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灌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4786发布日期:2019-12-03 18:45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灌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桶灌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灌油机。



背景技术:

自动灌油机是向油桶内注油的设备,目前专利号为cn201721451926.8公开了一种升降自动灌油机,包含电子电子称重台、控制箱、升降装置和油管,油管的进油口一端通过油泵与储油罐相连,注油管头一端与放置在电子称重台上的油桶位置相对应,升降装置能够带动注油管头的升降,控制箱能够控制升降装置的升降和油泵的启闭。将油桶放置在电子称重台上,控制箱控制升降装置带动注油管头的下降,使注油管头插入油桶内,之后控制箱控制开启油泵,在油泵的抽送作用下,油从油罐通过油管进入油桶内。随着往油桶内逐步注油,电子称重台的读数逐渐增大,当电子称重台的读数达到固定数值时,控制箱控制关闭油泵,之后控制箱控制升降装置带动注油管头上升,使油管抽出油桶,灌油完成。

现有技术中升降自动灌油机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灌油结束后,油管的注油管头处还残余有部分油,会滴落至电子称重台或者地面上,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灌油机,其具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灌油结束后注油管头内的残余油滴会流出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动灌油机,包括用于放置油桶的电子称重台以及和电子称重台连接的支架,支架上安装有向油桶注油的注油管头、带动注油管头升降的升降装置和控制升降装置升降的控制箱;所述支架上设有随着升降装置升降而旋入或旋离注油管头下方的集油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油结束后,升降装置驱动注油管头上升过程中,集油装置会旋入到注油管头的下方,从而使残留在注油管头的油滴会被集油装置所接收,不会滴落在电子称重台或者地面上,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装置上设有与升降板固定连接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升降驱动固定在升降板下方的注油管头的升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升降装置中活塞杆的升降驱动注油管头的升降,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调节注油管头和油桶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油装置包含随注油管头升降而运动的滚珠丝杆以及随滚珠丝杆运动旋入或旋离注油管头下方的接油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油结束后,随着注油管头上升抽离油桶的过程中,滚珠丝杆回旋运动,从而驱动接油斗旋入注油管头下方,使残留在注油管头内的油滴会滴落在接油斗上,避免滴落在电子称重台或者地面上,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珠丝杆两端设有与支架固定连接的限位板,且限位板与滚珠丝杆通过轴承进行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的设立可限定滚珠丝杆运动的位置,轴承可减小限位板和滚珠丝杆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限位板和滚珠丝杆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油斗内侧壁为光滑曲面且向接油斗底部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滴落在接油斗内侧壁的油滴会沿光滑倾斜面依靠重力流向接油斗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油斗底部设有通过导管与收集油瓶连接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集在接油斗底部的油会通过导管从开口处流向收集油瓶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油瓶下方设有供支撑、容纳收集油瓶的承重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重桶用于容纳和支撑收集油瓶,避免收集油瓶掉落,方便工作人员从承重桶中取出收集油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可将残留在注油管头上的油收集在收集油瓶中,避免油低落在电子称重台或者地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2.轴承的设立可减小限位板和滚珠丝杆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限位板和滚珠丝杆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接油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集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注油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集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子称重台;11、斜坡;12、滚柱;2、支架;21、支撑桶;3、油桶;4、油泵;5、注油管;51、注油管头;6、升降装置;61、气缸;62、固定板;63、升降板;64、导柱;65、活塞杆;7、控制箱;8、集油装置;81、接油斗;811、导管;82、收集油瓶;83、滚珠丝杆;831、螺母;832、限位板;83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自动灌油机,包括电子称重台1和集油装置8。其中,电子称重台1水平放置在地面上,电子称重台1与支架2固定连接,电子称重台1上设有斜坡11和若干个滚柱12,滚柱12固定在电子称重台1内侧,电子称重台1上放置油桶3,当油桶3注满油时,通过斜坡11和滚柱12的滚动作用带动油桶3搬下电子称重台1,达到轻松装卸油桶3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架2上设有升降装置6和电子控制箱7,升降装置6包含固定板62、升降板63、气缸61和导柱64。其中,固定板62将升降装置6固定在支架2上,导柱64竖直固定在固定板62上,且导柱64穿过升降板63,气缸61的缸体固定在固定板62的上方,气缸61的活塞杆65穿过固定板62与升降板63固定。油泵4的进料端和出料端分别与油罐(图中未画出)和注油管5连通。注油管5设有注油管头51,注油管头51固定在升降板63下方,电子控制箱7能够控制气缸61的伸缩和电子称重台1。当气缸61拉伸或收缩时,气缸61带动升降板63沿导柱64向下或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51向下或向上运动。

