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连接结构、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245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路板连接结构、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一种形成该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一种具有该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和一种制作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附图8示出了常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附图8中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液晶板2和一电路板6,它们通过软性印刷电路板3彼此连接。该液晶板2包括一有源矩阵衬底2A,一反衬底2B和插入在衬底2A和2B之间的一液晶层1。将一驱动LSI设置在软性印刷电路板3上。将一片状电容器,一控制IC和类似装置设置在电路板6上。
为了驱动液晶层1,将输入信号提供给有源矩阵衬底2A。在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软性印刷电路板3和电路板6电连接到有源矩阵衬底2A上,由此允许将预定的输入信号从软性印刷电路板3和电路板6提供给有源矩阵衬底2A。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常规结构和这些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将在下面参照附图9和10来进行说明。
附图9示出了用作粘结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导电粘合剂。附图10是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局部平面图,从附图8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看。
将示出在附图9中的一各向异性导电薄膜(ACF)、一导电粘结带用作在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之间的粘结物。示出在附图9中的ACF具有由用作导电树脂层(导电粘结层)的ACF层4和隔离物5构成的双层结构。ACF的隔离物5最终被移去并将剩下的ACF层4加热固定,由此将电路板6和3粘结在一起。
参照附图10,电路板6具有在边缘区形成的多个条状的终端电极7和8。软性印刷电路板3也具有在边缘区形成的多个条状电极20和22。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以下面的方式彼此连接在一起。
首先,将示出在附图9中的ACF设置在电路板6上以部分覆盖终端电极7和8且临时压粘到电路板6(包括加热)。然后隔离物5从ACF层4上分离。此后,将软性印刷电路板3与电路板6对准,通过ACF层4将软性印刷电路板3放置在电路板6上,且进行最后的压粘(包括加热)。因此,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通过ACF层4粘结在一起,且这将使电路板6的终端电极7和8与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终端电极20和22进行电连接。
在常规电路板6中,在多个条状电极7和8中的终端电极7具有比终端电极8宽的形状且具有连续的表面,将该终端电极7电连接到位于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最接近边缘的最外面终端电极20上。终端电极7的表面做成连续的,以在将ACF层4临时压粘到电路板6上之后,容易检测是否ACF层4已经从终端电极上分离出来。终端电极7被做成较宽是因为如果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终端电极与终端电极7不匹配的话将会出现有故障的连接。为什么仅选择将终端电极7做宽的原因将在下面说明。
在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之间的粘结过程中,对ACF层4进行加热固定。在加热固定之后的这些电路板6和3的冷却过程中,软性印刷电路板3通常比电路板6更容易冷却。因此,在相应于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边缘区域中存在的ACF层4的部分易于分离,且结果是,特别在这些区域的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终端电极和ACF层4之间易于出现有故障的电连接。为了阻止电接故障的出现,将相应于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边缘区域的终端电极7做得较宽。
然而,示出在附图10中的常规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下面的问题。
首先,当加热导电树脂层(在临时压粘或最后压粘过程中)时,由于终端电极7的固态形状,在终端电极7上的导电树脂层易于从其表面流向电路板。结果,在终端电极7上形成的导电树脂层变得太薄以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使终端电极7粘结到相应的终端电极20上(转接失败)。当终端电极7具有宽的形状且导电树脂层4的末端位于终端电极7上时,粘结失败的比例特别高。这引起了在电路板之间的故障电连接,且因此降低了装置的制作效率。
其次,在将软性印刷电路板3粘结到电路板6的过程中,定位仅在通过附图10中的箭头P1示出的终端电极7和20的节距的方向上进行。在通过箭头P2所指的终端电极7和20的长度方向上没有提供检测位移的装置。
由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阻止导电树脂层从终端电极或电路板上分离。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彼此没有位移的情况下在两个电路板终端电极之间达到高精度电连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是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合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terminal region),该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terminal electron)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的假电极(dummy electrode)。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该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该多个开口最好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或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优选地,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一边和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平行的一边。
该多个开口最好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和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该第一边跨过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且该第二边位于假电极上。
优选地,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一边跨过凸形和凹形的周边。
该假电极最好是具有误对准检测标记。
优选地,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且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且该第三边具有凸形和凹形。
优选地,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边,且在这两个第四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优选地,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是一种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电路板连接结构。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且该第一边具有凸形和凹形。
优选地,该最外面的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在这两个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优选地,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第一边的凸形和凹形具有多个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边和多个基本上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第四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且该第五边跨过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第四边。
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最好具有多个开口。
该多个开口最好是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或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优选地,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六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至少一部分第五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且至少一部分第六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
