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7892发布日期:2018-10-23 21:4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毛细管电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毛细管的电泳装置,尤其涉及其小型化和降低放电风险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DNA解析的应用范围正加速从研究用途向医院等临床领域扩展。作为DNA解析的手段,有利用电泳使样本的DNA片段分离的方法,应用于犯罪搜查、血缘关系判定、疾病诊断。

毛细管电泳使填充有分离介质的毛细管保持恒定温度并施加高电压来使带电的DNA以核苷酸长度分离。通过向毛细管照射激励光,检测从在毛细管内通过的DNA的荧光色素标识发出的荧光,从而能够读取样本的核苷酸序列。

近年来,随着用户类型的多样化,其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其中包括:装置的小型化,以及尽可能迅速地取得DNA解析结果等。

关于装置的小型化,可以考虑:积极地减省装置内部的剩余空间,并使装置本身小型化。若在毛细管的阴极端附近存在具有电位差的导电性部件,则有可能在毛细管以外的相邻部件引起放电。因此,在以往的毛细管电泳装置中,为了防止放电而出现了不在毛细管的阴极端附近配置导电性部件的设计。但是,如果使装置小型化,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毛细管的阴极端与导电性部件接近配置,提高了发生放电的可能性。

这些是专利文献1并未触及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即使在毛细管的阴极端附近配置有导电性部件,从毛细管的电极到导电性部件的空间距离、以及爬电距离也较大的结构。

另一方面,关于DNA解析的高速化,可以考虑:使电泳开始之前所需的时间缩短的方法、使电泳速度本身提高的方法。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电泳装置,包括:毛细管、将毛细管配置于表面的支承体、与毛细管直接接触的温度控制用加热器、光学系统、高压电源。能够利用使该毛细管直接与加热器接触的结构,缩短在电泳分析时升温至预定温度的时间。

专利文献2是通过使毛细管电泳开始之前所需的时间缩短而尽快得到解析结果的有效手段。另外,作为使毛细管电泳高速化以尽快得到解析结果的方法,例如其中之一是使向毛细管施加的电压高压化。但是,如果使施加电压高压化,则上述的电位差会进一步提高,这也可能在毛细管以外的相邻部件引起放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495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845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为了实现毛细管电泳装置的小型化、DNA解析的高速化,两者共同的课题是针对放电现象的解决方案。如果使向毛细管施加的电压高压化,则在相邻部件发生放电的风险也会增大。为了降低该风险,必须使从毛细管的电极到附近的导电性部件的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较大,而单纯地设置距离则会相应地增大装置内部容量,从而妨碍装置的小型化。

作为使爬电距离增大的方法,也常用将可与爬电距离匹配的部件加工为复杂的形状而使表面积增大的方法。在单纯的面形状即可时也是通过施加凹凸来增加爬电距离的方法。但是,放电风险也会由于部件表面的切削痕、成型痕等的有无、装置内的气氛温度、湿度的状态而增减。另外,也可能由于漏电起痕(tracking)现象而导致发生过放电的部位处于容易作为放电路径再次发生放电的状态,难以仅通过构成部件的复杂化来解决放电问题。

除了单纯设置距离以外,还可以使用通过封堵空间进行绝缘的方法。如果将毛细管的电极在空间上与外部隔绝来进行安装,则容易使包含高电压部的空间隔绝。但是,毛细管是消耗品,是在进行了固定次数的电泳之后必须更换的部件,因此必须存在于用户能够接触毛细管电极并进行更换的空间内,难以实施空间上的隔绝。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毛细管电泳装置,其即使在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中也能够降低放电风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电泳装置,其是使用毛细管并通过电泳来分析样本的毛细管电泳装置,其具备:加热器,其加热毛细管;电极保持器,其保持毛细管电极并与高电压部连接;以及导电部件,其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且接地于低电位,电极保持器与导电部件之间通过结构体而连接,结构体是绝缘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毛细管电泳装置,其即使在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中也能够降低放电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各实施例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一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图1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毛细管盒的一结构的图。

图5是实施例1的毛细管盒的分解图。

图6是实施例1的毛细管盒的安装模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降低了放电风险的毛细管附近的一结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导电部件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实施例1的导电部件的绝缘处理的结构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降低了放电风险的毛细管附近的结构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降低了放电风险的毛细管附近的结构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降低了放电风险的毛细管附近的结构图。

