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位置与所述贯穿孔的位置相对应。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件通过一个螺纹结构与所述后端件锁固成一体。
【文档编号】F16B1/04GK205559442SQ20152085744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
【发明人】林品成, 张渊顺, 萧春泉
【申请人】原沧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