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灌装系统及灌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911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灌装系统及灌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灌装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液体灌装系统及灌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瓶装饮料及药液产品的生产中,液体的灌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目前,很多灌装流水线一般是直接通过出液管将液体灌入瓶内,但是这种方式必须经过精确的计量调试,出液管位置不能有任何偏移,否则会导致液体溢出至瓶以外;同时如果想控制灌装速度也仅仅只能通过调整出液管的流速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灌装系统,该液体灌装系统主要包括:

进瓶装置、第一转盘和出瓶装置,所述第一转盘分别与所述进瓶装置和所述出瓶装置衔接,瓶子经所述进瓶装置输送到所述第一转盘上;

所述第一转盘上方设置有输液转盘,所述输液转盘上设置有若干漏斗,所述漏斗上方设置有一固定的出液管,液体从所述出液管出来经所述漏斗后注入位于漏斗下方的瓶子内。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进瓶装置包括:进瓶轨道以及和所述进瓶轨道相衔接的进瓶拨轮,所述进瓶拨轮还与所述第一转盘相衔接,且所述第一转盘的齿槽间隔地与所述进瓶拨轮的齿槽衔接匹配;

所述出瓶装置包括:出瓶轨道以及和所述出瓶轨道相衔接的出瓶拨轮,所述出瓶拨轮还与一第二转盘相衔接,且所述第二转盘的齿槽间隔地与所述出瓶拨轮的齿槽衔接匹配;

其中,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之间通过一中间拨轮相衔接。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第二转盘的顶部一侧还设置有一加盖装置,所述加盖装置具有一进盖拨轮,所述进盖拨轮与一输送装置相衔接。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出瓶拨轮和所述中间拨轮的齿槽均为具有开口的圆形;

所述进瓶拨轮、所述第一转盘、所述第二转盘边缘均设置有锯齿状卡瓶盘。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输液转盘与所述第一转盘共用一旋转轴;

所述输液转盘和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速度相同。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在所述第一转盘旋转过程中,所述第一转盘位于所述出液管下方的一侧高度始终大于另一侧高度。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漏斗顶部开口呈六边形,且相邻两个漏斗之间的距离为零。

依照本发之原理,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所述出液管输送液体的速度可调,和/或

所述输液转盘的旋转速度可调。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体灌装方法,包括:

由进瓶装置将瓶子输送到第一转盘上;

液体经进液装置的出液管流入位于输液转盘上的漏斗;

所述液体再经所述漏斗注入位于所述漏斗正下方的瓶子中;

所述瓶子装好液体后经出瓶装置输出。

依照本发明之原理,在上述的灌装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将液体注入位于所述漏斗正下方的瓶子中后,且在所述瓶子经所述出瓶装置输出前,对灌有液体的瓶子执行加盖和封口处理。

本发明原理通过在出液管和瓶子之间设置有输液转盘,并在输液转盘外圈处设置有一圈紧挨的漏斗,这样可以使得液体更加精确的灌装至瓶内,同 时极大提高了灌装速度及进瓶速度,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体灌装系统布局(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液体灌装系统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具体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案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灌装系统,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有:

进瓶装置、第一转盘15和出瓶装置,第一转盘15分别与进瓶装置和出瓶装置衔接,瓶子11经进瓶装置输送到可旋转的第一转盘15上;第一转盘15上方设置有可旋转的输液转盘4,输液转盘4上设置有若干漏斗16,漏斗16上方设置有一固定的出液管14,液体从出液管14出来经漏斗16后注入位于漏斗下方的瓶子11中。

本发明通过在出液管14和瓶子11之间设置有输液转盘4,并在输液转盘4外圈处设置有一圈紧挨的漏斗16,藉由漏斗16将液体灌入瓶内,这样可以使得液体更加精确的灌装至瓶子11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液体装瓶速度。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转盘6的顶部一侧还设置有一加盖装 置10,加盖装置10具有一进盖拨轮,进盖拨轮与一用于输送盖体的输送装置(图中未标出)相衔接。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二转盘6顶部一侧设置加盖装置10,实现了自动化地对灌有液体的瓶子11进行密封和加盖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进瓶装置具体包括:进瓶轨道1以及和进瓶轨道1相衔接的进瓶拨轮3,进瓶拨轮3还与第一转盘15相衔接,且第一转盘15的齿槽间隔地与进瓶拨轮3的齿槽衔接匹配;

