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543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电子及触控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触控显示面板孕育而生,触控显示面板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运用于电子设备当中。现有技术中,目前使用的触控显示面板通常包括盖板、显示模组及触控模组,其中盖板与显示模组通常是通过光学胶层贴合连接,而光学胶层具有高粘着力和排泡性差的特性,当触控显示面板的生产组装时,通常需要采用真空贴合的方式将盖板和显示模组进行组合,整个组装工艺复杂,不便操作,并且光学胶层受排泡性能的限制,厚度只能做到150um至200um之间(7寸以内),从而无法继续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不仅如此,当盖板发生不可恢复损坏时,而显示模组在整个触控显示面板当中最为昂贵,因此需要将盖板和显示模组拆离,以对显示模组进行回收,由于光学胶层具有高粘着力,在将盖板和显示模组拆离的过程当中需要采用冷冻拆解或加热拆解的工艺,整个工艺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成功率低,经常导致损坏显示模组,从而导致显示模组的回收较为不便。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回收显示模组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一种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盖板及显示模组,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设有第一胶合层,所述第一胶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胶层及第二胶层,所述第二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所述第二胶层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一胶层的粘着力。上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胶合层,并且使所述第一胶合层低粘着力的一面与所述显示模组贴合,而高粘着力的一面则与所述盖板贴合,使得当所述盖板发生不可恢复损坏时,在室温环境下,即可将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一胶合层的整体与所述显示模组剥离,而无需通过冷冻或加热的拆解工艺,并且不会对显示模组造成损伤,因此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胶合层,极大的方便了对显示显示模组的回收。进一步地,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内。进一步地,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模组及光学胶层,所述触控模组连接在所述光学胶层与所述第一胶层之间,所述光学胶层与所述盖板贴合。进一步地,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模组及第二胶合层,所述第二胶合层设于所述触控模组及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第二胶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胶层及第四胶层,所述第三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远离所述第二胶层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第四胶层与所述触控模组贴合,所述第三胶层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四胶层的粘着力。进一步地,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模组及第三胶合层,所述触控模组包括X轴触控层和Y轴触控层,所述X轴触控层设于所述显示模组内,所述第三胶合层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Y轴触控层之间,所述第三胶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五胶层及第六胶层,所述第五胶层与所述显示模组远离所述第二胶层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第六胶层与所述Y轴触控层贴合,所述第五胶层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六胶层的粘着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层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一胶层由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胶层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二胶层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三胶层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第四胶层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四胶层由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第五胶层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五胶层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第六胶层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六胶层由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上设有油墨遮光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盖板10第一胶合层20显示模组30触控模组40第一胶层21第二胶层22油墨遮光层50光学胶层60第二胶合层70第三胶层71第四胶层72第三胶合层80X轴触控层41Y轴触控层42第五胶层81第六胶层8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包括盖板10、第一胶合层20、显示模组30及触控模组40。所述第一胶合层20设于所述盖板10与所述显示模组30之间,所述第一胶合层2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胶层21及第二胶层22,所述第一胶层21与所述盖板10贴合,所述第二胶层22与所述显示模组30贴合,所述第二胶层22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一胶层21的粘着力。所述触控模组40设于所述显示模组30内,所述触控模组40在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当中起触控作用,所述显示模组30在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当中起显示作用。其中,所述第二胶层22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二胶层22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二胶层22具有排泡性好且低粘着力的特性。