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815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信号高速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拉环以便于将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密度电连接器在两电子装置之间建立大量的信号传输路径。每一高密度连接器均具有若干电路板以提高穿过连接器的不同电气特性的信号的传输品质。包括高密度线缆连接器组件在内的这些高密度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服务器的内连接系统、路由器及其它类似需高速数据处理及通讯的设备中。
美国专利第6,217,364号揭示了一种包括绝缘本体及线缆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绝缘本体是由一对结构相同并可相互接合的上、下本体组成,两个上、下本体形成一具有前开口及后开口的内腔。线缆包括分别与若干导电端子端接的若干导线,这些导电端子是被包覆成型于若干扁平的薄片内。这些薄片并列排布于一个本体的内腔以使线缆突伸出内腔的后开口外,而另一本体则将线缆与薄片的组合完全遮蔽。然而线缆及薄片组合是通过螺栓及螺母将上、下本体组装在一起而固持于绝缘本体内,不但使得线缆连接器组装复杂,而且在运输过程或其它情况下产生的震动易使上、下本体间的结合松动,使线缆及薄片组合不能稳固的收容于绝缘本体内。
美国专利第5,924,899号及第6,102,747号则揭示了另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请参阅美国专利第5,924,899号第4a-4c图、第5a-5c图所示,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若干平行狭槽的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前述狭槽内的模块。每一模块均包括一印刷基板、位于基板一端并具有若干叉形端子的端子座及位于基板另一端并与端子座相对的绝缘刺破型端子座,绝缘刺破型端子座具有若干与线缆的导线相连接的绝缘刺破型端子。该模块干涉固持于绝缘本体中。
当前述所揭示的几种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时,必须在线缆上施加一拉力以使二者分离,这样势必会使模块/扁平薄片相对于绝缘本体被向后拉,进而使得线缆与模块/扁平薄片间的连接松动或断开,从而进一步影响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间的电性连接。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易于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具有的若干电路板可稳固收容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及拉环,拉环是组装至绝缘本体上以便于将绝缘本体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时,只需于拉环上施加一外部拉力即可容易地将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由于外部拉力是作用于拉环上,而拉环是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因此分离时是拉动绝缘本体,而避免于线缆的上施加不必要的外力,可保证电路板稳固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从而进一步确保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可靠电性连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A是图4中圆圈所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基板模块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基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板模块的另一视角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图7中基板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前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0A是图10中圆圈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沿图9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1A是图11中圆圈标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绝缘本体13、收容于绝缘本体13内的若干基板模块20及自绝缘本体13向后延伸以便于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分离的一对拉环40。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绝缘本体13包括前部本体10及组装至前部本体10的后部本体30,这些基板模块20是收容于前部本体10及后部本体30内。
前部本体10大致呈长方体构形,其具有面向对接连接器的前端面100及后端面102,前端面100上设有前部配接端口11,后端面102上设有后收容腔12。前部本体10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平行的槽道14及分别与这些槽道14相对齐的狭槽16,槽道14是与前部配接端口11及后收容腔12相连通。前部本体10的顶面104及底面(未图示)上分别设有若干凹槽17及自相应凹槽17进一步凹陷的凹陷部170。在前部本体10的相对的两侧面106上设有与槽道14相垂直的开孔18。
各个基板模块20的结构相同,图5至图8仅为单独一个基板模块20的结构。每一基板模块20均包括收容于槽道14内的电路板22及若干与电路板22电性连接的线缆23。电路板22包括由普通的印刷电路板材料制成的绝缘基板、位于基板一侧并为线缆连接器组件1提供导电通路的信号迹线(未图示)及位于基板两侧提供接地功能的接地迹线(未图示)。电路板22上设有与前部本体10的开孔18相对齐的通孔222。每一基板模块20的线缆23位于同一平面内,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所有线缆23则呈矩阵排列。线缆23的一部分露出绝缘本体13外部,线缆23具有的导线230是于电路板22的后缘220与信号迹线相焊接。
基板模块20还具有接地片24及用以夹持线缆23的夹持组件25。接地片24最好由铜片制成,接地片24位于导线230的上方并为其提供防电磁干扰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25包括分别由金属料带冲压而成的第一夹持片251及第二夹持片252。第一夹持片251上设有若干第一开口253及位于相邻两第一开口253间的桥部254。在每一桥部254的相对两端设有一对第二开口255。第二夹持片252包括基部256及自基部256两侧向上延伸的两排尾部257。第一夹持片251与第二夹持片252分别位于线缆23的两侧,第二夹持片252的尾部257可与第一夹持片251的第二开口255相扣持,从而将线缆23夹持。线缆23被第二夹持片252的基部256压紧而使得线缆23的一部分被压入第一夹持片251的第一开口253内。第一夹持片251及第二夹持片252上均设有若干第三开口266,这些第三开口266是与相邻两线缆23间的缝隙27相对齐。
