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层叠结构的高速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183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层叠结构的高速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特别是涉及其元件单个地制造后能够共同组装的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并且其然后能够叠放在另一个具有同样结构的连接器组件上。
背景技术
正如本领域通常所知道的,例如,起初只交换传输音频信号的设备但是现在不仅需要传输音频信号并且还需要传输包括图像信息的二进制数据。这种设备每个包括多个电路块,电路块包括大量印刷板组件(以下称之为PBAs)以便传输多个用户的声音和数据。而且,由于传输信息量的增加要求这种设备以更高的速度传输数据,尽可能多地接纳用户并且以超高速处理数据。
结果,在这种设备中的电路块和PBAs之间传输的信号具有预定的频率,例如,频带超过240MHz,并且现今设备的体积减小以减少设备所占用的面积。
还有,在上述的设备中,电路块和PBAs通过传输电缆相互电连接,其借助于电缆组件与电路块或PBAs连接或分开。即,电缆组件设置在传输电缆的端部,以便传输电缆能够容易与该设备的电路块或PBAs连接或分开。由于传输设备的体积减小,上述的电缆组件的体积应当尽可能减小,同时,电缆组件能够传输240MHz以上的高频信号,这种信号由电路块或PBAs处理而不失真。
按照上述对体积的限制,已经提出具有2mm节距(pitch)的非屏蔽型电缆组件和屏蔽型电缆组件,其能够传输高频信号而不失真。然而,在制造这些电缆组件时,连接于电缆的节点(node)插入通过第一次注塑成形制造的元件中并且然后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形。常规电缆的问题在于其制造方法复杂并且电缆组件的次品率高。

发明内容
因此,提出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其元件在单个地制造之后能够共同组装,并且然后能够叠放在具有同样结构的另一个连接器组件上并与该连接器组件组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常规方法最后的插入模制步骤被组装步骤所取代,从而减少制造成本,简化制造工艺并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用于电信的高速操作领域。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用于将至少一个高速通信用的电缆与另一个通信设备的相应的连接器相连接,其包括固定于电缆一端的电缆夹持器,以便将引来的电缆定位并保持在正常位置;其一端连接于该电缆的信号引线的端子,该信号引线伸到电缆夹持器外面,该端子包括一个连接于接地线的接地端子;包括上下主体的绝缘壳体,电缆夹持器和端子设置在该上下主体之间,该上主体具有延伸通过该上主体的上接地孔,该下主体具有延伸通过该下主体的下接地孔,优选该下接地孔与上接地孔对齐,下主体具有对应于电缆线数量的配合开口,并且其形成在下主体的前端,以便配合的连接器能够通过该配合开口连接于该连接器的端子;以及覆盖壳体上主体和壳体下主体部分的上下表面的接地外壳,该接地外壳具有前端,该前端具有对应于配合开口的开口,该接地外壳连接于接地端子,从而使连接器组件接地。
该壳体下主体还包括多个该壳体的纵向延伸隔板,以及设置在这些隔板之间的端子。上主体和下主体用超声波相互熔合在一起。该上主体和下主体每个包括组装孔,而电缆夹持器具有从其上下表面伸出的组装突起部,以便该组装突起部插入组装孔中,从而当上主体和下主体组装在一起之后防止电缆夹持器相对于壳体移动。端子和引线可以用点焊相互连接在一起。
接地外壳包括上外壳板,其具有形成在上外壳板中心区域并从其向下弯曲的上接地臂。该上接地臂通过上接地孔接触接地端子。接地外壳还包括下外壳板,其具有形成在下外壳板中心区域并从其向上延伸的下接地臂。该下接地臂通过下接地孔与接地端子接触。最后,接地外壳包括连接桥,其将上下外壳板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同时在该连接桥和板之间形成配合开口。上下接地臂以三重结构点焊于接地端子。
该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层叠装置,以使该连接器组件能够叠放并组装于另一个具有同样结构的连接器上。
该层叠装置包括从下主体沿侧向伸出的层叠突起;从接地外壳的上下板沿侧向伸出的外壳连接片,其向下向外弯曲,并连接于层叠突起的上下表面;以及包括至少一个夹子的层叠部件,该夹子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夹子孔,层叠突起和外壳连接片插入其中。