该多个开口最好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优选地,该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设置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该用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该假电极的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六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该第六边位于假电极上。
优选地,该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五边跨过凹形和凸形的周边。
优选地,该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该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是一种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电路板连接结构。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且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优选地,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在这两个第一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该多个开口最好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或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优选地,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至少一部分第二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且至少一部分第三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
该多个开口最好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优选地,该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设置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该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该假电极的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优选地,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该第三边位于假电极上。
优选地,该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二边跨过凹形和凸形的周边。
优选地,该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该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且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个衬底,连接到该至少一个衬底上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
可替换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且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用作至少一个衬底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优选地,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是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的假电极,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该开口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三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三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以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一部分假电极;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假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彼此平行且光学检测假电极的多个开口的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设置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优选地,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多个开口外的假电极的区域的反射率和多个开口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外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假电极和最外面的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是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一位于第一方向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该第一边具有凸形和凹形;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二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以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平行并且光学检测凸形和凹形及其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第一边的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固定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优选地,在制备第一电路板的步骤中,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位于在第一方向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和在形成导电树脂层的步骤中,该导电树脂层被形成以覆盖假电极的多个开口。
优选地,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第一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外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发明还有一个方面的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是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一方向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二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该导电树脂层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平行并且光学检测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的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设置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优选地,在制备第一电路板的步骤中,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位于在第一方向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和在形成导电树脂层的步骤中,该导电树脂层被形成以覆盖假电极的多个开口。
优选地,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第一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外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的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附图1A和1B图解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2A到2C图解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且附图2D图解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3A到3C示出了形成本发明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的透视图。
附图4A是本发明例子1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且附图4B是沿附图4A中的4A-4A’线的横断面图。