图13表示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结构的效果的线图1的图。

图14表示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结构的效果的线图2的图。

图15表示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结构的效果的线图3的图。

图16表示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结构的效果的线图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用于说明各种实施例的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功能者标记相同符号。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毛细管电泳装置即使在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中也能够降低放电风险。即,实施例1的电泳装置使用毛细管并通过电泳来分析样本,该毛细管电泳装置构成为,具备:对毛细管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对毛细管电极进行保持并与高电压部连接的电极保持器、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且接地于低电位的导电部件,电极保持器与导电部件之间通过结构体连接,且结构体是绝缘部件。以下使用图1~图9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

图1示出实施例1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一结构例。本装置能够大致分为以下两个单元:处于装置上部的照射检测/恒温槽单元40、以及处于装置下部的自动取样器单元20。

在作为注入机构的自动取样器单元20中,Y轴驱动体23搭载于取样器基座21上,能够沿Y轴进行驱动。Z轴驱动体24搭载于Y轴驱动体23,能够沿Z轴进行驱动。在Z轴驱动体24上搭载样本托盘25,由用户在样本托盘25上安置:泳动介质容器28、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以及样本容器26。样本容器26被安置于样本托盘25上所搭载的X轴驱动体22上,在样本托盘25上仅样本容器26能够沿X轴进行驱动。送液机构27也搭载于Z轴驱动体24。该送液机构27配置在泳动介质容器28的下方。

在照射检测/恒温槽单元40中,具有作为恒温槽的恒温槽单元41、恒温槽门43,能够使槽中保持恒定的温度。在恒温槽单元41的后方搭载作为检测部的照射检测单元42,能够进行电泳时的检测。由用户在恒温槽单元41中安置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的毛细管盒,利用恒温槽单元41使毛细管保持恒温来进行电泳,并通过照射检测单元42进行检测。另外,在恒温槽单元41中也搭载有电极(阳极)44,该电极(阳极)44用于在为了进行电泳而施加高电压时使电压降落至GND。恒温槽单元41具备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毛细管盒的安装面50。

如上所述,毛细管盒固定于恒温槽单元41。泳动介质容器28、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样本容器26能够通过自动取样器单元20沿YZ轴进行驱动,且仅样本容器26还能够沿X轴进行驱动。泳动介质容器28、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以及样本容器26能够通过自动取样器单元20的动作在任意的位置自动地连接所固定的毛细管盒的毛细管。

图2示出图1所示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俯视图。在安置于样本托盘25上的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中,具有:阳极侧清洗槽30、阳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1、阳极侧样本导入用缓冲液槽32。另外,在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中,具有:废液槽34、阴极侧清洗槽35、阴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6。

泳动介质容器28、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样本容器26以图2所示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由此,在与恒温槽单元41内的毛细管盒的毛细管02连接时,阳极侧-阴极侧的位置关系为:“泳动介质容器28-废液槽34”、“阳极侧清洗槽30-阴极侧清洗槽35”、“阳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1-阴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6”、“阳极侧样本导入用缓冲液槽32-样本容器26”。

图3示出图2所示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A-A剖视图。泳动介质容器28安置于样本托盘25。另外,送液机构27配置为:内置于送液机构27的柱塞处于泳动介质容器28下方。

在进行电泳时,图3中的右侧为毛细管02的阴极侧、左侧为阳极侧。自动取样器单元20向图2所示的“阳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1-阴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6”的位置移动,向电极(阴极)08侧的毛细管02施加高电压,并经由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3、阳极侧缓冲液容器29,通过电极(阳极)44流向GND来进行电泳。此外,也可以是固定样本托盘25的位置而使照射检测/恒温槽单元40可动的装置结构。

图4示出本实施例的毛细管盒的一结构的概略图。毛细管盒01构成为包括:毛细管02、支承体03、散热体04、电极保持器05、检测部06、毛细管头07、电极(阴极)08、作为把持部的把手09。另外,电极(阴极)08也可以是直接固定于支承体03的结构。另外,在该图中,毛细管盒01以从图4的近前侧起为具备把手09的支承体03、散热体04以及毛细管02的顺序进行配置。

