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2893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触控电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及导电粒子层。第一电极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第二电极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其中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贴合于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而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相互绝缘。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皆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其中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至第一电极。导电粒子层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其中导电粒子层具有多个导电粒子,用以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及第二电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其导线的配置设计,可借由简化制造工序予以制作实现,因而可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并同时提升产品合格率。
【专利说明】触控电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电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
[0003]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触碰位置。
[0004]图1A与图1B分别显示传统触控面板100的剖面图及其制造过程示意图。如图所不,多个第一电极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多个第二电极122设置于第二基板120的下表面。其中,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是借由光学胶层130以贴合于第二基板120的下表面,而第一电极112与第二电极122可互为实质正交。
[0005]在上述传统触控面板100中,亦必须分别在第一基板110的上表面及第二基板120的下表面的外围处通过网印或黄光制造过程制作第一导线114及第二导线124,其中第一导线114及第二导线124分别连接第一电极112与第二电极122,进而传送所侦测到触碰位置的感应信号以进行信号处理。然而,由于传统触控面板的导线的设计及制作过程繁复耗时,往往导致制作成本甚高且合格率不佳。
[0006]鉴于传统触控面板具有复杂的制造过程工序且其制造成本过高,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电极装置,用以改善传统触控面板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7]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其导线的配置设计,可借由简化制造工序予以制作实现,因而可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并同时提升产品合格率。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施例,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多条第一导线、多条第二导线及导电粒子层。第一电极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第二电极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其中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贴合于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而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相互绝缘。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皆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其中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至第一电极。导电粒子层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其中导电粒子层具有多个导电粒子,用以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及第二电极。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0010]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每一个所述导电粒子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线的间距。[0011]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所述导电粒子为金粒子、银粒子、碳粒子、锌粒子、氧化铟锡粒子或上述的组合。
[0012]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导电粒子层更包含框胶或光学胶。
[0013]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该导电粒子层为导电胶带。
[0014]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包含透明导电材料,并且其中该透明导电材料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石墨烯(Graphene)、掺招氧化锌(Al-doped ΖηΟ,ΑΖΟ)、氧化锌(zinc oxide, ZnO)、掺锑氧化锡(ΑΤΟ)、掺镓氧化锌(GaDoped ZnO,GZ0)、掺氟二氧化锡(F Doped Sn02, FT0)或其组合所组成群体的其中之一所形成的电极结构。
[0015]前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包含多条纳米金属线(metal nanowire)或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 [00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触控电极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其导线的配置设计,可借由简化制造工序予以制作实现,因而可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并同时提升产品合格率。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A显示传统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0019]图1B显示传统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示意图。
[0020]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的剖面图。
[0021]图2B显示图2A的触控电极装置的制造过程示意图。
[0022]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的侧视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100:触控面板110:第一基板
[0025]112:第一电极114:第一导线
[0026]120:第二基板122:第二电极
[0027]124:第二导线130:光学胶层
[0028]200:触控电极装置210:第一透明基板
[0029]212:第一电极214:第一导线
[0030]220:第二透明基板222:第二电极
[0031]224:第二导线230:光学胶层
[0032]240:导电粒子层242:导电粒子
[0033]260:保护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电极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35]请同时参阅图2A及图2B,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的剖面图,图2B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的制造过程,其中图式仅显示与实施例相关的组成元件。