附图5是本发明例子2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6是本发明例子3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7是本发明例子4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附图8是常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的横断面图。
附图9是用于在电路板和软性印刷电路板之间粘接的导电性粘接剂的透视图。
附图10是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路板和软性印刷电路板的局部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当将本发明应用到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时,第一电路板相当于印刷电路板6,而第二电路板相当于软性印刷电路板3。将该软性印刷电路板3的其中一端与有源矩阵衬底2A连接,该端不是将软性印刷电路板3结合到印刷电路板6上的一端。通过这种连接,将预定的输入信号从软性印刷电路板3和印刷电路板6中提供给有源矩阵衬底2A。可替换地,将第一电路板用于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有源矩阵衬底2A。在这种情况下,将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用于有源矩阵衬底2A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结构。另外,可将第一电路板用于有源矩阵衬底2A和印刷电路板6。在这种情况下,可将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用于有源矩阵衬底2A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其印刷电路板6和软性印刷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结构。本发明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包括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和PALC装置,PDPs和有机与无机EL面板的显示装置。
将参照附图1A到1B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附图1A和1B示意性示出了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是由示出在附图1A中的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构成的结构,它们通过示出在附图1B中的导电树脂层46粘合在一起。
第一电路板42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终端区域50和邻近第一终端区域50设置的假电极52。在第一终端区域50中,将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二电路板44包括第二终端区域54,在该第二终端区域中,沿第一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终端电极56。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彼此对置以便使第二终端区域54通过附图1B中的导电树脂层46面向第一终区域50。通过这种配置,各个第二终端电极56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48连接。导电树脂层46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52。用导电树脂层46覆盖的这部分假电极52具有多个开口58。
上述电路板连接结构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多个开口58的假电极邻近第一终端区域50设置并且至少一部分假电极52被导电树脂层46覆盖。该假电极52可以在第一电路板42上形成,同时通过在同一金属层上制作图案而形成第一终端电极48。该假电极52不是从安装在第一电路板42上的元件提供输出信号的电极且因此同任何元件没有电连接。
仅当具有连续表面(即没有开口)的电极在电路板上形成,且特别地,当电极具有较大表面积时,如在常规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中,上述问题引起在电极上形成的导电树脂层46易于与电极分离。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具有多个开口58的假电极52且至少一部分假电极52被导电树脂层46覆盖。因此,导电树脂层46粘到通过假电极52的开口58暴露的电路板42的部分和开口的壁上。这增加了导电树脂层46的粘结面积,且因此与在仅有连续表面电极形成的电路板上的导电树脂层46的形成相比,导电树脂层46对与假电极的分离变得更有抗力。
作为适合使用的假电极52是在第一方向和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多个开口58的电极。具有这种形状的假电极52,多个开口58可在形成本发明的连接结构过程中在粘结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时用于使对准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对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假电极52不仅可阻止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而且能对准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例如,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电路板44的边可用于分别与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开口58的行和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开口58的行匹配,由此实现两个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对对准。可替换地,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假电极52和第二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可通过使用多个开口58(例如多个开口58的中心点)作为参考的光学方法来确定。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互相对准。另外,相对位置可使用位于相邻开口之间的假电极52的内开口区域的中心点作为参考来确定。
上述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两个电路板的对准比示出在附图10中的常规连接结构中仅在节距P1方向上的对准具有较高的精度。假电极52的每个开口58最好是具有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边和一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边,以便容易确定上述的相对位置且因此容易对准电路板。光学方法的对准将在下面涉及根据本发明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中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作为假电极52,也可以使用在第一方向和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以矩阵形式设置的多个开口58。而且使用这种形状的假电极52,更容易确定上述的相对位置。此外,当使用热固性材料作为导电树脂层46时,在导电树脂的固定加热过程中导电树脂容易从假电极52的表面进入开口58。因此,可形成均匀厚度的导电树脂层46,且因此导电树脂层46的面内粘合强度可做得均匀。如果多个开口58形成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则导电树脂层46的厚度可更均匀。
例如,导电树脂层46被形成以使第一边45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第二边47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如图1A所示,优选地,第一边45跨过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且第二边47位于假电极52上。总之,导电树脂层46易于从其中的一边开始分离。因为按如上所述方式放置导电树脂层46的边45和47,所以这些边与电路板42和电极48或52接触,且这增加了粘合面积。结果,与导电树脂层46完全覆盖终端电极48和假电极52及其导电树脂层46的整个周边与板42接触的情况比较,导电树脂层46更能抗分离。
优选地,至少假电极52的一部分周边具有如图1A所示的凹形和凸形,且导电树脂层46的第一边45跨过凹形和凸形周边59。这增加了位于假电极52上邻近导电树脂层46的第一边45的粘合面积,且因此导电树脂层46能抗分离。
周边59的凹形和凸形也对在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之间的对准有用。例如,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粘合过程中,假电极52和第二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在第一和第二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使用凹形和凸形及其周边59的设置(例如,凹形部分和凸形部分的中心点)作为参考的光学方法来确定。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彼此对准。在这种情况下,而且,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的对准可具有比常规对准更高的精度。
〔82〕虽然未示出在附图1A和1B中,假电极52可提供误对准检测标记,例如,它可以是一足够大的开口以便视觉上可以识别将假电极52放在预定的位置上。使用这种标记作为参考,视觉上彼此对准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或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粘合过程中以光学方法对准是可能的。