出瓶装置具体包括:出瓶轨道2以及和出瓶轨道2相衔接的出瓶拨轮7,出瓶拨轮7还与一第二转盘6相衔接,且第二转盘6的齿槽间隔地与出瓶拨轮7的齿槽衔接匹配。

同时在本发明中,第一转盘15和第二转盘6通过一中间拨轮5相衔接。本发明通过进瓶拨轮3将进瓶轨道1上摆列的瓶子11拨弄传送至第一转盘15,以及通过中间拨轮5将灌装有液体的瓶子11拨弄传送至第二转盘6,之后通过出瓶拨轮7将灌装有液体且经过封口的瓶子11从第二转盘6拨弄传送至出瓶轨道2,实现了传输的高度自动化。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输液转盘4与第一转盘15共用旋转轴17,同时输液转盘4和第一转盘15的旋转速度相同;进而使得输液转盘4和第一转盘15在进行旋转时,第一转盘15相对于输液转盘4是静止的,因此输液转盘4漏斗16的漏嘴12始终正对瓶口,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出液管14输送的液体更加精确地通过漏嘴12灌入至瓶子11内。其中,出液管14连接一进液装置13,通过该进液装置13来输送液体药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该进液装置13为一定量泵,通过该定量泵可均匀输送液体,同时还定量泵还设置有一流量调整阀门,用以调整出液管14流出液体的流速。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案例中,漏斗16顶部开口呈六边形,且相邻两个漏斗16之间的距离为零。本发明通过将漏斗16的开口设置为六边形,这种结构能够很好地将相邻漏斗16的间距降为最低(也即间距为0),避免出液管14在输送液体至漏斗16时,由于漏斗16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导致液体溢出至 非漏斗区域,这不仅导致了灌装液体的浪费,同时可能由于液体的肆意流淌导致器件的腐蚀,给生产带来不便。本发明通过将漏斗16开口设置为六边形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案例中,在第一转盘15旋转过程中,第一转盘15位于出液管14下方的一侧高度始终大于另一侧高度。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转盘15设置为靠近出液管14一侧高,而另一侧较低的方式,在图2所示左侧(即靠近出液管的一侧)的瓶子11处于正在未灌装或正在灌装的状态,而图示右侧全部已经灌装结束。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案例中,出液管14输送液体的速度可调,和/或输液转盘4的旋转速度可调,进而来控制往瓶内灌入液体的速度。本发明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灌装速度,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通过调整出液管输液速度来控制灌装速度,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调整输液转盘4的旋转速度来控制灌装速度。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案例中,出瓶拨轮7和中间拨轮5的齿槽9均为具有开口的圆形;进瓶拨轮3、第一转盘15、第二转盘6边缘均设置有锯齿状卡瓶盘8。通过将各拨轮和转盘设置为上述的形状,可以很好的保证瓶子11在进瓶轨道1、进瓶拨轮3、第一转盘15、中间拨轮5、第二转盘6、瓶拨轮之间平滑过渡地移动,有效避免瓶子11在轮转过程中跌落。

在上述的液体灌装系统中,通过在出液管和瓶子之间设置有输液转盘,并在输液转盘外圈处设置有一圈紧挨的漏斗,藉由漏斗将液体灌入瓶内,这样可以使得液体更加精确的灌装至瓶子内,同时避免了材料浪费,减少机器维护成本;本发明还可通过调整输液转盘的转速来调整液体灌入瓶内的速度,方便快捷;同时本发明还可实现自动化对瓶子进行加盖处理。本发明提供的系统,将灌装、加盖集成一完整的生产线,能够很精确地将液体灌入瓶子中,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体灌装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由进瓶装置将瓶子输送到第一转盘上;

液体经进液装置的出液管流入位于输液转盘上的漏斗;

液体再经漏斗注入位于漏斗正下方的瓶子中;

瓶子装好液体后经出瓶装置输出。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进液装置可以为一定量泵,通过该定量泵可均匀输送液体,同时还定量泵还设置有一流量调整阀门,用以调整出液管流出液体的流速。

本发明提供的灌装方法,通过采用带有漏斗的输液转盘进行灌装,能够很精确地将液体灌入瓶子中,还可通过控制输液转盘的转速来调整液体灌入瓶内的速度,极大地提高了灌装速度。

在本发明一可选的实施案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将液体注入位于漏斗正下方的瓶子中后,且在瓶子经出瓶装置输出前,对灌有液体的瓶子执行加盖和封口处理。

本发明可将灌装、加盖集成于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案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