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2278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结构,尤指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由各种电子元件的设计和连接以发挥其所需的功能。电子元件在处理资料时会产生热量,该热量须被加以散失,才能确保电子元件的运作正常。以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其处理资料的速度极快,而其所产生的高热须被迅速地加以散失,才不会使计算机有当机的情形。因此,电子产品另具有散热器,如复合式散热器等,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工作。
已知的复合式散热器,如中国台湾专利tw571069所揭示的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其制造出成本低和散热佳的复合式散热器。
上述已知的复合式散热器,其并未进一步提供组装时所需的相关结构,如该复合式散热器的轴柱难以稳固地结合于一支撑架以安装于一发热源上,导致其组装不易、容易旋转或松动而受损或损及其它电子元件、以及使用时不稳定而降低其散热的效能等。
所以,由上可知,上述已知的复合式散热器,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失存在,而有待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使其导热柱和支撑架之间的结合稳固,以避免该导热柱的旋转或松动,从而提升该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组装或使用时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包括一支撑架以及一导热柱;该支撑架具有一本体部,该本体部设有一插置孔和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于该插置孔的周缘;该导热柱的外周面设有一第二卡合部,该导热柱穿设该插置孔,且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
由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使该导热柱和该支撑架之间的结合稳固,以避免该导热柱的旋转或松动,从而提升该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组装或使用时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元件尚未结合前的剖面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架和导热柱结合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元件尚未结合前的剖面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支撑架和导热柱结合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
支撑架 1本体部 10 插置孔 101第一卡合部 102装设部 11装设孔 111散热鳍片座 2中空筒体 20 内壁面 201嵌槽 203散热片 21导热柱 3外周面 30 凸缘 301第二卡合部 302嵌块 303固定件 70 电路板 71发热源 72 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包括一支撑架1、一散热鳍片座2、以及一导热柱3,其中支撑架1,其具有一本体部10和一装设部11(如四个对称的装设部11)。该本体部10设有一插置孔101和一第一卡合部102(如四个对称的第一卡合部102),该插置孔101为一圆孔,该第一卡合部102形成于该插置孔101的周缘。该装设部11自该本体部10向下和向外延伸而出。在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卡合部102为一缺口,该装设部11设有一装设孔111以供一固定件70的穿设用。该支撑架1也可为其它的形式,如具有扣持结构等,并不以上述为限。
散热鳍片座2,其材质可为包含铝的材质等导热效果佳的材质。该散热鳍片座2具有一中空筒体20和多数个散热片21。该中空筒体20内设有一内壁面201。所述散热片21自该中空筒体20的外周面向外延伸。该中空筒体20的内壁面201可进一步设有一嵌槽203(如四个对称的嵌槽203)以强化该散热鳍片座2和该导热柱3之间的结合效果。该散热鳍片座2也可为其它的形式,如具有组接式的散热片和热管等,并不以上述为限。
导热柱3,其材质可为包含铜的材质或包含铝的材质等导热效果佳的材质。该导热柱3为一圆柱。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设有一凸缘301和一第二卡合部302(如四个对称的第二卡合部302),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上端设有一嵌块303(如四个对称的嵌块)。在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卡合部302为一凸决。
该导热柱3的上端穿设出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的上方,并穿设于该中空筒体20的内壁面201中。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上端紧配合于该中空筒体20的内壁面201,且该嵌块303结合于该嵌槽203内,使该导热柱3和该散热鳍片座2之间的结合稳固。该导热柱3的下端穿设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配合于该插置孔101的周缘,且该第二卡合部302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102,使该导热柱3和该支撑架1的结合稳固。此外,该凸缘301卡持于该插置孔101的周缘的下方,使该支撑架1的本体部10被稳固地夹持于该导热柱3的凸缘3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中空筒体20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可由下述的制造方法完成首先,备置一支撑架1、一散热鳍片座2、以及一导热柱3。该支撑架1,如上述的结构,其本体部10设有一插置孔101和一第一卡合部102。该散热鳍片座2,如上述的结构,其中空筒体20内设有一内壁面201。该导热柱3为一圆柱,且该导热柱3的外径小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的内径。其次,加热该导热柱3使其软化且使其冷却至室温。接着,将该导热柱3穿设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施压于该导热柱3使其产生横向变形以结合该支撑架1和该散热鳍片座2。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上端形成一嵌块303结合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嵌槽203内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形成一第二卡合部302结合于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形成一凸缘301,该凸缘301卡持于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的周缘的下方,从而使该支撑架1的本体部10被夹持于该导热柱3的凸缘3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中空筒体20之间。