毛细管头07是毛细管02的端部,且是将毛细管02集束保持并且填充泳动介质的注入端或排出端。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毛细管盒01安装于电泳装置时,将毛细管头07与贮存泳动介质的容器连接,从而作为注入端发挥功能。毛细管头07以挠曲的状态设置于电泳装置。

图5示出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毛细管盒01的分解图。散热体04通过散热体04的粘着性、粘性、或是化学的粘接、物理的安装机构等贴附于支承体03。另外,毛细管02由于电极保持器05与检测部06被安装于支承体03而成为一体结构。电极保持器05构成为对电极(阴极)08进行保持且通过使形成于电极保持器05的电极保持器固定销10穿过支承体03的电极保持器固定孔11而固定于支承体03。另外,支承体03具备使检测部06固定的检测部固定框12,且检测部06是通过嵌入至形成于支承体03的检测部固定框12而固定于支承体03。

毛细管02是施加有用于保持遮光及强度的被覆的狭窄(侠)流路,例如是施加了聚酰亚胺被覆的内径为约50μm左右的石英玻璃管。在该管中填充泳动介质而成为使试样泳动分离的泳动路。毛细管02与散热体04紧贴,从而能够使在施加高电压时毛细管02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体04向支承体03侧散逸,防止毛细管02内部的温度上升。

电极(阴极)08与毛细管02的根数对应地设置,通过施加电压将带电的试样导入毛细管02内,能够以分子尺寸进行泳动分离。电极(阴极)08例如是内径为0.1~0.5mm左右的不锈钢管,其中插入有毛细管02。

检测部06位于毛细管02的中间部,毛细管02以固定的精度排列成平面状。检测部06位于对在毛细管02内通过的试样的荧光进行检测的部分,需要与装置的检测系统的位置高精度地对准位置。

图6示出本实施例的毛细管盒01的安装详情图的一例。在该图中,上部示出安装前的状态、下部示出安装于恒温槽单元41之后的状态。在电泳装置的恒温槽单元41侧的安装面50上安装检测部06的定位销13,并压入穿通支承体03的定位孔14,将检测部06利用夹子51临时固定。与此同时,进行安装的装置的恒温槽单元41侧的锥形的电极保持器定位销15,自动地进入支承体03的电极保持器定位孔16,因此能够通过一个动作将毛细管盒01临时固定于恒温槽单元41。此外,电极保持器定位销15与电极保持器定位孔16的安装位置也可以相反。即,电极保持器05和支承体03能够通过使设于一方的电极保持器定位销穿通设于另一方的电极保持器定位孔来进行固定。

图7示出本实施例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降低了放电风险的毛细管02附近的一结构例。在恒温槽基座67安装有加热器组件60。另外,在该图中为了易于理解而使加热器组件60与恒温槽基座67分离来进行图示。以下相同。

加热器组件60构成为包括:隔热件61、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导电部件63、作为绝缘部件且构成结构体的散热橡胶64,并将它们通过粘接、焊接、螺纹紧固等方法彼此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电部件63和散热橡胶64向毛细管盒01的毛细管02传导并对毛细管02进行加热。另外,为了避免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的热量发散,在加热器组件60的恒温槽基座67侧安装有隔热件61。

散热橡胶64需要将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毛细管02传导,因此优选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并且为了避免所接触的毛细管02破损而优选为柔性材料。

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的温度控制是通过安装于加热器组件60的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传感器来进行。热敏电阻省略了图示,其安装位置可以是在隔热件61、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导电部件63、散热橡胶64中任一个上,并优选是在散热橡胶64上。

低电位部位与导电部件63接触。低电位部位一般被称为接地、GND(地线),并通过与装置的电源相连而保持虚拟的零电位。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与导电部件63接触的低电位部位,在恒温槽基座67安装有接地板66。该接地板66避开隔热件61、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的面而连接于导电部件63。作为低电位部位的形状,也可以取代接地板而采用接地线、经由装置框架的框架GND等的形状。

图8示出本实施例的导电部件63的形状的一具体例,即实施了倒角加工70的结构。导电部件63是至少一部分包含金属的导电性优异的部件。例如铝、铁、黄铜、不锈钢等的单层金属板即为优选例之一。另外,也可以是混入有金属粉、金属填料的树脂板、弹性体等。此外,也可以是在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散热橡胶64上蒸镀而成的金属面、金属片材、金属薄膜等。

