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836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中,触控显示屏已经占据主流。目前,实现触控的方式主要有电阻式触控和电容式触控。具体地,电阻式触控显示屏是通过上下两层感应电极接触,可实现两点触摸,但实现多点触摸较为困难。而电容式触控显示屏可以利用发射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互电容,实现多点触摸。但无论是电阻式触控显示屏,还是电容式触控显示屏都只能对触摸位置进行检测,并不能对外界触摸介质的按压力度进行测试。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能够对外界触摸介质的按压力度进行测试。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电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及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第二导电膜层及多个第一隔垫物,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各所述第一隔垫物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之间,且各所述第一隔垫物上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面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面之间具有间隔,各所述第一隔垫物中的至少两个第一隔垫物的高度不同,所述高度所在的方向为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和/或各所述第一隔垫物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膜层,所述第一导电膜层和所述第二导电膜层中的一者能够与所述电量检测装置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能够与所述电量检测装置的负极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中的至少一者由有机膜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背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面上和/或各所述第一隔垫物上覆盖有所述第二导电膜层。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背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二导电膜层。优选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朝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一导电膜层,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所述第二导电膜层。优选地,还包括整流器,所述第一导电膜层和所述第二导电膜层能够通过所述整流器与储能电池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有机发光层,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背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各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远离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各所述触控电极中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边缘处的触控电极为待补偿触控电极,检测到的所述待补偿触控电极的按压力度值为经过补偿的值。优选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分别与所述电量检测装置及各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优选地,各所述第一隔垫物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面为矩形投影面、圆形投影面、椭圆形投影面、s形投影面、弓形投影面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s形投影面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弧形段或多个依次连接的v形段。优选地,各所述第一隔垫物形成至少两个隔垫物组,各所述隔垫物组呈行列式排布,且各所述隔垫物组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投影面呈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第二隔垫物,所述第二隔垫物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之间,且各所述第二隔垫物分别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连接,各所述隔垫物组中的至少一者的中心处设置有所述第二隔垫物。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当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二衬底基板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使得第一衬底基板或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的第一导电膜层与各第一隔垫物或位于各第一隔垫物上的第二导电膜层挤压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当摩擦发生时,这两个产生摩擦的物体之间则能够产生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这两个产生摩擦的物体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其中,当按压力越大时,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则越大,因此分离时形成的电势差也越大。所以在本申请中,通过电量检测装置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导电膜层和第二导电膜层电连接,能够检测到第一导电膜层和第二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势差,通过判断电势差的大小可以推算出按压力的大小,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3d压感触控功能。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a-图2g示出了在多种实现方式中图1中的触控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a-图3f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的第一隔垫物沿水平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a和图4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各隔垫物的排布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电极的分布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5所示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触控显示面板;20-第一基板,201-第一衬底基板,202-第一导电膜层,203-有机发光层,204-触控电极,205-缓冲层,206-有源层,206a-源极导电区,206b-半导体区,206c-漏极导电区,207-栅极绝缘层,208-数据线绝缘层,209-栅极,210-源极,211-漏极,212-平坦层,213-阳极,214-阴极,215-像素定义层,216-封装层;217-彩膜基板,217a-黑矩阵,217b-彩色滤光膜,218-阵列基板,218a-玻璃层,218b-遮光层,218c-多晶硅层、218d-第一层间绝缘层,218e-第二层间绝缘层,218f-金属走线,218g-钝化层,218h-像素电极,219-主支撑柱,220-辅助支撑柱,221-框胶,222-液晶层;30-第二基板,301-第二衬底基板,302-第二导电膜层,303-第一隔垫物,304-第二隔垫物;40-电量检测装置;50-整流器;60-驱动芯片;70-封装胶。