如上所述,该导热柱3可以受压变形的方式配合于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且形成该第二卡合部302结合于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以及形成该嵌块303结合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嵌槽203。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可紧密地结合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而不会有间隙产生于其间,以确保该导热柱3和该散热鳍片座2之间的导热效果。又,该第二卡合部302可靠地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102,使该导热柱3和该支撑架1之间的结合稳固,从而能避免该导热柱3的旋转或松动。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结合一风扇73于其上,并由该固定件70安装于一电路板71上,使该导热柱3的底面接触该电路板71上的发热源72(如中央处理器),以对该发热源72进行散热的工作。由于该导热柱3和该支撑架1之间的结合稳固,使该散热鳍片座2和该风扇73不会相对于该支撑架1旋转或松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的组装便利,该散热鳍片座2的散热片21不会擦撞到该固定件70或该电路板71上的其它电子元件,且该导热柱3的底面能够可靠地接触该电路板71上的发热源72以确保其散热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的导热柱3也可以热胀冷缩的方式配合于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且形成该第二卡合部302结合于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以及形成该嵌块303结合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嵌槽203。即,该导热柱3的外径约等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的内径,在高温下,施压以将该导热柱3穿设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待温度下降后,由材质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使该导热柱3稳固地结合该散热鳍片座2和该支撑架1,以达成如上述的功效。
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别为该导热柱3。第二实施例中,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先形成一凸缘301,再穿设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并以受压变形的方式使该导热柱3配合于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如此,也可达成如第一实施例的功效。
请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别为该导热柱3。第三实施例中,该导热柱3的外周面30的下端先形成一凸缘301和一第二卡合部302,再穿设该支撑架1的插置孔101和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使该第二卡合部302结合于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并以受压变形的方式使该导热柱3配合于该散热鳍片座2的内壁面201中。如此,也可达成如第一实施例的功效。
请参阅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支撑架1和导热柱3结合时之俯视图。第四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别为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和该导热柱3的第二卡合部302。第四实施例中,该支撑架1的第一卡合部102为一凸块,该导热柱3的第二卡合部302为一缺口。如此,也可使该导热柱3和该支撑架1之间的结合稳固。
所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具有如下述的特点
1、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使该导热柱和该支撑架之间的结合稳固,以避免该导热柱的旋转或松动,从而提升该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组装或使用时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2、该嵌块结合于该嵌槽内,使该导热柱和该散热鳍片座之间的结合稳固。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其具有一本体部,该本体部设有一插置孔和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于该插置孔的周缘;一导热柱,其外周面设有一第二卡合部,该导热柱穿设该插置孔,且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的插置孔为一圆孔,该导热柱为一圆柱,该导热柱的外周面配合于该插置孔的周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以受压变形的方式配合于该支撑架的插置孔,且形成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支撑架的第一卡合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以热胀冷缩的方式配合于该支撑架的插置孔,且形成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支撑架的第一卡合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的第一卡合部为一缺口,该导热柱的第二卡合部为一凸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的第一卡合部为一凸块,该导热柱的第二卡合部为一缺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的材质包含铜的材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的材质包含铝的材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的上端穿设出该支撑架的插置孔的上方,该导热柱的外周面的下端设有一凸缘,该凸缘卡持于该插置孔的周缘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具有一装设部,该装设部自该本体部向下和向外延伸而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散热鳍片座,该散热鳍片座具有一中空筒体和多数个散热片,该中空筒体内设有一内壁面,所述散热片自该中空筒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该导热柱的上端穿设于该中空筒体的内壁面中,且该导热柱的外周面的上端紧配合于该中空筒体的内壁面,该导热柱的下端穿设该支撑架的插置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座的中空筒体的内壁面设有一嵌槽,该导热柱的外周面设有一嵌块,该嵌块结合于该嵌槽内。
专利摘要一种复合式散热器结构,用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的工作,其包括一支撑架以及一导热柱;该支撑架具有一本体部,该本体部设有一插置孔和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于该插置孔的周缘;该导热柱的外周面设有一第二卡合部,该导热柱穿设该插置孔,且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卡合部;由此,使该导热柱和该支撑架之间的结合稳固。
文档编号G06F1/20GK2800487SQ20052001116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9日
发明者李宗隆 申请人:美商旭扬热传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