导电部件63通过接地于上述那样保持零电位的接地板66而同样地保持零电位。由于导电部件63保持零电位,因此具有使相邻部件的电位降低的效果、以及针对施加高电压的部位确定电位的降落目标的功能,因此只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则形状不限。为了实现空间的节省而采取单层板的形状即是优选例之一。但是,为了防止电场集中,要尽可能避免尖锐形状,具有边缘的部分优选实施倒角加工70等以降低放电风险。图8的具体例是采取沿循加热器组件60的形状的板形状并进行倒角加工70而避免电场集中的一例。

图9示出对图8所示导电部件63实施绝缘处理时的例子。为了避免相对于导电部件63发生直接放电,优选使导电部件63绝缘。例如以聚酰亚胺片材、绝缘性的弹性体、树脂等将导电部件63整体包覆即为优选例之一。

图9示出与到高电压部的距离成比例地改变绝缘部件厚度来实施最佳绝缘处理的一个具体例子。为了使导电部件63的上部与高电压部的距离最大程度地远离而卷缠单层的绝缘材料80,并且以中部厚于上部的方式卷缠双层的绝缘材料81,以与高电压部的距离最近的下部最厚的方式卷缠三层的绝缘材料82。以聚酰亚胺片材为代表的绝缘材料一般价格较高,且厚度增加会使热导率降低,因此采用本结构与贴附整体厚度均匀的绝缘材料时相比成本较低且能够实现防止热导率降低的功能。另外,不仅可以对绝缘材料的卷缠数进行变更,而且可以使单层的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和热导率具有梯度。在成本、热导率的降低可容许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贴附整体厚度均匀的绝缘材料。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通过设置导电部件63接地于接地板66的功能的形式来实施绝缘处理。另外,为了与导电部件63充分地设置爬电距离,也可以使恒温槽基座67与导电部件63相接的面伸出。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在图7的恒温槽基座67的内部,当在内含图8、图9所示导电部件63的毛细管电泳装置中开始电泳后,会通过电极插塞65向电极保持器05内的高电压部施加高电压。由于电位差会引发放电现象,此时发生的放电是相对于保持零电位的接地板66或导电部件63。但是,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导电部件63与恒温槽基座67以导电部件63的下边相接,恒温槽基座67与电极保持器05以包入电极插塞65的方式相接。

此时,由于恒温槽基座67和电极保持器05是绝缘部件,因此是通过多个绝缘结构体将高电压部与零电位的低电压部相接的结构。于是,从施加高电压的部位起,以恒温槽基座67为电介质,直到零电位的导电部件63,电位平缓地降低。接地于作为低电位部位的接地板66的导电部件63与接地板66同样地保持装置的虚拟的零电位。一般在施加高电压的部位及其附近产生高电位,但是导电部件63和位于保持零电位的导电部件63附近的部件由于电位降低而构成为不会从电极插塞65、电极保持器05的高电压部向导电部件63以外发生放电。

这里,导电部件63在结构上越大,则导电部件63的相邻部件的电位也就越容易降低。例如导电部件63的面积例如比通过由电极保持器保持的毛细管电极施加高电压的部件的面积要大,这是增大对附近部位的放电抑制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即使在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中也能够减少放电风险的毛细管电泳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如图10所示,具备与图7所示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部件,但是加热器组件60所含的导电面与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的顺序不同。即,与隔热件61相邻地配置导电部件63,进而配置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即构成为,通过交换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和导电部件63的导电面,使导电部件63的导电面与恒温槽基座67的距离接近,与夹着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时相比能够使导电部件63的导电面与恒温槽基座67的电位接近。通过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使恒温槽基座67及其相邻部件的电位进一步降低。另外,为了避免对导电部件63直接放电,对导电部件63施加绝缘措施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

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示,有时为了提高性能而交换结构部件的顺序并相应改变形状。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构成为在即使是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也能够使放电风险减少的毛细管电泳装置中还具备保温功能的实施例。即,实施例3是使用毛细管并通过电泳来分析样本的毛细管电泳装置,该毛细管电泳装置具备:对毛细管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对毛细管电极进行保持并与高电压部连接的电极保持器、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且接地于低电位的导电性蓄热板,电极保持器与导电性蓄热板之间通过结构体相接,且这些结构体是绝缘部件。

