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615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尤其涉及对其中所包含的非水电解质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领域中,对在高电压下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通常为LiCoO2等包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通常为碳材料。在非水电解质中,通常为在非水溶剂中溶解了溶质而形成的非水电解质。作为非水溶剂,使用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环状羧酸酯等。作为溶质,使用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等。另外,为了提高电池特性,还尝试了在正极、负极或非水电解质中混合各种磷化合物。
例如,为了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提出了在正极中包含磷酸酯(磷酸盐)或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盐)的技术方案(参阅专利文献1、2)。根据该技术方案,磷酸酯或硫代磷酸酯吸附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从而覆盖其表面。并且,抑制非水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因此,能够期待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
另外,为了对非水电解质赋予阻燃性,提出了在非水电解质中包含磷酸酯、膦酸酯、亚膦酸酯等磷化合物的技术方案(参阅专利文献3)。上述磷化合物具有酯键。例如使用具有甲氧基乙基的亚膦酸甲氧基乙酯、二甲基亚膦酸甲氧基乙酯等具有酯键的亚膦酸酯。在该技术方案中,具有酯键的磷化合物不会给电池性能带来不良影响,会对非水电解质赋予高度的阻燃性。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30708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35280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0-228928号公报发明内容目前所公开的磷化合物在高温下不能充分地吸附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如果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不被磷化合物所充分覆盖,则非水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剧烈。因此,高温下的循环特性急剧降低。另外,有时具有酯键的磷化合物的耐氧化性低,发生分解并在电池内产生气体。
本发明解决了该问题,提供了一种特别是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可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非水电解质。
其中,正极包含以通式(1)LiM1-xLxO2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式(1)中,x满足0.005≤x≤0.1,元素M为选自Mn、Co和Ni中的至少一种,元素L为选自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且元素M与元素L为不同的元素。
另外,非水电解质包含以通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 式(2)中,R1、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链烯基或碳原子数为1~5的炔基。
元素L固溶于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中,正极活性物质优选形成固溶体。当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元素L时,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生成金属氧化物或半金属氧化物。例如,当元素L为Mg时,生成MgO,当元素L为Al时,生成Al2O3。
金属氧化物或半金属氧化物与以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因此,亚膦酸酯化合物被吸引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牢固的覆膜。具体来说,可以认为是金属氧化物或半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阳离子所形成的路易斯酸点与亚膦酸酯化合物的氧原子相互吸引。
金属氧化物与以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很强,因此,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形成由亚膦酸酯化合物所形成的覆膜。由此,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抑制非水电解质和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因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高温下的循环特性得到提高。
元素L优选为选自Mg、Al、Ti、Sr、Zn、B、Ca、Cr、Si、Ga、Sn、P、V、Sb、Nb、Ta、Mo、W、Zr、Y和Fe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选自Mg、Al、Ti和Sr中的至少一种。由Mg、Al、Ti和Sr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与亚膦酸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特别强,从而形成牢固的覆膜。
以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优选包含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这是因为二乙基亚膦酸乙酯与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所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相互作用非常,能够形成牢固的覆膜。
以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不含醚键。在这一点上,与目前所公开的亚膦酸甲氧基乙酯、二甲基亚膦酸甲氧基乙酯等亚膦酸酯化合物是不同的。具有醚键的亚膦酸酯化合物容易分解。另外,也可以认为醚键阻碍了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所产生的金属氧化物和亚膦酸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非水电解质优选进一步包含选自碳酸亚乙烯酯(VC)和碳酸乙烯亚乙酯(VEC)中的至少一种。由于碳酸亚乙烯酯和碳酸乙烯亚乙酯具有碳—碳不饱和键,因而在充电时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形成薄的聚合物状的覆膜。该覆膜与亚膦酸酯化合物所产生的覆膜所形成的混合覆膜的耐热性特别高。通过形成这样的混合覆膜,抑制高温下的非水电解质和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的效果变得更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高温下也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圆筒形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负极、介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形状等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本发明也适用于包括圆筒形、方形等任意形状的电池。另外,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具有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层叠极板组的电池,也适用于具有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卷绕而成的圆筒极板组的电池。