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的俯视图,触控显示面板10具有显示区域a(如图1中阴影内部所示的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b(如图1中阴影部分所示的区域)。如图2a-图2g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及电量检测装置40,该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处通过封装胶70封装,其中,该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发电,因此,可将包括有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的结构叫作发电结构,其中,电量检测装置40能够检测该发电结构产生的电量,下面对这三者的结构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具体阐述:第一基板20包括第一衬底基板201及第一导电膜层202,该第一导电膜层202与第一衬底基板201之间的关系为:第一衬底基板201设置有第一导电膜层202。第二基板3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301、第二导电膜层302及多个第一隔垫物303,第二衬底基板301与第一衬底基板201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且各第一隔垫物303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301上,并位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之间,其中,各第一隔垫物303上朝向第一基板20的面与第一基板20朝向第二基板30的面之间具有间隔,各第一隔垫物303中的至少两个第一隔垫物303的高度不同,具体地,如图2所示,可以设置四种高度不同的第一隔垫物303,需要说明的是,此高度所在的方向为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而第二导电膜层302与第二衬底基板301和各第一隔垫物303之间的关系为:第二衬底基板301和/或各第一隔垫物303设置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另外,该电量检测装置40与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的关系为:第一基板20中的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二基板30中的第二导电膜层302中的一者能够与电量检测装置40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能够与电量检测装置40的负极电连接。在本方案中,当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使得第一衬底基板201或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201的第一导电膜层202与各第一隔垫物303或位于各第一隔垫物303上的第二导电膜层302挤压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当摩擦发生时,这两个产生摩擦的物体之间则能够产生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这两个产生摩擦的物体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其中,当按压力越大时,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积则越大,因此分离时形成的电势差也越大。所以在本申请中,通过电量检测装置40的正、负极分别与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二导电膜层302电连接,能够检测到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二导电膜层302之间的电势差,通过判断电势差的大小可以推算出按压力的大小,实现触控显示面板10的3d压感触控功能。可选地,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至少一者由有机膜制成,由于有机膜的材质非常广泛,且其单位面积制造成本较低廉,因此,通过将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至少一者由有机膜制成,可降低触控显示面板10的生产成本。另外,有机膜相较于无机膜具有较高的柔性,尤其相较于玻璃膜、陶瓷膜等无机膜,因此,由有机膜制成的第一衬底基板201和/或第二衬底基板301能够在受到按压力时产生较明显的弯曲或变形,便于第一衬底基板201或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201的第一导电膜层202与各第一隔垫物303或位于各第一隔垫物303上的第二导电膜层302挤压接触。具体地,上述提到的有机膜可为聚酰亚胺膜、苯胺甲醛树脂膜、粟甲醛膜、乙基纤维素膜、聚酰胺膜、聚氰胺甲醛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膜、纤维素膜、纤维素乙酸酯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膜、纤维海绵膜、聚氨酯弹性体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膜、人造纤维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聚乙烯醇膜、聚异丁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膜、甲醛苯酚缩聚物膜、氯丁橡胶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膜、天然橡胶膜、聚丙烯腈膜、内烯腈氯乙烯共聚物膜等等。另外,由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需要通过封装胶70进行封装,为了降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之间的封装难度,可使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均由有机膜制成,以保证封装件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之间的封装效果基本一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第一隔垫物303也可采用上述有机膜制成,且如图3a-3f所示,各第一隔垫物303在第二衬底基板301上的投影面可为矩形投影面、圆形投影面、椭圆形投影面、s形投影面、弓形投影面中的一种或多种,s形投影面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弧形段或多个依次连接的v形段。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垫物303的投影面不限于以上几种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可根据触控显示面板10的开口率等具体要求而定。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提到的各第一隔垫物303能够形成至少两个隔垫物组,各隔垫物组呈行列式排布,且各隔垫物组在第二衬底基板301的投影面呈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这样设计不仅可以保证触控显示面板10的开口率,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第一基板20受到按压力时,第一基板20与第二基板30之间的支撑稳定性。