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取代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导电部件63而使用导电性蓄热板90,从而也具备蓄热功能。该作为导电部件的导电性蓄热板90是至少一部分包含金属的导电性优异的部件,且热容量较大。例如是厚度约1.0mm~10.0mm的铝、铁、黄铜、不锈钢等的单层的金属板,就导电性、热容量而言是优选例之一。此外,优选混入有金属粉、金属填料的树脂板、弹性体中的热容量高的材料。为了避免对该导电性蓄热板90直接放电而采取绝缘措施与实施例1的导电部件63是同样的。另外,导电性蓄热板90与电极保持器05之间通过由绝缘部件构成的结构体即散热橡胶64相接也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

在使用导电性蓄热板90的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具有如下效果:例如即使用户在更换毛细管盒01时开闭恒温槽门43,温度也不容易降低。这是由于:除了降低作为导电部件的导电性蓄热板90放电的风险以外,还具有利用高热容量对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所产生的热量充分地进行蓄积的功能。

参照图13~图16对基于本实施例结构的实际的验证结构和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图13的线图示出了:在作为高电压施加部的电极保持器05的周围完全没有悬浮金属,与电极保持器05相接的绝缘结构体全部作为电介质发挥功能的理想状态之一。横轴表示距离、纵轴表示电位,且施加-20kV的电极保持器05的位置距离x为零。此时,如该图中的上部所示,电位从-20kV到0kV平缓地降落,完全不会发生放电。

图14的右侧示出从本实施例的图11的毛细管附近的结构除去了导电性蓄热板90进行电泳试验时的结构。如该图所示,随着装置的施加电压从0kV到-20kV阶段性地施加,装置电源的电流值和毛细管电流值都大幅摆动。从装置电源和毛细管都是从18kV附近显著发生放电。由此可知,在由于不存在内部的导电性蓄热板90而形成的10mm程度的间隙中,从作为高电压施加部的电极保持器05发生了放电。

图14的左侧示出从电位、电场的观点预测此时发生的现象的一例。通过间隙发生电场的集中,突破空气的耐压,因此发生放电。此时,电位急剧降低。

接下来,在图15的右侧示出:以具备导电性蓄热板90、电极保持器05且在其间的绝缘结构体与导电性蓄热板90之间设有1mm以下的间隙的状态进行电泳试验时的结构。与图14相比,尽管不会发生极端的电流值摆动,但是在低电压环境下也会断断续续发生微小的电流值摆动,并且在施加-19kV、-20kV电压时会发生大的电流值摆动。

图15的左侧是从电位、电场的观点预测此时发生的现象的一例。由于导电性蓄热板90保持零电位,因此电位朝向这里降落,但是由于绝缘而不会放电。另外,虽然在1mm以下的微小间隙中发生电场集中,但是不会发生大的放电现象。但是,由于间隙为1mm以下,即比图14示例微小,因此会发生断断续续的电流值摆动。另外,在施加-19kV以上的高电压时,最终会发生放电。

最后,图16的右侧是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进行电泳试验时的结构。去除了在图15中设置的间隙,导电性蓄热板90与电极保持器05通过绝缘的单一或多个结构体无间隙而连续地相接。装置电源、毛细管都几乎看不到电流值的摆动。

图16的左侧是从电位、电场的观点预测此时发生的现象的一例。由于导电性蓄热板90保持零电位,因此电位朝向这里降落,但是由于绝缘而不会放电。另外,由于没有间隙而在通过导电性蓄热板90之后,也会由于作为绝缘部件的结构体成为电介质而使电位平缓地降低。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在即使是无法充分设置爬电距离、空间距离的部件结构也能够减少放电风险的毛细管电泳装置中构成为还具有保温功能的另一结构的实施例。即,实施例4在毛细管电泳装置中具备:对毛细管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非导电性蓄热板、对毛细管电极进行保持并与高电压部连接的电极保持器、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且接地于低电位的导电部件,且构成为电极保持器与导电部件之间通过作为绝缘部件的结构体相接。

