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66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尤指一种适用于网路及通讯领域内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现有的技术可参照美国第6,375,514号专利,该专利揭示的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设于绝缘本体后部用于固持线缆的插入模组,其中导电端子设有位于一端的接触部及位于导电端子相对另一端并用以与线缆相电性连接的导通部,而所述插入模组上端前后贯穿设有若干呈上下排配的收容线缆的第一、第二收容孔,所述线缆先自前向后穿过第一收容孔,而后经弯折再自后向前穿过第二收容孔,其中所述线缆的芯线部分位于插入模组的前表面处。安装时,所述线缆与插入模组固持后,将插入模组与绝缘本体相固定。此时,所述导电端子的导通部正好与线缆的芯线相接触配合,从而实现线缆与电缆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
然,该专利所揭示的线缆连接器所存在的缺陷在于线缆与插入模组之间的安装过于繁琐,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线缆芯线部分在与导电端子导通部配合过程中容易发生跳线而无法与相应的导电端子准确对接,或者发生线缆芯线之间短路的现象,显然此亦不利于安装而无法简化制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在于提供一种对接可靠、组装方便的线缆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一端与线缆相连,另一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一用以固持线缆的插入模组,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模组上设有若干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及与线缆电性接触的导通部,其中所述插入模组包括一“U”型导接片,该导接片一端设有用以固持线缆的夹持部,而另一端设有与导电端子的导通部抵接而实现电性连接的抵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通过设置一“U”型导接片,该导接片一端设有用以固持线缆的夹持部,而另一端设有与导电端子的导通部抵接的抵接部,从而实现线缆与线缆连接器之间的可靠连接,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线缆与连接器之间安装繁琐、线缆与端子之间无法可靠对接、容易发生线缆芯线之间短路等的缺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6是图5另一角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导接片与线缆及导电端子的配合视图。
图8是图7另一角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100,用以与线缆4相电性连接,并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配合,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模组2及用以收容线缆4并设于绝缘本体1后部的插入模组3,其中导电端子21设于端子模组2上并与组装在插入模组3上的线缆4芯线(未标号)部分相电性接触。另外,所述线缆4一般包括绝缘外层(未标号)及位于该绝缘外层的芯线(未标号)。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顶壁11、底壁12、连接顶壁11与底壁12的两侧壁13、后壁14以及由该等壁面围设成的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空间15。其中,所述底壁12上向后开设有可收容端子模组2的纵向开口121,而后壁14上亦向下开设有可收容插入模组3的竖直开口141,且该竖直开口141两侧还分别设有一固持槽142。
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若干导电端子21及用以固持该导电端子21的呈水平设置的绝缘基部22,其中导电端子21包括固持于绝缘基部22内的固持部211、由固持部211一端向上并向后倾斜延伸位于该绝缘基部22上方的接触部212及由固持部211另一端斜向上弯折而成的导通部213。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21与绝缘基部22为一体成型设置。
所述插入模组3包括若干大致呈倒“U”型设置的导接片31及固持该导接片31的绝缘块32,其中所述导接片4的倒“U”型结构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成为正“U”型结构。该导接片31包括位于倒“U”型一侧且呈长条片状结构的抵接部311及位于相对另一侧且呈竖直排配的第一、第二夹持部312、313,其中该第一、第二夹持部312、313两侧还分别延伸设有第一、第二夹持臂3121、3131。而所述绝缘块32包括由其前表面凹陷设置并用以收容导接片31抵接部311的若干开槽321、贯穿该绝缘块32上、下表面设置的用以收容导接片31第一、第二夹持部312、313与线缆4的收容槽322及位于该绝缘块32两侧呈凸伸设置的两卡持臂323,其中所述开槽321与收容槽322相连通,该倒“U”型的导接片31的顶端正好倒扣于该开槽321与收容槽322的连通处(具体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绝缘块32的设置目的在于固定导接片3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具有开槽321及收容槽322等结构的绝缘块3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结构,然亦可通过其他结构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将该导接片31固持。
一并结合图7及图8所示,组装时,先将所述端子模组2自后向前安装到绝缘本体1上。所述端子模组2的绝缘基部22与绝缘本体1底壁12的纵向开口121相配合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两者为干涉配合。其中,导电端子21接触部212延伸入绝缘本体1的收容空间15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其次,将插入模组3的导接片31与线缆4组装后安装到绝缘块32上(具体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导接片31第一夹持部312的第一夹持臂3121夹持于线缆4的芯线上,而导接片31第二夹持部313的第二夹持臂3131夹持于的绝缘外层(未标号)上,从而实现导接片31与线缆4的固持。所述相互固持的导接片31的第一、第二夹持部312、313与线缆4设置于绝缘块32的收容槽322内,且所述导接片31的抵接部311则弯折收容于绝缘块32的开槽321内。最后,将该组装后的插入模组3组装到绝缘本体1上,其中所述插入模组3的绝缘块32与绝缘本体1后壁14的竖直开口141相配合,且绝缘块32两侧的卡持臂323收容于该绝缘本体1后壁14的固持槽142内,从而完成该两者的组装。此时,所述导接片31的抵接部311与导电端子21的导通部213相弹性抵接而实现电性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入模组3与绝缘本体1之间仍然是采用干涉方式配合组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100通过设置一大致呈“U”型的导接片31结构,从而将线缆4固定于其一端的夹持部312、313上,而另一端的抵接部31直接与对应的导电端子21相抵接配合,从而实现线缆4与线缆连接器100之间的可靠连接,故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线缆与连接器之间安装繁琐、线缆与端子之间无法可靠对接、容易发生线缆芯线之间短路等的缺陷。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一端与线缆相连,另一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一用以固持线缆的插入模组,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模组设有若干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及与线缆电性接触的导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模组包括一“U”型导接片,该导接片一端设有用以固持线缆的夹持部,而另一端设有与导电端子的导通部抵接而实现电性连接的抵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绝缘外层及位于该绝缘外层的芯线,所述导接片夹持部包括用以固持线缆芯线的第一夹持部及固持线缆绝缘外层的第二夹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片的第一、第二夹持部两侧凸伸分别设有夹持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呈长条片状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模组还包括一用以固持导接片的绝缘块,该绝缘块包括位于其前表面用以收容导接片的抵接部的开槽及用以收容导接片夹持部的收容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片的“U”型部倒置于绝缘块开槽与收容槽的连通处。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一端与线缆相连,另一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及一用以固持线缆的插入模组,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模组上设有若干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及与线缆电性接触的导通部,其中所述插入模组包括一“U”型导接片,该导接片一端设有用以固持线缆的夹持部,而另一端设有与导电端子的导通部抵接的抵接部。通过这样设置,可实现线缆与线缆连接器之间的可靠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33GK2697868SQ200420026210
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9日
发明者李哲志, 王海威, 高井舒永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