具体地,图4a中虚线框内的各第一隔垫物303形成一矩形状的隔垫物组,图4b中虚线框内的各第一隔垫物303形成一菱形状的隔垫物组,值得说明的是,相邻两个隔垫物组可共用至少一个第一隔垫物303。优选地,第二基板30还包括第二隔垫物304,第二隔垫物304位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之间,且各第二隔垫物304分别与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接触,换言之,第一基板20通过第二隔垫物304支撑在第二基板30上,以保证第一基板20与第二基板30之间的支撑稳定性。其中,各隔垫物组中的至少一者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隔垫物304,优选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各隔垫物组的中心处均设置有第二隔垫物304,这样设计可以保证第一基板20与第二基板30之间的支撑稳定性和均匀性。下面对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一衬底基板201、第二导电膜层302与第二衬底基板301和各第一隔垫物303之间的设置关系进行具体阐述:在第一个优选地的实施例中,第一衬底基板201上背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202,而第二衬底基板301上朝向第一衬底基板201的面上和/或各第一隔垫物303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具体地,该实施例中具有三种实现方案:第一种实现方案,如图2a所示,第一衬底基板201上背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202,而第二衬底基板301上朝向第一衬底基板201的面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当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以使第一衬底基板201能够与至少一部分第一隔垫物303挤压接触并产生摩擦,从而使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能够分别带等量的异性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然后通过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的电势差可以推算出按压力度的大小。在该方案中,为了保证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在摩擦后能够带等量的异性电荷,第一衬底基板201和各第一隔垫物303需采用不同有机膜制成。在第二种实现方案中,如图2b所示,第一衬底基板201上背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202,而第二衬底基板301上朝向第一衬底基板201的面上和各第一隔垫物303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另外,在第三种实现方案中,第一衬底基板上背离第二衬底基板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而各第一隔垫物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在第二种实现方案和第三种实现方案中,当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以使第一衬底基板201能够与至少一部分第一隔垫物303上的第二导电膜层302挤压接触并产生摩擦,从而使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导电膜层302能够分别带等量的异性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导电膜层302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然后通过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的电势差可以推算出按压力度的大小。在第二个优选地的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第一衬底基板201上背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202,第二衬底基板301上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01的面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当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以使第一衬底基板201能够与至少一部分第一隔垫物303挤压接触并产生摩擦,从而使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能够分别带等量的异性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然后通过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的电势差可以推算出按压力度的大小。在该方案中,为了保证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一隔垫物303在摩擦后能够带等量的异性电荷,第一衬底基板201和各第一隔垫物303需采用不同有机膜制成。在第三个优选地的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第一衬底基板201上朝向第二衬底基板301的面上覆盖有第一导电膜层202,第二衬底基板301上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01的面上覆盖有第二导电膜层302。当第一衬底基板201和第二衬底基板301中的一者受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的按压力时,其会向另一者所在的方向变形,以使第一导电膜层202能够与至少一部分第一隔垫物303挤压接触并产生摩擦,从而使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一隔垫物303能够分别带等量的异性电荷。当撤除该按压力时,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一隔垫物303相互分离以形成电势差,然后通过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的电势差可以推算出按压力度的大小。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e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还可包括整流器50,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二导电膜层302能够通过整流器50与储能电池电连接,该整流器50能够对第一导电膜层202和第二导电膜层302之间的电流进行处理,然后能够将处理后的电流输送至储能电池内以为储能电池充电。其中,该储能电池能够为触控显示装置内的用电元件进行供电,实现触控显示装置的自发电功能。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f所示,此触控显示面板10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具体地,上述第一基板20还包括有机发光层203,有机发光层203位于第一衬底基板201背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并位于显示区域a内。且该第一基板20还包括缓冲层205、有源层206、栅极绝缘层207、数据线绝缘层208、栅极209、源极210、漏极211、平坦层212、阳极213、阴极214、像素定义层215及封装层216。