该层叠部件包括多个具有同样结构的夹子,其通过该夹子上下表面之间的相互连接而被相互叠放并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造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剥除电缆组件的每个电缆的外皮露出引线,然后通过模制将所述每个电缆固定于电缆夹持器;将连接节点的第一端点焊于所述每个电缆的引线;将该连接节点的第二端定位在壳体下主体的连接孔中,然后将壳体的上主体与下主体组装在一起;以及将接地外壳组装于壳体,以便该接地外壳覆盖该壳体的上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上主体和下主体借助于超声波熔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研究下面的详细描述将会更清楚地理解。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加明白,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高速通信电缆连接器组件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的连接器组件处于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示出与连接器组件分离开的层叠部件夹子;图4是与图3同样的视图,但是示出组装在连接器组件上的层叠部件夹子;图5是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4中所示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图7是沿图4的B-B线的剖面图;图8是多部件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单个的连接器组件用层叠部件层叠并组装在一起;以及图9是与图8同样的视图,但是示出用层叠部件层叠并组装在一起的连接器组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1和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组装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过程,图3和图4示出层叠部件与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组装的过程。图5、图6和图7是示出图4所示连接器组件内部的剖视图和立面图。图8和图9是透视图,示出用六对层叠部件层叠和组装多个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的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电缆(电线)夹持器100,端子组件110,具有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壳体,接地外壳300以及层叠装置。
将电缆12固定于电缆夹持器100中,电缆夹持器100将电缆12安置并固定在该壳体中的其正常位置,通过剥离其绝缘外皮的端部而露出的引线12a,电缆12安置在电缆夹持器100中的正常位置,并且然后通过模制固定在电缆夹持器100中,以便引线12a的一部分伸出该电缆夹持器100。该电缆夹持器100具有从其上下表面伸出的多个,优选为四个组装突起部102。这些突起部102通过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组装孔214被插入,使得电缆夹持器100能够牢固地位于并保持在壳体210和250中。零件然后通过塑胶或超声焊接,或本领域已知的其他的并且在这种连接器组件中使用的合适的紧固装置进一步紧固在一起。引线12a从该电缆夹持器100的前端伸出并且如下所述与端子组件110连接。
该端子组件110是与外部通信设备相应的连接器电连接的元件。端子组件110在其一端具有平面的末端部分,引线12a点焊于其上,而在其另一端,两个金属臂互相相对弯曲,以便每个连接器插针弹性地插入该两个弯曲的金属片中。而且,五个端子包括四个信号端子112和一个位于该信号端子112中间的接地端子114。
壳体包括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该上主体210包括上主体板218、夹持器组装孔214、上接地孔212以及上主体夹紧装置(grip)216。上主体板218的形状像一块板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后部并垂直延伸通过该上主体板218的两个组装孔214。而且上接地孔212也垂直延伸通过该上主体板218,并且上主体夹紧装置216固定于该上主体板218的后部。
从电缆夹持器100的上表面向上伸出的组装突起部102插入组装孔2 14中,从而使电缆夹持器100和上主体210能够很容易相互组装,并防止电缆夹持器100在组装后在壳体中移动。
上接地孔212直接形成在如上所述的接地节点114上方的位置,以便接地外壳300的上接地片312很容易地与接地端子114相连接。也就是说,上接地片312通过上接地孔212插入并与设置在壳体210和250中的接地端子114相连接。
同时,下主体250包括侧壁258、连接孔260、隔板262、隔板突起262a、下接地孔264、夹持器组装孔214、翼片266、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第三层叠突起406、下主体夹紧装置268、壳体组装槽254、电缆组装基座256、电缆夹持器基座251,以及连接节点基座262b。