请再参阅图2至图4,后部本体30包括两个相互分离的第一半部31及第二半部32。每一半部31、32均具有顶壁330、底壁332及位于顶壁330与底壁332之间的侧壁334。每一半部31、32均具有自顶壁330、底壁332前缘向前延伸的一对臂部336、用以组装两半部31、32的若干销子337及销孔338。每一臂部336的自由端设有一突部3360。第一半部31及第二半部32的顶壁330及底壁332上设有一对延伸至侧壁334的收容孔300,而于每一顶壁330及底壁332的后表面304上各设有一与收容孔300相连通的收容腔302,请参阅图4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半部31及第二半部32也可采用其它方法相结合,该种分离式设计可便于将后部本体30组装至基板模块20上方的前部本体10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对拉环40的结构相同,每一拉环40均包括承受外部拉力的柄部402及自柄部402相对两端向前延伸并固定于绝缘本体13上的一对侧臂404。每一侧臂404的自由端设有一可收容于后部本体30的相应收容腔302内的连接部406,连接部406上设有一通孔4060。柄部402的两相对表面上设有若干便于使用者抓取的锯齿状突起4020。
请参阅图9至图11A及图1、2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基板模块20自前部本体10的后端面102插入槽道14内,直至电路板22前端不能再靠近前部本体10的前端面100。此时电路板22收容于槽道14内,而电路板22的上、下端收容于狭槽16内。然后将第一固持件50插入并穿过第一夹持片251及第二夹持片252的第三开口266内,使这些基板模块20固持在一起以消除应力。再将第二固持件60穿过前部本体10的开孔18及电路板22的通孔222,该第二固持件60可进一步将基板模块20与前部本体10固持在一起,从而于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相分离时保证二者间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基板模块20稳固收容于前部本体10内。
随后将后部本体30的第一、第二半部31、32侧向相对,使每一半部31、32的销子337与另一半部32、31上相应的销孔338相干涉配合,而将第一半部31及第二半部32组装在一起;接着沿前后方向将第一、第二半部31、32一同组装至前部本体10并使臂部336的突部3360收容于凹槽17的凹陷部170内。此时后部本体30包覆于基板模块20的夹持组件25的外侧。
最后将一对拉环40自后部本体30的后表面304插入,使拉环40的连接部406收容于收容腔302内,并使通孔4060与后部本体30的收容孔300相对齐。再将第三固持件70插入后部本体30的收容孔300内以防止基板模块20于前后方向上运动。同时该第三固持件70还进一步延伸至拉环40的通孔4060内,从而同时将拉环40稳定固定于后部本体30上。拉环4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电路板22,第三固持件70也是与电路板22相垂直。组装后拉环40是靠近绝缘本体13的后部并向后延伸,每一拉环40位于这些线缆23的外侧,而保护线缆23的前部。
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需要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时,拉环40可适度偏转以便于使用者拉动线缆连接器组件1,只需于拉环40的柄部402上施加一外部拉力即可容易地将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外部拉力是作用于拉环40的柄部402上,而柄部402是组装于绝缘本体13上,因此该外部拉力可作用于绝缘本体13上,而并非如现有技术中作用于线缆上,从而避免在线缆23的前部施加会进一步拉动基板模块20的不必要的外力,因此可保证基板模块20稳固收容于前部本体10内。
本实用新型的基板模块20不但可稳固收容于前部本体10内,还可通过第二、第三固持件60、70稳固收容于后部本体30内,因此可保证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可靠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及拉环,其特征在于拉环是组装至绝缘本体上以便于将绝缘本体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拉环包括可供外部拉力施加于其上的柄部及自柄部相对两端向前延伸并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一对侧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前部本体及组装至前部本体上的后部本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后部本体包括两个可相互组装的第一半部及第二半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前部本体上设有沿特定方向延伸且并列排布的若干槽道,前述电路板并列收容于这些槽道内,电路板的排布方向与前述槽道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拉环包括承受外部拉力的柄部及自柄部相对两端向前延伸并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一对侧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后部本体上设有一对收容腔,拉环的侧臂上设有收容于收容腔内的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后部本体上设有延伸穿过收容腔的收容孔,拉环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收容孔相对齐的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一固持件,该固持件是插入并穿过后部本体的收容孔及拉环的连接部的通孔。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线缆连接器的所有线缆呈矩阵排列,拉环位于这些线缆的外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前部本体、安装于前部本体上的后部本体及组装于后部本体上的拉环。前部本体内收容有若干并列排布的电路板及自每一电路板延伸的若干线缆。后部本体包括可相互组装的第一半部及第二半部。拉环包括固定于后部本体上的一对侧臂及连接两侧臂以承受外部拉力的柄部,从而便于将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文档编号H01R3/00GK2660727SQ03205758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1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