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包含以通式(1)LiM1-xLxO2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式(1)中,元素M为构成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的主要金属元素。另一方面,元素L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生成金属氧化物。
在式(1)中,x必须满足0.005≤x≤0.1。如果x小于0.005,则不能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生成充分量的金属氧化物。另一方面,如果x大于0.1,则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变得过小。
元素M为选自Mn、Co和Ni中的至少一种。因此,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可以使用将例如锂钴氧化物(LiCoO2等)、锂镍氧化物(LiNiO2等)、锂锰氧化物(LiMnO2等)等过渡金属的一部分用元素L或其他元素取代了M的材料。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多种组合使用。另外,可以将以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与除此之外的化合物(例如LiCoO2、LiNiO2、LiMnO2、LiMn2O4等)组合使用。其中,从充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除以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之外的化合物优选为正极活性物质总量的70重量%以下。
元素L为选自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M和元素L为不同元素。元素L优选为选自Mg、Al、Ti、Sr、Zn、B、Ca、Cr、Si、Ga、Sn、P、V、Sb、Nb、Ta、Mo、W、Zr、Y和Fe中的至少一种,特别优选使用Mg、Al、Ti和Sr的1种或2种以上。
在以通式(1)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以LiCo1-xLxO2、LiNi1-xLxO2、LiMn1-xLxO2、Li(Ni1-yCoy)1-xLxO2、Li(Ni1-y-zCoyMnz)1-xLxO2等式(这些式中,0.005≤x≤0.1、0.1≤y≤0.7、0.1≤z≤0.7)所表示的化合物特别容易得到本发明的效果,故优选。
正极除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之外,还可以包含导电剂、由树脂所形成的粘合剂等。例如,通过使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导电剂的正极合剂负载在由金属箔制成的正极集电体上,得到正极。
可以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优选包含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作为碳材料,优选使用各种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另外,并不特别限制使用已知的材料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使用例如各种复合氧化物、锂与合金化的单质金属或合金、锂、钠等碱金属。
非水电解质由非水溶剂和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组成,包含以通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
在式(2)中,R1、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链烯基或碳原子数为1~5的炔基。
式(2)中,R1,特别是考虑到优选供电子特性大,从而优选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等。例如优选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乙烯基、烯丙基、苯基等。R2和R3也优选为乙基、甲基、丙基、丁基、乙烯基、烯丙基、苯基等。优选R2和R3为相同的基团。
作为优选的亚膦酸酯化合物,可以列举出二乙基亚膦酸乙酯、二甲基亚膦酸甲酯、二乙基亚膦酸乙烯酯、二丁基亚膦酸乙酯、二乙基亚膦酸苯酯、二苯基亚膦酸烯丙酯、二甲基亚膦酸乙酯、二乙基亚膦酸甲酯、二乙烯基亚膦酸乙酯、二烯丙基亚膦酸乙酯、二苯基亚膦酸乙酯、二乙烯基亚膦酸甲酯、二烯丙基亚膦酸甲酯、二苯基亚膦酸甲酯等。
在上述亚膦酸酯化合物中,从分子诱导效应和立体效应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为二乙基亚膦酸乙酯。当R1为供电子基团时,邻接的氧原子的阴离子性很强,仅通过它就能够容易地吸附在金属氧化物上。R2和R3的效应虽然不大,但是为了获得诱导效应,也优选为供电子基团。
供电子性的强度的顺序为戊基>丁基>丙基>乙基>甲基。但是,如果R1~R3为过大的基团的话,则由于其立体阻碍,有可能妨碍它吸附到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金属氧化物上。可以认为,在二乙基亚膦酸乙酯中,分子的诱导效应和立体效应取得了最佳平衡。
作为非水电解质的非水溶剂,可以使用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环状羧酸酯等。优选将它们多种组合使用。
作为环状碳酸酯,可以使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碳酸氟代乙烯酯、碳酸三氟丙烯酯等。其中,优选至少使用碳酸乙烯酯。
作为链状碳酸酯,可以使用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乙基(2,2,2-三氟乙)酯、碳酸二(2,2,2-三氟乙)酯等。
作为环状羧酸酯,可以使用γ-丁内酯、γ-戊内酯、α-甲基-γ-丁内酯、β-甲基-γ-丁内酯等。
环状碳酸酯是高介电常数溶剂,在使溶质离子解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优选为非水溶剂总量的5重量%以上。但是,如果环状碳酸酯的比例过多,则非水电解质的粘度会升高,因而优选环状碳酸酯为非水溶剂的总量50重量%以下。
在以上述比例使用环状碳酸酯的情形中,链状碳酸酯的种类和在总的非水溶剂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为了有效抑制气体的产生,优选使用碳酸二乙酯。环状羧酸酯的种类和在总的非水溶剂中所占的比例也没有特别的限制。
非水电解质优选进一步包含选自碳酸亚乙烯酯和碳酸乙烯亚乙酯中的至少1种包含碳碳双键的环状碳酸酯。包含碳碳双键的环状碳酸酯会提高亚膦酸酯化合物形成的覆膜的耐热性。