如图12所示构成为,在图11所示结构中使具有蓄热功能的导电性蓄热板90变为非导电性蓄热板100并进一步作为导电面贴附导电部件63。作为非导电性蓄热板100,例如使用厚度约1.0mm~10.0mm的氧化铝、玻璃板等单层的非导电性蓄热板,且就热容量而言为优选例之一。作为在该非导电性蓄热板100上贴附的导电部件63,可以是在以上的实施例中举出的铝、铁、黄铜、不锈钢等的单层的金属板、混入有金属粉、金属填料的树脂板、弹性体、蒸镀而成的金属面、金属片材、金属薄膜等。在本实施例中,也优选为了防止在导电部件63发生直接放电而使导电部件63绝缘。

另外,在图12中,在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与非导电性蓄热板100之间夹持着导电部件63的导电面,优选在将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2与导电性蓄热板90组合而成的非导电性加热器上,例如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加热器、玻璃加热器上贴附上述的导电部件63,并为了防止直接放电而进行绝缘。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发明,一般与被称为接地、地线的低电位接地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的导电部件可以认为是大致零电位。与该导电部件通过绝缘部件相接的部件,由于绝缘部件作为电介质发挥功能,即使有电位差也会使电位差平缓地降落。

对毛细管电极进行保持的电极保持器与高电压部连接,因此保持高电位。因此,如果该电极保持器与导电部件通过绝缘部件相接,则在经由电极向毛细管施加高电压时也能够使电位平缓地降落。

例如当在电极保持器与低电位的结构体之间有足够的爬电距离、空间距离时,则不会在其间发生放电。在为了小型化而无法设置足够的距离时,可以考虑设置绝缘部件,但是如果在该绝缘部件与电极保持器或低电位体之间有空隙,则会在该空隙发生放电。这是由于:以绝缘部件为电介质,在该电介质中,电位梯度会平缓地降落,但是由于绝缘部件与空隙之间的电位梯度比无任何部件时陡峭,因此容易引起放电。因此,优选电极保持器和导电部件通过单一或多个绝缘部件无空隙地连续地相接。

另外,如果结构体不是绝缘部件,则不具有作为电介质的性质,因此不具有使电位差平缓降落的功能。因此,结构体是由单一或包含多个层的绝缘部件构成。

此外,例如在导电部件为单纯的金属板、蒸镀而成的金属面且不与接地或地线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是在空中悬浮的金属,因此电位差不会降落而保持恒定。另外,若不存在导电部件,则无法确定高电压部的高电位的降落目标。于是,由于相邻部件的表面状态、驱动引起的距离的变化,会引起放电或放电部位变化。因此,若非本发明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成,且存在接地于低电位的导电部件、包含与低电位接地的金属的面,则难以解决放电问题。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包含多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进行具体说明的,并不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置换到另一实施例的结构中,或者向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中附加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另外,能够对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追加其它结构以及进行删除或置换。

符号说明

01—毛细管盒,02—毛细管,03—支承体,04—散热体,05—电极保持器,06—检测部,07—毛细管头,08—电极(阴极),09—把手,10—电极保持器固定销,11—电极保持器固定孔,12—检测部固定框,13—检测部定位销,14—定位孔,15—电极保持器定位销,16—电极保持器定位孔,20—自动取样器单元,21—取样器基座,22—X轴驱动体,23—Y轴驱动体,24—Z轴驱动体,25—样本托盘,26—样本容器,27—送液机构,28—泳动介质容器,29—阳极侧缓冲液容器,30—阳极侧清洗槽,31—阳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32—阳极侧样本导入用缓冲液槽,33—阴极侧缓冲液容器,34—废液槽,35—阴极侧清洗槽,36—阴极侧电泳用缓冲液槽,40—照射检测/恒温槽单元,41—恒温槽单元,42—照射检测单元,43—恒温槽门,44—电极(阳极),50—安装面,51—夹子,60—加热器组件,61—隔热件,62—电阻加热型加热器,63—导电部件,64—散热橡胶,65—电极插塞,66—接地板,67—恒温槽基座,70—倒角加工,80—单层的绝缘材料,81—双层的绝缘材料,82—三层的绝缘材料,90—导电性蓄热板,100—非导电性蓄热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