〔83〕接下来,将参照附图2A到2C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84〕如图2A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一个特征是,在第一电路板42的第一终端区域50上形成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具有第一边62,该边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凹形和凸形。使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62,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形成中就有可能更精确地彼此对准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
〔85〕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在第一方向和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电路板42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第二电路板44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以使用第一边62的凹形和凸形作为参考的光学方法来确定。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彼此对准。在上述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电路板的对准比仅在示出在附图10中的常规连接结构中的节距P1方向上的对准具有较高的精度。这增强了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86〕示出在附图2A中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具有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63。在这两个相对的第二边63之间的距离,即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宽度W1,最好是大于除了最外面终端电极48A之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例如,当第二电路板44的热导率大于第一电路板42的热导率时,第二电路板44在固定导电树脂层46的加热过程之后的冷却过程中更容易冷却。因此,在相应于第二电路板44的边缘区域的一部分导电树脂层46易于分离,且因此易于出现错误的电连接。这时,如果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宽度W1较大,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导电树脂层46之间的电连接可有一个大的区域来保护,且因此抑制了错误的电连接。
〔87〕如图2A所示,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凹形和凸形第一边62最好是具有多个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边62F和多个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第四边62S。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第一边62,就可能容易确定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边62的凹形和凸形与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且因此易于对准。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可具有多个开口49,如图2B所示。通过具有这样的多个开口49,施加到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导电树脂的粘合面积增加了,且这阻止了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如示出在附图1A中的假电极52的情况。而且,多个开口49可用于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对准。这种对准可以以上述根据使用示出在附图1A和1B中的假电极52的对准的方式来执行。这种对准可以与使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62作为上述参考执行的对准一起使用,或可以通过取代使用第一边62作为参考执行的对准来对准。
〔89〕在使用多个开口49对准情况下,开口49最好是设置在第一方向上和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每个开口49最好是具有一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边和一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边。开口49也最好是以矩阵方式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多个开口49最好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以使导电树脂层46的厚度更均匀。
〔90〕如上所述,可以使用具有多个开口49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它不仅可作为从安装在电路板42上的元件中输出电信号的终端电极,而且阻止了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和/或使电路板对准。
〔91〕如图2C所示,假电极52可以在附图2A中的电路板42上形成。示出在附图2C中的假电极52设置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50处,该假电极52与在附图1A和1B中的连接结构中使用的假电极52基本相同。提供这种假电极52,导电树脂层46相对于示出在附图1A和1B中的连接结构具有如上所述更强的抗分离能力。
〔92〕接下来,将参照附图2D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93〕如图2D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一个特征是,在第一电路板42的第一终端区域50上形成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具有多个开口49。使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多个开口49,能防止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且也能使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与上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不同,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如图2D所示,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72平行于第一方向。
〔94〕例如,在电路板连接结构形成的过程中,第一和第二电路板之间的对准最好是以下面的方式执行。
〔95〕首先,可对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多个开口49的布置进行光学检测,且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据获得的光学图案来确定。更具体地说,通过对光学图案进行图像处理和类似处理来检测多个开口49的中心点,且使用多个中心点作为参考,可以确定相对位置。取代开口49的中心点,可将位于相邻开口49之间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内开口区域的中心点用作参考。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彼此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准。
〔96〕可替换地,通过在如图2D所示的第一方向和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设置多个开口49,第二电路板44的边平行于第一方向且第二方向与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开口49的行和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开口49的行分别匹配,且以这种方式,两个电路板都彼此对准。为了容易地确定相对位置,每个开口49最好是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而且,开口49最好是以矩阵方式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
〔97〕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中,如同上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都允许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对准,两个电路板都高精度地彼此对准,且这增强了在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98〕为了更有效地防止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路板连接结构最好是如下所述的结构。
〔99〕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导电树脂层46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边45最好是设置在多个开口49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里面,且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边47最好是设置在多个开口49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里面。通过这种设置,导电树脂层46与通过开口49暴露的电路板42和邻近边45和47的开口49的壁部分接触,且这增加了粘合面积。具有这种增加的粘合面积,导电树脂层46具有更强的抗分离能力。
