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油脂远距离流动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8181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加工辅助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高效油脂远距离流动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多种的食品及化工等生产行业中,均需要对油脂类原料或成品进行一定距离的输送转移,当前在对油脂进行输送和转移过程中,通过管道设备是一种十分常用且使用成本相对低廉的输送设备,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当前在通过管道进行油脂输送时,一方面输送管道结构往往相对固定,一旦建设完成便不能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对输送目的地等进行灵活变更,因此使用灵活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当前的管道在进行油脂输送时,由于油脂在低温环境下极易凝固,输送能力低下,在严重影响油脂输送效率的同时,另极易发生油脂堵塞现象,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主要是通过增加输送管路中输送泵功率和在油脂源头处提高油脂温度,并对管道进行保温处理等方式来避免油脂凝固现象发生,但通过使用效果相对较差,同时也导致油脂输送系统的运行成本和日常管理维护成本增加,同时由于需要对源头处油脂温度提升较高,因此也易造成油脂变质现象发生,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油脂输送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效油脂远距离流动输送装置,该新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在提高油脂输送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避免油脂在输送过程中凝固等造成的输送管路堵塞现象,从而提高了油脂输送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高效油脂远距离流动输送装置,包括缓存罐、导流管及绞龙,所述的缓存罐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缓存罐间通过至少一条导流管相互连接,且两相邻缓存罐间的各导流管轴线相互平行分布,绞龙嵌于导流管内并与导流管同轴分布,缓存罐包括罐体、电加热丝、增压泵及超声波震荡装置,罐体为密闭腔体结构,其侧表面设至少两个导流口,通过导流口与导流管相互连通,电加热丝至少一条,嵌于罐体内表面并环绕罐体轴线均布,增压泵通过滑轨安装在罐体外表面并分别与导流口和导流管相互连通,增压泵数量与导流口数量相同,且每个导流口处均设一个增压泵,超声波震荡装置若干,嵌于罐体侧壁内表面并环绕罐体轴线均布,超声波震荡装置轴线与罐体轴线呈0°—90°夹角,导流管包括管体和辅热装置,其中管体侧壁上均布至少两条辅热腔,辅热腔轴线与管体轴线相互平行分布,且各辅热腔均环绕管体轴线均布,辅热装置包括加热泵和电加热丝,其中电加热丝嵌于辅热腔内,并与辅热腔同轴分布,加热泵安装在管体外表面并通过换气管分别与管体中各辅热腔两端连通并构成闭合的循环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绞龙最大直径为导流管管腔直径的2/3—1/3。

进一步的,所述的辅热腔横截面总面积为管体管腔截面面积的1/10—1/5。

进一步的,所述的辅热腔内的电加热丝横截面面积为其所在的辅热腔横截面面积的1/5—1/3。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满足不同输送距离范围内对油脂输送的需要,提高油脂输送作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在输送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并稳定油脂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在提高油脂输送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避免油脂在输送过程中凝固等造成的输送管路堵塞现象,从而提高了油脂输送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油脂远距离流动输送装置,包括缓存罐3、导流管2及绞龙1,缓存罐1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缓存罐1间通过至少一条导流管2相互连接,且两相邻缓存罐3间的各导流管2轴线相互平行分布,绞龙3嵌于导流管2内并与导流管2同轴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存罐3包括罐体31、电加热丝32、增压泵33及超声波震荡装置34,罐体31为密闭腔体结构,其侧表面设至少两个导流口35,通过导流口35与导流管2相互连通,电加热丝32至少一条,嵌于罐体31内表面并环绕罐体31轴线均布,增压泵33通过滑轨4安装在罐体31外表面并分别与导流口35和导流管2相互连通,增压泵33数量与导流口35数量相同,且每个导流口35处均设一个增压泵33,超声波震荡装34置若干,嵌于罐体31侧壁内表面并环绕罐体31轴线均布,超声波震荡装置34轴线与罐体31轴线呈0°—90°夹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管2包括管体21和辅热装置,其中管体21侧壁上均布至少两条辅热腔22,辅热腔22轴线与管体21轴线相互平行分布,且各辅热腔22均环绕管体21轴线均布,辅热装置包括加热泵23和电加热丝32,其中电加热丝32嵌于辅热腔22内,并与辅热腔22同轴分布,加热泵23安装在管体21外表面并通过换气管24分别与管体21中各辅热腔22两端连通并构成闭合的循环管路。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绞龙3最大直径为导流管2管腔直径的2/3—1/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辅热腔22横截面总面积为管体21管腔截面面积的1/10—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辅热腔22内的电加热丝24横截面面积为其所在的辅热腔22横截面面积的1/5—1/3。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使用需要,却动油脂输送的源头和目的的位置、距离等参数信息,然后确定缓存罐和导流管的具体使用数量及导流管的长度,然后首先将缓存罐与油脂的源头和目的地之间的油脂设备相互连接,然后将其余缓存罐布置在油脂源头和目的地之间的位置,最后将各缓存罐之间通过导流管相互连接即可完成设备组装。

在进行油脂输送时,油脂首先进入到缓存罐内,并通过缓存罐对油脂进行预热,避免油脂凝固提高流动性作业,然后将升温后的油脂通过增压泵输送到导流管中并沿着导流管输送至临近的另一个缓存罐内,并再次对油脂进行调温和增压,确保油脂的流动性,油脂在导流管内进行输送时,另一方面通过绞龙对油脂进行辅助输送,提高油脂的流动性和输送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导流管管腔内的电加热丝和由导流管外的加热泵产生的高温介质一同对导流管内的油脂进行加热及保温作业,确保油脂的灵动性。

同时由于在输送过程中,可通过多个缓存罐调温及导流管的保温作业,一方面可使得油脂始的流动性处于稳定状态,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的避免油脂温度波动大而出现的加热能耗增加和油脂易发生变质现象发生。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有效满足不同输送距离范围内对油脂输送的需要,提高油脂输送作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在输送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并稳定油脂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在提高油脂输送效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避免油脂在输送过程中凝固等造成的输送管路堵塞现象,从而提高了油脂输送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