所述第一胶层21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一胶层21由高可靠性和高粘着力的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一胶合层20的厚度为100um至125um之间(7寸以内),而在类似于本实施例结构的传统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当中,往往是通过光学胶层(OCA胶层)直接将显示模组与盖板连接,而传统的光学胶层(OCA胶层)的厚度为150um至200um之间(7寸以内),相较于传统的光学胶层,所述第一胶合层20的厚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其中,所述显示模组30为On-CellOLED/LCD或者In-CellLCD当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盖板10朝向所述显示模组30的一侧表面上设有油墨遮光层50。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所述第一胶合层20,并且使所述第一胶合层20低粘着力的一面与所述显示模组30贴合,而高粘着力的一面则与所述盖板10贴合,使得当所述盖板10发生不可恢复损坏时,由于所述第一胶合层20与所述显示模组30之间的粘合力远低于所述第一胶合层2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粘合力,当剥离所述盖板10,所述盖板10和所述第一胶合层20的整体优先与所述显示模组30分离,因此通过剥离所述盖板10,即可将所述盖板10和所述第一胶合层20的整体与所述显示模组30剥离,并且完成上述拆解工作只需要在室温环境下即可,而无需通过冷冻或加热的拆解工艺,同时不会对显示模组造成损伤,极大的方便了对显示模组的回收。不仅如此,由于所述第二胶层22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具有排泡性好的特性,从而使得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在组装时,可以在常温空气环境下,通过滚轮贴合作业的方式完成组装,降低了组装工艺的难度。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触摸模组40与所述显示模组30分离,并且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一光学胶层60,所述触控模组40连接在所述光学胶层60与所述第一胶层21之间,所述光学胶层60与所述盖板10贴合,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显示模组30为AMOLED。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触摸模组40与所述显示模组30分离,并且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胶合层70,所述第二胶合层70设于所述触控模组40及所述显示模组30之间,所述第二胶合层7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三胶层71及第四胶层72,所述第三胶层71与所述显示模组30远离所述第二胶层22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第四胶层72与所述触控模组40贴合,所述第三胶层71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四胶层72的粘着力,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显示模组30为AMOLED。具体的,所述第三胶层71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三胶层71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三胶层71具有排泡性好且低粘着力的特性。所述第四胶层72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四胶层72由高可靠性和高粘着力的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二胶合层70的厚度为100um至125um之间(7寸以内),而在类似于本实施例结构的传统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当中,往往是通过光学胶层(OCA胶层)直接将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连接,而传统的光学胶层(OCA胶层)的厚度为150um~200um(7寸以内),相较于传统的光学胶层,所述第二胶合层70的厚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实施例的有效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有效效果:由于所述显示模组30通过所述第二胶合层70与所述触摸模组40连接,而所述第二胶合层70的低粘着力的一面与所显示模组30贴合,高粘着力的一面则与所述触控模组40贴合,当所述触控模组40发生不可恢复损坏时,可在室温环境下,整体移除所述触摸模组40和所述第二胶合层70,可以完好保留剩余的所述盖板10、所述第一胶合层20及所述显示模组30的整体,减少显示模组的间接损耗。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新型触控显示面板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触摸模组40与所述显示模组30分离,并且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胶合层80,所述触控模组40包括X轴触控层41和Y轴触控层42,所述X轴触控层41和所述Y轴触控层42构成触控结构,所述X轴触控层41设于所述显示模组30内,所述第三胶合层80设于所述显示模组30与所述Y轴触控层42之间,所述第三胶合层8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五胶层81及第六胶层82,所述第五胶层81与所述显示模组30远离所述第二胶层22的一侧表面贴合,所述第六胶层82与所述Y轴触控层42贴合,所述第五胶层81的粘着力低于所述第六胶层82的粘着力。具体的,所述第五胶层81的厚度为25um,所述第五胶层81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五胶层81具有排泡性好且低粘着力的特性。所述第六胶层82的厚度在75um至100um之间,所述第六胶层82由高可靠性和高粘着力的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因此所述第三胶合层80的厚度为100um至125um之间(7寸以内),而在类似于本实施例结构的传统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当中,往往是是通过光学胶层(OCA胶层)直接将显示模组与Y轴触控层连接,而传统的光学胶层(OCA胶层)的厚度为150um~200um(7寸以内),相较于传统的光学胶层,所述第三胶合层80的厚度降低,进而降低了所述新型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实施例的有效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有效效果:由于所述显示模组30通过所述第三胶合层80与所述Y轴触控层42连接,而所述第三胶合层80的低粘着力的一面与所显示模组30贴合,高粘着力的一面则与所述Y轴触控层42贴合,当所述Y轴触控层42发生不可恢复损坏时,可在室温环境下,整体移除所述Y轴触控层42和所述第三胶合层80,可以完好保留剩余的所述盖板10、所述第一胶合层20及所述显示模组30的整体,减少显示模组的间接损耗。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