〔100〕多个开口49最好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以使导电树脂层46的厚度更均匀。如上述根据附图2A中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63之间的距离W1最好是大于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之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
〔101〕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为了更进一步阻止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假电极5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邻近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处形成,如图2C所示。
〔102〕下文,将参照附图3A到3C来说明形成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附图3A到3C示意性示出了该形成方法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例子,该形成方法将使用示出在附图2C中的电路板作为第一电路板42来进行说明。
〔103〕本发明形成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和第二电路板;形成导电树脂层;确定电路板的位置;使电路板彼此对准;和将电路板粘合在一起,这将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
〔104〕首先,如图3A所示,制备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第一电路板42具有第一终端区域50,该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终端电极48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区域50设置的假电极52。提供该假电极52,不是为了电连接,而是为了使要在后面的处理步骤中在电路板42上形成的导电树脂层46具有更强的抗分离能力。该假电极52可以与通过在同一金属层上制作图案而形成第一终端电极48同时形成,但是不作为从安装在第一电路板42上的元件输出信号的终端且因此同任何元件没有电连接。
〔105〕第二电路板44具有第二终端区域54,该区域包括在第三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56。
〔106〕下文,如图3B所示,导电树脂层46在第一电路板42上形成以便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48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部分假电极52。
〔107〕如图3C所示,第二终端电极54通过导电树脂层46面向第一终端区域50设置,以使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彼此平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可使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62的凹形和凸形作为参考来光学确定。
〔108〕下文,将描述光学确定相对位置的例子。
〔109〕例如,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的图像通过摄像机例如CCD来获得。对最终的光学图案进行图像处理,以获得在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外的第一电路板42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在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外的第二电路板44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使用这些得到的差值,可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
〔110〕为了更详细地说明,例如,可对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第一边62的多个凹形和凸形的中心点进行检测,且使用多个中心点作为参考可确定相对位置。因为第一边62具有凹形和凸形,相对位置可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确定。
〔111〕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具有多个开口49(附图2D)且使用该开口进行对准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在通过开口49暴露的第一电路板42部分的反射率和除了开口49外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区域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在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第二电路板44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使用这些得到的差值,可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
〔112〕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可以对位于相邻开口49之间的多个开口49的中心点或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内开口区域的中心点进行检测,且使用多个中心点作为参考可确定相对位置。
〔113〕在以上面的方式确定相对位置之后,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彼此互相对准。根据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确定的相对位置,这两个电路板的对准可以比在附图10中的常规连接结构仅在节距方向P1上执行的对准具有更高的精度。这能增强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114〕然后,将第一电路板42和第二电路板44通过设置导电树脂层46来粘合在一起。因为导电树脂粘结剂进入在假电极52上形成的多个开口58中,导电树脂层46与通过开口58暴露的电路板的表面、开口58的壁和假电极52的表面部分接触。因此,导电树脂层46具有更强的抗分离能力。
〔115〕通过下面过程的描述,完成了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116〕下文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例子。在下面的例子中,将本发明应用到附图8所示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装置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定这种应用,它适合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和类似装置中。
例子1〔117〕将参照附图4A到4B来说明例子1。附图4A是示出在附图8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以附图8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观看。附图4B是沿附图4A中的4A-4A’线的截面图。
〔118〕如图4A所示,电路板42(第一电路板)在它的主要表面上具有第一终端区域50,该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终端电极48和邻近第一终端区域50设置的假电极52。在第一终端区域50上形成的终端电极48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条状第一终端电极48和位于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
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线宽大于条状第一终端电极48的线宽,且其中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相对边62具有凹形和凸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宽度W1大于第一终端电极48的宽度W2,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两个边62具有凹形和凸形,该凹形和凸形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边部分62F1和62F2、与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边部分62S接续形成。
假电极在第一方向上邻近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形成假电极52。假电极52具有网孔形的开口图案。更具体地,假电极52具有凹形和凸形的周边且在里面具有多个开口58。具有相同尺寸的相同矩形形状的多个开口58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假电极52不一定必须是上述的网孔形,该开口58可以是十字交叉形,环形(包括一椭圆)或类似形状,只要导电树脂层46的粘合面积随着开口增加。
例如,电路板42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所有的终端电极48,最外面终端电极48A和假电极52在电路板42的主要表面上由同一铜箔形成。除了与电路板42粘合的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56连接的区域外,铜箔的表面由保护膜(抗蚀剂)覆盖。