包含碳碳双键的环状碳酸酯的量优选每100重量份的非水溶剂为0.5~10重量份。如果包含碳碳双键的环状碳酸酯的量过多,则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过量地形成包含碳碳双键的环状碳酸酯所形成的覆膜,从而会增加正极电阻,阻碍充放电反应,而如果过少,则不能充分地得到提高亚膦酸酯化合物形成的覆膜的耐热性的效果。
作为溶解于非水溶剂中的溶质,可以使用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双三氟甲磺酸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
非水电解质中所包含的以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量优选每100重量份的非水溶剂为0.05~10重量份,更优选为0.05~5重量份。如果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量过多,则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过量地形成亚膦酸酯化合物形成的覆膜,从而会增加正极电阻。另一方面,如果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量过少,则覆膜形成不充分,抑制非水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的效果不足。
下面,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i)非水电解质的制备将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甲乙酯(EMC)按照1∶3的体积比混合,用作非水溶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该非水溶剂,添加1重量份作为亚膦酸酯化合物的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接着,在包含EDEPP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ii)正极的制作制备包含Co作为元素M、包含Mg作为元素L的正极活性物质LiCo0.95Mg0.05O2。
混合85重量份的该正极活性物质的粉末、10重量份的导电剂乙炔黑、5重量份的粘合剂聚偏氟乙烯树脂,使混合物分散在脱水N-甲基-2-吡咯烷酮中,制备正极合剂浆料。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在由铝箔制成的正极集电体上并干燥。然后,压延正极合剂的涂膜,得到正极。
(iii)负极的制作混合75重量份的人造石墨粉末、20重量份的导电剂乙炔黑、5重量份的粘合剂聚偏氟乙烯树脂,使混合物分散在脱水N-甲基-2-吡咯烷酮中,制备负极合剂浆料。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布在由铜箔制成的负极集电体上并干燥。然后,压延负极合剂的涂膜,得到负极。
(iv)圆筒型电池的制作按照下述要领制作圆筒型电池。所得到的电池的纵剖面图如图1所示。
将上述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隔着隔膜13卷绕成涡漩状,制作极板组。所得到的极板组收纳在实施了镀镍的铁制电池壳体18内。这时,在极板组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绝缘板16和17。从正极11引出铝制正极导线14,并连接到与正极端子20导通的封口板19的内表面上。从负极12引出镍制负极导线15,并与电池壳体18的底部连接。将预定的非水电解质注入电池壳体18内,使用封口板19密封电池壳体18的开口部分。
(v)电池的评价在45℃下反复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将第3个循环的放电容量作为100%,计算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上述充放电循环中,作为充电,最大电流设为1050mA、上限电压设为4.2V,进行2小时30分钟的恒流恒压充电。另外,作为放电,放电电流设为1500mA、放电终止电压设为3.0V,进行恒流放电。
表1

比较例1制备不含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即,在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甲乙酯(EMC)按照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用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2除了使用钴酸锂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3制备不含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即,在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甲乙酯(EMC)按照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用钴酸锂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进而使用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Co0.95Mg0.05O2、在非水电解质中包含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的情况下,循环特性(容量保持率)显著提高。这可以推测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与EDEPP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吸附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EDEPP形成了稳定的覆膜。
实施例2除了单独使用如表2所示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LiM1-xLxO2、或者与其他的正极活性物质组合使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在使用多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混和物时的混合比例(重量%)如表2所示。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通过将组成以LiM1-xLxO2所表示的、包含选自Mn、Co和Ni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元素M、包含选自Mg、Al、Ti、Sr、Zn、B、Ca、Cr、Si、Ga、Sn、P、V、Sb、Nb、Ta、Mo、W、Zr、Y和Fe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元素L、且满足0.005≤x≤0.1的正极活性物质,与包含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的非水电解质组合,能够得到在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另外,即使使用以上述组成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混合物、或者以上述组成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与除其以外的LiCoO2等正极活性物质的混合物,也能够得到同样良好的结果。