垂直向上伸出并纵向延伸的两侧壁258形成在下主体250的相对的两侧。两个隔板262设置成与该侧壁258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具有同样长度的四个隔板262以相等的间隔设置两隔板262之间与侧壁258的内壁接触。因此,如上所述的接地端子114和信号端子112位于形成在隔板262之间的五个间隙中,也即,在连接节点基座262上。在这种情况下,隔板262之间的长度和间隔由安置的接地端子114和信号端子112确定。
而且,下接地孔264形成为从形成在如上所述的隔板262之间的端子基座262中垂直通过该中心的端子基座262b的底部。也就是说,下接地孔直接形成在上主体板218的上接地孔212的下面。因此,接地端子114位于形成在上接地孔212下面的中心连接节点基座262b上。
水平延伸的连接孔260形成通过隔板262的前端,即,通过下主体250的前端,以便外部设备相应的连接器插针能够通过该连接孔260插入。在这种情况下,隔板262的延伸部分形成前壁,通过该前壁形成连接孔260。即,隔板262从连接孔260延伸到电缆夹持器100的前端。
每个隔板262具有沿纵向延伸并从该隔板262上端向上伸出的隔板突起262a。该隔板突起262a插入形成在上主体210的上主体板218的下表面的隔板槽(未示出)中,从而使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能够更牢固地组装在一起。
用于接纳电缆夹持器100的电缆夹持器基座251形成在隔板262的后面。该电缆夹持器基座251的形状相应于电缆夹持器100的形状,以使电缆夹持器能够合适地插入该电缆夹持器基座251中。在本实施例中,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后部成角度切割以便其形状相应于电缆夹持器100后部的形状。
还有,电缆夹持器基座251优选具有两个组装孔214,形成在电缆夹持器100下表面的两个组装突起部(未示出)插入其中。该夹持器组装孔214引导电缆夹持器100使其在初始组装阶段容易安置在电缆夹持基座251中并防止在组装后电缆夹持器100在壳体中移动。电缆组装基座256优选每个在形成于下主体250后端的下主体夹紧区域268具有凹形形状,以便电缆组件10安放在电缆组件基座256内。类似的电缆组件基座256也形成在上主体210的上主体夹紧装置216中。
组装突起部(未示出)从上主体210的上主体夹紧装置216的下表面伸出,并且每个的形状相应于组装突起部形状的组装槽254形成在下主体250的下主体夹紧部分268的上表面。当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相互组装时,组装突起部插入组装槽254中。因此,当下主体250的隔板突起262a和壳体组装突起分别插入上主体210的隔板组装槽(未示出)和下主体250的壳体组装槽254时,主体210和下主体250被相互组装在一起。
两个翼片266从下主体250的两相对的侧壁沿横向伸出。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和第三层叠突起406形成在每个翼片266的后面。第一层叠突起408包括从翼片266后面的部分向外伸出的水平部分和从该水平部分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垂直部分。第一层叠突起408位于夹紧孔404内,该夹紧孔404形成在层叠部件400的内表面的相对两端,这将在稍后描述。
第二层叠突起412从侧壁258向外突起并插入夹紧槽410中,将在其后描述。第三层叠突起406类似于所示的第一层叠突起408的形状并形成在第二层叠突起412的两侧并且也插入层叠部件400的夹紧槽410中。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和第三层叠突起406以及层叠部件400将在稍后再描述。还有,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用超声波相互熔合以便强化装配件和电缆的夹持。
接地外壳300是形成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外观的元件并且在该外壳上与接地端子114连接,以便连接器组件能够接地。该接地外壳包围连接器壳体的整个顶部和底部表面,并通过端子区域和连接器的电缆端子区域提供基准接地。接地外壳300优选由单片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薄板金属等,并且它包括上外壳板310、下外壳板320、使两个薄板互连在一起的连接桥330、上接地臂312、下接地臂322、上外壳板突起314a、下外壳板突起314b以及弹性片状物316。该接地外壳从连接器壳体前配合面延伸到整个电缆夹持器100。以这种方式提供对该外壳内部信号端子的完全屏蔽。优选上下接地板310、320具有同样的长度。
上外壳板310的形状像一块板并具有形成在上外壳板310中心部分的上接地臂312,其被切割并从上接地臂312的周围部分向下弯曲。由于上接地臂312如上所述向下弯曲成L形,该上接地臂312通过上主体210的上接地孔212插入,电连接并点焊于设置在连接节点基座262b上的接地端子114,从而使连接器组件能够接地。
同时,上外壳板310具有从上外壳板310的水平中心部分向下弯曲的相对的侧面部分。在其前侧的上外壳板310的每个侧面部分的一部分被分开并以预定的角度从上外壳板310的水平中心部分向外伸出以便形成悬臂形式的弹性臂,其能够沿着一方向向上下接地板310、320的顶部和底部平面弹性地移动。当连接器组件与相对的配合连接器连接时,该弹性臂沿向外的方向对配合的连接器施加一弹性力,从而防止该连接器组件和配合的连接器轻易地分开。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这样的臂用于只用一个上接地板310或下接地板320的连接器。