软性印刷电路板(第二电电路板)44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区域包括多个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终端电极。需要注意的是,在附图4A中,在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只示出了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
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用导电树脂层46粘合在一起。形成导电树脂层46以覆盖第一终端电极48,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部分假电极52。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形成导电树脂层46以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一边跨过第一终端电极48的边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边,而且也跨过假电极52的部分凹形和凸形周边。也形成导电树脂层46以便其中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边位于假电极52上。
在该例子中,使用具有在附图9中示出的结构的ACF,它由ACF层(导电树脂层)4和隔离物5组成。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制成的该隔离物5最终从ACF层上脱掉并移去。如图4B所示,作为ACF层的导电树脂层46包括在环氧树脂上散布的各向异性导电颗粒46,该环氧树脂是热固性树脂。导电树脂层46不是必须由ACF制作,只要具有导电性和粘着性,可以是任意材料。
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用如上所述的导电树脂层46粘合在一起。同时,将电路板42的各个终端电极48与软性印刷电路板44相应的终端电极56进行电连接,且将电路板42的最外面终端电极48A与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最外面终端电极56A进行电连接。
下面将说明连接电路板的方法的例子。
首先,制备电路板42(尺寸50毫米×350毫米,厚度0.5毫米),该电路板具有在主要表面上形成的第一终端电极48,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假电极52。而且制备软性印刷电路板44,该电电路板具有在主要表面上形成的第二终端电极56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
电路板42的第一终端电极和假电极的具体尺寸如下。
第一终端电极48的线宽W2为0.2毫米。
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线宽为1.975毫米。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边62的侧边部分62F1的长度为0.175毫米。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边62的侧边部分62F2的长度为0.125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边62的侧边部分62S的长度为0.2毫米。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假电极52的开口58的边的长度为0.125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假电极52的开口58的边的长度为0.14毫米。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假电极52的相邻开口58之间的长度为0.125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假电极52的相邻开口58之间的长度为0.14毫米。
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假电极52的周边的侧边部分的长度为0.15毫米。
下文,将示出在附图9中的ACF设置在电路板42上以便覆盖第一终端电极48、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部分假电极52。更特别地,设置ACF以使其中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位于假电极52上和其中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跨过假电极52的周边。
因此,ACF易于用一临时压粘的工具临时压粘到电路板42上,并将隔离物脱掉。临时压粘用一设置在80℃的工具在1兆帕的压力下进行30秒。以这种方式,只有ACF的导电树脂层46(ACF层)被转移到(临时粘结)电路板42上。
因为假电极52具有多个开口58,在临时压粘过程中导电树脂从假电极52的表面进入到开口58中。因此,导电树脂与假电极52的表面、通过开口58暴露的板42的表面部分和开口58的壁接触。此外,因为ACF层46的边缘延伸跨过假电极52的凹形和凸形周边,ACF层46的边缘允许与板42和假电极52都接触。而且,因为具有相同形状的开口58以矩阵方式设置,可容易地获得具有足够和均匀厚度的导电树脂层46。这样,形成具有均匀粘合强度的导电树脂层46是可能的。
下文,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彼此对准以使电路板42的终端电极与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相应终端电极连接。使用这种对准,可光学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的确定可用位置检测系统来自动执行,该位置检测系统包括一摄像机和一图像处理器。例如摄像机是一电荷耦合装置(CCD),反射传感器和其它类型的传感器。
下面将描述位置确定的例子。使用一光源通过摄像机获得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图像。根据获得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器检测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侧边部分625和62F1。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也被检测。从该检测结果中,就可计算出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上述的位置确定中,使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凹形和凸形及其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边缘。可替换地,类似于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的终端电极也在与第一方向相对的方向上在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最外面的位置处形成,且这些终端电极也执行上述的位置确定。
根据上述位置确定的计算结果,计算在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差值,且通过校正该差值,可彼此对准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
如上所述,使用位置确定系统可执行自动对准,此外,该对准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执行。因此,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可以高精度彼此有效地进行对准。
下文,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放置在导电树脂层46上,然后将该导电树脂层46用一最后压粘的工具进行最后的压粘。使用设置在200℃的工具在3兆帕的压力下进行该最后的压粘12秒。因此随着这种挤压,将导电树脂层46固定在例子中的整个电路板连接结构上。
例子2[148]下面将参照附图5来说明例子2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例子2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与例子1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具有多个开口49。该开口49被用于使软性印刷电路板44和电路板42对准。在例子2中,开口49是矩形的且设置在预定区域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开口49的形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十字交叉形。
在该例子中,执行该对准以便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一边与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开口49的行匹配,且平行于第二方向的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一边与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的开口49的行匹配。通过这种设置,将在电路板42和44上的相应终端电极彼此进行电连接。因为能可视地执行该对准,所以该对准是容易的。
可以自身执行或结合例子1中的光学对准一起执行上述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可视地对准。例如,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42和44之间的粗略可视对准之后,可执行在例子1中的高精度的光学对准。这使在第一和第二电路板之间的高精度对准成为可能。
类似于假电极52的开口58,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的开口49也能用于防止导电树脂层46的分离。
例子3[153]下面将参照附图6来说明例子3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