集油装置8位于注油管头51的下方,集油装置8包含呈中空的接油斗81和滚珠丝杆83,接油斗81呈斗型且内侧壁为光滑的曲面,接油斗81底部设有开口,开口的下方连接导管811,导管811的另一端与收集油瓶82连接,收集油瓶82的底部安装有用于承接收集油瓶82的支撑桶21,支撑桶21固定安装在支架2上。滚珠丝杆83上配有相适应的螺母831,螺母831内设有滚珠(图中未画出)。滚珠丝杆83两端上设有限位板832,限位板832与支架2固定连接,且限位板832与滚珠丝杆83连接处设有轴承833,限位板832的设立是为了限定滚珠丝杆83在固定的区域内上下运动,轴承833的设立是减小限位板832与滚珠丝杆83之间的摩擦阻力。滚珠丝杆83与接油斗81固定连接,注油管头51穿过螺母831与滚珠丝杆83固定连接。当控制箱7驱动升降装置6的上下运动,带动注油管头51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螺母831的上下运动,从而驱动接油斗81回旋到远离注油管头51的方向,或回旋转到注油管头51下方。

如图3和图4所示,注油时,控制箱7先控制气缸61向下运动,气缸61的向下运动带动注油管头51的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51进入油桶3内,注油管头51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滚珠丝杆83的旋转,从而驱动连接在滚珠丝杆83上的接油斗81朝远离注油管头51的方向旋转,不影响注油管头51插入油桶3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当电子称重台1上的油桶3注满油后,控制箱7控制油泵4的关闭和升降装置6的气缸61向上移动,气缸61的向上运动会带动注油管头51的向上运动,使注油管头51从油桶3中拨出。当注油管头51的向上运动过程中会带动螺母831向上运动,驱动滚珠丝杆83的旋转,从而驱动接油斗81旋转到注油管头51的下方,进行收集注油管头51上残留的油。接油斗81的内侧壁为光滑曲线且底部设有开口,开口处连接有导管811,导管811的另一端连接有收集油瓶82,收集油瓶82下方设有承重桶,承重桶固定安装在支架2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注油时,工作人员将油桶3沿斜坡11搬上电子称重台1上,控制箱7控制气缸61向下拉伸,气缸61的向下拉伸带动升降板63沿导柱64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51向下运动插入油桶3内,注油管头51的向下运动带动滚珠丝杆83的回旋运动,驱动接油斗81旋转一定的角度,使接油斗81不影响注油管头51插入油桶3,随后控制箱7启动油泵4,油沿着注油管5流向油桶3中。

随着油桶3内的油量逐渐增加,当电子称重台1上的油桶3显示的重量达到固定值后,控制箱7先控制关闭油泵4,再控制气缸61收缩,气缸61收缩带动升降板63沿导柱6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注油管头51向上运动抽离油桶3,在注油管头51向上运动抽离油桶3的过程中,注油管头51的向上移动带动螺母831的向上运动,使滚珠丝杆83做回旋运动,驱动接油斗81旋转到注油管头51的下方,接收注油管头51中残留的油,接油斗81底部开口处连接导管811,使油滴通过导管811流向收集油瓶82中,避免油滴到电子称重台1或者地上,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