两个上外壳板突起314a从该弹性臂316后面的该上外壳板310的侧部的部分向下伸出,使得上外壳板突起314a能够插入第一层叠突起408。由于如上所述的第一层叠突起408与侧壁258相连,每个上外壳板突起314a插入侧壁258和第一层叠突起408之间。
两个上外壳连接片414a形成在上外壳板310的侧部。每个上外壳连接片414a形成在上外壳板突起314a之间,其宽度相应于第二层叠突起412的宽度,即,该宽度使上外壳连接片414a能够插入两个第三层叠突起406之间,并向下伸出,而且然后向侧面弯曲以形成L形。
由于每个上外壳连接片414a的宽度使上外壳连接片414a能够被插入两个第三层叠突起406之间并具有L形,该上外壳连接片414a连接于侧壁258的侧面和第二层叠突起412的上表面,并且然后插入层叠部件400的夹紧槽410中。下外壳板320的下外壳连接片414b以如上所述的同样方式连接并组装,这将在稍后描述。
上外壳板310的后部具有相应于上主体夹紧装置216形状的角度形状。下外壳板320非常类似于上外壳板310,并且下外壳板320具有下接地臂322,该下接地臂具有向上伸出的中心部分,虽然也可以用其他形状,但优选为倒U形形状,以提供与接地臂接触的接触功能。
由于下接地臂322如上所述向上伸出,下接地臂322通过下接地孔264插入并电连接于接地节点114,从而使连接器组件能够接地。因此,当组装接地外壳300时,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的上接地片312通过上主体210的接地孔212插入并与位于壳体中的接地端子114的上表面连接,并且接地外壳300的下外壳板320的下接地片322通过下主体250的下接地孔264插入,并与位于壳体中的接地端子114的下表面连接。因此,上接地臂312、接地端子114和下接地臂322相互重叠并且然后相互点焊,从而形成三重结构。
同时,连接桥330形成在上下外壳板310、320的前端之间。该连接桥330的形状为四条带,其与上下外壳板310、320一起形成相应于配合孔260的开口,配合连接器的插针通过该开口。
层叠装置是用于将多个连接器组件叠放在一起以形成根据本发明原理的单元。该层叠装置包括层叠部件400,层叠部件400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分离表面402和夹紧槽410的夹子(clamp)401,每个连接器组件下主体250的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和第三层叠突起406,以及每个连接器组件的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的上外壳连接片414a、下外壳连接片414b。
每个夹子401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组装在下主体250的翼片266的后面,并且具有在夹子401的内侧沿纵向延伸的夹紧槽410。每个夹紧槽410的形状能够接纳第二层叠突起412和第三层叠突起406。
在该层叠部件400中,夹子401的分离表面402相互连接,以便该夹子401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垂直地相互叠放。从而层叠部件400可以包括相应于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数目所需的多个夹子401,该夹子的分离表面相互连接。由于每个夹子401由合成树脂制造,利用用户所需要的切割器其很容易与层叠部件400的另一个夹子401分开。例如,初始制造的层叠部件400可以具有相互连接的六个夹子401,其能够用根据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的数目的切割器相互分开。
在用如上所述的层叠部件400叠放连接器组件时,首先组装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并且然后,将接地外壳300组装于已经装配的壳体。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上下外壳板310、320后部的上外壳连接片414a和下外壳连接片414b位于下主体250的侧壁258的外表面和第二层叠突起412的上下表面。
其后,第二层叠突起412与上外壳连接片414a和下外壳连接片414b一起插入层叠部件400的夹紧槽410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层叠突起406、第二层叠突起412以及与第二层叠突起412的上下表面接触的上外壳连接片414a和下外壳连接片414b都位于夹紧槽410中。
由于多个夹子401能够经分离表面402相互连接并且用切割器很容易相互分开,在连接器组件相互叠放之后,作为一个层叠部件400的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夹子401能够与所需要的数目的相互层叠在一起的连接器组件同时组装。
由于在层叠部件400起初制造时,层叠部件400包括相互连接的夹子401,所需数目的连接器组件能够通过叠放连接器组件,组装一体的层叠部件400的夹子401,并且然后从组装的夹子401中分离多余的夹子401,很容易组装在一起。