另外,由表2可知,当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包含的元素L为选自Mg、Al、Ti和Sr中的至少一种时,能够能够得到特别在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实施例3使用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甲乙酯(EMC)按照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非水溶剂。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该非水溶剂,添加1重量份的表3所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然后,在包含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用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LiCo0.95Mg0.05O2与包含各种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组合,能够得到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另外,在表3中,使用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作为亚膦酸酯化合物的电池的循环特性特别优良。这可以认为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金属氧化物与EDEPP相互作用特别强,形成了牢固的覆膜。
实施例4在每100重量份的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甲乙酯(EMC)按照1∶3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非水溶剂中,添加表4所述的量的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接着,在包含EDEPP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用LiCo0.98Mg0.02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使用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表4中,在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的量是每100重量份的非水溶剂为0.01重量份的电池中,容量保持率降低。这可以认为是因为未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充分的覆膜,抑制非水电解质和正极活性物质的副反应的效果小。
另外,当EDEPP的量是每100重量份的非水溶剂为10重量份的电池中,容量保持率也降低。这可以认为是因为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形成了过剩的覆膜,正极的电阻增加。
由上述内容可知,非水电解质中所包含的亚膦酸酯化合物的优选的量是每100重量份的非水溶剂为0.05~5重量份。
实施例5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乙酯(DEC)按照3∶5∶2的体积比混合,用作非水溶剂。在每100重量份的该非水溶剂中添加表5所述的量的碳酸亚乙烯酯(VC)和/或碳酸乙烯亚乙酯(VEC)以及二乙基亚膦酸乙酯(EDEPP)。接着,在包含VC和/或VEC以及EDEPP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用LiCo0.98Mg0.02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使用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1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比较例4制备不含亚膦酸酯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即,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乙酯(DEC)按照3∶5∶2的体积比混合,用作非水溶剂。在每100重量份的该非水溶剂中添加表5所述的量的碳酸亚乙烯酯(VC)和/或碳酸乙烯亚乙酯(VEC)。接着,在包含VC和/或VEC的非水溶剂中,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得到非水电解质。
除了使上述非水电解质之外,制造与实施例5同样的电池。并且,和实施例1一样,在45℃下进行所得到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计算出经过500个循环后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在非水电解质包含EDEPP、或者包含VC和/或VEC以及EDEPP的情形中,均能够得到在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另外,在非水电解质包含VC和/或VEC以及EDEPP的情形中,能够得到在高温下的循环特性优良的电池。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即使在高温下也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因此,本发明特别适合用于要求即使在高温下也具有高度的循环特性的用途中,例如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式电子仪器、复合动力电汽车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可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介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非水电解质,其中,所述正极包含以通式(1)LiM1-xLxO2所表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所述式(1)中,x满足0.005≤x≤0.1,元素M为选自Mn、Co和Ni中的至少一种,元素L为选自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M与元素L为不同的元素;所述非水电解质包含以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亚膦酸酯化合物 所述式(2)中,R1、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芳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链烯基或碳原子数为1~5的炔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元素L为选自Mg、Al、Ti、Sr、Zn、B、Ca、Cr、Si、Ga、Sn、P、V、Sb、Nb、Ta、Mo、W、Zr、Y和Fe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元素L为选自Mg、Al、Ti和Sr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亚膦酸酯化合物包含二乙基亚膦酸乙酯。
5.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质进一步包含选自碳酸亚乙烯酯和碳酸乙烯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全文摘要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可嵌入和脱嵌锂的正极和负极、介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非水电解质,其中,正极包含以LiM
文档编号H01M10/42GK1943072SQ20058001197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7日
发明者出口正树, 松井彻, 芳泽浩司, 大贯正道, 木下信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