其中,缓冲层205形成在第一衬底基板201上远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一侧,而有源层206形成在缓冲层205上,该有源层206包括依次连接的源极导电区206a、半导体区206b及漏极导电区206c,该半导体区206b由多晶硅材料制成,通过先在第一衬底基板201上形成缓冲层205,以避免有源层206会直接与第一衬底基板201接触导致特性变差。前述栅极绝缘层207覆盖有源层206及缓冲层205,而栅极209形成在栅极绝缘层207上。数据线绝缘层208覆盖栅极209及栅极绝缘层207,源极210和漏极211位于所述数据线绝缘层208上,且该源极210和漏极211分别穿过数据线绝缘层208与栅极绝缘层207上的过孔,并分别与所述有源层206上的源极导电区206a和漏极导电区206c相连接。平坦层212覆盖源极210、漏极211及数据线绝缘层208,而阳极213形成在平坦层212上,且该阳极213穿过平坦层212上的过孔与漏极211电连接。像素定义层215覆盖平坦层212与阳极213,其中,该像素定义层215上设置有与阳极213相对的开口区,前述提到的有机发光层203位于该开口区内并与阳极213相接触,而阴极214覆盖平坦层212并与位于开口区内有机发光层203相接触,该阴极214与阳极213共同驱动有机发光层203。封装层216覆盖在阴极214上远离有机发光层203的一侧,可以对有机发光层203和阴极214起到封装保护的作用,以及隔绝水氧的作用,延长了有机发光层203和阴极214的工作寿命。优选地,如图2g所示,上述第一基板20还可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04,各触控电极204位于第一衬底基板20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具体地,可形成于封装层216远离阴极214的一侧。下面,图5示出了图2g中的触控电极分布图。在垂直于第一基板的方向上,如图5所示,触控电极204复用为公共电极,呈m*n的阵列排布,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且该块状公共电极优选为矩形。每个块状公共电极可以对应覆盖i*j个子像素区域,其中i>2,j>2,且i、j均为自然数。由于在显示阶段,每个公共电极需要和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因此,每个公共电极需要覆盖各个子像素的开口区域,即,相邻两个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的狭缝,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与数据线重叠。每个公共电极通过一条触控线连接到驱动芯片,在显示阶段,驱动芯片向每个公共电极输入公共电极信号,以此和各个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在触控阶段,驱动芯片向各个公共电极同时或者分时输入触控信号,通过检测每个公共电极,也即触控电极上的自电容变化,来检测触控位置。由于各个公共电极呈矩阵排列,且每个公共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的触控走线连接到驱动芯片,可以同时检测各个公共电极上的自电容变化,以此实现多点触控检测。由于位于边缘处的触控电极204与位于中间处的触控电极204在受到同样的按压力时,第一衬底基板201的边缘处产生的变形小于中间处产生的变形,导致边缘处受力时的摩擦面积小于中间处受力时的摩擦面积,从而导致按压力的检测不准确。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图2g和图5,本方案采用的方式为:将各触控电极204中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01边缘处的触控电极204设计为待补偿触控电极204,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到的待补偿触控电极204的按压力度值为经过补偿的值。具体地,电量检测装置40检测到的待补偿触控电极204的按压力度值为经过驱动芯片60补偿的值,也就是说,该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驱动芯片60,此驱动芯片60分别与电量检测装置40及各触控电极204电连接。当然,图5中只是示意性地给出了触控电极分布的结构,在实际产品中,触控电极分布数量则非常大,其原理与图5所述相同。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此触控显示面板10为液晶显示面板。具体地,第一基板还包括彩膜基板217、主支撑柱219、辅助支撑柱220、液晶层222及阵列基板218,彩膜基板217和阵列基板218沿第一基板2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该彩膜基板217和阵列基板218的边缘处通过框胶221进行封装,而液晶层222位于彩膜基板217和阵列基板218之间。其中,主支撑柱219和辅助支撑柱220也设置在彩膜基板217和阵列基板218之间,该主支撑柱219和辅助支撑柱220均设置于彩膜基板217上,且主支撑柱219与阵列基板218抵接,而辅助支撑柱220与阵列基板218之间具有间隔。值得说明的是,阵列基板218位于彩膜基板217与第一衬底基板201之间,且该阵列基板218形成于第一衬底基板20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如图7所示,彩膜基板217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黑矩阵217a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黑矩阵217a之间的彩色滤光膜217b。而阵列基板218还包括玻璃层218a、遮光层218b、多晶硅层218c、缓冲层205、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第二层间绝缘层218e,栅极209、源极210、漏极211、平坦层212、金属走线218f、像素电极218h、触控电极204及钝化层218g。具体地,玻璃层218a形成于第一衬底基板20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301的一侧,遮光层218b形成在玻璃层218a上,而缓冲层205覆盖遮光层218b和玻璃层218a。多晶硅层218c形成于缓冲层205上,而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覆盖多晶硅层218c及缓冲层205。其中,栅极209位于多晶硅层218c的上方并与多晶硅层218c间隔设置,值得说明的是,该栅极209也被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覆盖,源极210和漏极211位于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上,且该源极210和漏极211分别穿过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上的过孔与多晶硅层218c电连接。而平坦层212覆盖源极210、漏极211及第一层间绝缘层218d。金属走线218f形成于平坦层212上并被第二层间绝缘层218e覆盖,而触控电极204形成于第二层间绝缘层218e上,金属走线218f可用作触控线,通过过孔与触控电极204电连接,触控电极204在显示时复用作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形成电场驱动液晶层222中的液晶分子旋转而达到显示功能。钝化层218g覆盖触控电极204及第二层间绝缘层218e,像素电极218h形成于钝化层218g上,且该像素电极218h的一部分穿过第二层间绝缘层218e与平坦层212上的过孔与漏极211电连接。值得说明的是,该液晶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电极的分布图也可如图5所示。如图8所示,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其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10,其中,触控显示面板1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手机、mp4播放器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