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单粒子翻转的加固SRAM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587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抗单粒子翻转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写模块、隔离模块、上拉模块和下拉模块;

读写模块,用于在字线信号WL为高电平时,对第三节点(n3)和第四节点(n4)的数据读出/写入;

隔离模块包括:第一隔离单元和第二隔离单元;

第一隔离单元包括:第三PMOS管(MP3)和第四PMOS管(MP4),其中,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5);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6);

第二隔离单元包括:第一NMOS管(MN1)和第二NMOS管(MN2),其中,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1),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2);

其中,第三PMOS管(MP3)和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第四PMOS管(MP4)和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共同连接第三节点(n3);第三PMOS管(MP3)和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四PMOS管(MP4)和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共同连接至第四节点(n4);

上拉模块包括:第一上拉单元和第二上拉单元;

下拉模块包括:第一下拉单元和第二下拉单元;

其中,第一上拉单元和第二下拉单元共同作用,用于保持第五节点(n5)和第六节点(n6)其中之一为高电平,其中另一为低电平;第二上拉单元和第一下拉单元共同作用,用于保持第一节点(n1)和第二节点(n2)其中之一为高电平,其中另一为地低电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拉单元包括: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连接至电源(VDD);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5),其栅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6);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六节点(n6);其栅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5);

所述第一下拉单元包括:第三NMOS管(MN3)和第四NMOS管(MN4);其中,第三NMOS管(MN3)和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接地(GND);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2);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和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上拉单元包括:第五NMOS管(MN5)和第六NMOS管(MN6);其中,第五NMOS管(MN5)和第六NMOS管(MN6)的源极连接至电源(VDD);第五NMOS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3),漏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1);第六NMOS管的栅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漏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2);

所述第二下拉单元包括:第五PMOS管(MP5)和第六PMOS管(MP6);其中,第五PMOS管(MP5)和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连接至地(GND);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3),源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5);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源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五PMOS管(MP5)的宽长比小于第一PMOS管(MP1)的宽长比,第六PMOS管(MP6)的宽长比小于第二PMOS管(MP2)的宽长比;

第五NMOS管(MN5)的宽长比小于第三NMOS管(MN3)的宽长比,第六NMOS管(MN6)的宽长比小于第四NMOS管(MN4)的宽长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三PMOS管(MP3)的宽长比为第五PMOS管(MP5)的宽长比的0.5~2倍;第四PMOS管(MP4)的宽长比为第六PMOS管(MP6)的宽长比的0.5~2倍;

第一NMOS管(MN1)的宽长比为第五NMOS管(MN5)的宽长比的0.5~2倍;第二NMOS管(MN2)的宽长比为第六NMOS管(MN6)的宽长比的0.5~2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五PMOS管(MP5)的宽长比等于第六PMOS管(MP6)的宽长比,第一PMOS管(MP1)的宽长比等于第二PMOS管(MP2)的宽长比;第三PMOS管(MP3)的宽长比等于第四PMOS管(MP4)的宽长比;

第五NMOS管(MN5)的宽长比等于第六NMOS管(MN6)的宽长比,第三NMOS管(MN3)的宽长比等于第四NMOS管(MN4)的宽长比;第一NMOS管(MN1)的宽长比等于第二NMOS管(MN2)的宽长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二上拉单元包括:第十一PMOS管(MP11)和第十二PMOS管(MP12);其中,第十一PMOS管(MP11)和第十二PMOS管(MP12)的源极连接至电源(VDD);第十一PMOS管(MP11)的栅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漏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1);第十二PMOS管(MP12)的栅极连接第三节点(n3),漏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2);

第二下拉单元包括:第十一NMOS管(MN11)和第十二NMOS管(MN12);其中,第十一NMOS管(MN11)和第十二NMOS管(MN12)的源极接地;第十一NMOS管(MN11)的栅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漏极连接至第五节点(n5);第十二NMOS管(MN12)的栅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3),漏极连接至第六节点(n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一PMOS管(MP1)的宽长比为第十一NMOS管(MN11)的宽长比的4~6倍,第二PMOS管(MP2)的宽长比为第十二NMOS管(MN12)的宽长比的4~6倍;

第三NMOS管(MN3)的宽长比为第十一PMOS管(MP11)的宽长比的2~3倍,第四NMOS管(MN4)的宽长比为第十二PMOS管(MP12)的宽长比的2~3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十一PMOS管(MP11)和第十二PMOS管(MP12)的宽长比相等,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的宽长比相等,第三PMOS管(MP3)和第四PMOS管(MP4)的宽长比相等;第三PMOS管(MP3)的宽长比为第十一NMOS管(MN11)的宽长比的0.5~2倍;

第三NMOS管(MN3)和第四NMOS管(MN4)的宽长比相等,第一NMOS管(MN1)和第NMOS管(MN2)的宽长比相等;第一NMOS管(MN1)的宽长比为第十一PMOS管(MP11)的宽长比的0.5~2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写模块包括:第七NMOS管(MN7)和第八NMOS管(MN8),其中:

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连接字线信号(WL),源极连接位线端(BL),其漏极连接至第三节点(n3);

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连接字线信号(WL),源极连接位线端(BLB),其漏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固SRAM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写模块包括:读写模块包括:第十三PMOS管(MP13)和第十四PMOS管(MP14),其中:

第十三PMOS管(MP13)的栅极连接字线信号(WL),源极连接位线端(BL),其漏极连接第三节点(n3);

第十四PMOS管(MP14)的栅极连接字线信号(WL),源极连接位线端(BLB),其漏极连接至第四节点(n4)。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