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气囊控制器碰撞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027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气囊碰撞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安全气囊控制器碰撞测试装置。

[

背景技术:
]

目前,整车厂进行安全气囊碰撞相关的测试,往往是依赖实车的碰撞试验来实现,这种方式试验成本高,试验周期长,不能在装车前方便的发现功能缺陷。虽然ACU(Airbag Control Unit)供应商会对ACU进行功能测试,但这种测试脱离了整车电子电器环境,无法测试碰撞时整车其他电子电气功能的表现;为验证其他电子电气功能,整车厂一般使用仿真的ACU,发送仿真信号给其他控制器,但仿真ACU无法代替真实ACU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以结合整车环境的ACU碰撞测试装置。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全气囊控制器碰撞测试装置,能够实现整车不同位置的碰撞测试,并可在实车碰撞前进行测试,从而提前发现问题,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安全气囊控制器碰撞测试装置,包括底座1、仿真安全气囊2、导轨4、碰撞传感器5、安全气囊控制器6、滑动平台7、碰撞缓冲装置9,所述底座1上安装有导轨4,所述导轨4上可滑动式连接有滑动平台7,所述滑动平台7上安装有安全气囊控制器6,所述导轨4一端安装有碰撞缓冲装置9,所述导轨4左右两侧设有碰撞传感器5,所述碰撞传感器5、安全气囊控制器6均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相连,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上装设有仿真安全气囊2,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另一端通过外部连接接口8连接外部连接线束10。

所述碰撞传感器5左右对称设置于导轨4两侧。

所述滑动平台7的左右两侧及前侧均设置有碰撞传感器5。

所述仿真安全气囊2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仿真安全气囊2均匀分布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上。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控制器碰撞测试装置,主要包括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和仿真安全气囊,并通过外部连接接口和外部连接线束将该碰撞装置和实车环境连接在一起,利用车辆提供其他电子电气环境,测试中通过外部撞击滑动平台,碰撞传感器和安全气囊控制器会检测到碰撞发生并激发相应的功能,从而方便实现实验室内的碰撞测试,且在该装置上可以很容易地更换不同配置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并通过调整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安装方向和碰撞方向,可以实现整车不同位置的碰撞测试,如前碰撞,侧碰撞等;该碰撞测试装置可以在实车碰撞前进行测试,从而提前发现问题,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并且可针对不同车型配置(如高配、中配、低配等),可方便地调整台架,不必消耗各个配置的车辆进行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 2、仿真安全气囊 3、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 4、导轨 5、碰撞传感器 6、安全气囊控制器 7、滑动平台 8、外部连接接口 9、碰撞缓冲装置 10、外部连接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仿真安全气囊2、导轨4、碰撞传感器5、安全气囊控制器6、滑动平台7、碰撞缓冲装置9,底座1上安装有导轨4,导轨4上可滑动式连接有滑动平台7,滑动平台7上安装有安全气囊控制器6,导轨4一端安装有碰撞缓冲装置9,导轨4左右两侧设有碰撞传感器5,碰撞传感器5、安全气囊控制器6均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相连,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上装设有仿真安全气囊2,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另一端通过外部连接接口8连接外部连接线束10。其中,碰撞传感器5左右对称设置于导轨4两侧,滑动平台7的左右两侧及前侧均设置有碰撞传感器5;仿真安全气囊2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仿真安全气囊2均匀分布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线3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ACU碰撞测试装置,采用真实的ACU和碰撞传感器,通过实际的碰撞激发ACU功能;ACU对应的执行器如安全气囊、安全带预紧器等,采用等效电路来代替,来提高测试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另外,通过预留外部接口连接到实车或试验车台架(Labcar)上,结合Labcar进行测试,可以方便模拟不同车况下发生碰撞后ACU的各种功能,如对应位置的安全气囊有无在规定时间内起爆,安全带有无预警,以及其他汽车电子电器功能有无正确运行,如车门自动解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已应用于多个车型的开发测试中,在碰撞测试前,对安全气囊控制器功能及其他相关功能分阶段进行验证测试,既保证了项目时间节点,同时也节省了成本。其可以测试ACU功能包括:碰撞点火策略、点火驱动电流是否足够、碰撞点火延时时间、验证EDR(Event Data Recorder)功能;可以测试整车碰撞功能包括:碰撞后车门解锁、油泵自动断油、紧急呼叫功能等。

本实用新型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