例子3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与例子1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不同在于,假电极52具有误对准检测标记21。在附图6示出的例子3中,误对准检测标记21是一具有0.3毫米直径的环行开口。
在该例子中,在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之间的对准以如下方式执行。例如,电路板42的误对准检测标记21显示在监测器上。同时,也显示将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相对于误对准检测标记21放置的参考区域。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56A的图像通过CCD照相机获得且显示在监测器上。该软性印刷电路板44通过监测器的观察而移动,且以这种方式,软性印刷电路板44在参考区域定位。
如上所述,在该例子中,如同在例子2中,在没有使用检测装置的情况下,对在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终端电极之间的误对准可通过操作员容易地进行可视观察。
此外,将ACF临时压粘到电路板42的终端电极上的误对准也可通过操作员容易地进行可视检测。这降低了生产不合格率和生产成本。
误对准检测标记21的直径不局限为0.3毫米,可以是任何尺寸,只要操作员能可视地识别出该标记并可以根据假电极52的尺寸确定误对准检测标记21的直径。在该例子中的可视对准可与在例子1中的光学对准组合起来使用,如例子2所述的。在该组合中,误对准检测标记21的中心坐标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来确定,且电路板42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的相对位置可使用中心坐标计算出来,以用于两个板的对准。
例子4[159]下面将参照附图7来说明例子4中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在例子4中的电路板42与在设置第一终端电极48的方向(在附图7中通过箭头7A所指的方向)上设置的多个软性印刷电路板44A和44A’连接。
如图7所示,给与多个软性印刷电路板44A和44A’连接的电路板42提供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48A和48A’,它们分别对应于软性印刷电路板44A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和软性印刷电路板44A’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56A’。使用这些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多个软性印刷电路板44A和44A’可与电路板42可以用在例子1中所述的光学方法进行对准。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中,导电树脂层可防止终端电极和电路板的分离。此外,在彼此没有位移出现的情况下,这两个电路板的终端电极可彼此以高精度进行电连接。
虽然本发明已经描述了优选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公开的本发明可以进行多种变形且可以出现多种不同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是明显的。因此,可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来覆盖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合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其中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的一假电极,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和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该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一边和与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平行的一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和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该第一边跨过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且该第二边位于假电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一边跨过凸形和凹形的周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假电极具有一误对准检测标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且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且该第三边具有凸形和凹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边,且在这两个第四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之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12.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个衬底,连接到该至少一个衬底上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14.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用作至少一个衬底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16.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其中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且该第一边具有凸形和凹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在这两个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第一边的凸形和凹形具有多个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第三边和多个基本上平行于第二方向的第四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且该第五边跨过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第四边。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六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将至少一部分第五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且将至少一部分第六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设置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该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假电极的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六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该第六边位于假电极上。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五边,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五边跨过凹形和凸形的周边。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该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31.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个衬底,连接到该至少一个衬底上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33.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用作至少一个衬底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35.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其中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和将位于多个第一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与位于多个第二终端电极中的第一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且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两个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这两个第一边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方向上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个的宽度。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的每一个具有平行于第一方向的一边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一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