以下描述根据本发明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首先,用户从多个电缆12的端部剥离外皮,并将接地线相互连接。其后,以所需的相互间隔隔开电缆12,并且然后,除了被剥离的部分之外,电缆12通过插入模制被固定,使电缆12保持在它们正常的位置。
然后,引线12a的剥离部分点焊于端子12的端部。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点焊连接的电缆夹持器100和端子节点112安置在上主体板218和下主体250的端子基座262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缆夹持器100具有从该电缆夹持器100的上下表面伸出的夹持器组装突起102,该夹持器组装突起102插入下主体250的夹持器组装孔214中,以便该电缆夹持器100能够在下主体250中保持在其正常位置。
随后,从电缆夹持器100的上表面伸出的夹持器组装突起102插入上主体210的夹持器组装孔214中,以便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通过超声波相互熔合。
当完成超声波熔合之后,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被打开,组装的壳体210和250深深地位于该接地外壳300中,并且然后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闭合。在这种情况下,焊接电流施加给上外壳板310的上接地片312,以便三重结构的上接地臂312、接地端子114和下接地臂322相互点焊。
最后,夹子401用设置在壳体210和250后部的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第三层叠突起406组装,以便制造根据本发明的高速通信电缆用的一个连接器组件。
同时,为了制造多个连接器组件的单元,或叠片结构,该连接器组件相互叠放,并且然后,包括至少同样数目相互连接的夹子401与第一层叠突起408、第二层叠突起412、第三层叠突起406组装。
在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高速通信电缆用的连接器组件中,连接器组件的元件在单个地制造之后可以共同组装,并且然后该连接器组件可以叠放在具有同样结构的连接器组件上并与其组装在一起。而且根据本发明,电缆在连接器组件中能够位于并保持在其正常位置。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中,常规方法的插入模制步骤被组装步骤所取代,从而减少制造成本、简化制造工艺并提高生产率。
虽然为了说明的目的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实质,各种修改、增加和减少都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1.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缆连接器,每个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用于将至少一个电缆(12)固定在预定正常位置的电缆夹持器(100),所述电缆(12)包括多个导线(12a),分别连接于延伸出所述电缆(12)并延伸出所述电缆夹持器的导线(12a)的导电端子节点(112,114),以及保持所述电缆夹持器(100)和端子(112,114)的绝缘壳体(210、250),所述壳体(210、250)包括用于与相对的配合连接器配合的配合面,覆盖所述壳体(210,250)上下表面的导电接地外壳(310,320,330);将两个所述电缆连接器叠放在一起作为连接器单元的装置,所述层叠装置包括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侧相外伸出的层叠突起(406,408,412);沿至少两个所述突起(408,412)沿横向从所述导电接地外壳(310,320,330)延伸的一对翼片(414a);和至少一个结合所述两个连接器壳体并将它们固定在一起作为连接器单元的夹紧部件(400),所述夹紧部件(400)包括其高度等于所述两个连接器壳体高度的主体部分,所述夹紧部件主体部分包括一对间隔开的水平夹紧槽(410),每个夹紧槽接纳来自不同连接器壳体的至少一个层叠突起和一个接地外壳翼片在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接地外壳(310,320,330)具有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30),它们由至少一个导电连接桥(330)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以便提供基本包围所述壳体(210,250)的电屏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层叠部件还包括多个第一层叠突起(406)和第三层叠突起(408),其设置在每个所述连接器壳体(210,250)的相对的侧面,并与所述第二层叠突起(412)的侧面相接,并且所述的夹紧部件包括多个夹紧槽(410),所述保持突起(406,408,412)被接纳在所述夹紧槽(410)中,每个所述夹紧槽(410)的结构相应于所述保持突起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夹紧部件(40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件主体部分并介于其相邻夹紧槽(410)之间的分离表面,所述分离表面(402)提供了将所述夹紧部件(400)分成子夹紧部件的手段。