[0036]本实施例的触控电极装置200主要包含多个第一电极212、多个第二电极222、多条第一导线214、多条第二导线224及导电粒子层240。第一电极212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的上表面,其中每一个第一电极212沿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第二电极222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220的下表面,其中每一个第二电极222沿第二方向平行排列,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实质上相互正交。并且,第一透明基板210的上表面贴合于第二透明基板220的下表面,其中第一电极212及第二电极222相互绝缘。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电极装置200更包含光学胶层230,其位于第一透明基板210与第二透明基板220之间,其中光学胶层230的上下表面分别贴合于第一电极212及第二电极222。
[0037]然而上述第一透明基板210与第二透明基板220的材质可为透明绝缘材料,例如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聚乙烯(Polyethylen, PE)、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 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 PP)、聚苯乙烯(Poly styrene, 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环烯经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
[0038]其次,如图所示,第一导线214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其中每一条第一导线214的一端电性连接至对应第一电极212的一端。第二导线224亦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借此导线配置设计,第一导线214与第二导线224则可通过网印或黄光制造过程同时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而简化触控电极装置200的制造过程步骤,以提升制造过程合格率。
[0039]此外,导电粒子层240则设于第一透明基板210与第二透明基板220之间,其中导电粒子层240具有多个导电粒子242。每一个导电粒子242用以电性连接第二导线224的一端及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22的一端。其中,导电粒子242的直径可等于或大于第二电极222与第第二导线224的间距,致使第二电极222不经挤压即可实质电性连接至导电粒子242,从而将第二电极222所侦测的感应信号借由导电粒子242及第二导线224传送以进行信号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粒子242可为金粒子、银粒子、碳粒子、锌粒子、氧化铟锡粒子或上述的组合。
[0040]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粒子层240可更包含框胶或光学胶,而导电粒子242掺杂于其中。因此当第二导线224通过网印或黄光制造过程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之后,即可借由掺杂导电粒子242的框胶或光学胶涂布于第二导线224上,使每一条第二导线224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至少一个导电粒子242。
[004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粒子层240可为导电胶带,而导电粒子242则散布于其中。当第二导线224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210之后,即可借由将导电胶带贴合于第二导线224上,使每一条第二导线224的一端对应电性连接于至少一个导电粒子242。借此,当第一透明基板210与第二透明基板相贴合后,则第一电极212即可通过导电粒子242将感应信号传送至位于第一透明基板210的第一导线224。
[0042]再者,上述第一电极212与第二电极222可包含透明导电材料。其中透明导电材料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石墨烯(Graphene)、掺招氧化锌(Al-dopedZnO, AZO)、氧化锌(zinc oxide, ZnO)、掺铺氧化锡(ATO)、掺镓氧化锌(Ga Doped ZnO, GZ0)、掺氟二氧化锡(F Doped Sn02, FT0)或其组合所组成群体的其中之一。
[004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212与第二电极222则可为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light-transmissive)结构。非透明导电材料可为多条纳米金属线(metalnanowire),例如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或者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例如纳米银网或纳米铜网。纳米金属线或金属网的内径为纳米等级,亦即可介于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纳米金属线或金属网可借由塑胶材料(例如树脂)予以固定。由于纳米金属线/网非常细,非人眼可以观察得到,因此由纳米金属线/网所构成的第一电极212与第二电极222的透光性极佳,且触控电极装置200的整体厚度也得以降低。纳米金属线/网呈平面二维分布,因此由纳米金属线/网所构成的第一电极212与第二电极222的导电性在平面的各个方向大致相等。
[0044]然而,依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特征,第一电极212与第二电极222亦可包含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例如压克力),即可借由曝光显影制造过程形成所要的电极形状(pattern),而有效简化制造过程步骤及设备。
[0045]请参阅图2C,其显示触控电极装置200的侧视图。如图所示,第一导线214与第二导线224的另一端则皆设置于触控电极装置200的同一侧边,如此即可进行软板贴合(FCPbonding)制造过程,而触控电极装置200所侦测到的感应信号即可通过第一导线214与第二导线224传送到软板予以执行后续的信号处理。
[0046]其中虽然图2C中的透明基板是显示具有二维轮廓,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即其可为二维或三维轮廓,分别应用于二维或三维的触控显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基板包含可挠性材料或硬性材料,并且透明基板的表面材质可经由特殊工艺处理后,以具有抗磨、抗刮、抗反射、防眩光及防指纹等功能特性。
[0047]此外,触控电极装置200亦可更包含保护薄膜260,其设于第一透明基板210的下表面,用以包覆第一透明基板210并提供保护效果。
[004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第一电极,形成于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 多个第二电极,形成于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其中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贴合于该第二透明基板的下表面,而且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相互绝缘; 多条第一导线,形成于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极; 多条第二导线,形成于该第一透明基板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及 导电粒子层,设于该第一透明基板与该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其中该导电粒子层具有多个导电粒子,用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及所述第二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个所述导电粒子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线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电粒子层更包含框胶或光学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电粒子层为导电胶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包含多条纳米金属线或多个纳米金属网。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3490679SQ201320533507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王政凯 申请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