40.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将至少一部分第二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且至少一部分第三边设置在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上。
41.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多个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42.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设置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该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假电极的多个开口以矩阵形式设置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的第二方向上。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导电树脂层具有一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边,该第二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且该第三边位于假电极上。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假电极的至少一部分周边具有凸形和凹形,该导电树脂层具有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边,且该导电树脂层的第二边跨过凹形和凸形的周边。
4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电路板是一印刷电路板,且该第二电路板是一柔性板。
47.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至少一个衬底,连接到该至少一个衬底上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49.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具有用作至少一个衬底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显示面板是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EL面板,一无机EL面板或一PDP。
51.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的假电极,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该开口设置在第一方向和基本上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三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三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以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和至少一部分假电极;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假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彼此平行且光学检测假电极的多个开口的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固定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形成连接结构的方法,其中该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多个开口外的假电极的区域的反射率和多个开口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假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53.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一方向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该第一边具有凸形和凹形;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二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以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平行且光学检测凸形和凹形及其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第一边的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设定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形成连接结构的方法,其中在制备第一电路板的步骤中,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位于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和在形成导电树脂层的步骤中,该导电树脂层被形成以覆盖假电极的多个开口。
55.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形成连接结构的方法,其中该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第一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外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56.一种形成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的方法,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导电树脂层粘结在一起,该方法包括步骤制备第一电路板,该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一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一方向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该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制备第二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该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具有位于第二方向上最外面的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形成导电树脂层以覆盖多个第一终端电极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一光学图案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该光学图案是将第二终端区域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区域放置,从而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彼此平行且光学检测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多个开口的设置而获得的;根据确定的相对位置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彼此对准;和通过固定导电树脂层来粘结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形成连接结构的方法,其中在制备第一电路板的步骤中,第一电路板进一步具有一假电极,该假电极位于在第一方向邻近第一终端区域处,该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和在形成导电树脂层的步骤中,该导电树脂层被形成以覆盖假电极的多个开口。
58.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形成连接结构的方法,其中该确定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步骤通过摄像机获得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图像;和使用在除了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外的第一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和除了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外的第二电路板的区域的反射率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值来确定最外面第一终端电极和最外面第二终端电极的相对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具有通过导电树脂层粘合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具有第一终端区域,该第一终端区域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第一终端电极和在第一方向上邻近第一终端区域设置的一假电极。该第二电路板具有第二终端区域,该第二终端区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二终端电极。将第二终端电极通过导电树脂层面向第一终端电极设置,且将各个第二终端电极与相应的第一终端电极进行电连接。导电树脂层覆盖至少一部分假电极,且用导电树脂层覆盖的该至少一部分假电极具有多个开口。
文档编号H01L21/60GK1447293SQ03107918
公开日2003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2日
发明者杉本伸一, 田村耐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