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夹紧部件(400)由合成树脂制造。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接地外壳(310,320,330)包括上下接地臂(312,322),并且所述接地外壳翼片(414a,414b)从贴近所述层叠突起(406,408,412)的每个所述上下接地板(310,320)的相对的侧面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上接地板(310)的所述接地外壳翼片(414a)与所述下接地板(320)的所述接地外壳翼片(414b)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5或7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接地外壳臂(312,322)具有L形状的构形。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缆连接器,每个电缆连接器包括用于将至少一个包括多个导线的电缆固定在预定正常位置的电缆夹持器,分别连接于延伸出所述电缆并延伸出所述电缆夹持器的导线的导电端子节点,以及保持所述电缆夹持器和端子的绝缘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用于与相对的配合连接器配合的配合面,覆盖所述壳体上下表面的导电接地外壳;将两个电缆连接器叠放在一起作为连接器单元的装置,所述层叠装置包括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侧相外伸出的层叠突起;沿至少两个所述突起沿横向从所述导电接地外壳延伸的一对翼片;和至少一个结合所述两个连接器壳体并将它们固定在一起作为连接器单元的夹紧部件,所述夹紧部件包括其高度等于所述两个连接器壳体高度的主体部分,所述夹紧部件主体部分包括一对间隔开的水平夹紧孔,每个夹紧孔接纳来自不同连接器壳体的至少一个层叠突起和一个接地外壳翼片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层叠部件还包括多个保持突起,其设置在每个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对的侧面,并与每个所述层叠突起的侧面相接,并且所述的夹紧部件包括多个夹紧槽,其与所述夹紧部件夹紧孔的侧面相接,所述保持突起被容纳于所述夹紧槽中,每个所述夹紧槽的结构相应于所述保持突起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夹紧部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件主体部分并介于其相邻夹紧孔之间的分离表面,所述分离表面提供了将所述夹紧部件分成子夹紧部件的手段。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夹紧部件由合成树脂制造。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接地外壳包括不同的上下接地板,并且所述接地外壳翼片从贴近所述层叠突起的每个所述上下接地板的相对的侧面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上接地板的所述接地外壳翼片与所述下接地板的所述接地外壳翼片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5或7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上接地外壳翼片具有L形状的构形。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叠片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组件和层叠结构。该层叠结构包括从壳体的两侧面横向延伸的层叠突起;从接地外壳的上下板每个的两侧面横向伸出并向下向外弯曲的外壳翼片,并连接于层叠突起的上下表面;以及至少一个层叠部件,其组装壳体的每侧,并且包括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夹子,每个夹子具有夹子孔和至少一个分离面,该夹子孔沿水平方向延伸,该层叠突起和外壳翼片插入夹紧孔中,夹子的分离面相互连接以形成层叠部件。该连接器组件叠片结构使连接器组件能够很容易相互叠放、组装以及相互分离从而改进制造方法。
文档编号H01R13/514GK1647323SQ03807132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6日
发明者金政勋 申请人:莫莱克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